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

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引物对。引物对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7894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10036908.8

  • 申请日2014-01-26

  • 分类号C12Q1/68;C12N15/11;

  • 代理机构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秋云

  • 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36: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12Q1/68 授权公告日:20160106 终止日期:20180126 申请日:201401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1-06

    授权

    授权

  • 2014-06-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Q1/68 申请日:201401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叶部气传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尤为严重,此区域也是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甘肃陇南、天水、陇东等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越夏区和东部小麦主产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越夏区菌源量的多少与东部小麦主产区秋苗发病与否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曾发生过8次较大规模小麦条锈病流行,其中1950、1964、1990和2002年四次大流行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重,前两次发病面积达2亿亩以上,后两次发病1.1亿亩以上,分别损失小麦600、300、265和100万吨(万安民等,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植物保护 2003,29:5-8)。近五年来条锈病发生程度年度间有差异。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范围涉及16个省(市、区),发生面积已近6000万亩,其发生范围和程度是近20年来罕见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陈万权,http://finance.people.cm.cn/nc/GB/61158/9399555.html)。2010-2011年国内因春季旱情严重,条锈病发生轻,对小麦产量影响小。2012年小麦条锈病中度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该年度是筛选抗条锈病品种的绝佳时期,小麦生产发病面积涉及陕、甘、青、川、云、贵、湖北、重庆等地,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近年来因气候变化、药剂拌种和秋苗期、春季及时查病等原因,条锈病得到了较大控制。但因条锈菌越夏率、越冬率的提高、品种抗病性下降、新生理小种的出现等,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势头时有发生。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有56个,分布于53个位点(有3个复等位基因),其中大多是小种专化性苗期抗病基因。苗期抗病基因因好选择、抗性明显而深受育种家喜爱,但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小种专化抗病基因品种,会加速病原菌小种的定向化选择,并哺育优势小种种群的增长,加快抗锈品种抗病性丧失频度。如“洛类”和“繁6”衍生系的大面积种植产生了新致病小种CYR31和CYR32,从而导致了2002年的条锈病大流行。因认识到单一抗病基因的潜在危害,育种学家和植病学家希望通过利用多基因聚合、基因布局和多系品种来延长苗期抗病基因的使用期。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要实现多基因聚合、基因布局和多系品种,必须有丰富的有效抗源,目前已知的有效抗病基因仅有Yr5、Yr15、Yr18Yr26Yr29等,要仅仅依靠这些基因实现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难度很大。因此寻找和发掘新的抗源极重要。当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优异抗源的有效利用也异常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克隆了许多植物抗病基因(R),这些R基因尽管针对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但它们编码的蛋白产物却具有惊人的结构相似性。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异源六倍体,不仅包含A、B和D三个同源染色体组,而且基因组非常庞大,重复序列高达80%以上,加之小麦条锈菌为活体寄生,致使目前已克隆的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仅三个,即Yr10Yr18/Pm38/Lr34Yr36Yr10基因全长3630 bp,包含2个外显子(Exon)和1个内含子(Intron),Yr10为小种转化基因,其结构具有典型的NBS-LRR,与已克隆的抗病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Lr34基因是一个同时兼抗小麦条锈病(Yr18)(Suenaga et al.,2003)、白粉病(Pm38)(Lillemo et al.,2008)和秆锈病(Sr57)(Singh et al. unpublished)的“一因多效”基因,同时还与大麦黄矮病毒病抗性(Bdv1)(Singh,1993)有关,为ABC转运子基因。Yr36在成株期较高温度(25-35℃)下表现广谱抗性,在低温下则表现感病(15℃以下),包含一个与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相关的脂类转运结构域Start区域(Uauy et al.,2005;Fu et al.,2009)。Yr18/Lr34/Pm38Yr36与已克隆的抗病基因不论在蛋白质水平还是DNA水平,都没有显著的相似性,而且两个基因之间没有共同的结构域;说明成株抗病基因的分子机制更复杂。目前位于1BL染色体的Yr29/Lr46/Pm39和4DL染色体的Yr46/Lr67/ Pm46以及5AL染色体上的Yr48等成株抗性基因的共分离或者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已经发掘(Rosewarne et al.,2008;Herrera-Foessel et al.,2011;Lowe et al.,2011),这些基因的克隆工作正在进行中。随着越来越多抗条锈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持久、兼抗型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借助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或者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后代株系进行目标基因或者染色体区段的筛选,不仅在早代可获得含有目标基因的优良单株,减少常规抗病鉴定工作量,避免接种不均匀、发病不充分或者鉴定不准确带来的错误选择,而且可聚合多个抗病基因,极大地提高持久抗病育种效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国际玉米中心(CIMMYT)等小麦改良研究中大量应用,并将抗虫、抗病和品质基因聚合于一起,选育出了兼抗病虫、优质、丰产节水的小麦新品种,在成果释放区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在这方面虽然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应用成效的报道较少。陇鉴127是一个在甘肃多年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冬小麦品种,200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一个集高产、抗旱、抗条锈于一体的优异品种。经十多年在甘肃陇南、陇东麦区的广泛种植,对当前流行小种条中29、31、32、33等一直表现出稳定抗性。因陇鉴127的抗条锈性,2002年在条锈病流行期间,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07-2008年,用条中29、31、32、水4、水5、水7、水14、HY8等20个中国条锈菌生理小种对陇鉴127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显示陇鉴127对其中13个菌种表现为中到高抗,其抗谱不同于任何一个已知基因,表明可能含有新的抗条锈基因。经过对陇鉴127抗病基因的标记定位,发现其携带一个新的小种专化抗病基因,并以SSR和Dart标记将其定位于3D染色体,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专用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

本发明用于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SSR分子标记(即引物对)有2个:Xcfd141Xgwm71,其序列详见引物表(表1)。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SSR分子标记为以下三种中任意一种:

1)  所示引物为引物对1:Xcfd141,涉及引物对1的核苷酸序列1和序列2(表1);

2)  所示引物为引物对2:Xgwm71,涉及引物对2的核苷酸序列3和序列4(表1);

3)  所示引物为引物1和引物2,涉及引物对1的核苷酸序列1、2和引物对2的核苷酸序列3、4(表1)。

表1  用于辅助筛选抗条锈病小麦的SSR分子标记序列

本发明用于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试剂包括以下三种:

1)  包括引物对Xcfd141的PCR试剂1;

2)  包括引物对Xgwm71的PCR试剂2;

3)  包括引物对Xcfd141的PCR试剂1和包括引物对Xgwm71的PCR试剂2。

所述PCR试剂1由所述引物对1、dNTP、DNA聚合酶和PCR扩增缓冲液组成;

所述PCR试剂2由所述引物对2、dNTP、DNA聚合酶和PCR扩增缓冲液组成。

所述PCR试剂1、所述PCR试剂2中dNTP中的每一种在其所在的PCR试剂中的终浓度均为0.2mM;所述DNA聚合酶在以上PCR试剂中的终浓度为0.067U/μl。

所述条锈病的病原菌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所述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具体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小种条中32号。

本发明还提供用于辅助筛选和选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试剂盒,包括如下1)-3)任意一种试剂盒。

1)所示试剂盒为含有所述PCR试剂1的试剂盒;

2)所示试剂盒为含有所述PCR试剂2的试剂盒;

3)所示试剂盒为含有所述PCR试剂1和PCR试剂2的试剂盒。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筛选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用本发明所述引物、所述试剂或所述试剂盒对待测小麦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中目标抗性基因存在与否:分别以不携带分子标记连锁基因和携带分子标记连锁基因的材料为阴阳性对照,如果待测小麦与携带分子标记连锁基因材料带型一致确定为或候选为抗条锈病小麦,如果待测小麦和不携带分子标记材料带型一致确定为或候选为非抗条锈病小麦。

所述对待测小麦进行PCR扩增的方法为,每15μl的PCR反应体系为:

模板DNA(20-50ng/μl)                2μl

10mM(终浓度为0.2mM)dNTPs      0.3μl

Taq DNA聚合酶(终浓度为0.067U/μl) 0.4μl

标记1或2所示的引物(4pmol)         2μl

10×PCR buffer                       1.5μl

用无菌蒸馏水补充反应体系至15μl;

所述PCR扩增的程序为:94℃预变性5min;随后4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2min;最后延伸8min。

所述PCR扩增结果进行电泳的方法为:将每份PCR扩增产物加入2.5μl变性上样缓冲液,混匀,95℃变性5-7分钟。以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缓冲液体系为:上槽0.3×TBE、下槽0.5×TBE,功率80W,电泳50-80min,银染显影。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提供一种辅助选育高产和/或抗条锈病小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陇鉴127与另一丰产优质待测小麦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将步骤1)得到的F1代小麦进行自交,得到F2代小麦;

3)用本发明所示引物、所示PCR试剂或所示试剂盒中的所述引物对步骤2)得到的F2代小麦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如果PCR扩增的产物带型与陇鉴127一致,则所述待测小麦为或候选为抗条锈病小麦;

如果PCR扩增的产物带型与陇鉴127扩增带型不一致,则所述待测小麦为或候选为非抗条锈病小麦;

4)将步骤3)得到的候选为抗条锈病F2代小麦进行自交得到F3代小麦,将所述F3代小麦自交得到F4代小麦,将所述F4代小麦自交得到F5代小麦,将所述F5代小麦自交得到F6代小麦;

5)用本发明所示的引物、所示PCR试剂或所示试剂盒对步骤4)得到的F6代小麦进行PCR扩增,得到PCR产物,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如果PCR扩增的产物带型与陇鉴127扩增带型一致,则所述待测小麦为或候选为抗条锈病小麦;

如果PCR扩增的产物带型与陇鉴127扩增带性不一致,则所述待测小麦为或候选为非抗条锈病小麦;

6)将所述候选为抗条锈病F6代小麦进行自交,得到F7代小麦,筛选产量高于丰产优良亲本的F7代小麦,即为高产、抗条锈病小麦;

步骤3)中的所述PCR扩增,均以F2代小麦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步骤5)中的所述PCR扩增,均以F6代小麦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所述条锈病的病原菌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所述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具体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小种条中32号;

所述待测小麦PCR检测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其中,所述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5min;随后4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2min;最后延伸8min。

    所述电泳是将每份PCR扩增产物加入2.5 μl变性上样缓冲液,混匀,95℃变性5-7分钟;以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缓冲液体系为:上槽0.3×TBE、下槽0.5×TBE,功率80W,电泳50-80min,银染显影。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的引物对、试剂、试剂盒在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中的应用。

经试验测定,所述高产、抗条锈病小麦的产量与丰产优良亲本相比,提高的比例高于5%。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的分子标记有2个, Xcfd141Xgwm7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的方法,该方法与常规育种的过程一致,不同的是,在双亲选配后,首先利用上述引物对其进行分子检测,进而确定哪些组合可以利用该方法;对这些适用的组合,在F2时,用所述2个SSR标记、试剂或试剂盒对育种家选择的候选单株分别进行PCR扩增,检测扩增产物,扩增产物中与陇鉴127扩增带型一致的单株为携带目标抗条锈病基因的候选单株,仅将这些单株用于下一步的育种工作;在F6再次利用所述引物、试剂或试剂盒对基本纯合的株系进行分子检测,从而验证所选株系是否仍然含有目标抗条锈病基因,保留含有抗条锈基因的株系,进一步通过综合农艺性状评比,进而得到农艺性状优良并且高抗条锈病的高代品系,最终获得品种。本发明的方法辅助选择既能提高育种效率,又能保证抗病性的有效选择。选育一个新品种,传统育种一般需要8-10年时间,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理论上仅需3-5年时间,大大地缩短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用SSR分子标记Xcfd141 扩增抗病亲本陇鉴127(Pr)、感病亲本铭贤169(Ps)、抗病池(Br)、感病池(Bs)和F2群体单株的结果;

图2为用SSR分子标记Xgwm71扩增抗病亲本陇鉴127(Pr)、感病亲本铭贤169(Ps)、抗病池(Br)、感病池(Bs)和F2群体单株的结果;

图3为3D染色体上的9个标记与抗病基因YrLj127的连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

所有引物合成均由北京奥科生物公司完成。以下实施例中所有用到的小麦材料均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实施例1:小麦材料陇鉴127中一个新抗条锈基因YrLj127的发现及其连锁标记的获得

一、表现型的获得及其群体苗期表现情况

在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品质实验室低温可控温室完成抗病鉴定工作,以目前流行小种条中32对抗病亲本陇鉴127、感病亲本铭贤169和杂交后代F1、F2和F3进行接种抗性鉴定,菌种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小麦条锈病苗期侵染型分级标准参见表2,铭贤169、陇鉴127及其F1、F2群体单株对条锈菌种CYR32的苗期反应型参见表3。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陇鉴127对CYR32表现中抗-高抗,侵染型为0;~2,铭贤169表现高感,侵染型为4。二者杂交的F1代10个单株的侵染型均为2级,与抗病亲本表现相近。500个其F2代单株中侵染型为0;级的有107株,侵染型1级的73株,侵染型2级的180株,侵染型3级的38株,侵染型4级的102株。根据双亲及其杂交的F1、F2和F3代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的数目,将0;~2+级划为抗病,3-~4级划为感病,则F2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比为360R:140S,卡方测验符合3R:1S的理论比例(χ2 = 2.40, df=1, P>0.05),说明陇鉴127对CYR32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Lj127

表2 小麦条锈病苗期侵染型分级标准

表3 铭贤169、陇鉴127及其F1、F2群体单株对条锈菌种CYR32的苗期反应型

二、专用引物对的获得

依据苗期鉴定结果选用10个极抗病单株和10个极感病单株分别将其DNA进行等量混合组成抗病池和感病池。选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800对SSR引物对亲本陇鉴127和铭贤169多态性筛选,包括R?der等公布的GWM(1998)(Gatersleben wheat microsatellite)系列引物,Pestsova等(2000)报道的GDM系列、Song等(2002)开发的BARC系列、Gupta等(2002)报道的WMC(Wheat Microsatellite Consortium)系列、Sourdille等(2004)报道的CFA、CFD和GPW系列等引物,以上引物基本盖晗了小麦全基因组。267对SSR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其中17对引物抗感池间表现出多态性,上小群体后仅4对标记Xgwm52Xgdm72Xbarc119Xcfd141表现出一定的多态性,依据小麦分子标记公共图谱,其中3D染色体上3个标记Xgwm52Xgdm72Xcfd141在亲本和抗感池间有多态性,初步表明这些标记与抗条锈病基因连锁。

三、连锁图谱的获得及其来源

选择3D染色体上的XgwmXbarcXgdmXwmc等SSR和EST引物在双亲、抗感池间扩增,对在双亲、抗感池间有多态性的标记上小群体和大群体验证其是否具稳定多态性,Xcfd141Xgwm71BE591684等9个标记在双亲、抗感池和定位群体间稳定地扩增出差异。运用Mapmaker 3.0b(Lincoln等,1992)两点测验(LOD≥3.0)进行连锁分析,发现这9个标记位点与抗条锈病基因YrLj127紧密连锁,连锁距离为1.5cM -29.3 cM,距离YrLj127最近的标记为Xcfd141Xgwm71,遗传距离分别为1.5 cM和1.8 cM(见图3)。

其中,SSR标记引物的PCR反应体系为:PCR反应体系均为15μl,即:1.5μl 10×PCR buffer,0.3μl 10mM dNTPs,每条引物2μl(4 pmol),Taq DNA聚合酶(2.5 U/μl))0.4μl,模板DNA 2μl(20ng),用无菌蒸馏水补充反应体系至15μl。反应程序:94℃预变性4min;随后4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2min;最后延伸8min。在PCR扩增产物中加入2.5μl变性载样缓冲液,混匀,95℃变性5-7分钟。以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缓冲液体系为:上槽0.3×TBE、下槽0.5×TBE,功率80W,电泳50-80min,银染显影。

EST标记引物的PCR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0μl,其中2μl模板DNA(含80ng),2μl 10×PCR缓冲液,0.4μl dNTPs (40 mM),0.2μl Taq DNA聚合酶(2.5 U/μl)和1.3μl引物(4 pmol),用无菌蒸馏水补充反应体系至20μl。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分钟;然后94 ℃变性1分钟,52 ℃-65 ℃退火1分钟(不同引物退火温度会有所不同),72 ℃延伸2分钟,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分钟。PCR产物用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胶在80W功率下电泳2.5-3.5小时,银染显影。

Xcfd141Xgwm71作为YrLj127紧密连锁侧翼标记,可充分应用于该基因渗入农艺性状优良亲本的跟踪检测,以确保抗病基因的有效导入,是基因聚合和辅助选择的重要手段。

用距离抗病基因YrLj127最近的两个标记Xcfd141Xgwm71进一步检测200个F3家系(表4)。结果分析表明:200个F3家系符合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χ2 = 1.87, df=2, P>0.05), 进一步证明陇鉴127含有一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所述条锈病的病原菌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所述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具体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小种条中32号。

表4  由F3家系苗期的反应型推出的F2代单株的基因型及其相应的两个标记位点Xcfd141Xgwm71的带型

注:RR=纯合抗病基因型;Rr=杂合基因型;rr=纯合感病基因型;A=陇鉴127中出现的抗病带型;

B=铭贤169中出现的感病带型;H=杂合带型。

实施例2  标记验证及应用

陇黑1号(螺珍1号/陇鉴127//陇鉴127///陇鉴127)、陇鉴386(1321/陇鉴127)和陇鉴103(陇鉴127/Mo(W)697)的亲本之一均为陇鉴127,三品种目前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条锈病、强冬性抗旱小麦品种,在甘肃陇东旱塬广泛种植。

为了验证来自陇鉴127抗病基因共分离紧密连锁标记辅助选择效应和实用性,配置陇黑1号、陇鉴103和陇鉴386组合,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传统育种模拟以上3品种的选育过程。其选育过程如下:F1代不淘汰,去杂后收获所有植株;F2代,点播1000株左右,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植株外部形态和田间表现选出50-80株候选单株,然后利用上述与陇鉴127抗病基因(YrLj127)紧密连锁的2个SSR标记(Xcfd141Xgwm71)对候选单株进行分子检测,保留含有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株(即其PCR产物中含有与对照品种陇鉴127带型一致的目的条带),筛选单株共35-55个;F3 -F5代,同常规育种,行播当选单株后代,从优良株系中选择最优良的单株,最终有15-40个单株入选;F6代,将当选单株的种子分别按小区密植,依据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出表现优良而一致的小区,然后对当选小区的株系利用引物Xcfd141和/或Xgwm71进行分子标记检测,仅保留含有陇鉴127抗病基因目标条带的株系,分别为5-20个;对筛选的材料进行穗行条播,然后进行品比试验等,从中培育出了和陇黑1号、陇鉴103和陇鉴386表型基本一致的小麦新品系。分子跟踪过程发现陇黑1号、陇鉴386组合后代中携带YrLj127的个体比例高,而陇鉴103组合后代携带YrLj127的个体比例低,说明基因在不同组合中传递率不同。该研究证明本发明的陇鉴127抗病基因标记能有效的应用于辅助选择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标记重复性好,实用性强,辅助选择成效非常显著。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的具体方法是:利用分子标记对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将电泳条带与抗病品种的目标带型比较,选择带型一致的。

所述PCR扩增中,每15μl的PCR反应体系如下:

模板DNA(20-50ng/μl)                  2μl

10mM(终浓度为0.2 mM)dNTPs       0.3μl

Taq DNA聚合酶(终浓度为0.067U/μl)  0.4μl

引物(4pmol)                           2μl

10×PCR buffer                        1.5μl

用无菌蒸馏水补充反应体系至15μl。

所述PCR扩增的程序为:94℃预变性5min;随后4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2min;最后延伸8min。将每份PCR扩增产物加入2.5μl变性上样缓冲液,混匀,95℃变性5-7分钟。以5-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缓冲液体系为:上槽0.3×TBE、下槽0.5×TBE,功率80W,电泳50-80min,银染显影。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用引物为Xcfd141,其余步骤均相同。最后同样培育出了和陇黑1号、陇鉴103和陇鉴386表型基本一致的小麦新品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用引物为Xgwm71,其余步骤均相同。最后同样培育出了和陇黑1号、陇鉴103和陇鉴386表型基本一致的小麦新品系。

结论:应用Xcfd141Xgwm71中的任一一对引物就能完成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筛选,当同时使用两对引物对时,可以相互应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