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口的空气马达及改造空气马达的方法

具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口的空气马达及改造空气马达的方法

摘要

一种具有空气马达的泵组件包括连接到空气马达的运动流体入口上的阀。阀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在第一位置,运动流体流被引导到先导端口中,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而在第二位置,阻止运动流体流流入先导端口,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且其中先导室部分中的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流出,且由阀引导来排出。阀连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上,以便阀响应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76495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73307.9

  • 发明设计人 T.R.赫利;

    申请日2011-09-09

  • 分类号F01B23/08(20060101);F01L21/04(20060101);F01B29/08(20060101);F04B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谭佐晞;傅永霄

  • 地址 美国新泽西州

  • 入库时间 2024-02-20 00:07:1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2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01B23/08 登记生效日:20200507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90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2-15

    授权

    授权

  • 2014-10-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1B23/08 申请日:2011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4-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活塞泵的空气马达及阀。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马达,其包括接收运动流体流的运动流体入口、缸和缸内的活塞。活塞将缸分成活塞上方的上室和活塞下方的下室。阀室包括先导(pilot)室部分。随动阀(spool valve)可响应于运动流体加压先导室部分来转移至第一位置,且响应于处于大气压力下的先导室部分转移至第二位置。随动阀包括减小直径的区段和扩大直径的区段。扩大直径的区段暴露于先导室部分。D阀板包括与上室连通的第一D阀端口,与下室连通的第二D阀端口,以及与大气连通的D阀排出端口。D阀具有围绕凹形表面的平表面,且平表面与D阀板滑动接触且凹形表面面对D阀板。D阀通过空动互连(lost motion interconnection)来连接到随动阀的减小直径的区段上。D阀随随动阀一起在对应于随动阀的相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来引入运动流体进入上室中时,D阀揭开第一D阀端口。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二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以使下室与大气连通。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来将运动流体引入下室中时,D阀揭开第二D阀端口,且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一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来使上室与大气连通。先导端口通过双向先导导管流体地连接到先导室部分上,且阀连接到先导端口上。阀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在第一位置,运动流体流被引导到先导端口中,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而在第二位置,运动流体流被阻止流入先导端口,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且其中先导室部分中的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流出,且由阀引导来排出。阀连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促动阀。输出杆互连来用于与活塞往复移动,且适于执行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泵组件,其包括接收运动流体流的运动流体入口、包括接收运动流体流的运动流体入口的空气马达、缸,以及缸内的活塞。活塞将缸分成活塞上方的上室和活塞下方的下室。阀室包括先导室部分。随动阀可响应于运动流体加压先导室部分来转移至第一位置,且响应于处于大气压力下的先导室部分转移至第二位置。随动阀包括减小直径的区段和扩大直径的区段。扩大直径的区段暴露于先导室部分。D阀板包括与上室连通的第一D阀端口,与下室连通的第二D阀端口,以及与大气连通的D阀排出端口。D阀具有围绕凹形表面的平表面,且平表面与D阀板滑动接触且凹形表面面对D阀板。D阀通过空动互连来连接到随动阀的减小直径的区段上。D阀随随动阀一起在对应于随动阀的相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来引入运动流体进入上室中时,D阀揭开第一D阀端口。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二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以使下室与大气连通。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来将运动流体引入下室中时,D阀揭开第二D阀端口,且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一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来使上室与大气连通。先导端口通过双向先导导管流体地连接到先导室部分上,且阀连接到先导端口上。阀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在第一位置,运动流体流被引导到先导端口中,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而在第二位置,运动流体流被阻止流入先导端口,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且其中先导室部分中的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流出,且由阀引导来排出。阀连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促动阀。输出杆互连来用于与活塞往复移动,且适于执行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造机械促动的空气马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空气马达,空气马达有接收运动流体流的运动流体入口、缸和缸内的活塞。活塞将缸分成活塞上方的上室和活塞下方的下室。阀室包括先导室部分。随动阀可响应于运动流体加压先导室部分来转移至第一位置,且响应于处于大气压力的先导室部分转移至第二位置。随动阀包括减小直径的区段和扩大直径的区段。扩大直径的区段暴露于先导室部分。D阀板包括与上室连通的第一D阀端口,与下室连通的第二D阀端口,以及与大气连通的D阀排出端口。D阀具有围绕凹形表面的平表面,且平表面与D阀板滑动接触且凹形表面面对D阀板。D阀通过空动互连来连接到随动阀的减小直径的区段上。D阀随随动阀一起在对应于随动阀的相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来引入运动流体进入上室中时,D阀揭开第一D阀端口。当D阀处于第一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二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以使下室与大气连通。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来将运动流体引入下室中时,D阀揭开第二D阀端口,且当D阀处于第二位置时,D阀的凹形表面使第一D阀端口与D阀排出端口连通来使上室与大气连通。先导端口通过双向先导导管流体地连接到先导室部分上,且阀连接到先导端口上。阀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移,在第一位置,运动流体流被引导到先导端口中,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而在第二位置,运动流体流被阻止流入先导端口,穿过双向先导导管且进入先导室部分中,且其中先导室部分中的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流出,且由阀引导来排出。阀连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促动阀。输出杆互连来用于与活塞往复移动,且适于执行工作。该方法还包括从阀套除去先导盖、除去先导阀板,先导阀板具有与先导室部分连通的第一先导端口和与大气连通的第二先导端口、阻挡先导端口与先导排出导管之间的开口、将先导盖再连接至阀套、从阀套上的先导端口除去管塞、将导管插入先导端口、将阀联接到导管上、将阀流体地连接到运动流体源上,以及控制活塞与阀的往复。

通过考虑详细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活塞泵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的活塞泵的空气马达的透视图。

图3为图2中的空气马达的反向透视图。 

图4为空气马达的分解视图。

图5为空气马达的反向分解视图。

图6为空气马达的顶端的截面视图,其中随动阀处于第一位置。

图7为空气马达的顶端的截面视图,其中随动阀处于第二位置。

图8为空气马达的顶端的截面视图,其中随动阀处于第三位置。

图9为空气马达的顶端的截面视图,其中随动阀处于第四位置。

图10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一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1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二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2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三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3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四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4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五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5为在操作循环中处于第六位置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16为空气马达的顶部部分的分解视图,其中压力调节器组件与阀体组件分开。

图17为压力调节器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18为压力调节器组件的构件的分解视图。

图19为沿图16中的线19-19截取的关闭的阀的截面视图。

图20为沿图16中的线20-20截取的关闭的阀的截面视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空气马达的透视图。

图22为具有处于第一位置的阀且沿图21中的线23-23截取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23为具有处于第二位置的阀且沿图21中的线23-23截取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

图24为具有处于第一位置的阀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示出了空气马达的操作的一个阶段,且沿图21中的线23-23截取。

图25为具有处于第二位置的阀的空气马达的截面视图,示出了空气马达的操作的一个阶段,且沿图21中的线23-23截取。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之前,将理解的是,本发明在其应用中不限于以下描述中阐释或以下附图中示出的构造细节和构件布置。本发明能够有其它实施例,且以各种方式实施或执行。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活塞泵组件110。活塞泵组件110包括台架(stand)115、活塞泵120和空气马达125。台架115包括第一和第二压头(ram)130和底板135。空气马达125和活塞泵120安装到在各个压头130的顶部处的支承块140上。空气马达125在支承块140上方,且活塞泵120在支承块140下方,在空气马达125的正下方。

运动流体的供给145经由压头软管150与第一压头和第二压头130中的每一个的顶端和底端连通。在本公开内容中,用语"运动流体"意思是用于执行工作的任何流体。运动流体包括但不限于压缩空气。运动流体供给145上的控制手柄155用于将运动流体引导至压头130的底端或压头130的顶端,以分别使空气马达125和活塞泵120相对于底板135升高和降低。运动流体经由马达软管160从运动流体供给145提供至空气马达125。空气马达125在运动流体的影响下操作来操作活塞泵120。

活塞泵120包括刮板(wiper)组件165、泵缸170,以及出口175。在操作中,压头130升高,使得刮板组件165升离底板135足够的距离以容纳待泵送的流体的容器。刮板组件165尺寸确定为配合在流体的容器内(例如,5加仑的桶、圆筒或其它容器)。当要将流体泵送出容器时,允许压头130在重力的影响下降低或通过供应至压头130的顶部的运动流体来主动地降低。随压头130降低,刮板组件165被向下推入容器中,同时刮板165下压待泵送的流体。这使待泵送的流体被给送至泵缸170中。

在压头130降低的同时,运动流体供应至空气马达125,且空气马达125驱动活塞泵120的操作(即,往复)。在泵缸170内,一个或多个单向阀在空气马达125的影响下往复来迫使流体向上到达出口175。通过软管或其它导管,将待泵送的流体从出口175引导至期望的目的地。一旦刮板165在容器中降到底部,或否则期望将刮板165升离容器,则运动流体的供给145经由软管180将运动流体提供到刮板165下的容器中。运动流体这样供应至容器允许了刮板165从容器抽出,而无须在容器中产生可能抬起容器的真空。

图2和图3示出了空气马达125,其包括压力调节器组件210、阀体组件215、缸组件220和下端组件225。压力调节器组件210提供马达软管160的连接点227,马达软管160将运动流体供应至空气马达125。压力调节器组件210包括手柄230,手柄230具有开启位置、关闭位置和放泄位置。在开启位置,运动流体供应至空气马达125,且在关闭位置,运动流体未提供至空气马达125。在放泄位置,空气马达125的操作被关闭,且允许运动流体经由放泄阀235流出空气马达125。压力调节器210还包括压力调整手柄240,其可以以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旋转来增大或减小供应至空气马达125的运动流体的压力。

参看图4和图5,阀体组件215包括阀套310、歧管盖315、歧管垫(gasket)320、先导盖325、管塞327、先导端口328,以及先导垫330。阀套310包括运动流体入口335、歧管侧340和先导侧345。运动流体入口335与压力调节器210连通来接收运动流体来用于空气马达125的操作。歧管盖315和歧管垫320安装到阀套310的歧管侧340上,且先导盖325和先导垫330安装到阀套310的先导侧345上。

阀室355限定在歧管盖315与先导盖325之间的阀套310内。在阀室355内有阀组件,阀组件包括随动阀360、D阀370、D阀板375、先导阀380和先导阀板385。随动阀360实际上为多部分的组件,下文将更详细描述其中一些部分。随动阀360大体上居中地在阀室355内。D阀370和D阀板375在阀套310的歧管侧340上,且先导阀380和先导阀板385在阀套310的先导侧345上。

现在转到图6至图9,歧管盖315限定上室端口410、下室端口415和歧管排出端口420。短落管425收纳在上室端口410内,长落管430收纳在下室端口415内,且消音器(muffler)435(图4和图5)收纳在歧管排出端口420内。短落管425、长落管430和消音器435中的每一个均可包括O形环密封件,以产生端口与收纳在端口中的管或消音器之间的气密性密封。先导盖325限定双向先导导管440和先导排出导管445。通风塞450(图4和图5)收纳在先导排出导管445内。先导盖325还包括专用(dedicated)排出导管452,其与先导排出导管445连通。

D阀板375包括第一D阀端口455、第二D阀端口460,以及在第一端口455与第二端口460之间的D阀排出端口465。D阀板375的第一D阀端口455、第二D阀端口460和D阀排出端口465分别与歧管盖315中的上室端口410、下室端口415和歧管排出端口420套准。先导阀板385包括第一先导端口470和第二先导端口475。双向先导导管440和先导排出导管445分别与第一先导端口470和第二先导端口475套准。

随动阀360包括具有减小直径的区段480的上部、具有扩大直径的区段485的下部,以及扩大直径的区段485在其中往复的杯或缸487。扩大直径的区段485包括盲孔(blind bore)490。盖或垫圈495跨盲孔490的开孔装固,且利用卡环保持就位。扩大直径的区段485的外侧上的杯形密封件510产生随动阀360与阀套310之间的密封。杯形密封件510下方且缸487外侧的阀室355的部分限定先导室515。通风套管517紧挨在杯形密封件510下方,通风套管517在缸487内侧与专用排出导管452之间连通。结果,缸487内侧通过通风套管、专用排出导管452和先导排出导管445与大气保持连通。这在随动阀360的往复移动期间容许扩大直径的区段485的头部上方的空气的转移和吸收。双向先导导管440与随动密封件518下方的先导室515连通。

D阀370和先导阀380被捕获在随动阀360的减小直径的区段480内。结果,D阀370和先导阀380联接来与随动阀360一起往复。D阀370包括平表面,其邻接抵靠D阀板375且相对于D阀板375滑动。D阀370包括朝D阀板375开口的弓形的凹形表面520。D阀的平表面围绕凹形表面520。D阀包括顶部和底部处的切口525,这引起D阀与随动阀360之间的空动。先导阀380紧密地配合在随动阀360的减小直径的区段480内,所以不存在空动。先导阀380包括面对先导阀板385的凹形表面530,且先导阀380包括平表面,平表面围绕凹形表面530,且抵靠先导阀板385滑动。

又参看图4和图5,缸组件220包括顶板610、缸615、活塞620、促动杆625和底板630。如图10至图13中所示,顶板610与活塞620之间的缸615内的空间限定上室635,且底板630与活塞620之间的缸615内的空间限定下室640。顶板610包括顶板端口648,顶板端口648收纳短落管425的下端。顶板端口648使上室端口410和短落管425与上室635流体连通。促动杆625包括罩655(图6)所销接到其上的第一端650,以及开口运行空隙套筒665附接到其上的第二相对端660。

继续参看图4和图5,下端组件225包括输出杆或输出轴710,以及缸组件220位于其上的底座715。输出轴710拧入活塞620中的中心孔中。输出轴710还包括下端,下端延伸到底座715中的通孔中。下端提供用于活塞泵组件110的附接点。下端组件225还包括底座715中的套管720,以便于输出轴710的纵向往复。如图10至图13中所见,输出轴710包括盲孔725。开口运行空隙套管730配合在输出轴710的上端内。

如图6至图9中所示,促动杆625的第一端650延伸穿过随动阀360的扩大直径的区段485中的垫圈495,且考虑到罩655销接到第一端650上,故第一端650被捕获在扩大直径的区段485内。 如图10至图13中所示,第二端660和套筒665收纳在输出轴710的开孔725内,且通过开口运行空隙套管730捕获在开孔725内。

底座715包括底座端口810,长落管430的下端收纳在底座端口810中。底座端口810使下室端口415和长落管430与下室640流体连通。

现在将参照图6至图9来描述阀组件的操作的循环。在图6中,随动阀360处于完全放下位置。促动杆625的第一端650位于随动阀360中盲孔490的顶部与垫圈495之间。先导阀380使先导室515与先导排出导管445流体连通,使得先导室515处于或接近大气压力。随动阀360上方的阀室355处于运动流体的升高压力下。

D阀由作用于随动阀360上的阀室355中的运动流体压力被推下。上室635经由顶板端口648、短落管425、上室端口410、第一D阀端口455、D阀370的凹形表面520、D阀排出端口465、歧管排出端口420和消音器435来与大气通风。同时,D阀揭开第二D阀端口460,使得运动流体流出阀室355,穿过第二D阀端口460、穿过下室端口415、穿过长落管430、穿过底座端口810,且进入下室640中。由于该阀定位,活塞620升高,这导致当开孔725的底端接触促动杆625的第二端660时,促动杆625也升高。

图7示出了促动杆625,其已充分升高,以克服与促动杆625的顶部在随动阀360的扩大直径的区段485中的盲孔490内达到顶部相关联的空动运动。并且,促动杆625已充分升高,以将随动阀360向上推至一点,在该点,先导阀380开始揭开第一先导端口470。另外,随动阀360的向上移动已经覆盖了与D阀370相关联的空动,因为随动阀360已经邻接切口表面525且开始使D阀370向上移动。D阀370的平表面在该点处覆盖第一D阀端口455和第二D阀端口460两者,所以切断了阀室355与上室635和下室640两者的连通。由于第一先导端口470由先导阀380部分地揭开,故运动流体经由第一先导端口470和双向先导导管440迅速到达先导室515。除了密封件518和杯形密封件510之间的体积通过通风套管517带有大气外,整个阀室355(随动阀360上方和随动阀360下方先导室515中两者)都处于运动流体的压力下。

在图8中,随动阀360在阀室355达到顶部。随动阀360的顶部具有小于随动阀360的底部的表面面积。由于顶部和底部受到相同的压力,故随动阀360的底部上的合力大于随动阀360的顶部上的合力。因此,在没有促动杆625的帮助下,随动阀360在力差的影响下向上移动。促动杆625的第一端650位于随动阀360中盲孔490的顶部与垫圈495之间。 

先导阀覆盖第二先导端口475和先导排出导管445。下室640经由底座端口810、长落管430、下室端口415、第二D阀端口460、D阀370的凹形表面520、D阀排出端口465、歧管排出端口420和消音器435来与大气通风。同时,D阀揭开第一D阀端口455,使得运动流体流出阀室355,穿过第一D阀端口455、穿过上室端口410、穿过短落管425、穿过顶板端口648,且进入上室635中。由于该阀定位,活塞620降低,这引起促动杆625降低。

图9示出了阀定位,其中促动杆625克服了随动阀360的空动部分(即,罩655在垫圈495上降到底部),且随动阀360克服了D阀370的空动部分(即,随动阀360的顶部邻接D阀370的顶部切口525)。随动阀360向下充分移动以使第一先导端口470经由先导阀380与第二先导端口475连通。结果,运动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440、第一先导端口470、先导阀380、第二先导端口475、先导排出导管445和通风塞450流出先导室515。因此,先导室515处于大气压力。D阀370的平表面在该点处覆盖第一D阀端口455和第二D阀端口460两者,所以切断了阀室355与上室635和下室640两者的连通。

随动阀360上方的阀室355的部分处于运动流体压力,且随动阀360下方的阀室355的部分(即,先导室515)处于大气压力。结果,随动阀360被从图9中所示的位置下推至图6中的位置。如上文所述,D阀370通过随动阀360向下移动,这使下室640与运动流体连通,且使上室635与大气连通。此时,操作的循环完成。

图10至图15示出了空气马达125的缸组件220和下端组件225的操作的整个循环。在图10中,活塞620处于完全放下位置,其中随动阀360刚好转移至其完全放下位置(即,上文参照图6示出和描述的位置)。促动杆625的第二端660上的套筒665在出口轴710的开孔725内达到顶部,抵靠套管730。运动流体由于上文参照图6所述的阀定位涌入下室640中,且活塞620开始上升。

在图11中,活塞620充分升高,以便促动杆625的第二端660在输出轴710的开孔725中降到底部,且活塞620的继续向上移动将促动杆625向上推动。因此,在图10和图11之间的向上的活塞620移动部分期间,存在一方面的活塞620与输出710和另一方面的促动杆625之间的空动。

在图12中,如上文参照图7所述,活塞620充分上升来使促动杆625的第一端650移动至相对于随动阀360中的开孔490的顶部极限位置。因此,在图11和图12之间的向上的活塞620移动部分期间,还存在一方面的活塞620与促动杆625和另一方面的随动阀360之间的空动。

在图13中,如图8中所示和所述,随动阀360处于完全上方位置。促动杆625的顶部650位于随动阀360中的开孔490的顶部与底部之间。

在图14中,阀370,380位于图8中所示的位置,使得活塞620开始向下移动。在图14中所示的点处,促动杆625的第二端660在输出轴710的开孔725中达到顶部,抵靠套管730。活塞620从该位置的进一步向下移动将促动杆625与活塞620和输出轴710一起拉下。因此,在图13和图14之间,还存在一方面的活塞620与输出轴710和另一方面的促动杆625之间的空动。

在图15中,促动杆625的第一端650刚好在随动阀360的开孔490降到底部,其中罩655与垫圈495接触。活塞620从该位置的进一步向下移动将向下拉随动阀360。因此,在图14与图15之间,还存在一方面的活塞620与促动杆625和另一方面的随动阀360之间的空动。当活塞620从图15中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时,随动阀到达图9中所示的位置且然后至图6中所示的位置,这导致运动流体发送至下室640,而上室635经由消声器435与排出口通风。一旦这发生,则活塞620、促动杆625和随动阀360处于图10中所示的位置,且该循环完成。

图16示出了空气马达125的阀体组件215分解的压力调节器组件210。O形环1210定位压力调节器组件210的压力调节器出口1215(图17)与运动流体入口335之间。压力调节器组件210通过多个紧固件1220可除去地联接到阀体组件215上。所示的压力调节器组件210为自泄压球阀类型的调节器,且关闭。阀可由使用者不使用工具来促动。阀为三通三位阀。

图17示出了压力调节器组件210的主要构件,其包括壳体1225、促动器组件1230、球阀组件1235、放泄阀1240、第一压力调整组件1245,以及自泄压阀组件1250。壳体1225包括运动流体入口端口1270(图16)、上文提到的压力调节器出口1215、放泄阀端口1275、促动器支承件1280(图20)、压力调整室1285,以及球阀室1290。压力调节器组件210包括至少一个尺度,其显示至少一个测量参数,如,压力、温度、体积流速等。所示的压力调节器组件210包括设在壳体1225中的压力指示器1295(图16),所以操作者可确定供应至空气马达125的运动流体的压力。

另外参看图18,促动器组件1230包括促动器插入件1310、硬停件1315、杠杆1320、垫圈1325,以及促动器紧固件1330。促动器插入件1310为长形的,且大体上为具有纵轴线1335的圆柱形。促动器插入件1310包括在一端处的凸起或键1340(图17),以及在相对端处的正方形驱动件1345。硬停件1315包括正方形窗口1350和第一止挡肩部1355a和第二止挡肩部1355b。杠杆1320包括具有内部带齿孔口1370的毂1360,以及大体上在平行于毂1360的平面中远离毂1360延伸的手柄1380。

继续参看图17和图18,球阀组件1235包括球1410、由黄铜或其他耐磨材料如乙缩醛制成的一对支座1420,以及一对密封件1430。球1410包括槽口或键槽1440,其收纳促动器插入件1310的凸起或键1340。如图17中所见,球1410还包括与彼此连通且穿过球1410的侧部的第一孔口1450和第二孔口1460。第一孔口1450和第二孔口1460限定球1410内的肘形管(elbow)或90°导管。

放泄阀1240包括螺纹圆柱部分1510、密封件1520、中心孔口1530和具有通风端口1550(图17)的六角头部1540,通风端口1550与中心开孔1530连通,且穿过六角头部1540上的平面。中心开孔1530限定中心轴线1560。六角头部1540可与如标准扳手的工具接合,以从放泄阀端口1275安装和除去放泄阀1240。

当组装和安装时,促动器插入件1310收纳在促动器支承件1280(图20)内,且在那被支承来围绕纵轴线1335旋转。硬停件1315的正方形窗口1350和杠杆1320的内部带齿孔口1370围绕促动器插入件1310的正方形驱动件1345配合,使得杠杆1320、硬停件1315和促动器插入件1310联接来用于在一起旋转。垫圈1325抵靠杠杆1320的毂1360的面向外的表面落位,且紧固件1330拧入促动器插入件1310的正方形驱动件1345端中的螺纹孔中。紧固件1330和垫圈1325将杠杆1320保持在促动器插入件1310上。

球1410收纳在球阀室1290内,其中促动器插入件1310的键1340收纳在键槽1440中,使得球1410联接来与促动器组件1230一起围绕轴线1335旋转。支座1420和密封件1430位于球1410的相对侧上,其中支座1420抵靠球1410。密封件1430中的一个抵靠球阀室1290的壁落位。另一个密封件1430抵靠放泄阀1240的圆柱形部分1510的平端落位。放泄阀1240的螺纹部分1510拧入放泄阀端口1275中。支座1420和密封件为环形,且沿垂直于轴线1335的轴线1560对准。支座1420支承球来围绕轴线1335旋转。

第一压力调整组件1245包括上文所述的压力调整手柄240、推杆1610、主体1620、弹簧1630、垫圈/隔膜1640,以及支座1650。自泄压阀组件1250包括针1660、阀1670、弹簧1690和端盖1695。主体1620和控制手柄240安装在壳体1225的顶部中的开口中,且端盖1695装固在壳体1225的底部中的开口中。弹簧1630在主体的顶部与垫圈/隔膜1640之间。当控制手柄240旋转时,控制手柄克服弹簧1630的力来向下推动推杆1610。在下侧上,针1660处于阀1670的顶部上。弹簧1690在阀1670与端盖1695之间受压,且抵靠壳体1225中的支座或边沿1710偏压阀1670,以阻止流体流过阀1670和进入球阀室1290中。在控制手柄240的旋转的影响下,推杆1610的向下移动最终引起推杆1610向下推至针1660上,这继而又引起阀1670脱离边沿1710,且开启运动流体入口端口1270与球阀室1290之间的连通。阀1670脱离边沿1710的程度确定供应至球阀室1290且最终至空气马达的其余部分的运动流体的压力。

在操作中,球1410在操作者枢转杠杆1320的影响下围绕轴线1335在关闭位置、开启位置和放泄位置之间旋转。在所有位置,球1410中的第一孔口1450沿轴线1335与压力调节器出口1215对准和连通。如图19和图20中所见,将球1410定位在关闭位置使第二孔口1460在球阀室1290中面向下,这导致来自于运动流体入口1270的运动流体在进入球阀室1290中之前停止。在该位置,第二孔口1460沿垂直于轴线1335和轴线1560两者的方向开启。

当球1410围绕轴线1335旋转至开启位置时,第一止挡肩部1335a与壳体1225上的止挡件接触。在该位置,第二孔口1460与运动流体入口1270对准,使得运动流体经由球1410发送且发送至空气马达阀体组件215。第二孔口在该位置沿轴线1560朝运动流体入口1270开启。

当球1410旋转至放泄位置时,第二止挡肩部1335b与壳体1225上的另一个止挡件或同一个止挡件接触。在该位置,第二孔口1460与放泄阀端口1275对准。在该位置,空气马达125中的运动流体可流出穿过压力调节器出口1215、球1410、放泄阀端口1275、放泄阀1240中的开孔1530,以及通风端口1550。第二孔口在该位置沿轴线1560朝放泄阀端口1275开启。放泄阀1240允许使用者人工地使空气马达125减压,而不需要使用者使马达软管160与空气马达125断开。

有利的是将促动器组件1230、球阀组件1235、放泄阀1240、第一压力调整组件1245和自泄压阀组件1250组合到单个壳体1225中来形成模块,如,所示的压力调节器组件210。模块化压力调节器组件210可螺接到空气马达125上来作为单个模块化构件,且可从空气马达125除去来作为单个构件。在不将压力调节器组件210螺接到空气马达125上的实施例中,管或导管直接地连接到运动流体入口335上。此类实施例使用远程压力调节器来调节压力,且由此调节空气马达125的节流阀(throttle)。压力调节器组件210构造成直接地联接到运动流体入口335上,而不需要使用单独的管或快速联接件。

图21至图25示出了空气马达2125,空气马达2125是电控制,而不是机械控制的。空气马达2125可为以上空气马达125的改型,或可制造为新的空气马达。所示的空气马达2125具有许多与空气马达125相同的构件,且类似的构件将给有类似的标号。

图21至图25示出了联接到空气马达2125上的电磁阀2130。所示的电磁阀2130限定入口端口2135、出口端口2140、通风端口2145、柱塞2150、弹簧2155、线圈绕组2160,以及电连接器2165。尽管示出了电磁阀2130,但可使用其它阀或阀构造。

入口端口2135直接地或经由模块化泄压阀组件210流体地联接到运动流体供给145(见图1)上。管配件如所示的推锁配件2170可连接到入口端口2135上,以便于运动流体供给145与电磁阀2130之间的流体连接。

出口端口2140流体地联接到空气马达2125上。管连接件2175可连接到出口端口2140上,以便于电磁阀2130与空气马达2125之间的流体连接。所示的管连接件2175插入先导端口328中,但其它连接和构造也是可能的。

所示的通风端口2145包括第一部分2180和第二部分2185。通风端口2145的第一部分2180限定在阀套中,且流体地联接到出口端口2140上,且通风端口2145的第二部分2185延伸穿过柱塞2150,且与大气通风。

柱塞2150包括第一端2190、第二端2195、在第一端2190与第二端2195之间延伸的长形部分、密封件2205和罩2210。第一端2190具有增大的直径,且支承密封件2205。第二端2195支承罩2210。

柱塞2150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示第一位置在图22中所示的闭合位置,且所示的第二位置在图23中所示的开启位置。当柱塞2150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端2190大致使入口端口2135与出口端口2140密封,且允许出口端口2140经由通风端口2145与大气通风。当柱塞2150处于开启位置时,入口端口2135流体地联接到出口端口2140上,且通风端口2145通过密封件2205大致与入口端口2135和出口端口2140流体密封。

所示的弹簧2155环绕柱塞2150的一部分,且接合柱塞2150上的至少一个凸缘。在使用常闭电磁阀2130的实施例中,弹簧2155朝闭合位置(见图22)偏压柱塞2150。

线圈绕组2160环绕柱塞2150的一部分。在使用常闭电磁阀2130的实施例中,线圈绕组2160在促动时克服弹簧2155的偏压且朝开启位置(见图23)移动柱塞2150。可使用其它阀开启和闭合构造,且所示的构造给出仅作为范例。

电连接器2165电连接到线圈绕组2160上。 电连接器2165构造成用于连接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215(见图2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215有选择促动线圈绕组2160,以使柱塞2150在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移动。

空气马达125包括先导端口328(见图3和图5)中的管塞327。空气马达2125从先导盖325去掉(omit)或除去管塞327来露出先导端口328。管连接器2175插入先导端口328中,以将阀2130流体地联接到空气马达2125上。

为了将空气马达125改造成空气马达2125,操作者除去先导盖325,且塞住第一先导端口470和第二先导端口475,或除去先导阀板385且以实心板2220替换先导阀板385。这阻断了从双向先导导管440流出先导排出导管445的空气。先导阀380变为大致不起作用,且可除去,或可保持存在于空气马达125内。在新构造的空气马达2125的情况下,使用实心板2220且去掉先导阀380。促动杆625也可除去来用于空气马达125的改造,或可为了新构造空气马达2125而去掉。

空气马达2125的操作由阀2130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215控制。图24和图25示出了空气马达2125的操作的两个步骤。

如图22和图24中所示,当柱塞2150处于关闭位置时,阻止了来自于运动流体供给145(见图1)的流进入空气马达2125的先导室515,且如图箭头A所示,允许先导室515中的运动流体经由双向先导导管440和通风端口2145与大气通风。这允许了先导室515中的压力下降至大致大气压力。如针对空气马达125所述的那样,空气马达2125的阀室355大致保持在操作压力,操作压力大于大气压力。随动阀360上方和下方存在的压差引起随动阀360降低。当随动阀360处于下方位置(图24中所示)时,如箭头B所示,上室635流体地连接到排出端口420上。下室640流体地连接到阀室355上,且因此处于操作压力,操作压力从而引起活塞620在缸615中升高。

如图23和图25中所示,当柱塞2150处于开启位置时,来自于运动流体供给145的流被引导穿过阀2130,且如箭头C所示进入空气马达2125的先导室515中,且阻止了来自于先导室515的运动流体经由通风端口2145与大气通风。这将先导室515中的压力升高至操作压力。如针对空气马达125所述的那样,空气马达2125的阀室355大致保持在操作压力下。随动阀360的顶部具有小于随动阀360的底部的表面面积。由于顶部和底部受到相同的压力,故随动阀360的底部上的合力大于随动阀360的顶部上的合力。因此,随动阀360在力差的影响下向上移动。下室640流体地连接到排出端口420上,且如箭头D所示,允许下室640中的流体排放至大气。上室635流体地连接到阀室355上,且因此处于操作压力,从而使缸615中的活塞620降低。

活塞620在缸615中的移动和空气马达2125的操作由阀2130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215来控制,而不是空气马达125的机械控制。

因此,本发明尤其提供了用于空气马达的电控制。所附的权利要求中阐明了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和优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