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及其制备方法,由三种混合物组成,下述每份为相同质量;混合物1为强活性组分,各组分为0.1~10份;化学结构为包含相邻位的羰基和羟基结构的同系混合物,混合物2为中等活性组分,各组分为1~10份,化学成分为饱和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醇,及饱和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醇的酯化产物的混合物;混合物3为协同作用组分,各组分为0.01~0.1份,为起增效作用的含硫醚、硫醇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本发明的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对德国小蠊具有高效食物气味引诱的作用,且引诱效果可持续2~6月。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N43/84 授权公告日:20160316 终止日期:20171211 申请日:201312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3-16

    授权

    授权

  • 2014-04-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N43/84 申请日:201312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公害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德国小蠊是世界性重大害虫之一,目前对其危害的控制方法主要有触杀和诱杀两 类。

触杀是指用击倒作用强的杀虫剂直接喷施于环境当中,使德国小蠊接触药剂后被击 倒而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法的不足在于:一方面环境不友好,另一方面较易诱导产生 抗药性,容易造成德国小蠊再次猖獗,因此使用范围有限。

诱杀是指利用德国小蠊具有趋温性、趋湿性以及趋化性,将德国小蠊引诱到能对其 进行灭杀的装置中进行灭杀,这种控制方法较为灵活,而且对人居环境较为友好。

目前针对德国小蠊的引诱剂主要包括德国小蠊的粪便提取物、德国小蠊喜食的食材 以及德国小蠊性信息素。一方面,由于环境当中存在食物竞争,因此,德国小蠊的粪便 提取物和德国小蠊喜食的食材对德国小蠊的引诱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德国小蠊性信息素 只对雄成虫和少数幼虫有引诱效果,对于雌成虫以及大多数幼虫则没有引诱效果。

对德国小蠊有引诱作用的天然食物气味当中包含复杂组分,由于食物材料来源等原 因,这些挥发气味当中除了引诱活性组分外,还包括活性抑制组分、颉抗组分、驱避组 分等,使得天然食物气味的引诱活性不能发挥级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食物诱杀技术,引诱持效短,引诱效率不足的缺点,从 德国小蠊食物气味引诱物当中选择出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摒弃有驱避活性的组分并进 行复配缓释,以提供一种对德国小蠊具有高效持效的食物引诱特性的引诱德国小蠊的活 性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由三种混合物组成, 下述每份为相同质量;混合物1为强活性组分,各组分为0.1~10份;化学结构为包含 相邻位的羰基和羟基结构的同系混合物,通式为:

混合物2 为中等活性组分,各组分为1~10份,化学成分为饱和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醇,及饱 和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醇的酯化产物的混合物,由乙醇、丙醇、2-丁醇、异丁醇、正 丁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已醇、1,1-丙二醇、2,3-丁二醇、乙酸、丙酸、异丁酸、 丁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戊酸、己酸和庚酸组成;混合物3为协同作用组分,各组 分为0.01~0.1份,为起增效作用的含硫醚、硫醇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所述混合物1由乙偶姻、2-羟基-3-戊酮、2-羟基-3-已酮、2-羟基-3-庚酮和烯醇 酮环类组成。

所述混合物1中的烯醇酮环类选自麦芽酚、甲基环戊烯醇酮、吡喃酮、DDMP。

所述混合物3为羟乙基甲硫醚、甲基噻唑和甲基噻嗪。

前述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一份的质量为X克;

步骤二:根据混合物2的构成,各组分分别取1~10份,加入2%DCC和2%DMAP,加 热搅拌回流2小时,过滤后作为母液;

步骤三:在步骤二的产物中加入1~10份BHT;将混合物1中的各组分各取0.1~ 10份混合后,分别按1:1溶于混合物2,得产物1;

步骤四:将混合物3中的各组分各取0.01~0.1份,在产物1中按0.01~0.1:1 的比例加入混合物3,搅拌得产物2即为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

步骤五:将产物2浸渍到纸片上,产物2的重量与纸片规格的比例为将1~100mg 产物2浸渍到表面积为0.5cm2~10cm2的纸片上,用PE膜封装得到缓释诱芯;使用时, 在缓释诱芯上扎20个孔,然后通过孔释放,在空气中的有效浓度为0.1ppb~10pp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积极的效果:德国小蠊喜食食物挥发 物成分,酵母粉与麦芽糖混合物,GC-MS分析图表明所有挥发物当中包含多达70种成分。 本发明所使用的活性组分大多包含在其中,但是食物成分当中还存在许多有毒有害和驱 避性的物质,如含氰基化合物等,本发明的配方将其排除后,增强了引诱效果。同时本 发明所采用的含有邻二羰基,或者邻位羰基羟基结构的同系物对德国小蠊最具有引诱效 力,因此本发明的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对德国小蠊具有高效食物气味引诱的作用, 且引诱效果可持续2~6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由三种混合物组成,下述每份为相同质量; 混合物1为强活性组分,各组分为0.1~10份;化学结构为包含相邻位的羰基和羟基结 构的同系混合物,通式为:

混合物1 由乙偶姻、2-羟基-3-戊酮、2-羟基-3-已酮、2-羟基-3-庚酮和烯醇酮环类组成;烯醇 酮环类选自麦芽酚、甲基环戊烯醇酮、吡喃酮、DDMP。

混合物2为中等活性组分,各组分为1~10份,化学成分为饱和的挥发性脂肪酸、 脂肪醇,及饱和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醇的酯化产物的混合物,由乙醇、丙醇、2-丁醇、 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已醇、1,1-丙二醇、2,3-丁二醇、乙酸、丙酸、 异丁酸、丁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戊酸、己酸和庚酸组成;

混合物3为协同作用组分,各组分为0.01~0.1份,为起增效作用的含硫醚、硫醇 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比如羟乙基甲硫醚、甲基噻唑和甲基噻嗪。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一份的质量为X克;

步骤二:根据混合物2的构成,各组分分别取1~10份,加入2%DCC和2%DMAP,加 热搅拌回流2小时,过滤后作为母液;

步骤三:在步骤二的产物中加入1~10份BHT;将混合物1中的各组分各取0.1~ 10份混合后,分别按1:1溶于混合物2,得产物1;

步骤四:将混合物3中的各组分各取0.01~0.1份,在产物1中按0.01~0.1:1 的比例加入混合物3,搅拌得产物2即为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

步骤五:将产物2浸渍到纸片上,产物2的重量与纸片规格的比例为将1~100mg 产物2浸渍到表面积为0.5cm2~10cm2的纸片上,用PE膜封装得到缓释诱芯;使用时, 在缓释诱芯上扎20个孔,然后通过孔释放,在空气中的有效浓度为0.1ppb~10ppm。

(实施例1)

设一份的重量为1克,混合物1中各组分均取1份,混合物2各组分取1份,混合 物3各组分取1份,按照制备方法,得到的实例1的产物2,100mg用于诱芯配合蟑螂 屋诱捕。

(实施例2)

设一份的重量为1克,混合物1中乙偶姻10份,DDMP10份,其余各组分均1份, 混合物2中乙醇10份,2-甲基丁酸取5份,其余各组分1份,混合物3各组分取1份, 按照制备方法,得到的实例2的产物2,100mg用于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实施例3)

设一份的重量为1克,混合物1中乙偶姻0.1份,DDMP0.1份,其余各组分均10 份,混合物2中乙醇10份,2-甲基丁酸取5份,其余各组分1份,混合物3各组分取1 份,按照制备方法,得到的实例3的产物2,100mg用于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实施例4)

设一份的重量为1克,混合物1中乙偶姻10份,其余各组分均1份,混合物2中 各组分1份,混合物3各组分取1份,按照制备方法,得到的实例4的产物5,100mg 用于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实施例5)

设一份的重量为1克,混合物1中DDMP10份,其余各组分均1份,混合物2中各 组分1份,混合物3各组分取1份,按照制备方法,得到的实例5的产物2,100mg用 于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对比实验例1)

将德国小蠊喜食食物,即酵母粉,麦芽糖与防腐剂混合后加水拌匀。封于PE袋内, 同样扎孔,用作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对比实验例2)

将德国小蠊引诱物,豆粉(100份),性信息素(1份)混匀。取100mg封于PE袋 内,同样扎孔,用作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对比实验例3)

将德国小蠊引诱物,海鲜果蔬香精混匀。取100mg封于PE袋内,同样扎孔,用作 诱芯配合蟑螂屋诱捕。

(对比实验例4)

空白蟑螂屋诱捕。

实验例和对比实验例均在蟑螂危害严重的超市熟食加工区开展每试验例重复3次, 蟑螂密度均大于50头每平方米,每诱捕器之间间隔2米。经过一周时间所诱捕到的蟑 螂数目统计如下表,表中的数值表示每周引诱的虫数,单位为:头/周:

由上表可见,本发明的引诱德国小蠊的活性组分对于德国小蠊的引诱效果非常显 著。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 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