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极氧化处理后不产生条带状肌纹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本发明的铝合金板是含有Mg:1.0~6.0质量%的5000系铝合金板,其特征在于,该铝合金板最表层部位的固溶状态Mg的浓度在铝合金板宽度方向上以0.05mm以上的宽度呈条带状变化,且相邻条带的浓度差在0.20质量%以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7211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10282635.0

  • 发明设计人 浅野峰生;山本裕介;

    申请日2013-07-05

  • 分类号C22C21/06(20060101);C22C21/08(20060101);C22F1/047(20060101);C25D1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06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高龙鑫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01: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8-18

    授权

    授权

  • 2015-08-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2C21/06 申请日:201307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阳极氧化处理后不产生条带状肌纹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 质优异的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铝合金板适用于汽车用内装部件、家电用外板的情况不断增加,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成为产品时具有优异的表面品质。这些产品大多实施阳 极氧化处理而被使用,例如,用作家电用外板时,会有阳极氧化处理后产生肌 纹的情况,就期待不产生肌纹缺陷的铝合金板。

迄今为止,进行了各种旨在改善前述肌纹的研究,提出了控制化学成分、 最终板材的结晶粒径、析出物的尺寸和分布密度等的方法,但现状是也有这些 方法不能改善的条带状肌纹产生的情形,因而还不能说这个问题得到了充分解 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73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24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人之前发现对以固溶状态存在的铝合金表示出包晶反应的元素(包晶 元素)的存在状态影响阳极氧化处理后的条带状肌纹的产生,从而提出了控制 包晶元素的存在状态的方法,但即使利用该方法,也有产生肌纹的情形,尚未 成为彻底的解决方案。

发明人进一步反复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含有对铝表示出共晶反应的 Mg的铝合金中,以固溶状态存在的Mg的存在状态影响阳极氧化处理后条带 状肌纹的产生。本发明是基于该发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极氧化 处理后不产生条带状肌纹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及其制 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技术方案1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 优异的铝合金板,是待形成阳极氧化皮膜的、含有Mg:1.0%(质量%,下同)~ 6.0%的5000系铝合金板,其特征在于,该铝合金板的最表层部位的固溶状态 的Mg浓度,在铝合金板的宽度方向上以0.05mm以上的宽度呈条带状变化, 且相邻条带的浓度差在0.20%(质量%,下同)以下。

技术方案2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是在技术方案1 中,其特征在于,含有Mg:1.0%~6.0%,进而含有Ti:0.001%~0.1%、Cr: 0.4%以下、Cu:0.5%以下、Mn:0.5%以下、Fe:0.4%以下、Si:0.3%以下中 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方案3的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是制 造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铝合金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存在于铸块压延 面的、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的晶界 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度差在0.80%以下的铸块,经由热轧、冷 轧而制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阳极氧化处理后不产生条带状肌纹的、阳极氧 化处理后表面品质优异的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铝合金板的特征在于,在含有Mg的5000系铝合金板上,使该 铝合金板的最表层部位的固溶状态的Mg的浓度,在铝合金板的宽度方向上以 0.05mm以上的宽度呈条带状变化,并使相邻条带中的浓度差在0.20%以下, 若对具有该特征的铝合金板进行阳极氧化处理时,就能得到不产生条带状肌纹 的表面品质优异的阳极氧化处理铝合金板。在相邻条带中的浓度差超过0.20% 的情况下,阳极氧化处理后,出现目视能分辨的肌纹,从而得不到优异的表面 品质。

阳极氧化处理后,Mg以固溶状态被结合在阳极氧化皮膜中,对具有上述 特征的铝合金板进行阳极氧化处理时,即使在进行了阳极氧化处理的铝合金板 上,被结合在阳极氧化皮膜中的固溶状态的Mg的浓度在板宽度方向上也是以 0.05mm以上的宽度、最大5mm左右呈条带状变化,且相邻条带中的浓度差在 0.05%以下。

固溶状态的Mg的浓度是使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进行以10μm 间距照射电子束并基于产生的荧光X射线来测定浓度的线性分析,从而求出 相邻条带中的浓度差。

在本发明的5000系铝合金板中,Mg发挥提高强度的作用。Mg的优选含 量为1.0%~6.0%,若不足1.0%,则提高强度的效果不够,若超过6.0%,则热 轧时容易产生断裂,而使轧制变得困难。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Mg以外的添加元素,可以含有以下合金元素中的 一种或两种以上。

Ti:

Ti是用于抑制铸造组织的粗大化的元素,优选含量为0.001%~0.1%。如 果不足0.001%,则无法抑制铸造组织的粗大化,如果超过0.1%,则会生成粗 大的金属间化合物,而在阳极氧化处理后容易产生起因于金属间化合物的肌 纹。

Cr:

Cr是用于提高强度、使结晶粒微细化的元素。优选含量在0.4%以下,如 果超过0.4%,则就会生成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而在阳极氧化处理后容易产 生起因于金属间化合物的肌纹。

Cu:

Cu发挥提高强度、使阳极氧化处理后的皮膜整体色调均质的作用。优选 含量为0.5%以下,如果超过0.5%,将形成Al-Cu系的析出物,起因于该金属 间化合物而产生肌纹或皮膜的混浊。

Mn:

Mn发挥提高强度、使结晶粒微细化的作用。优选含量为0.5%以下,如果 超过0.5%,则会形成Al-Mn-Si系、Al-Mn系的结晶物或析出物,起因于该金 属间化合物而产生肌纹或皮膜的混浊。

Fe:

Fe发挥提高强度、使结晶粒微细化的作用。优选含量为0.4%以下,如果 超过0.4%,则会形成Al-Fe-Si系、Al-Fe系的结晶物或析出物,起因于这些金 属间化合物而产生肌纹或皮膜的混浊。

Si:

Si发挥提高强度、使结晶粒微细化的作用。优选含量为0.3%以下,如果 超过0.3%,则会形成Al-Fe-Si系的结晶物或Si的析出物,起因于这些金属间 化合物而产生肌纹或皮膜的混浊。不过,如果使用高纯度生金,则会招致制造 成本的上升,因而不优选将Fe和Si设定为不足0.01%。

本发明的铝合金板中必然含有Zn元素等不可避免的杂质,但只要这些不 可避免的杂质分别在0.25%以下,就不会影响本发明的效果。

以下对本发明的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使用存在于 铸块压延面的、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 的晶界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度差在0.80%以下的铸块,经由热 轧、冷轧而制造铝合金板。使用上述铸块制造的铝合金板在阳极氧化处理后无 肌纹、表面品质优异。

对于利用普通的半连续铸造所铸造的、均质化处理后的铸块,如果在铸块 的压延面上看到铸造时形成的结晶粒,就可观察到由平均粒径50~500μm的 结晶粒构成的铸块组织。例如,对于铸块的上下压延面的几处的结晶粒,对结 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的晶界附近部位 且直径5μm区域,使用EPMA,进行照射电子束并基于产生的荧光X射线来 测定浓度的点分析,从而求出Mg的浓度差,确认浓度差在0.80%以下,并使 用该铸块制造待进行阳极氧化的铝合金板。

为得到对含Mg的熔融铝合金进行铸锭、并存在于进行了均质化处理的铸 块压延面上的、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 的晶界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度差在0.80%以下的铸块,对于铸 锭后的铸块,优选在不足各铝合金固相线温度最好是在(固相线温度-50℃) 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超过3h的均质化处理。

实施例

以下,将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进行对比来说明,并展示本发明的效果。 这些实施例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1、比较例1

利用DC铸造对具有表1所示组成的铝合金(A~D)进行铸锭,并将得 到的铸块(横向剖面尺寸:厚度500mm、宽度1200mm)用表2所示的条件进 行均质化处理后,冷却至室温,将铸块的上下压延面和左右侧面各切削25mm。 对于在该铸块的压延面上存在的5处结晶粒,使用EPMA进行点分析,调查 固溶状态的Mg的分布状态,求出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 该结晶粒晶界2.5μm的晶界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度差。

此外,表1所示的各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为,合金A:620℃、合金B:585 ℃、合金C:560℃、合金D:620℃。各合金的优选均质化处理温度范围为, 合金A:570℃以上且不足620℃、合金B:535℃以上且不足585℃、合金C: 510℃以上且不足560℃、合金D:570℃以上且不足620℃,选择表2所示的 均质化处理温度。均质化处理时间为,合金A:5h、合金B:12h、合金C: 24h、合金D:5h,任一个都超过3h。

将上述均质化处理后的铸块再加热至470℃,开始热轧,压延至厚度 6.0mm。使热轧的结束温度为250℃。接着,冷轧至1.0mm后,在420℃下进 行了1h的软化处理。

将得到的板材作为试验材料(试验材料1~8),对于宽度方向的任意5 处,使用EPMA,分别进行10mm长的线性分析,调查固溶状态的Mg的分布 状态,求出相邻条带中的Mg的浓度差。进行10mm长的线性分析时,通过测 定多个条带,能得到多个浓度差的值,并在各处以相邻条带的浓度差的最大值 为代表值。使用5处的代表值计算出平均值。

对上述板材利用喷砂处理进行粗面化加工后,进行利用磷酸和硫酸的化学 研磨,其后,通过利用硫酸的阳极氧化处理,形成了10μm厚的阳极氧化皮膜。 对于得到的阳极氧化处理材料,目视确认有无条带状肌纹的产生,另外,对于 阳极氧化处理材料的宽度方向上的5处,对产生肌纹的材料针对其肌纹部分, 对于未产生肌纹的材料针对其任意部分,分别使用EPMA,各自进行10mm长 的线性分析,调查固溶状态的Mg的分布状态,求出相邻条带中的Mg的浓度 差。进行10mm长的线性分析时,通过测定多个条带,也能得到多个浓度差的 值,并在各处以相邻条带的浓度差的最大值作为代表值。使用5处的代表值计 算出平均值。

将得到的结果表示在表2、表3中。在表2中,对于不符合本发明条件的 数值标有下划线。如表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试验材料1~4,在均质化处理 后的铸块中,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 的晶界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度差在0.80%以下,在阳极氧化处 理前的板材上,相邻条带中的Mg的浓度差在0.20%以下。

另外,如表3所示,在试验材料1~4中,阳极氧化处理后未产生条带状 肌纹,具有优异的表面品质。另外,确认了在阳极氧化处理材料中,相邻条带 中的Mg的浓度差在0.05%以下。

与此相对,对于试验材料5~8,确认了如下情况:由于低温下进行均质 化处理,如表2所示,在均质化处理后的铸块中,结晶粒的中心部位且直径5μm 区域和距离该结晶粒晶界2.5μm的晶界附近部位且直径5μm区域的Mg的浓 度差超过0.80%,另外,在阳极氧化处理前的板材上,相邻条带中的Mg的浓 度差也超过0.20%,如表3所示,任一个都在阳极氧化处理后产生条带状肌纹, 在阳极氧化处理材料上,相邻条带中的Mg的浓度差超过0.05%。

表1

表2

表3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