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多泵单元、双联泵单元以及作业车辆

多泵单元、双联泵单元以及作业车辆

摘要

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在具有供泵轴插通的轴线孔、一对工作油路、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并形成压力油接收端口的补充油路、一端部与上述补充油路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端面开口且形成连接端口的分支油路这点共通。上述连接端口在穿过上述轴线孔的轴线的状态下,位于沿第一板面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的假想面上。向一方的压力油接收端口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压力油供给端口由栓塞堵塞。仅在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中的一方装配对补充油路的油压进行设定的溢流阀。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990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洋马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04683.7

  • 发明设计人 辻智之;清冈晃司;

    申请日2012-01-0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黄永杰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27: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2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04B23/06 授权公告日:20160330 终止日期:20180106 申请日:2012010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3-30

    授权

    授权

  • 2013-1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4B23/06 申请日:2012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9-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多泵单元、串联配置了第 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双联泵单元以及具备上述双联泵单元的作业车 辆。

背景技术

包括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多泵单元以往就被公知,例如,在下 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串联配置了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双联型的 多泵单元。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联型的多泵单元被构成为,从单一的补 充泵供给,并且将由单一的溢流阀进行了液压设定的压力油向由第一 液压泵形成的第一液压回路以及由第二液压泵单元形成的第二液压回 路双方供给,在能够谋求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回路的补充油供给 构造的简略化这点有用。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多泵单元中,只能以将上述第一 以及第二液压泵串联配置的方式使用,存在构成部件的通用性欠缺这 样的问题。

详细地进行说明,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第一以及第二方式相 关的双联型的多泵单元。

上述第一方式的泵单元具备单一的端口块、与上述端口块的厚度 方向一方侧的第一端面滑动接触的第一液压泵、以围绕上述第一液压 泵的方式与上述端口块的上述第一端面连结的第一泵外壳、与上述端 口块的厚度方向另一方侧的第二端面滑动接触的第二液压泵、以围绕 上述第二液压泵的方式与上述端口块的上述第二端面连结的第二泵外 壳。

在上述第一方式的泵单元中,上述单一的端口块相对于上述第一 以及第二液压泵双方做成共通部件,因此,不能独立设置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液压泵。

再有,上述单一的端口块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式的双联泵单元成为 专用的部件,通用性欠缺。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方式的泵单元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 单一的泵外壳,其在轴线方向一方侧具有可供上述第一液压泵插通的 第一开口,并且在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具有可供上述第二液压泵插通的 第二开口;与上述泵外壳连结的第一端口块,以在由上述第一液压泵 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堵塞上述第一开口;和与上述泵外壳连结的第二端 口块,以在由上述第二液压泵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堵塞上述第二开口。

在上述第二方式的泵单元中,上述单一的泵外壳被做成收容上述 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双方的部件,因此,与上述第一方式同样,不能 独立设置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

再有,上述单一的泵外壳相对于上述第二方式的泵单元做成专用 的部件,通用性欠缺。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方式的双联泵单 元(下面称为以往结构)的每一个被应用于作业车辆,以使得上述第 一液压泵与工作性地驱动一对驱动轮中的一方的第一液压马达协作, 形成第一HST,并且上述第二液压泵与工作性地驱动上述一对驱动轮 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液压马达协作,形成第二HST,因此,上述双联泵 单元具备对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HST作为补充油源发挥作用的补充 泵。

详细地进行说明,上述以往结构设有形成上述第一HST中的一对 工作油管线的一部分的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形成上述第二 HST中的一对工作油管线的一部分的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用 于将来自上述补充泵的压力油向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供给 的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用于将来自上述补充泵的压力油向上述一 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供给的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的油压由上述单一的溢流阀设定。

然而,在上述以往结构中,上述溢流阀配置在被串联配置的上述 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旋转轴线方向一方侧,来自上述溢流阀的排放 油向收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中的接近上述溢流阀的一侧的液压 泵的一方的泵空间排出。

在上述以往结构中设有将上述一方的泵空间与收容上述第一以及 第二液压泵中的从上述溢流阀离开的一侧的液压泵的另一方的泵空间 流体连接的油流通孔,据此,从上述溢流阀流入到上述一方的泵空间 的排放油遍及到上述一方的泵空间以及上述另一方的泵空间的双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对使上述一方的泵空间以及上述另一方的 泵空间的储存油积极主动地循环,有效地防止储存油的温度上升的情 况,没有公开和启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61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以往技术做成的发明,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构造简单的多泵单元,能够由单一的溢流阀设定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 的双方的补充油路的油压,且能够选择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串 联连结的双联形式和分别独立地配置包括上述第一液压泵的泵单元以 及包括上述第二液压泵的泵单元的使用形式。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联泵单元以及具备上述双 联泵单元的作业车辆,该双联泵单元将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串联配置, 能够谋求因零件数量的削减带来的成本低廉化,且有效地防止收容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内的储存油的温度上 升。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提供一种多泵单元,所述多泵单 元包括:第一液压泵;第一端口块,其具有供上述第一液压泵直接或 者间接地滑动接触的第一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端面在厚度方向的相反 一侧的第二端面;第一泵外壳,其以围绕上述第一液压泵的方式与上 述第一端口块的第一端面连结;第二液压泵;第二端口块,其具有供 上述第二液压泵直接或者间接地滑动接触的第一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 端面在厚度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和第二泵外壳,其以围绕上 述第二液压泵的方式与上述第二端口块的第一端面连结,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端口块的共通点在于具有:轴线孔,所述轴线孔将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端面间贯通,以便供驱动对应的液压泵的泵轴插通;一对工作 油路,所述一对工作油路具有一对平行部,该一对平行部隔着上述轴 线孔相互相对地以对称的状态在上述端口块的第一板面方向上延伸, 并且在上述第一端面开口以便与上述液压泵流体连接,并且所述一对 工作油路的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形成一对供排端口;补充油路,所 述补充油路的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形成压力油接收端口,并且另一 端部被分支,分别经止回阀与上述一对工作油路流体连接;和分支油 路,所述分支油路的一端部与上述补充油路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二端面开口,形成连接端口,上述连接端口以穿过上述轴线 孔的轴线的状态,位于沿着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以及上述端口块的厚度 方向的假想面上,上述第一端口块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以及上述第 二端口块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中的一方与压力油供给源流体连接, 并且另一方由栓塞堵塞,仅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中的一方装配 设定上述补充油路的油压的溢流阀。

根据本发明的多泵单元,能够由单一的溢流阀进行上述第一以及 第二端口块的双方的补充油路的油压设定,且能够选择将第一以及第 二液压泵串联配置的双联结构和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相互相对 地独立配置的独立设置结构。

尤其是在上述双联结构中,因为通过在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 块的第二端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两端口块连结,而使两端口块的上 述连接端口彼此连结,所以,不必配备追加部件,就可以实现由上述 单一的溢流阀进行的双方的补充油路的油压设定。

优选设有将来自上述溢流阀的溢流油向由上述一方的端口块与对 应的泵外壳形成的一方的泵空间引导的第一溢流排放油路、将上述溢 流油向由没有装配上述溢流阀的另一方的端口块与对应的泵外壳形成 的另一方的泵空间引导的第二溢流排放油路。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被形成于上述一方的端口 块,以使得一端部与上述溢流阀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第一端面 开口,与上述一方的泵空间流体连接。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溢流排放油路能够包括:形成于上述一方的 端口块上的上游侧部分,以使得一端部与上述溢流阀流体连接,并且 另一端部在第二端面开口;和形成于上述另一方的端口块的下游侧部 分,以使得一端部在第二端面开口,以便与上述上游侧部分流体连接, 并且另一端部在第一端面开口,并与上述另一方的泵空间流体连接。

在上述一方的端口块以及对应的泵外壳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将由两 者形成的泵空间向外部开放的排放端口,在上述另一方的端口块以及 对应的泵外壳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将由两者形成的泵空间向外部开放的 排放端口。

在一方式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的每一个上具有在厚度方 向延伸并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面的周缘连结的第一~第四侧面。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面分别朝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 侧,并且上述第三以及第四侧面分别朝向与上述第一板面方向正交的 第二板面方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

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的每一个上形成:一 对第一穿孔,隔着上述轴线孔相互相对地以对称的状态在上述第一板 面方向延伸,并且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面 开口;第二穿孔,其在与上述轴线孔相比接近上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以将上述一对第一穿孔之间连通的方式沿上述第二板面方向延伸,并 且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在上述第三以及第四侧面开口;第三穿孔, 其一端部在上述第二侧面开口,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穿孔流体连 接;和第四穿孔,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三穿孔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二端面开口,形成上述分支油路。

上述一对第一穿孔通过将另一端部用栓塞堵塞,形成使一端部作 为上述供排端口发挥作用的上述一对工作油路。

通过从上述第二穿孔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插入上述止回 阀,在上述第三穿孔的一端部作为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发挥作用的状 态下,上述第二穿孔以及上述第三穿孔形成上述补充油路。

再有,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中、在装配上述溢流阀的一方的 端口块上还设置第五穿孔和第六穿孔,该第五穿孔在与上述轴线孔相 比接近上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沿上述第二板面方向延伸,以使得一端部 在上述第三侧面开口,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三穿孔流体连接,所述 第五穿孔形成从上述一端部将上述溢流阀插入的溢流阀插入孔;所述 第六穿孔在贯通了上述第五穿孔的状态下,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在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面开口,另一方面,在未装配上述溢流阀的另一方 的端口块上设置第七穿孔,其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开口,以便与上 述第六穿孔的另一端部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开口。

上述第六穿孔中的位于与上述第五穿孔相比靠近第一端面的部分 形成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上述第六穿孔中的位于与上述第五穿孔 相比靠近第二端面的部分以及上述第七穿孔形成上述第二溢流排放油 路。

优选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的每一个上形成第八穿孔,其在 与上述轴线孔相比接近上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在上述第二板面方向上延 伸。

上述第八穿孔的一端部在上述第三或者第四侧面中的一方开口的 状态下,与上述一对工作油路的双方进行流体连接,上述一对工作油 路之间由从上述第八穿孔的上述一端部插入的旁通阀有选择地进行流 体连接或者隔断。

另外,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提供一种双联泵单元,所 述双联泵单元具备:端口块;分别与上述端口块的厚度方向一方侧以 及另一方侧的端面滑动接触的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与上述端口块连 结的第一泵外壳,以形成收容上述第一液压泵的第一泵空间;和与上 述端口块连结的第二泵外壳,以形成收容上述第二液压泵的第二泵空 间,其中,在上述端口块上设置: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在与 上述第一液压泵流体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并形成 一对供排端口;用于将来自压力油供给源的压力油经止回阀向上述一 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供给的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一对第二液 压泵用工作油路,在与上述第二液压泵流体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一端部 在外表面开口,并形成一对供排端口;用于将来自上述压力油供给源 的压力油经止回阀向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供给的第二液压 泵用补充油路;设定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的油压的单 一的溢流阀;将来自上述溢流阀的溢流油向上述第一泵空间引导的第 一溢流排放油路;和将上述溢流油向上述第二泵空间引导的第二溢流 排放油路,在上述端口块以及上述第一泵外壳的至少一方设置将上述 第一泵空间向外部开放的第一泵侧排放端口,在上述端口块以及上述 第二泵外壳的至少一方设置将上述第二泵空间向外部开放的第二泵侧 排放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双联泵单元,因为在轴线方向上在位于第一以及第 二液压泵之间的端口块上设置对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以及第二液压 泵用补充油路的双方的油压进行设定的单一的溢流阀,将来自上述溢 流阀的溢流油向分别收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的第一以及第二泵 空间引导,并且设置分别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向外部开放的第 一以及第二泵侧排放端口,所以,能够谋求上述溢流阀的共用带来的 零件数量的削减,不必装备追加部件,就能够通过上述第一以及第二 泵空间内的储存油的有效的循环抑制上述储存油的油温上升。

在一方式中,上述端口块做成包括:第一端口块,其具有供上述 第一液压泵滑动接触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端面在厚度 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面;和第二端口块,其具有供上述第二液压泵 滑动接触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端面在厚度方向相反一 侧的第二端面,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的上述第二端面彼此在抵接 的状态下被连结。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所述作业车辆具备:上述的双 联泵单元;成为上述双联泵单元的动力源的发动机;左右一对驱动轮; 第一液压马达单元,其具有与上述第一液压泵协作而形成第一HST的 第一液压马达,将上述第一液压马达的旋转动力向上述一对驱动轮中 的一方输出;第二液压马达单元,其具有与上述第二液压泵协作而形 成第二HST的第二液压马达,将上述第二液压马达的旋转动力向上述 一对驱动轮中的另一方输出;补充泵,其由上述发动机工作性地驱动, 作为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的压力油供给源发挥作 用;和作为上述补充泵的油源发挥作用的油箱,其中,在上述第一液 压马达单元设置将收容上述第一液压马达的第一马达空间向外部开放 的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在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设置将收容上 述第二液压马达的第二马达空间向外部开放的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 口,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与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一方 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 流体连接,上述第二泵侧排放端口与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中 的一方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另一方与上 述油箱流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车辆,因为上述双联泵单元中的上述第一泵侧 排放端口与第一液压马达单元中的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一方 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另一方与油箱流体 连接,再有,上述双联泵单元中的上述第二泵侧排放端口与上述一对 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中的一方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 放端口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流体连接,所以,不必装备追加部件, 就能够使储存油在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第一以及第二马达空间以及 油箱之间积极主动地循环,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以及 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泵单元的剖视图。

图2A是上述泵单元的液压回路图。

图2B是与上述泵单元流体连接的马达单元的液压回路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端视图。

图7是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端视图。

图8是沿图1中的VIII-VIII线的端视图。

图9是沿图1中的IX-IX线的端视图。

图10是沿图5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上述作业车辆中的第一液压马达单元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双联泵单元的剖视图。

图15是应用了上述双联泵单元的作业车辆的液压回路图。

图16是沿图14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4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18中的XIX-XIX线的端视图。

图20是沿图14中的XX-XX线的端视图。

图21是沿图14中的XXI-XXI线的端视图。

图22是沿图14中的XXII-XXII线的端视图。

图23是沿图18中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上述作业车辆中的第一液压马达单元附近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泵单元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泵单元1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上述泵单元1具有:第一液压泵15(1);第一端口 块10(1),其具有供上述第一液压泵15(1)直接或者间接地滑动接 触的第一端面11a以及与上述第一端面11a在厚度方向相反一侧的第 二端面11b;第一泵外壳16(1),其与上述第一端口块10(1)的第 一端面11a连结,以形成收容上述第一液压泵15(1)的第一泵空间P (1);第二液压泵15(2);第二端口块10(2),其具有供上述第二液 压泵15(2)直接或者间接地滑动接触的第一端面11a以及与上述第 一端面11a在厚度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面11b;第二泵外壳16(2), 其与上述第二端口块10(2)的第一端面11a连结,以形成收容上述 第二液压泵15(2)的第二泵空间P(2)。

上述泵单元1例如作为构成行驶系统变速装置500的部件被应用 于作业车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行驶系统变速装置被做成2泵、2马达方 式。

图2A表示上述泵单元1的液压回路图。图2B表示与上述泵单元 1流体连接并形成上述行驶系统变速装置500的第一、第二马达单元 511(1)、511(2)的液压回路图。

详细地说,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在上述行驶系统变速装置 500中,上述泵单元1的上述第一液压泵15(1)与驱动左右一对第一 以及第二驱动轮500(1)、500(2)中的一方的第一驱动轮500(1) 的第一液压马达511(1)协作,形成第一HST,上述第二液压泵15 (2)与驱动上述一对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轮500(1)、500(2)中的另 一方的第二驱动轮500(2)的第二液压马达511(2)协作,形成第二 HST。

详细地说,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上述作业车辆在上述泵单元 1的基础上,还具备:成为上述泵单元1的动力源的发动机505;上述 一对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轮500(1)、500(2);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 (1),其经一对第一液压管线410(1)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1)流体 连接,且具有形成上述第一HST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并将 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的旋转动力向上述第一驱动轮500(1)输 出;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其经一对第二液压管线410(2)与 上述第二液压泵15(2)流体连接,并具有形成上述第二HST的上述 第二液压马达511(2),并将上述第二液压马达511(2)的旋转动力 向上述第二驱动轮500(2)输出;补充泵530,其由上述发动机505 工作性地驱动,作为对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HST的工作油供给源发挥 作用;和作为上述补充泵530的油源发挥作用的油箱540。

如图2A所示,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上形成一对第一液压泵 用工作油路411(1),该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形成上 述一对第一液压管线410(1)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端口块10(2) 上形成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该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 作油路411(2)形成上述一对第二液压管线410(2)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液压泵15(1)与上述第一端口块10(1) 中的上述第一端面11a的滑动接触区域11a’滑动接触,上述第二液压 泵10(2)与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中的上述第一端面11a的滑动接 触区域11a’滑动接触。

在上述滑动接触区域11a’设置与对应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 10(1)、10(2)的吸入/排出部相通的一对肾形端口(キドニーポー ト)(未图示出),在对应的上述液压泵10(1)、10(2)以及对应的 上述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411(2)之间经上述一对肾形端口 供给排出工作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液压泵10(1)、10(2) 的具有上述吸入/排出部的端面被做成凹状球面,上述滑动接触区域 11a’的外表面被做成与上述凹状球面卡合的凸状球面。

图3是表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上述第一端口块10(1)的剖 视图。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端口块10(1)在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 工作油路411(1)的基础上,还具有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面11a、 11b之间贯通的第一轴线孔14(1),以供驱动对应的上述第一液压泵 10(1)的第一泵轴17(1)插通;将来自压力油源的压力油向上述一 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供给的第一补充油路430(1)。

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在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 (1)流体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形成一对第一供排 端口411P(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上述一对第一泵用工作油路411 (1)具有:一对平行部415,隔着上述第一轴线孔14(1)相互相对, 以对称的状态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的第一板面方向X1延伸,并 且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以与对应的上述第一液压泵15(1)流 体连接;一对主开口部416,从上述一对平行部415向上述第一板面 方向X1一方侧延伸,并在外表面开口且形成上述一对第一供排端口 411P(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端口块10(1)具有在 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第四侧面12a~12d,以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 面11a、11b的周缘彼此连结。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面12a、12b分别朝向上述第一板面面方向 X1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上述第三以及第四侧面12c、12d分别朝向 与上述第一板面方向X1正交的第二板面方向X2一方侧以及另一方 侧。

而且,上述第一供排端口411P(1)在上述第一侧面12a处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 具有从上述一对平行部415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X1相反一侧延伸并 在上述第二侧面12b开口的一对副开口部417,上述一对副开口部417 由栓塞417a堵塞。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由一 对第一穿孔400a形成,该一对第一穿孔400a被穿孔成在沿着上述第 一板面方向X1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端口块10(1)贯通。

上述第一补充油路430(1)如图3所示,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 形成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并且另一端部分支,经一对止回阀435与 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流体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止回阀435的每一个均做成一 并具有高压溢流阀的功能的形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补充油路430(1)由第二以及第三穿 孔400b、400c形成。

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穿孔400b在与上述第一轴线孔 14(1)相比接近上述第二侧面12b的一侧,以将上述一对第一穿孔 400a之间连通的方式沿上述第二板面方向X2延伸,一端部以及另一 端部分别在上述第三以及第四侧面12c、12d处开口。

上述第三穿孔400c的一端部在上述第二侧面12b开口,并且另一 端部与上述第二穿孔400b流体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以及第三穿孔400b、400c形成T字 形。

即、上述第三穿孔400c在上述一对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 之间沿上述第一板面方向X1延伸,一端部在上述第二侧面12b开口, 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穿孔400b流体连接。

更详细地说,上述第三穿孔400c在穿过上述第一轴线孔14(1) 的轴线的状态下,位于沿着上述第一板面方向X1以及上述第一端口 块10(1)的厚度方向的假想面IP上。

上述一对止回阀435分别从上述第二穿孔400b的上述一端部以及 另一端部被插入,被构成为允许压力油从上述第三穿孔400c向上述一 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流入并且防止反向的流动。

再有,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上形成第一分支 油路440(1),其一端部在与上述一对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 方向上游侧与上述第一补充油路430(1)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 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并形成连接端口440P。

上述连接端口440P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穿过上述第一轴线 孔14(1)的轴线的状态下,位于沿着上述第一板面方向X1以及上述 第一端口块10(1)的厚度方向的假想面IP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分支油路440(1)由第四穿孔400d 形成。

上述第四穿孔400d如图3所示,一端部与上述第三穿孔400c流 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

图4是表示沿图1中的IV-IV线的上述第二端口块10(2)的剖 视图。

如图1以及图4所示,上述第二端口块10(2)在上述一对第二 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的基础上,还具有: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 端面11a、11b之间贯通的第二轴线孔14(2),以供驱动对应的上述 第二液压泵15(2)的第二泵轴17(2)插通;将来自压力油源的压力 油向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供给的第二补充油路430 (2),也就是夹插了一对止回阀435的第二补充油路430(2);第二分 支油路440(2),其一端部在与上述一对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 动方向上游侧与上述第二补充油路430(2)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 在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并形成连接端口440P。

上述第二端口块10(2)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口块10(1)相同的外 形状。

另外,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具有与上述一对 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相同的结构,上述第二轴线孔14(2) 具有与上述第一轴线孔14(1)相同的结构,上述第二补充油路430 (2)具有与上述第一补充油路430(1)相同的结构,上述第二分支油 路440(2)具有与上述第一分支油路440(1)相同的结构。

因此,图中,针对第二端口块10(2),对与上述第一端口块10 (1)中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者将括弧内变更为“2”的相同符 号。

如前所述,上述第二分支油路440(2)具有与上述第一分支油路 440(1)相同的结构。

即、上述第二分支油路440(2)的连接端口440P也与上述第一 分支油路440(1)的连接端口440P同样,在穿过对应的轴线孔14(2) 轴线的状态下,位于沿着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以及上述端口块的厚度方 向的假想面IP上。

根据该结构,在实现将上述第一液压泵15(1)以及上述第一泵 外壳16(1)支撑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的第一端面11a而成的第 一总成和将上述第二液压泵15(2)以及上述第二泵外壳16(2)支撑 在上述第二端口块10(2)的第一端面11a而成的第二总成在一面使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10(2)的第一板面方向一致,一 面使第二端面11b彼此抵接的状态下,例如由4根安装螺栓连结,相 互的上述泵轴17(1)、17(2)位于同轴上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 泵15(1)、15(2)的双联配置时,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 10(2)的上述连接端口440P彼此流体连接。

因此,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的双联配置 中,仅通过将来自单一的压力油源的压力油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 块10(1)、10(2)任意一方中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供给,就 能够向上述第一补充油路430(1)以及上述第二补充油路430(2)的 双方供给压力油。

具体地说,由栓塞431(参见图3)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 补充油路430(1)、430(2)的任意一方的补充油路(在本实施方式 中为上述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 堵塞,并且使另一方的补充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二液压泵 用补充油路430(2))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与上述补充泵530 流体连接,据此,能够将来自单一的上述补充泵530的压力油向双方 的补充油路430(1)、430(2)供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也可以使上述第一以及 第二总成独立配置。

即、也可以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总成的每一个作为被独立配置的 单泵单元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 口块10(1)、10(2)的每一个,在沿板厚方向看时的四角设置有安 装凸台13。

在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双联配置的情况 下,相互相向的安装凸台彼此经安装螺栓紧固。

在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作为单泵单元使 用的情况下,在上述安装凸台13与未图示出的框架等固定部抵接的状 态下,由适宜的安装螺栓固定在上述固定部。

另外,在独立使用形式中,通过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 (1)、10(2)的上述连接端口440P彼此经配管流体连接,能够将来 自单一的上述补充泵530的压力油向双方的补充油路430(1)、430(2) 供给。

再有,如图2A~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被构成为 由单一的溢流阀450设定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补充油路430(1)、430(2) 的双方的油压,据此,谋求因零件数削减带来的成本低廉化。

即、在上述泵单元1中,仅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 10(2)中的一方(在图示的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端口块10(1))装配 上述溢流阀450,由上述溢流阀450设定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补充油路 430(1)、430(2)的双方的油压。

具体地说,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10(2)中的至 少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图示的方式中为上述第一 端口块10(1)),在上述第一~第四穿孔400a~400d的基础上,还形 成有作为上述溢流阀450的设置孔发挥作用的第五穿孔400e。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五穿孔400e以一端部在上述第三侧面12c或 者第四侧面12d开口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三穿孔400c流体连接的方 式,在与上述第一轴线孔14(1)相比接近上述第二侧面12c的一侧 沿上述第二板面方向X2延伸,上述溢流阀450以一次侧面向上述第 三穿孔400c的方式从开口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五穿孔400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谋求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 (1)、10(2)的尽可能的共通化带来的制造成本的节约,在未装配上 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二端口块10 (2))也如图4以及图5所示形成上述第五穿孔400e,该第五穿孔400e 的一端部在与上述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与对应的 上述补充油路430(2)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

另外,在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上述第二端口块10(2), 上述第五穿孔400e的开口端由栓塞458堵塞。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被构成为将来自上述溢流阀450的溢 流油向由装配了上述溢流阀450的端口块(在图示的方式中为上述第 一端口块10(1))以及与之对应的泵外壳16(1)划出的泵空间P(1) 引导,且还将上述溢流油向由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端口块(在图 示的方式中为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以及与之对应的泵外壳16(2) 划出的泵空间P(2)引导。

图5是表示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即、上述泵单元1如图3~图5所示,包括将来自上述溢流阀450 的溢流油向由装配了上述溢流阀450的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以及 与之对应的上述泵外壳16(1)形成的上述第一泵空间P(1)引导的 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将上述溢流油向由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 的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以及与之对应的第二泵外壳16(2)形成的 上述第二泵空间P(2)引导的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0(2)。

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形成于上 述第一端口块10(1),以便一端部与上述溢流阀450的二次侧流体连 接,并且另一端部在第一端面11a开口,并与上述第一泵空间P(1) 流体连接。

另外,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的另一端部在对应的上述 滑动接触区域11a’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

图6是表示沿图5中的VI-VI线的上述第二泵外壳16(2)的端 视图。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0(2)如图4~图6所示, 包括以一端部与上述溢流阀450的二次侧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第 二端面11b开口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上的上游侧部 分461、以一端部在第二端面11b开口以便与上述上游侧部分461流 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第一端面11a开口,并与上述第二泵空间P (2)流体连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上的下游侧部分 462。

另外,上述下游侧部分462的另一端部在对应的上述滑动接触区 域11a’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

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以及上述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0 (2)由设置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上的第六穿孔400f和设置在上 述第二端口块10(2)上的第七穿孔400g形成。

详细地说,上述第六穿孔400f如图3以及图5所示,以在将上述 第五穿孔400e贯通的状态下,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在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端面11a、11b开口的方式被形成于装配了上述溢流阀450的上 述第一端口块10(1)上。

另一方面,上述第七穿孔400g如图4~图6所示被形成于未装配 上述溢流阀450的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以便应与上述第六穿孔400f 的另一端部流体连接的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并且另一端 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并与上述第二泵空间P(2)流体连接。

在该结构中,上述第六穿孔400f中的位于与上述第五穿孔400e 相比靠近第一端面11a的部分形成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

另外,上述第六穿孔400f中的位于与上述第五穿孔400e相比靠 近第二端面11b的部分形成上述上游侧部分461,上述第七穿孔400g 形成上述下游侧部分462。

再有,在上述泵单元1中,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0(1) 以及上述第一泵外壳16(1)的至少一方,形成将由两者形成的上述 第一泵空间P(1)向外部开放的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在上述 第二端口块10(2)以及上述第二泵外壳16(2)的至少一方,形成将 由两者形成的上述第二泵空间P(2)向外部开放的第二泵侧排放端口 47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 形成于上述第一泵外壳16(1),上述第二泵侧排放端口470(2)形成 于上述第二泵外壳16(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被构成为尽管仅在上述 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10(2)中的一方装配上述溢流阀450, 但能够将来自上述溢流阀450的溢流油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 (1)、P(2)的双方引导,并且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P (2)的储存油经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侧排放端口470(1)、470(2) 向外部排出,据此,不必配备追加零件,就能够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 泵空间P(1)、P(2)内的储存油有效地循环,据此,能够有效地抑 制上述储存油的温度上升。

优选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1)、10(2)形成使上述第 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P(2)流体连接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475 (1)、475(2)。

上述第一贯通孔475(1)被形成于上述第一端口块10(1),以便 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并与上述第一泵空间P(1)流体连接, 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

上述第二贯通孔475(2)被形成于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以便 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并与上述第二泵空间P(2)流体连接, 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b开口并与上述第一贯通孔475(1) 流体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 块10(1)、10(2)的每一个具备将对应的上述一对工作油路411(1)、 411(2)之间有选择地连通或者隔断的旁通阀480。

详细地说,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0 (1)、10(2)的每一个上形成有在与对应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轴线孔 14(1)、14(2)相比接近上述第一侧面12a的一侧沿上述第二板面方 向X2延伸的第八穿孔400h。

上述第八穿孔400h在一端部在上述第三或者第四侧面12c、12d 的一方开口的状态下,将对应的上述一对工作油路411(1)、411(2) 之间连通。

而且,上述旁通阀480从上述第八穿孔400h的上述一端部被插入, 根据外部操作,将上述一对工作油路411(1)、411(2)之间有选择 地流体连接或者隔断。

这样,通过将上述旁通阀480配置于在第二板面方向X2上隔着 上述轴线孔14(1)、14(2)与上述止回阀435以及上述溢流阀480 相反的一侧,能够合理地配置上述旁通阀480。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泵轴17 (1)在一端部从上述第一泵空间P(1)向外方延伸的状态下,绕轴线 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于上述第一泵外壳16(1)以及上述第一端口块10 (1),向上述第一泵轴17(1)的上述一端部输入来自上述发动机505 的旋转动力。

上述第二泵轴17(2)以在与上述第一泵轴17(1)同轴上、不可 相对旋转地与上述第一泵轴17(1)连结的状态,绕轴线旋转自由地 被支撑于上述第二泵外壳16(2)以及上述第二端口块10(2)上。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补充泵530由来自上述第二 泵轴17(2)的旋转动力驱动。

即、上述第二泵轴17(2)将一端部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上述 第一泵轴17(1)的另一端部,并且从另一端部向上述补充泵530输 出旋转动力。

上述补充泵530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做 成齿轮泵。

图7是表示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端视图。

详细地说,如图1以及图7所示,上述补充泵530包括:与上述 泵单元1连结的补充泵外壳531;驱动轴535,其被支撑于上述补充泵 外壳531,并且不可绕轴线相对旋转地与上述第二泵轴17(2)连结; 以与上述驱动轴535平行的状态被支撑于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的从动 轴536;驱动齿轮537,其以不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撑于上述驱动轴535 的状态、被收容在上述补充泵外壳531中;从动齿轮538,其在以与 上述驱动齿轮537啮合的方式被支撑于上述从动轴536的状态下,被 收容在上述补充泵外壳531中。

如图7所示,在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的周壁开口有汲入端口532b 以及排出端口532c,如图2A所示,上述汲入端口532b经配管与上述 油箱540连接,上述排出端口530c经配管与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 连接。另外,在将上述排出端口530c以及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 连接的配管上夹插装有管线过滤器以及机油冷却器(参见图2A)。

如图1以及图7所示,上述补充泵外壳531包括与对应的上述第 二泵外壳16(2)连结的外壳主体532和与上述外壳主体532连结的 盖部件533。

如图7所示,上述外壳主体532经螺栓等紧固部件532a可装拆地 连结于上述第二泵外壳16(2)的端面,上述盖部件533经螺栓等紧 固部件533a可装拆地连结于上述外壳主体532。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如图1所示,经上述第一泵外壳16(1) 被支撑于车辆框架等固定部件503。

图8以及图9是分别表示沿图1中的VIII-VIII线以及IX-IX线 的端视图。

详细地说,如图1以及图8所示,在上述第一泵外壳16(1)的 端面上经螺栓等紧固部件19a连结着底座部件18,上述泵单元1以上 述底座部件18被载置于上述固定部件503的状态下经螺栓等紧固部件 504被固定在上述固定部件503上。

另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为了谋求零 件共通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16(2)被做成相同的 结构。

因此,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 16(2)的每一个的端面形成有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用的紧固孔532b 以及上述底座部件18用的紧固孔19b。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 (1)、15(2)相互相对地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做成能够分别地变更 容积的可变容积型。

详细地说,如图1以及图2A所示,上述泵单元1还具备分别变 更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的容积的一对容积调整 机构30。

图10是表示沿图5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上述容积调整机构30具有可动斜板31,其通过绕 与对应的上述泵轴17(1)、17(2)正交的摆动基准轴线(未图示出) 偏转而变更对应的上述液压泵15(1)、15(2)的容积。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中,上述可动斜板31利用液压的作 用偏转。

详细地说,如图2A以及图10所示,上述泵单元具备分别使上述 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用的上述可动斜板31偏转的一 对液压伺服机构35。

上述液压伺服机构35如图2A以及图10所示具有:活塞352,其 以将缸351的内部空间液密性地分离为正转室351a以及反转室351b 的方式可往复运动地被收容在上述缸351内;从压力油供给源供给压 力油的供给管线356;将压力油向储油槽引导的排出管线357;分别与 上述正转室以及上述反转室流体连接的正转管线358以及反转管线 359;切换阀353,其在一次侧流体连接着上述供给管线356以及上述 排出管线357,并且在二次侧流体连接着上述正转管线358以及上述 反转管线359。

上述切换阀353能够经被外部操作的输入臂353a,有选择地得到 将上述正转管线358以及上述反转管线359堵塞的保持位置、使上述 供给管线356与上述正转管线358流体连接并且使上述排出管线357 与上述反转管线359流体连接的正转位置、使上述供给管线356与上 述反转管线359流体连接并且使上述排出管线357与上述正转管线 358流体连接的反转位置。

另外,上述输入臂353a经图外的连杆机构与上述作业车辆具备的 操作杆等主变速操作部件工作性地连结。

上述活塞352与向上述正转室351a的压力油的供给相应地沿轴线 方向向正转方向移动,并且与向上述反转室351b的压力油的供给相应 地沿轴线方向向反转方向移动。

上述活塞352与上述可动斜板31工作连结,以便与向沿着轴线方 向的正转方向的移动相应地使上述可动斜板31绕上述摆动基准轴线 向正转方向偏转,并且与向沿着轴线方向的反转方向的移动相应地使 上述可动斜板31绕上述摆动基准轴线向反转方向偏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上述供给管线356与对应的上 述补充油路430(1)、430(2)中的位于与上述一对止回阀435相比 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流体连接,接收由上述溢流阀450设 定的压力油。

根据该结构,能够谋求相对于上述液压伺服机构35的压力油供给 构造的简略化带来的成本低廉化。

详细地说,上述供给管线356如图5所示,包括形成在上述第一 以及第二端口块10(1)、10(2)的每一个上的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 和形成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16(2)的每一个上的泵 外壳侧供给油路356b。

上述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如图1、图3、图4以及图5所示, 一端部与对应的上述补充油路430(1)、430(2)中的位于与上述一 对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流体连接,并且另 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a开口。

上述泵外壳侧供给油路356b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一端部 以与上述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流体连接的方式在与上述端口块10 (1)、10(2)的抵接部分开口,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切换阀353的一 次侧流体连接。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上述作业车辆具备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 元510(1)和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 元510(1)包括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1)协作而形成上述第一HST 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包括 与上述第二液压泵15(2)协作而形成上述第二HST的上述第二液压 马达511(2)。

另外,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具有与上述第一液压马达 单元510(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中,针对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 元510(2),对与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中的相同的结构部 件标注相同符号或者将括弧内变更为“2”的相同符号。

图11是表示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附近的剖视图。

再有,图12是表示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的剖视图。

如图2B以及图12所示,在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上设 置有将收容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的第一马达空间M(1)向外 部开放的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1)。

同样,在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上设置有将收容上述第 二液压马达511(2)的第二马达空间M(2)向外部开放的一对第二 马达侧排放端口570(2)。

而且,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 570(1)中的一方与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流体连接,并且 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1)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540流 体连接,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570(2)中的一方与上述第二 泵侧排放端口470(2)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 570(2)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540流体连接。

根据该结构,不必配备追加部件,就能够使储存油在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泵空间P(1)、P(2)、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马达空间M(1)、M (2)以及上述油箱540之间积极主动地循环,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第 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以及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 511(1)、511(2)的温度上升。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的每一个均 具有端口块513、与上述端口块513滑动接触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 (511(2))、以形成对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2))进行收容的 上述马达空间M(1)(M(2))的方式与上述端口块513连结的马达 外壳514、以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上述液压马达511(1)(521(1)) 的状态绕轴线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于上述端口块513以及上述马达外壳 514上的马达轴515。

而且,在上述马达外壳514形成有上述一对马达侧排放端口570 (1)(570(2))。

上述端口块513具有与图3以及图4所示的上述第一端口块10(1) 以及上述第二端口块10(2)相同的基础构造,去除了上述止回阀、 上述溢流阀、上述旁通阀以及与之相关的油路。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2))的旋转部件(缸 体、活塞)使用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中的旋 转部件相同的部件。因此,虽然是2泵/2马达方式,使用共4个液压 设备,但也能够大幅降低合计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 510(2)的每一个被做成对应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2))的 容积被固定的固定容积型。

即、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 (1)、510(2)的每一个还具有将对应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 (2))固定为规定容积的固定斜板516。

当然,也可以如图13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 (1)、510(2)的每一个具备替代上述固定斜板516的可动斜板517。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驱动上述驱动轮的行驶输出的扭矩。

再有,如图13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 510(2)的每一个具备利用液压的作用将上述可动斜板517偏转的液 压伺服机构518。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 的每一个除上述马达轴515外,能够使用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 15(1)、15(2)相同的结构的零件,能够进一步提高零件共用化率。

相对于上述液压伺服机构518的压力油供给构造与第一以及第二 液压泵15(1)、15(2)中的压力油供给构造相同。

即、相对于上述液压伺服机构518的压力油供给构造包括马达外 壳侧供给油路519b和端口块侧供给油路519a,被构成为将从在上述 端口块513的一周壁面开口的供给端口520接收的压力油经上述油路 519a、519b向上述液压伺服机构518供油。

另外,在上述供给端口520上连接从上述补充泵531的排出端口 530c分支的配管。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 510(2)的上述可动斜板517由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相互相对地以 同步的状态操作。即、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的上述可动斜 板517以及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的上述可动斜板517经连 杆机构与上述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进行工作连结。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中的上述可 动斜板517由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相互相对地以同步的状态进行操 作。

即、与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的上述可动斜板517相联 系的液压伺服机构518所具备的输入臂以及与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 510(2)的上述可动斜板517相联系的液压伺服机构518所具备的输 入臂经连杆机构与上述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进行工作连结。

例如,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中的 上述可动斜板517被构成为偏转角度为缓急2阶段或3阶段的有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如图2B以及图11所示, 具备被夹插在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 对应的驱动轮501、502之间的一对减速齿轮单元550和能够分别向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的马达轴515附加 制动力的一对制动器单元560。上述制动器单元560的转子部被固定 在上述马达轴515的每一个的内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端口块513具有与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端口块10(1)、10(2)相同的基础构造,经上述安装凸台13与上 述减速齿轮单元550的输入部周围的外表面进行螺栓连结。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泵单元的优选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 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泵单元100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上述泵单元100被做成将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串联 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双联型。

即、上述泵单元100具备形成有多个油路的端口块110、与上述 端口块110的厚度方向一方侧的第一泵侧端面110(1)滑动接触的第 一液压泵15(1)、与上述泵单元的厚度方向另一方侧的第二泵侧端面 110(2)滑动接触的第二液压泵15(2)、以形成对上述第一液压泵15 (1)进行收容的第一泵空间P(1)的方式与上述端口块110连结的第 一泵外壳16(1)、以形成对上述第二液压泵15(2)进行收容的第二 泵空间P(2)的方式与上述端口块110连结的第二泵外壳16(2)。

上述泵单元100例如作为构成行驶系统变速装置500的部件被应 用于作业车辆。

图15是表示应用了上述泵单元100的行驶系统变速装置500的液 压回路图。

在图15所示的上述行驶系统变速装置500中,上述泵单元100 的上述第一液压泵15(1)与驱动左右一对第一以及第二驱动轮500 (1)、500(2)中的一方500(1)的第一液压马达511(1)协作,形 成第一HST,上述第二液压泵15(2)与驱动上述一对第一以及第二 驱动轮500(1)、500(2)中的另一方500(2)的第二液压马达511 (2)协作,形成第二HST。

详细地说,如图15所示,上述作业车辆在上述泵单元100的基础 上,还具备成为上述泵单元100的动力源的发动机505;上述一对第 一以及第二驱动轮500(1)、500(2);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 其具有经一对第一液压管线410(1)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1)流体 连接并形成上述第一HST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并且将上述 第一液压马达511(1)的旋转动力朝向上述第一驱动轮500(1)输出; 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其经一对第二液压管线410(2)与上述 第二液压泵15(2)流体连接并形成上述第二HST的上述第二液压马 达511(2),并且将上述第二液压马达511(2)的旋转动力向上述第 二驱动轮500(2)输出;由上述发动机505工作性地驱动,并作为针 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HST的工作油供给源发挥作用的补充泵530;和 作为上述补充泵530的油源发挥作用的油箱540。

如图15所示,在上述端口块110上形成有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 油路411(1)和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所述一对第一 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形成上述一对第一液压管线410(1)的一 部分,所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形成上述一对第二液 压管线410(2)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上述端口块110包括第一端口块 111和第二端口块112,所述第一端口块111具有上述第一泵侧端面110 (1)并且连结有上述第一泵外壳15(1),上述第一泵侧端面110(1) 包括由上述第一液压泵15(1)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区域110a(1); 所述第二端口块112具有上述第二泵侧端面110(2)并且连结有上述 第二泵外壳16(2),上述第二泵侧端面110(2)包括由上述第二液压 泵15(2)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区域110a(2)。

在上述滑动接触区域110a(1)、110a(2)的每一个上设置与对 应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的吸入/排出部相通的 一对肾形端口(未图示出),经上述一对肾形端口在对应的上述液压泵 以及对应的上述液压泵用工作油路之间供排工作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上述液压泵15(1)、15 (2)的具有上述吸入/排出部的端面被做成凹状球面,上述滑动接触区 域的外表面被做成与上述凹状球面卡合的凸状球面。

详细地说,如图14所示,上述第一端口块111具有形成上述第一 泵侧端面110(1)的第一端面111(1)和与上述第一端面111(1)在 厚度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111(2)。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端口块112具有形成上述第二泵侧端面110 (2)的第一端面112(1)和与上述第一端面112(1)在厚度方向相反 的一侧的第二端面112(2)。

而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在上述第二端面111(2)、 112(2)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被连结。

图16是表示沿图14中的XVI-XVI线的上述第一端口块111的剖 视图。

另外,图17是表示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上述第二端口块 112的剖视图。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 用工作油路411(1)形成于上述第一端口块111,上述一对第二液压 泵用工作油路411(2)形成于上述第二端口块112。

如图16所示,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在与上 述第一液压泵15(1)流体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 形成一对第一供排端口411P(1)。

详细地说,如图14以及图16所示,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11上形 成有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面111(1)、111(2)之间贯通的轴线孔 111a,以供驱动对应的上述第一液压泵15(1)的第一泵轴17(1)插 通。

如图16所示,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具有: 隔着上述轴线孔111a相互相对地以平行的状态在上述第一端口块111 的第一板面方向延伸,并且以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1)流体连接的 方式在上述第一端面111(1)开口的一对平行部415;从上述一对平 行部415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一方侧延伸并在外表面开口,形成上述 一对第一供排端口411P(1)的一对主开口部41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 具有从上述一对平行部415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相反一侧延伸并在外 表面开口的一对副开口部417,上述一对副开口部417由栓塞417a堵 塞。

同样,如图17所示,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 在与上述第二液压泵15(2)流体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一端部在外表 面开口,形成一对第二供排端口411P(2)。

详细地说,如图14以及图17所示,在上述第二端口块112上形 成有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面112(1)、112(2)之间贯通的轴线孔 112a,以供驱动对应的上述第二液压泵15(2)的第二泵轴17(2)插 通。

如图17所示,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具有: 隔着上述轴线孔112a相互相对地以平行的状态在上述第二端口块112 的第一板面方向延伸,并且以与上述第二液压泵15(2)流体连接的 方式在上述第一端面112(1)开口的一对平行部425;和从上述一对 平行部425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一方侧延伸并在外表面开口,且形成 上述一对第二供排端口411P(2)的一对主开口部42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 具有从上述一对平行部425向上述第一板面方向相反一侧延伸并在外 表面开口的一对副开口部427,上述一对副开口部427由栓塞427a堵 塞。

如图15所示,在上述端口块100上还形成有:将来自作为工作油 供给源发挥作用的上述补充泵530的压力油经一对止回阀435向上述 一对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1)引导的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 (1);和将来自上述补充泵530的压力油经一对止回阀435向上述一对 第二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21引导的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2)。

在上述端口块110具有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本实 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430(2) 分别被形成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

详细地说,如图16所示,上述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 的一端部能够在外表面开口,形成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并且另一端 部被分支,分别经上述止回阀435与上述一对第一泵用工作油路411 (1)流体连接。

同样,如图17所示,上述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2)的一 端部能够在外表面开口,形成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并且另一端部被 分支,分别经上述止回阀435与上述一对第二泵用工作油路411(2) 流体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谋求用于将来自上述补充泵530的压力油 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430(2)供给的配 管构造的简略化,采用下述结构。

即、在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430(2) 的任意一方的补充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 路430(1))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用栓塞431(参见图3)堵 塞,并且使上述补充泵530与另一方的补充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上述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2))的上述压力油接收端口430P流 体连接的状态下,使另一方的补充油路的压力油的一部分向一方的补 充油路分流。

具体地说,如图14、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 端口块111、112的每一个上设置有一端部与对应的上述补充油路430 (1)、430(2)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1(2)、112 (2)开口,并形成连接端口440P的分支油路440。

上述连接端口440P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穿过上述轴线孔 111a、112a的轴线的状态下位于沿着上述第一板面方向以及上述端口 块111、112的厚度方向的假想面IP上,据此,通过在使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上述第二端面111(2)、112(2)彼此抵接 的状态下,将两端口块111、112连结,由此上述第一端口块111的上 述连接端口440P以及上述第二端口块112的上述连接端口440P被流 体连接。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还具有设定上述第一 以及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1)、430(2)的油压的单一的溢流 阀450、将来自上述溢流阀450的溢流油向上述第一泵空间P(1)引 导的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将上述溢流油向上述第二泵空间P (2)引导的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0(2)。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中,上述端口块110 包括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单一的溢流阀450被装配在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端口块111、112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端口块111)。

图18是表示沿图14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另外,图19是表示沿图18中的XIX-XIX线的端视图。

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中 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端口块111),形成一端部在与上 述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与对应的上述补充油路 430(1)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的穿孔459。

而且,上述溢流阀450以一次侧面向上述补充油路430(1)的方 式从上述另一端部被插入上述穿孔459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基础构造 共通。

即、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除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上述第一端口块111)具备上述止回阀435这点外,是具有实质上 相同的结构的端口块。

详细地说,在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上述第二端口块112)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也形成一端 部在与上述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与对应的上述补 充油路430(2)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外表面开口的穿孔459。

而且,在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12中,上述穿孔 459的另一端部被栓塞458堵塞。

另外,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 112的每一个上,在沿板厚方向看时的四角设置有安装凸台13。通过 具备该安装凸台13,能够提高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 通用性。即、通过具备上述安装凸台13,还能够与将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端口块111、112的每一个独立地向固定部件安装的规格形式对应。

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如图18所示,以一端部与上述 溢流阀450的二次侧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对应的泵空间(在本 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泵空间P(1))开口的方式,形成于装配了上述溢 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端口块111)。

详细地说,上述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1)的另一端部在对应的 上述滑动接触区域110a(1)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第一端面111(1) 开口。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0(2)如图18所示包括: 形成于装配了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 述第一端口块111)上的上游侧部分461,以使得一端部与上述溢流阀 450的二次侧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1(2)开口; 和形成于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上述第二端口块112)上的下游侧部分462,以使上述上游侧部分461 与由未装配上述溢流阀450的一侧的端口块形成的泵空间(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第二泵空间P(2))流体连接。

详细地说,上述下游侧部分462的一端部以与上述上游侧部分流 体连接的方式在上述第二端面112(2)开口,并且另一端部在对应的 上述滑动接触区域110a(2)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第一端面112(1) 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每一个具备将对应的上述一对工作油路411 (1)(411(2))之间有选择地连通或者隔断的旁通阀480。

再有,如图15所示,在上述泵单元100上设置有将上述第一泵空 间P(1)向外部开放的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和将上述第二泵 空间P(2)向外部开放的第二泵侧排放端口470(2)。

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形成于上述端口块110以及上述 第一泵外壳16(1)的至少一方,上述第二泵侧排放端口470(2)形 成于上述端口块110以及上述第二泵外壳16(2)的至少一方。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 形成于上述第一泵外壳16(1),上述第二泵侧排放端口470(2)形成 于上述第二泵外壳16(2)。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被构成为,在分别将上述第 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收容在形成于上述端口块110的 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P(2)中的 双联泵单元中,由单一的上述溢流阀450设定用于向包括上述第一液 压泵15(1)的上述第一HST补给工作油的上述第一液压泵用补充油 路430(1)以及用于向包括上述第二液压泵15(2)的上述第二HST 补给工作油的上述第二液压泵用补充油路430(2)的油压,据此,谋 求零件共通化带来的成本低廉。

再有,上述泵单元100被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轴线方向位于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之间的上述端口块110上装 配上述单一的溢流阀450,且将来自上述溢流阀450的溢流油分别向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P(2)引导,并且,将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泵空间P(1)、P(2)的储存油经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侧排放 端口470(1)、470(2)向外部排出,据此,不必配备追加零件,就 能够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P(2)内的储存油有效地循 环,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储存油的温度上升。

优选在上述端口块110上形成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空间P(1)、 P(2)流体连接的贯通孔。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端口块110具有上述第一以及 第二端口块111、112。

因此,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上述贯通孔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一 端口块111的第一贯通孔111b和形成于上述第二端口块112的第二贯 通孔112b。

上述第一贯通孔111b的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1(1)开口, 以便与上述第一泵空间P(1)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 面111(2)开口。

上述第二贯通孔112b的一端部在上述第一端面112(1)开口, 以便与上述第二泵空间P(2)流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 面112(2)开口,以便与上述第一贯通孔111b流体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中,如图14所示,上述第一泵轴 17(1)以一端部从上述第一泵空间P(1)向外方延伸的状态,绕轴 线旋转自由地被支撑在上述第一泵外壳16(1)以及上述第一端口块 111,能够向上述第一泵轴17(1)的一端部输入来自上述发动机505 的旋转动力。

上述第二泵轴17(2)在与上述第一泵轴17(1)同轴上,以不可 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上述第一泵轴17(1)的状态,绕轴线旋转自由地 被支撑在上述第二泵外壳16(2)以及上述第二端口块112。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补充泵530由来自上述第二 泵轴16(2)的旋转动力驱动。

即、上述第二泵轴16(2)的一端部与上述第一泵轴16(1)的另 一端部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并且,从另一端部向上述补充泵530输 出旋转动力。

上述补充泵530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齿 轮泵。

图20是表示沿图14的XX-XX线的端视图。

详细地说,如图14以及图20所示,上述补充泵530包括:与上 述泵单元100连结的补充泵外壳531;驱动轴535,其被支撑于上述补 充泵外壳531,并且不可绕轴线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上述第二泵轴27; 以与上述驱动轴535平行的状态被支撑在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的从动 轴536;以不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撑在上述驱动轴535的状态被收容于 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的驱动齿轮537;从动齿轮538,其在以与上述驱 动齿轮537啮合的方式被支撑于上述从动轴536的状态下,被收容于 上述补充泵外壳531。

如图14以及图20所示,上述补充泵外壳531包括与对应的上述 第二泵外壳16(2)连结的外壳主体532和与上述外壳主体532连结 的盖部件533。

如图20所示,上述外壳主体532经螺栓等紧固部件532a可装拆 地连结于上述第二泵外壳16(2)的端面,上述盖部件533经螺栓等 紧固部件533a可装拆地连结于上述外壳主体532。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如图14所示,经上述第一泵外壳 16(1)被支撑于车辆框架等固定部件503。

图21以及图22是分别表示沿图14中的XXI-XXI线以及 XXII-XXII线的端视图。

详细地说,如图14以及图21所示,在上述第一泵外壳16的端面 经螺栓等紧固部件19a连结底座部件18,上述泵单元100以上述底座 部件18被载置在上述固定部件503的状态经螺栓等紧固部件504被固 定在上述固定部件503。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中,为了谋求零件共通化,将上 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16(2)做成相同的结构。

因此,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 16(2)的每一个的端面上形成有上述补充泵外壳531用的紧固孔532b 以及上述底座部件18用的紧固孔19b。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被做成能够分别地变更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的容积的可变容积型。

详细地说,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上述泵单元100还具备分别 变更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的容积的一对容积调 整机构30。

图23是表示沿图18中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上述容积调整机构30具有通过绕与对应的上述泵轴 17(1)、17(2)正交的摆动基准轴线(未图示出)偏转来变更对应的 上述液压泵的容积的可动斜板31。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泵单元100中,上述可动斜板31利用液压的 作用偏转。

详细地说,如图15以及图23所示,上述泵单元100具备分别使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用的上述可动斜板31偏转 的一对液压伺服机构35。

上述液压伺服机构如图15以及图23所示具有:活塞352,其以 将缸351的内部空间液密性地分离为正转室351a以及反转室351b的 方式可往复运动地被收容在上述缸351内;从压力油供给源供给压力 油的供给管线356;将压力油向储油槽引导的排出管线357;分别与上 述正转室以及上述反转室流体连接的正转管线358以及反转管线359; 切换阀353,其在一次侧流体连接有上述供给管线356以及上述排出 管线357,并且在二次侧流体连接有上述正转管线358以及上述反转 管线359。

上述切换阀353能够经被外部操作的输入臂353a有选择地得到将 上述正转管线358以及上述反转管线359堵塞的保持位置、使上述供 给管线356与上述正转管线358流体连接并且使上述排出管线357与 上述反转管线359流体连接的正转位置、使上述供给管线356与上述 反转管线359流体连接并且使上述排出管线357与上述正转管线358 流体连接的反转位置。

另外,上述输入臂353a经图外的连杆机构与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 的操作杆等主变速操作部件工作性地连结。

上述活塞352与向上述正转室351a的压力油的供给相应地沿轴线 方向向正转方向移动,并且与向上述反转室351b的压力油的供给相应 地沿轴线方向向反转方向移动。

上述活塞与上述可动斜板31工作地连结,以便与向沿着轴线方向 的正转方向的移动相应地使上述可动斜板31绕上述摆动基准轴线向 正转方向偏转,并且与向沿着轴线方向的反转方向的移动相应地使上 述可动斜板31绕上述摆动基准轴线向反转方向偏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上述供给管线356与对应的上述 补充油路430(1)、430(2)中的位于与上述一对止回阀435相比靠 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流体连接,接收由上述溢流阀450设定 的压力油。

根据该结构,能够谋求相对于上述液压伺服机构35的压力油供给 构造的简略化带来的成本低廉化。

详细地说,上述供给管线356如图18所示,包括形成在上述第一 以及第二端口块111、112的每一个上的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和形 成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泵外壳16(1)、16(2)的每一个上的泵外壳 侧供给油路356b。

上述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如图14、图16、图17以及图18所 示,一端部与对应的上述补充油路430(1)、430(2)中的位于与上 述一对止回阀435相比靠压力油流动方向上游侧部分流体连接,并且, 另一端部在上述第二端面111(2)、112(2)开口。

上述泵外壳侧供给油路356a如图14、图18以及图19所示,以 一端部与上述端口块侧供给油路356a流体连接的方式在与上述端口 块111、112的抵接部分开口,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切换阀353的一次 侧流体连接。

如图15所示,上述作业车辆具备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 和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包括 与上述第一液压泵15(1)协作地形成上述第一HST的上述第一液压 马达511,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包括与上述第二液压泵15 (2)协作地形成上述第二HST的上述第二液压马达511(2)。

另外,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具有与上述第一液压马达 单元510(1)相同的结构。因此,下述的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 (1)的说明也适用于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

图24是表示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附近的剖视图。

再有,图25是表示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的剖视图。

如图15以及图25所示,在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设置 有将收容上述第一液压马达511(1)的第一马达空间M(1)向外部 开放的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1)。

同样,在上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设置有将收容上述第二 液压马达511(2)的第二马达空间M(2)向外部开放的一对第二马 达侧排放端口570(2)。

而且,如图15所示,上述一对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1)中 的一方与上述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1)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 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1)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540流体连接, 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570(2)中的一方与上述第二泵侧排放 端口470(2)流体连接,并且,上述一对第二马达侧排放端口570(2) 中的另一方与上述油箱540流体连接。

根据该结构,不必配备追加部件,就能够使储存油在上述第一以 及第二泵空间P(1)、P(2)、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马达空间M(1)、M (2)以及上述油箱540之间积极主动地循环,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第 一以及第二液压泵15(1)、15(2)以及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 511(1)、511(2)的温度上升。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的每一个具 有:端口块513;与上述端口块513滑动接触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 (511(2));与上述端口块513连结的马达外壳514,以形成收容上述 液压马达511(1)(511(2))的上述马达空间M(1)(M(2));马 达轴515,其以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2)) 的状态,绕轴线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于上述端口块513以及上述马达外 壳514。

而且,在上述马达外壳514上形成有上述一对马达侧排放端口570 (1)(57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 510(2)的每一个被做成将对应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2)) 的容积固定的固定容积型。

即、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 (1)、510(2)的每一个还具有将对应的上述液压马达511(1)(511 (2))固定为规定容积的固定斜板516。

当然,也可以如图26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 (1)、510(2)的每一个具备替代上述固定斜板516的可动斜板517。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驱动上述驱动轮的行驶输出的扭矩。

另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的上 述可动斜板517由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相互相对地以同步的状态操 作。即、上述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1)的上述可动斜板517以及上 述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2)的上述可动斜板517经连杆机构与上述 单一的副变速操作部件工作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如图15以及图24所示, 具备:被夹插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 与对应的驱动轮500(1)、500(2)之间的一对减速齿轮单元550;和 能够分别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液压马达单元510(1)、510(2)的马 达轴515附加制动力的一对制动器单元5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端口块513具有与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端口块111、112相同的基础构造,经上述安装凸台13与上述减速 齿轮单元550的输入部周围的外表面进行螺栓连结。

附图标记说明

1:泵单元;10(1):第一端口块;10(2):第二端口块;11a: 第一端面;11b:第二端面;12a:第一侧面;12b:第二侧面;12c: 第三侧面;12d:第四侧面;14(1):第一轴线孔;14(2):第二轴线 孔;15(1):第一液压泵;15(2):第二液压泵;16(1):第一泵外 壳;16(2):第二泵外壳;17(1):第一泵轴;17(2):第二泵轴; 100:泵单元;110:端口块;111:第一端口块;111(1):第一端面; 111(2):第二端面;112:第二端口块;112(1):第一端面;112(2): 第二端面;400a:第一穿孔;400b:第二穿孔;400c:第三穿孔;400d: 第四穿孔;400e:第五穿孔;400f:第六穿孔;400g:第七穿孔;400h: 第八穿孔;411(1):第一液压泵用工作油路;411(2):第二液压泵 用工作油路;411P(1):第一供排端口;411P(2):第二供排端口; 415:平行部;430(1):第一补充油路;430(2):第二补充油路;430P: 压力油接收端口;431:栓塞;435:止回阀;440(1):第一分支油路; 440(2):第二分支油路;440P:连接端口;450:溢流阀;460(1): 第一溢流排放油路;460(2):第二溢流排放油路;461:上游侧部分; 462:下游侧部分;470(1):第一泵侧排放端口;470(2):第二泵侧 排放端口;480:旁通阀;500(1):第一驱动轮;500(2):第二驱动 轮;505:发动机;510(1):第一液压马达单元;510(2):第二液压 马达单元;511(1):第一液压马达;511(2):第二液压马达;530: 补充泵;540:油箱;570(1):第一马达侧排放端口;570(2):第二 马达侧排放端口;P(1):第一泵空间;P(2):第二泵空间;IP:假 想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