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

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由以下公式1和2推断死亡距末次进餐时间T1(小时):胃未完全排空:T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2-17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5/107 申请日:201311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法医实践中,通常是通过胃内容物来推断死亡时间。就食物入胃 至排入十二指肠的时间而言,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与食物种类、进食量、胃 运动能力、机体活动度等有关。一般饮食大约4~6小时。因此通过胃内容物 来推断死亡时间只能推断最多6个小时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 时间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 距离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由以下公式1和2推断死亡距末次进餐时间T1(小 时):

胃未完全排空:T1=k·D1/X+P1     (公式1)

胃完全排空:T1=k·D2/X+P2     (公式2)

由以下公式推断死亡距次末次进餐时间T2(小时):

T2=k·D4/X+P1     (公式3)

或:T2=k·D3/X+P2    (公式4)

在上述公式1、式2、式3、式4中:

D: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单位m;具体取值如下:

(1)如胃未完全排空:测量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最远端的距离,设为D1; 若空白区域后仍可见内容物,则此段内容物距胃幽门的最近端距离设为D3;若 此段内容物可见最远端,则此最远端距胃幽门的距离设为D4

(2)如胃完全排空:测量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最近端的距离设为D2,距 内容物最远端的距离设为D1;若该段内容物后段仍可见内容物,则此段内容物 最近端距胃幽门的距离设为D3,此段内容物最远端距胃幽门的距离设为D4

X:小肠内容物在肠管内的迁移速度,单位m/h,取X=1;

K:按如下影响因素取值:

(1)餐后进行大量运动、重体力劳动、进食种类以植物粗纤维为主的,K 值设定为0.9;

(2)有胃肠道疾病、大量饮酒或长期服药、年龄大于60的,K值设定为 1.2;

(3)若对应的K值无明确的调查依据,K设定为1;

P1:幽门括约肌闭锁时间,取值范围为0.5~1小时;

P2:胃内容物完全排空时间,取值范围为4~6小时。

所述空白区域指小肠内容物有明显区别的两段之间的区域,即经肉眼观 察,表现为稀薄或浅的黄色粘液、没有固体颗粒的区域;所述空白区域两端肠 内容物成分在种类、性状、色泽等方面应有明显的差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基于成熟的胃肠动力学,通过对死者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的测量,应用公 式计算得出的死者死亡距其末次、次末次进餐时间,理论依据充分,结果准确 可靠。同时,通过对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客观上保证了 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胃内容物未完全排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胃内容物完全排空示意图。

图中标记:

D1-胃未完全排情况下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最远端的距离;

D2-胃完全排空情况下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最近端的距离;

D3-空白区域后内容物最近端距胃幽门的距离;

D4-空白区域后内容物最远端距胃幽门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1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解剖环境要求

1.1法医学尸体检验应在具有一定条件和设备的尸体解剖室进行。

1.2如需在现场就地进行尸体剖验(如发生在农村,偏远山区的案件),应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携带全套解剖器械,固定液及盛装检材容器),选择光 线充足而又比较僻静的地方,应用便携式解剖床或临时搭成的尸体解剖台,并 应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如现场无充足的光源,又不具备上述条件,法医 应拒绝检验,以免造成误、漏诊。

1.3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解剖器械要求

1.3.1解剖器械必须干净、整齐,避免交叉污染。

1.3.2常用仪器:多功能操作台、直尺、卷尺、放大镜、托盘、数码照(摄) 相机、漂洗器、体式显微镜、多功能消毒仪。

2取材方法

2.1系统解剖胸腹腔时,充分暴露腹腔,剪开大网膜;

2.2常规取下胃及其内容物时,在幽门括约肌处结扎两线,在两线之间剪 断;

2.3执住幽门括约肌下端肠管,沿肠系膜与小肠相连处逐步剪断肠系膜至 回盲部,然后在回盲部末端结扎后剪断;

注意事项:若肠内容物液体或腐败气体较多时,为了减小检验时操作人员 的人为影响因素,应及时排出气体,并分段结扎肠管,按照每20cm结扎一次 执行。

2.4完全取出小肠后,将肠管按“S形”平放于多功能操作台上,剪开肠 管充分暴露肠内容物。

3观察指标

3.1观察小肠内容物的种类、性状、色泽,主要观察有形、可辨的固体成 分,及液态成分的色泽变化,找出有效分段即“空白区”,并及时分别用照相 机拍照、摄像机录像固定;

“空白区”指小肠内容物有明显区别的两段之间的区域(肉眼观察,表现 为稀薄的(浅)黄色粘液、没有固体颗粒的区域),空白区两端肠内容物成分 在种类、性状、色泽等方面应有明显的差异。

3.2若小肠内容物固体成分难辨或只有液体成分时,则仔细观察液体成分 的色泽变化,并分段提取后用漂洗器进行漂洗、过滤,先肉眼观察肠漂取物有 形成分的种类、形态、色泽等特征,必要时借助放大镜或体式显微镜观察,同 时分别拍照固定。

3.3观察的节点:

3.3.1若胃内容物尚存:观察肠管内容物前端的位置、空白区域、空白区 域后内容物末端及前端的位置。

3.3.2若胃内空虚:观察肠管前段内容物前端和末端的位置,若其后仍可 见空白区域及肠管内容物,则需观察此空白区及后段肠管内容物的末端和前端 位置。

3.4照片要求

3.4.1照片上反映主题内容的景物与特征要清晰逼真,要有较大的景深范 围,并尽量保证垂直拍摄;

3.4.2照片比例尺不得变形,按倍数制作的照片比例要准确,此时尽量用 彩色比例尺,且比例尺长轴应与目标长轴或者方向平行,以便在放大照片上能 反映目标物的情况;

3.4.3除根据需要调整照片的色反差外,彩色照片的色彩校正应尽量接近 实际颜色,不得有明显的偏色;

3.4.4照片需拼接时,衔接部位的密度、反差、影调、色彩、放大倍率应 一致,对接线要避开画面重要部位。

4统计方法

4.1胃未完全排空:测量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最前端的距离,设为D1。 若空白区域后若仍可见内容物,则此段内容物末端距幽门的距离设为D3,若此 段内容物可见前端,则此前端距幽门的距离设为D4。(见图1)

4.2胃完全排空:测量胃幽门距肠道内容物末端的的距离设为D2,距内 容物前端的距离设为D1;若该段内容物后段仍可见内容物,则此段内容物末端 距幽门的距离设为D3,此段内容物前端距幽门的距离设为D4。(见图2)

上面所述“前端”指一段肠道内容物中距离胃幽门部的最远端,“末端” 为一段肠道内容物中距离胃幽门部的最近端。

5信息记录

正确全面填写有关肠内容物的记录表

详细记录案情调查反映的死者性别、年龄、职业、体态、健康状况(精神 状态、消化系统疾病等)、末次及次末次进餐时间、进食种类、进食量、有无 饮酒或服药(药物种类)、餐后活动情况及小肠内容物检见情况。

6死亡时间推断

6.1死亡距末次进餐时间设为T1

胃未完全排空:T1=k·D1/X+P1

胃完全排空:T1=k·D2/X+P2

6.2死亡距次末次进餐时间设为T2

T2=k·D4/X+P1

或:T2=k·D3/X+P2

其中:T:死亡距末次、次末次进餐的时间(h);D:肠内容物迁移距离(m); X:肠内容物在肠管内的迁移速度(m/h),X=1;K:影响因素:性别、年龄、 职业、体态、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消化系统疾病等)、进食种类、进食量、 有无饮酒或服药及餐后活动情况;P1:幽门括约肌闭锁时间,取值0.5~1小 时);P2:胃内容物完全排空时间,取值4~6小时。

6.3影响因素系数(K)设定

6.3.1餐后进行大量运动、重体力劳动、进食种类以植物粗纤维为主的, K值设定为0.9。

6.3.2有胃肠道疾病、大量饮酒或长期服药、年龄大于60的,K值设定为 1.2。

6.3.3若对应的K值无明确的调查依据,K设定为1。

最后需要注意,本实施例不适用特殊体质人群,如糖尿病人群。

本实施例使得利用小肠内容物迁移距离推断死亡时间,具有完整统一的步 骤和推断过程。由于肠内容物的排空时间要大于胃内容物的排空时间,本实施 例为准确推断死者死亡时间奠定基础,为命案侦查提供方向和划定侦查范围, 为及时化解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引发的各类信访案件,以及财产继承、保险 理赔等民事诉讼案件提供技术支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