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

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首先,在采场的底部设计一凿岩出矿硐室,凿岩出矿硐室高为2.8~3m,宽为3m;然后,在凿岩出矿硐室向上凿直径为51mm的炮孔至采场边界,最小抵抗线1.3m,孔口距0.5~0.9m,孔底距1.4m,将所有炮孔全部打完之后,在凿岩出矿硐室对各排深孔采用小型装药台车分次装药,分次后退式崩矿。该工艺只需掘进一次就能满足整个底柱采场的采准要求,提高采准效率。掘进完凿岩巷道后,采用新型高效凿岩设备代替了手钻掘进,所有炮孔一次施工完,提高凿岩效率;采用后退式侧向崩矿,采用遥控铲运机和遥控破碎台车联合出矿,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50t/d以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2-03

    授权

    授权

  • 2013-12-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C41/16 申请日:201307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1-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山采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在上部难采矿体底柱选取合适的 采场进行的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

背景技术

申请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约48km处,是我国大型铅锌生产基地,国家 一级企业。目前,矿山生产能力已从投产初期的40×104t/a,发展到160×104t/a 以上,矿山具有日产铅锌矿石5000~5500吨,年产铅锌金属含量17~18万t 的采选生产能力,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最大的铅锌采选企业之一。

矿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拥 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且储量丰富,根据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统计,我国的矿 产储量总价值位居世界第3,占全世界的14.64%,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虽然 总量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 位。除此之外,我国矿产还存在着难选矿、贫矿多,矿床规模偏小,回收率低 以及浪费严重等问题。由于受矿体赋存形态、采选方法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 在回采过程中经常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这样以来就产生了大量的残矿资源。 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些矿山经过数十 年的开采,也开始进入资源枯竭期。因此为了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提高矿山 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残矿资源的回收,而如何做到安全和高效的回收残矿资 源仍是当今采矿界的一大难题。

凡口铅锌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镜内,隶属于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 限公司。该矿1958年开始建设,1968年正式投产。经过40多年的开采,已成 为中度危机矿山。受早期勘探条件以及开采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各个中段留下 了一大批难采(顶底柱)矿体,根据凡口铅锌矿提供的2011年一季度末矿量报 表统计,共有453条底柱矿体可以回采,保有矿量350多万t,金属量Pb为18 万t、Zn为34万t。这些难采顶底柱矿体具有品位高、总量大的特点,尽可能的 回收这些残矿,对补充矿山日益减少的资源、增加矿山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 用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难采顶底柱矿体具有分布零散、规模小、形态多变的特点。其作为滞后开 采资源,地质条件复杂,且部分地质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周边工程 的复杂性也使得回采条件受到较大限制,这些都增大了顶底柱矿石回采的难度。 凡口铅锌矿目前采用传统的条带式方法回采顶底柱矿体,即先在待回采顶底柱 矿体内掘进一条拉底巷道,拉底巷道的位置分两种,一是靠底柱边帮掘进、二 是在底柱中间掘进。拉底巷道施工完毕后开始后退式找边回采,第一层回采过 程中要保证第二层实体部分厚度3.0m以上,第一层回采完毕后开始接顶充填, 然后开始回采第二层,第二层由原进路挑顶垫坡进入,坡度小于20%,第二分 层采用分条掘进式回采,即把底柱矿体分左右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采完毕充填 接顶后再进行第二部分掘进式回采。凡口铅锌矿上部存有较多难采顶底柱矿体 采场,若采用常规方法回采,安全难度很大,工效很低,贫化损失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 实现了难采矿体金属最大化回收,而且其安全、高效、采切工程简单,装药结 构和起爆顺序技术先进。

同时配合凡口铅锌矿18万t扩产需要,平衡区域回采,增大上部中段回采 量,减轻下部中段矿体提升压力;针对原回采方法存在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 大,安全性差等缺点。凡口铅锌矿联合中南大学发明这种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 工艺。该工艺在凿岩平巷中使用瑞典Atlas Copco公司生产的BoomerK41X小型 中深孔凿岩台车钻凿上向扇形中深孔,炮眼一次打完,采用小型装药台车装药, 侧向崩矿,遥控铲运机和遥控破碎台车出矿,采场回采完毕后立即立模充填。 目前该回采工艺已经在凡口铅锌矿试验成功,该工艺大大的提高了机械化程度, 生产效率高,作业安全,作业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充分发挥了安全高效的特 点。

通过进一步研究该采矿方法的工艺过程,优化矿块结构参数及凿岩爆破参 数,将使得该方法更具有适应性,并最终在凡口矿推广应用,这对凡口矿凡口 铅锌矿的难采(顶底柱)矿体资源回收及凡口铅锌矿的可持续回采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推动凡口矿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

首先,在采场的底部设计一凿岩出矿硐室,凿岩出矿硐室高为2.8~3m,宽 为3m;

然后,在凿岩出矿硐室向上打直径为51mm的炮孔至采场边界,最小抵抗 线1.3m.孔口距0.5~0.9m,孔底距1.4m,将所有炮孔全部打完之后,在凿岩出矿 硐室对各排深孔采用小型装药台车分次装药,分次后退式崩矿。

进一步,所述后退式崩矿的爆破采用非电爆破网路。

进一步,采用采矿凿岩台车打出炮孔。

进一步,所述炮孔采用扇形中深孔炮孔。

进一步,所述炮孔排距为1.3m,孔底距为1.4,孔口距为0.9m。

进一步,所述炮孔的倾角为8°~88°,中心炮孔基本上沿着矿体倾向布置, 各炮孔排面相互平行,每排炮孔向前倾斜85°。

进一步,所述炮孔采用的是孔底正向耦合装药,中间炮孔先起爆,同段雷 管起爆;边炮后爆,以同列中间炮孔所爆空区为自由面,滞后同列中间炮孔起 爆。

进一步,第一次爆破以邻近补偿空间为自由面或人工拉槽爆破,第一次爆 破后的以后每次爆破均以前一次爆破后空场作为自由面侧向崩矿。

进一步,采用遥控铲运机和遥控破碎台车联合出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安全性高:掘进和凿孔作业过程均在支护好的小断面凿岩出矿硐室操作, 出矿过程采用遥控铲运机和遥控破碎台车联合出矿,人员不进入爆破后空场; 安全性较现有工艺大大提高。

采切工程量小:凡口铅锌矿原有的难采(顶底柱)矿体回采方法-分条掘进 式回采工艺需掘进三次才能完成一个底柱矿体回采,而该项回采工艺只需掘进 一次,就能满足整个底柱采场的采准,提高了采准效率。

生产效率高:掘进完凿岩巷道后,采用新型高效凿岩设备代替了手钻掘进, 所有炮孔一次施工完,大大提高了凿岩效率,采用后退式侧向崩矿,遥控铲运 机出矿,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50t/d以上。

劳动强度低:高性能凿岩台车凿岩,装药台车装药,遥控铲运机出矿,实 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具有安全性高、采切工程量小,采切工艺简单;凿岩效率高,爆破 效果好的优点;出矿过程在凿岩出矿硐室完成,采用遥控铲运机出矿,采用遥 控破碎台车处理大块,人员不进入爆破后空场,出矿过程安全高效。将有效提 高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顶底柱)矿体回采的安全性;将提升我国地下金属 矿山的采矿技术水平,促进全国地下金属矿山的采矿技术的发展;将有效改观 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矿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顶底柱回采)的被动局面; 将提高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顶底柱)矿体采场的回收率,促进金属资源最 大化回收;将提升全国地下矿山采矿的机械化水平,进而促使提高国产采矿机 械的革新与进步。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 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Shn-280m210#中底柱实测图;

图2是Shn-280m210#中底柱A-A剖面图;

图3是Shn-280m210#中底柱B-B剖面图;

图4是Shn-280m210#中底柱采场第一分层回采示意图;

图5是Shn-280m210#中底柱采场第二分层回采示意图;

图6是Shn-280m210#中底柱采场第三分层回采示意图;

图7是拉槽区炮孔布置平面投影图;

图8是拉槽区炮孔布置B-B平面剖面图;

图9是拉槽区炮孔布置A-A平面剖面图;

图10是侧崩区炮孔布置平面图;

图11是侧崩区炮孔布置A-A剖面图;

图12是第1排炮孔布置图;

图13是Boomer K41X型凿岩台车钻凿扇形孔示意图;

图14是拉槽区炮孔装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侧崩区炮孔装药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侧崩区爆破雷管段位示意图;

图17是侧崩区爆破网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 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所述采场为Shn-280m210#a中底柱采场作为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 艺试验采场,设计范围是Shn-280mWS3#穿与Shn-280mWS4#穿之间的底柱, X=660~680,如图1至图3所示,设计范围内矿体约4425t。

地质资料:设计范围内的矿体主要为Shn210a(铅品位:7.65%,锌品位: 14.41%)矿体,采场矿体为条带状,缓倾斜至倾斜,上下盘斜倾角约为45°,矿 体厚度约为6.5m;赋存在D2db含矿层中,矿体受层间压性构造断层f控制,采 场中间局部有NE向张性断裂,矿体缓倾斜产出,走向NW25°左右,倾向 NE25°~60°不等,东陡西缓。上下盘围岩(D2tb)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上亚阶深灰 色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白云质粉砂岩,薄层粉岩易脆性碎裂成薄层片块,影响矿 岩的结构稳定性。上下盘矿灰分界处有断层通过,矿界与断层几乎重叠,断层 节理发育,结构较为破碎,上盘矿灰分界处易产生滑板面。

回采方案设计:该底柱采场采用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回采,考虑到初 次试验,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且该采场的回采条件比较差,因此安全起见, 拟将矿体分为三层回采。第一层回采设计扇形孔最深控制在4.5m以内,爆破后 空场高度控制在6.8m以内,爆破后顶板形成“人”字形,采用遥控铲运机出矿后 充填至设计高度线再进行找边切采,然后进行下一分层的回采。由于采场上盘 围岩有明显滑板面,因此每一分层找边回采后应立模充填,且要保证立模后的 巷道能满足Boomer K41X型凿岩台车的作业要求,最后一分层矿体预留3m左 右厚度。图4、图5、图6分别为各分层回采示意图,本章只详细介绍本试验采 场第一分层的回采情况。

扇形中深孔炮孔设计

扇形中深孔炮孔布置

扇形孔布置的特点是所有的炮孔以一点(放射点)为中心由孔口向孔底方 向放射状排列,因此在布置扇形炮孔时,首先需要确定每排炮孔的放射点。

①确定炮孔放射点

根据凿岩作业的场地限制、矿体倾角的制约以及凿岩台车钻孔性能的约束, 沿着采场走向设计一条台车中心轴线,在台车中轴线上设计每排炮孔的放射点, 放射点离地的高度为1.5m,本采场各排炮孔放射点的连线基本上与凿岩巷道东 邦的单边立模平行。

②拉槽区炮孔布置

拉槽区布置在采场的端部,即采场南头,主要是为后续的爆破提供自由面 和补偿空间。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的拉槽区是通过在采场端部人工拉槽形 成的,即先在端部加密炮孔人工拉槽爆破形成自由面。由于210#中底柱采场南 头WS4#川邻近采场处的充填未结顶,充填面距离顶板约1.8m。因此,可以充 分利用南头充填面以上的空区作为拉槽爆破的自由面和补偿空间,省去人工拉 槽这一环节。在采场南头用凿岩台车施工3排不同倾角的炮孔,如图7、图8、 图9所示;拉槽孔较侧崩炮孔更为密集,孔口距约50cm,孔底距为1.0~1.2m。

③侧崩区炮孔布置

根据前面章节优选出的扇形孔孔网参数,确定排距为1.3m,孔底距为1.4, 孔口距为0.5~0.9m,在拉槽区以外回采范围内布置20排扇形炮孔。各排炮孔调 整倾角均匀布置,排与排之间炮孔错开布置,以使爆破时能量均匀的释放到矿 体中,减少大块率。

炮孔的倾角为8°~88°,中心炮孔基本上沿着矿体倾向布置。各炮孔排面相 互平行,每排炮孔向前倾斜85°,以增大自由面,改善爆破效果。各炮孔排面的 方位角与放射点所在基准线垂直,第1排至第4排方位角为265°,第5排至第8 排方位角为249°,第9排至第20排方位角为237°。图10、图11为布置的侧崩 区炮孔,炮孔深度为1.0~4.3m。

图12为第1排的炮孔布置图,图中0#炮孔为最先施工的炮孔,作为钻凿其 他炮孔的参考点,表1为第1排设计炮孔的参数表。

表1第1排炮孔参数表

④设计炮孔工程量统计

拉槽区20个炮孔,侧崩区121个炮孔,炮孔总长度为434m,崩矿量约2000t, 每米崩矿量为5t。

炮孔施工

(1)凿岩台车钻凿扇形孔的定位特点

Boomer K41X型凿岩台车由于尺寸较大,故在钻凿扇形孔时,不能像YG-90 型凿岩机那样围绕一个支点来发散炮孔方向,而应根据设备特点来设计炮孔方 向。因凿岩机至悬臂中心距离约有0.8m,旋转悬臂时,钻杆发射方向总是与悬臂 前部旋转中心保持固定长度和固定角度,为方便电子角度指示平台的读数,调 整推进梁俯仰角为0°,使得钻杆与悬臂旋转装置保持90°夹角,钻杆在旋转圆的 切线方向上,如图13所示。

(2)确定炮孔孔位和孔向

测量人员按照设计的凿岩台车中心轴线拉线,在采场西邦立模处标注各排 扇形孔的排号,在顶板标注0#基准孔的孔位。台车操作人员调整钻臂,使之与 基准线平行,钻臂的端点与炮孔基准点重合,误差控制在200mm以内,固定好 推进梁末端长度,调整推进梁俯仰角使其垂直于推进梁旋转轴,再根据炮孔的 倾角、倾向调整悬臂(调整倾角)、推进梁(调整前后倾向),然后进行开孔施 工。

爆破设计

(1)爆破规划

考虑到凿岩巷道可为爆破提供足够的补偿空间,整个采场分为两次爆破: 第一次为拉槽区爆破,爆破范围为拉1排至第6排炮孔;第二次爆破范围为余 下全部炮孔,即第7排至第20排。

(2)装药方式与结构

①装药采用NT30/9EN型装药台车,由于采用的是孔底起爆,因此装药时 将导爆索及起爆药包随装药管送至孔底,导爆索从孔底敷设至孔口,同排相邻 同段起爆炮孔用导爆索联接,搭接长度大于15cm,装药系数为0.8~0.95,孔口 用炮泥堵塞,堵塞长度约为0.5~1.2m,为避免孔口部分装药过密,相邻炮孔的装 药长度交错不同,图14~图15分别为拉槽区爆破、侧崩区爆破炮孔装药结构示 意图;

②第一次与第二次爆破范围分界处减少装药,采用炮孔中间间隔0.5m竹筒, 孔口留1.2m不装药的类似于光面爆破的装药结构,以降低爆破后冲作用,使得 爆破切口平整;

③位于上盘的打入废石中的炮孔,孔底间隔一根30cm小竹筒,以保护上盘 围岩和顶板。

(3)起爆方式

采用复式导爆索—导爆管微差非电起爆系统起爆。由于扇形孔孔口距离比 较近,为避免爆破时相邻炮孔会相互影响,因此同排同段起爆的相邻炮孔采用 导爆索串联起来。

(4)起爆顺序及起爆网络

先起爆拉槽区,后起爆侧崩区,拉槽区的起爆以WS4#穿为自由面和补偿空 间向下压矿逐排起爆顶板炮孔,侧崩区的起爆以拉槽区为自由面和补偿空间, 中间4个孔和上盘1~2个孔先爆,下盘1~2个边孔后爆,自南向北逐排起爆。 图16为第二次侧崩区爆破炮孔雷管起爆段位示意图。

图17为非电起爆网络示意图,为保证起爆网络的可靠性,在连线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点:①导爆管网路中不得有死结,装在孔内的导爆管不得有接头; ②用于同一炮孔排面的导爆管必须是同厂同批号产品,孔外传爆管之间应留有 足够的间距;③导爆管网路采用雷管起爆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雷管的集中穴 切断导爆管而引起拒爆;④导爆管应均匀地敷设在雷管周围,防止毫秒延期雷 管的气孔烧坏导爆管。

(5)爆破材料消耗及技术指标

第一次爆破总共35个装药炮孔,第二次爆破总共106个装药炮孔,表2、 表3分别为两次爆破的技术指标。

表2第一次爆破参数及指标

表3第二次爆破参数及指标

爆破施工

(1)准备工作

①钻孔施工对采场顶板、边帮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特别是矿岩交界面,易 受反复振动冲击作用产生或延伸裂隙,造成岩石松动,因此在进入采场验收炮 孔前,应用服务台车全面细致清理顶板、边帮松石,保证后续作业的安全;

②爆破前对爆破区域炮孔进行验孔核对,并将炮孔用压风吹干净,避免装 药时出现堵孔或卡住装药管的情况;

③检查装药台车的行走、装药性能,并检查通行道路,确保装药台车通道 畅通;

④检查爆破区域附近有无需要保护的设备、管线、设施等,以及通风设施 (风门、风墙、局扇等),确定好炮烟走向。

(2)装药作业

本次试验采用的是NT30/9EN型装药台车,在装药过程应严格按照该装药 台车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①在爆破作业区域拉好安全警示带,严禁把火种和易燃物品带入爆破作业 场地,严禁在作业现场吸烟;

②装药前充分检查装药台车,如出现任何报警情况应立即停机,待查明原 因,经处理确认正常后方可开机:

③装药、起爆药卷中的雷管段位、堵塞炮泥长度、导爆索和起爆网络的连 线等均应按照设计进行;

④第二次爆破的装药过程中时,严禁任何人进入爆破空场;

⑤起爆之前必须认真检查核对每组爆破的连线,炮孔堵塞情况等,无误后 方可起爆。

(3)通风与出矿

①通风:在采场进路口安装局扇,新鲜风流清洗爆破工作面后,污风经回 风联络道排到回风巷;

②出矿:采用遥控铲运机出矿,于WS1#溜井卸矿。

爆破效果评价

Shn-280m210#中底柱(WS3#~WS4#穿段)试验采场,由于缓倾斜矿体存 在上盘围岩离层、冒落等不安全因素,矿体走向又极不规则,巷道狭小,属于 难采采场。通过采用难采矿体机械化回采工艺对该试验采场进行回采,分两次 爆破,总装药量1077kg,崩矿量约2100t。两次爆破后,凡口铅锌矿组织了相关 人员对该采场进行爆破效果,经检查达到了预期的爆破效果,即实现了顶板成 “人”字弧形,顶板平整,浮石、松石较少,爆破空场最高为7.0m左右,上盘围 岩未被破坏,矿岩交界面干净平整,无粘滞矿体,爆破切口光面效果良好,下 盘矿岩分界面分离,按照设计落矿角度形成滑面,爆破块度合理,无明显大块, 均可满足铲矿要求。

本发明的积极意义是:申请人现有采矿开采条件正逐步恶化,难度大、矿 体小的难采采场越来越多,Shn-280m210#中底柱(WS3#~WS4#穿段)试验采 场的成功,将大力推广到凡口矿安全难度大、矿体小的难采(顶底柱)矿体采 场中。对凡口铅锌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提高了难采(顶底柱) 矿体采场的安全性,降低凡口铅锌矿的难采(顶底柱)矿体采场的安全管理压 力。二是提高了凡口矿上部中段难采矿体的生产能力,缓解了下部中段提升压 力,平衡了区域生产协调,从而对凡口铅锌矿可持续高产创造条件。三是提高 了凡口铅锌矿的采矿工艺科研能力,提高凡口矿采矿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是提高凡口矿难采(顶底柱)矿体采场的回收率,金属资源最大化回收。

将该法推广到全国的地下金属矿山中去,也有不凡的意义:一是将有效提 高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顶底柱)矿体采场的安全性。二是将提升我国地下 金属矿山的采矿技术水平,促进全国地下金属矿山的采矿技术的发展。三是将 有效改观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矿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顶底柱回采)的被 动局面。四是将提高全国地下金属矿山难采(顶底柱)矿体采场的回收率,促 进金属资源最大化回收。五是将提升全国地下矿山采矿的机械化水平,进而促 使提高国产采矿机械的革新与进步。

本发明的凿岩出矿硐室的顶板和边帮均采用锚杆和铁丝网联合支护,确保 人员在凿岩出矿硐室凿炮孔和装药时的安全;铲矿安全:铲矿人员不进入爆破 空场,铲矿人员在已经处理好的凿岩出矿硐室处操作遥控铲运机铲矿,确保了 铲矿过程的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 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 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