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

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膜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含以下具体步骤:将氯甲基聚砜膜、烯丙基-β-环糊精、催化剂加入溶剂中,密封,加入配基,加热反应,洗涤、干燥,得到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本发明在不破坏基体膜结构,不影响膜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在膜表面和膜孔内壁引入手性识别位点,且手性位点与膜基体之间结合牢固;可通过调节聚合的工艺,有效的控制膜的接枝密度、接枝聚合物的长度及膜表面的化学组成。所得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可应用于分离外消旋体中。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8-1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B01D71/6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1025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6-01-20

    授权

    授权

  • 2014-03-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D71/68 申请日:201310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膜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SI-ATRP法接枝环糊 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分离手性化合物现今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人们逐渐明白手 性化合物中不同的对映体在生物体中有着不同的代谢作用。当一个手性化合物 进入生命体时,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药理 学研究发现,含有手性因素的化学药物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 程和毒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对映体具有药理作用,而 另一个对映体不仅无药理作用,还会产生一定副作用。早在1960年的就出现 过‘海豹畸形儿’这样的手性药物致畸事故。继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安全局 颁布关于手性药物的条例后,欧洲、中国和日本的相关认证机构相继提出关于 手性药物的指导方针,即仅有治疗效果的对映体才能投放到市场,而且每种对 映体药物应该分别研究其药理学和代谢途径。

获得单一手性对映体方法很多如:手性源合成和不对称合成法,但是其面 临手性源制约、路线步骤繁多、产率低、产物成本高昂的挑战。比较而言,混 旋体拆分在获取单一手性物质种类、数量以及成本等方面均具优势。传统手性 拆分技术(结晶法、化学法、萃取法、色谱法等)多存在处理量少、操作较繁 琐、成本高和拆分对象窄限制。而膜法拆分具有低成本、低能耗、连续不断运 转模式和易于规模化等优点,被普遍认为是进行大规模手性拆分非常有潜力的 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手性拆分膜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 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膜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对膜进行手性改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共混、复合、引发接枝聚合等。但 是共混可能会改变原来膜基质的物理性能;复合改性后,涂层可能随着使用的 进行逐渐与膜基材脱离。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即能牢固粘附又不改变膜基质性 能的手性分离膜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方法。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 发明使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方法,在膜的表面引入 牢固的手性识别位点,且不改变膜的物理性能。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方法制备的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 手性分离膜。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 在分离外消旋体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具 体步骤:

将氯甲基聚砜膜、烯丙基-β-环糊精、催化剂加入溶剂中,密封,加入配 基,加热反应,洗涤、干燥,得到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

优选地,所用氯甲基聚砜膜、烯丙基-β-环糊精、催化剂和配基的质量比 为(100~150):(800~2200):(10~24):(12~33)。

所述的催化剂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的催化剂指溴化亚铜或硫酸铜。

优选地,所述的配基指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EDTA)、2,2’-联吡啶(bpy) 和抗坏血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当催化剂为溴化亚铜时,所述的配基为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或 2,2’-联吡啶。

更优选地,当催化剂为硫酸铜时,所述的配基为抗坏血酸钠。

所述加热反应的条件为45~70℃下反应24~48h。

所述的溶剂指甲醇/水混合溶液、乙醇/水混合溶液或异丙醇/水混合溶液。

所述甲醇/水混合溶液中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0~100):(100~0)。

所述乙醇/水混合溶液中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0~100):(100~0)。

所述异丙醇/水混合溶液中异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0~100):(100~0)。

所述的洗涤指用上述溶剂洗涤后,再用纯水冲洗。

优选地,所述加入配基前后鼓泡除氧。

所述的氯甲基聚砜膜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氯甲基聚砜的制备:将1~10g聚砜溶解于20~450mL二氯甲烷中, 依次加入0.8~10g多聚甲醛,0.01~0.3ml SnCl4和2~35ml(CH3)3SiCl在50℃ 下回流冷凝搅拌72小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淀于 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氯甲基聚砜(PSF-CH2Cl);

(2)将10~10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5~50重量份致孔剂,溶解于100~500 重量份有机溶剂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倾倒在玻璃板上,刮 制均匀,空气中静置;将玻璃板浸入纯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 甲基聚砜膜。

步骤(2)所述的致孔剂指聚乙二醇(PEG)、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 吡咯烷酮(PVP)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2)所述的有机溶剂指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 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先按照文献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18(2008)652–663方法制备中间体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按 照文献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9(1998)1359,制备得到烯丙基-β- 环糊精。

上述方法制备的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

上述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在分离外消旋体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机理为:

本发明使用氯甲基化的聚砜(PSF-CH2Cl)作为膜基材通过相转移法制备 平板膜,膜表面的“-CH2Cl”基团作为“SI-ATRP”的引发位点,与含有烯基 的手性识别位点在水/醇的混合溶液中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制备得到表面有牢 固手性识别位点的手性拆分聚砜膜。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不破坏基体膜的结构,不影响膜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利用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在膜表面和膜孔内壁引入手性识别位点, 且手性位点与膜基体之间结合牢固。

(2)本发明使用的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一种可控的聚合方 法,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的工艺,有效的控制膜的接枝密度、接枝聚合物的长度 以及膜表面的化学组成。

(3)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在较为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即可在膜上引入牢固 的手性识别位点,为膜的手性修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 于此。

实施例1: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聚砜的制备:将1g聚砜(德国巴斯夫公司的S3010型聚砜, 剪切分子量为50000Da)溶解于20mL的CH2Cl2中,依次加入0.8g多聚甲 醛(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0.01ml SnCl4和2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 凝搅拌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 再沉淀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10份氯甲基聚砜,5份PEG2000(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溶解 于100份DMF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 板上,调节厚度为100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30s后,将玻璃板浸入 纯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3)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12.0gβ-环糊精加入到100mL的蒸馏 水中,将1.32g NaOH溶于4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 液逐渐变得均一。再将2.24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8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 精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2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 体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1.0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10g的烯丙基 胺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4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 乙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00mg氯甲基聚砜膜、1.5g烯丙 基-β-环糊精、17.2mg溴化亚铜、V甲醇/V水=1/1的混合溶剂10mL加入玻 璃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20.8mg五甲基二乙烯三胺 (PMEDTA),再鼓泡10min。鼓泡完毕后,在45℃下反应24h。反应完毕后, 用V甲醇/V水=1/1的混合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 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10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150L·m-2·h-1,水接触角为45°。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25%,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37%。

实施例2: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化聚砜的制备:将3g聚砜溶解于120mL的CH2Cl2中,依 次加入3g多聚甲醛,0.04ml SnCl4和7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凝搅拌 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淀 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3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10重量份PVA10000,溶解于200重量份 DMAc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板上,调 节厚度为150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100s后,将玻璃板侵入浸入纯 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3)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20.0gβ-环糊精加入到150mL的蒸馏 水中,将2.51g NaOH溶于5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 液逐渐变得均一。再将3.55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8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 精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3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 体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2.0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30g的烯丙基 胺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4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 乙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50mg氯甲基聚砜膜、2.2g烯丙 基-β-环糊精、21.3mg硫酸铜、V乙醇/V水=2/1的混合溶剂12mL加入玻璃 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24.8mg抗坏血酸钠,再鼓泡10min。 鼓泡完毕后,在70℃下反应48h。反应完毕后,用V乙醇/V水=2/1的混合 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5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210L·m-2·h-1,水接触角为40°。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29%,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42%。

实施例3: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化聚砜的制备:将5g聚砜溶解于250mL的CH2Cl2中,依 次加入7g多聚甲醛,0.2ml SnCl4和21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凝搅拌 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淀 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5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20重量份PVP20000,溶解于300重量份 NMP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板上,调 节厚度为120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60s后,将玻璃板侵入浸入纯水 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3)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8.0gβ-环糊精加入到50mL的蒸馏水 中,将1.11g NaOH溶于3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液 逐渐变得均一。再将2.17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4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精 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2.5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 得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 体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1.5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30g的烯丙基 胺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6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 乙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20mg氯甲基聚砜膜、1.4g烯丙 基-β-环糊精、20.1mg溴化亚铜、V异丙醇/V水=1/2的混合溶剂12mL加入 玻璃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19.3mg2,2’-联吡啶,再鼓泡 10min。鼓泡完毕后,在50℃下反应36h。反应完毕后,用V异丙醇/V水=1/2 的混合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15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120L·m-2·h-1,水接触角为49°。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21%,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31%。

实施例4: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化聚砜的制备:将10g聚砜溶解于450mL的CH2Cl2中,依 次加入10g多聚甲醛,0.3ml SnCl4和35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凝搅 拌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 淀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10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30重量份PEG20000,溶解于500重量 份NMP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板上, 调节厚度为140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将玻璃板侵入浸 入纯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4)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16gβ-环糊精加入到130mL的蒸馏水 中,将3.11g NaOH溶于5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液 逐渐变得均一。再将5.17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8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精 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2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得 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体 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2.3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35g的烯丙基胺 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6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乙 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10mg氯甲基聚砜膜、1.7g烯丙 基-β-环糊精、10.1mg CuBr、V异丙醇/V水=1/1的混合溶剂12mL加入玻璃 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12.3mg PMDETA,再鼓泡10min。 鼓泡完毕后,在60℃下反应40h。反应完毕后,用V异丙醇/V水=1/1的混 合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10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180L·m-2·h-1,水接触角为40°。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31%,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48%。

实施例5: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化聚砜的制备:将7g聚砜溶解于400mL的CH2Cl2中,依 次加入6g多聚甲醛,0.21ml SnCl4和26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凝搅 拌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 淀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7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20重量份PVP5000,溶解于500重量份 DMF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板上,调 节厚度为130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将玻璃板侵入浸入 纯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3)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24gβ-环糊精加入到160mL的蒸馏水 中,将3.20g NaOH溶于5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液 逐渐变得均一。再将6.03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8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精 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2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得 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体 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1.9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20g的烯丙基胺 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4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乙 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40mg氯甲基聚砜膜、1.0g烯丙 基-β-环糊精、20.1mg硫酸铜、V甲醇/V水=2/1的混合溶剂10mL加入玻璃 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23.9mg抗坏血酸钠,再鼓泡10min。 鼓泡完毕后,在45℃下反应42h。反应完毕后,用V甲醇/V水=2/1的混合 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15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100L·m-2·h-1,水接触角为50°。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22%,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34%。

实施例6: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的制备

(1)氯甲基化聚砜的制备,将10g聚砜溶解于350mL的CH2Cl2中,依 次加入5g多聚甲醛,0.16ml SnCl4和23ml(CH3)3SiCl在50℃下回流冷凝搅 拌72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其沉淀于甲醇中,过滤,溶解于三氯甲烷中再沉 淀于甲醇中,冷冻干燥过夜得到白色粉末PSF-CH2Cl。

(2)将60重量份氯甲基聚砜,20重量份PVA8000,溶解于360重量份 DMAc中,制备得到均匀铸膜液。放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倾倒在玻璃板上,调 节厚度为145μm,刮制均匀,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将玻璃板侵入浸入 纯水中,浸泡半小时,取出干燥得到氯甲基聚砜平板膜。

(3)烯丙基-β-环糊精的制备,将14gβ-环糊精加入到150mL的蒸馏水 中,将1.60g NaOH溶于5mL水中,滴加到β-环糊精溶液中,原本的悬浮液 逐渐变得均一。再将3.03g对甲苯磺酰氯溶于8mL的乙腈中,滴加到环糊精 的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在25℃下反应2h后,放置于4℃下过夜。过滤得 到白色固体,用乙醚浸泡后,过滤用热水洗涤两次,真空下干燥,得到中间体 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再取1.4g6-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与10g的烯丙基胺 反应,在70℃下回流反应4h,得到的溶液用一定量甲醇稍稀释后,沉淀于乙 腈溶液中,得到白色固体,于真空下干燥过夜,得到烯丙基-β-环糊精。

(4)膜表面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将145mg氯甲基聚砜膜、0.8g烯丙 基-β-环糊精、23.1mg溴化亚铜、V乙醇/V水=1/3的混合溶剂10mL加入玻 璃管中密封,在氮气下鼓泡15min后,加入32.8mg2,2’-联吡啶,再鼓泡10min。 鼓泡完毕后,在65℃下反应30h。反应完毕后,用V乙醇/V水=1/3的混合 溶剂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洗净,干燥得到手性拆分聚砜膜。

(5)将膜在1kg/cm2的压力下分别对15mg/L的D,L-色氨酸和D,L-组氨 酸进行手性拆分实验,得到手性分离效果。

制备得到的聚砜手性分离膜流量为110L·m-2·h-1,水接触角为50°。对 D,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e.e%)为25%,对D,L-色氨酸的拆分效率(e.e%) 为37%。

实施例7:对比实施例

Lei Jiang等人(J.Am.Chem.Soc.2011,133,7644–7647),将环糊精通过 酯化反应接枝到PET的膜上用于手性拆分,对D-组氨酸的拆分效率为21.0%, L-组氨酸的拆分效率为0.05%;对D-苯丙氨酸酸的拆分效率为1.5%,L-组氨 酸的拆分效率为1.0%;对D-酪氨酸的拆分效率为1.5%,L-组氨酸的拆分效 率为1.2%。Liang-Yin Chu等人(Adv.Funct.Mater.2008,18,652–663),将环 糊精与环氧基团反应接枝到尼龙-6的膜上用于手性拆分,对D,L-色氨酸进行 拆分后,得到ee%(对映体过剩值)为21%。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 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 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