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网片的包括至少两个区的干燥箱

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网片的包括至少两个区的干燥箱

摘要

一种用于干燥一个纤维素纸浆网片(18)的安排,包括一个干燥箱(1),该干燥箱(1)包括多个吹风箱(26、32),这些吹风箱(26、32)可运作以用于朝向该纤维素纸浆网片(18)吹送空气,从而根据悬空网片原理来干燥纸浆。该干燥箱(1)包括一个第一干燥区(4)和一个第二干燥区(6),该第一干燥区包括被安排成用于支承该网片(18)的多个第一下部吹风箱(26),该第二干燥区包括被安排成用于支承该网片(18)的多个第二下部吹风箱(32),其中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26)不同于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32)。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615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德里茨技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52759.9

  • 发明设计人 R·坎普里斯;

    申请日2011-11-15

  • 分类号D21F5/18;D21C9/18;F26B13/20;

  • 代理机构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贾媛媛

  • 地址 奥地利格拉茨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16: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2-14

    授权

    授权

  • 2013-11-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21F5/18 申请日:201111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8-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干燥箱中干燥纤维素纸浆网片(web)的安排, 该干燥箱包括多个吹风箱,这些吹风箱可运作以用于朝向纤维素纸浆网片 吹送空气,从而根据悬空网片原理来干燥纸浆。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网片的方法,是通过借助 于多个吹风箱朝向纤维素纸浆网片吹送空气从而根据悬空网片原理来干 燥纸浆。

发明背景

通常在根据悬空网片原理运行的对流型干燥器中干燥纤维素纸浆。 WO2009/154549中描述了这种干燥器的实例。借助于多个上部吹风箱和下 部吹风箱将热空气吹送到纤维素纸浆网片上。由吹风箱吹送的空气将热量 传递至网片而使网片干燥,并且还保持网片漂浮于下部吹风箱的上方。借 助于一个循环空气系统将热空气供应到吹风箱,该循环空气系统包括多个 风扇和对干燥空气进行加热的多个蒸汽散热器。

随着对纸浆厂中纸浆生产增加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增加纸浆干燥器 的干燥能力,而不增加它的大小或仅仅稍微增加它的大小。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纤维素纸浆网片进行干燥的安排,该 安排比现有技术的安排更有空间效率。

这个目的是借助于一种用于在一个干燥箱中干燥一个纤维素纸浆网 片的安排来实现,该干燥箱包括多个吹风箱,这些吹风箱可运作以用于朝 向该纤维素纸浆网片吹送空气,从而根据悬空网片原理来干燥纸浆,其中 该干燥箱包括一个第一干燥区和一个第二干燥区,该第一干燥区包括被安 排成用于支承该网片的多个第一下部吹风箱,该第二干燥区包括被安排成 用于支承该网片的多个第二下部吹风箱,其中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不同于 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

此安排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在每一个干燥区中优化对纸浆网片的干燥, 以便适应在该特定区中关于干燥条件、纸浆网片的强度等方面占主导的条 件。进而可以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小的干燥器来实现足够的干燥能力。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干燥区被安排在该第二干燥区的上游,如在 该纤维素纸浆网片前进的方向上所见。在干燥区以此次序安排的情况下, 这些干燥区可针对多种特性进行适配,例如网片强度、网片干燥度等,这 些特性随着网片前进通过干燥箱而改变。

根据一个实施例,在每平方米水平网片面积和单位时间的某一空气流 下,至少对于对应的下部吹风箱与该纤维素纸浆网片之间的一个距离而 言,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的相对托举力高于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的相对托 举力。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第二下部吹风箱可以更高效率地对网片进 行干燥,该更高效率经常和网片与对应吹风箱之间的更大距离相关。

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一个干燥区包括至少四个连续的下部吹风箱。

根据一个实施例,至少只要对应的下部吹风箱与该纤维素纸浆网片之 间的距离为2到8毫米,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的相对托举力便高于这些第 一下部吹风箱的相对托举力。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在网片与下部吹风 箱之间的距离的这个范围内,第二下部吹风箱的相对托举力高于第一下部 吹风箱的相对托举力,在此情况下干燥通常最有效。

根据一个实施例,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具备多个倾斜型开口,这些倾 斜型开口被适配成与对应吹风箱的一个上部面成一个角度来将供应到这 些第一下部吹风箱的空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喷出。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 第一下部吹风箱可以对网片施加一个固定力,从而有助于使网片在第一干 燥区中稳定。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干燥箱包括若干个干燥台板,每一个干燥台板包 括多个下部吹风箱并且被适配成用于在该网片在该干燥箱的一个特定高 度处沿着一条水平路径行进时对该网片进行干燥,其中该第一干燥区包括 该干燥箱的干燥台板总数的10%-70%。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第一干燥 区具有合适的长度,以使网片干燥到某一程度并且获得增加的强度,从而 使得网片对在第二干燥区中可能发生的网片拉伸的增加是较不敏感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下部吹风箱具备多个倾斜型开口,这些倾斜 型开口被适配成将供应到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的空气中的至少30%喷出, 并且其中该第二下部吹风箱具备多个非倾斜型开口,这些非倾斜型开口被 适配成将供应到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的空气中的至少75%喷出。此实施例 的一个优点是:第一下部吹风箱对网片提供一个固定力,而第二下部吹风 箱对网片的干燥是高效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干燥区的这些下部吹风箱的至少75%是所述 第一下部吹风箱,并且该第二干燥区的这些下部吹风箱的至少75%是所述 第二下部吹风箱。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第一干燥区有效地使网片沿着 稳定路径行进,而第二干燥区有效地对网片进行干燥。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比现有技术的方法更有效的方式对 纤维素纸浆网片进行干燥的方法。

这个目的是借助于一种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网片的方法来实现,该方 法通过借助于多个吹风箱朝向纤维素纸浆网片吹送空气,从而根据悬空网 片原理来干燥纸浆,该方法包括:使该网片前进通过一个第一干燥区,该 第一干燥区包括支承该网片的多个第一下部吹风箱;并且接着使该网片前 进通过一个第二干燥区,该第二干燥区包括支承该网片的多个第二下部吹 风箱,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不同于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

此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使得干燥更有效,并且可以使干燥适应该网 片在沿着网片前进的路径上的不同位置中的不同机械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网片与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之间的平均距离大于 该网片与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之间的平均距离。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 较大的平均距离改善了热传递。

根据一个实施例,供应到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的总空气流量中的至少 30%是与那些第一下部吹风箱的对应上部面成小于60°的角度而从这些第 一下部吹风箱吹送出,并且其中供应到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的总空气流量 中的至少75%是与那些第二下部吹风箱的对应上部面成至少75°的角度而 从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吹送出。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在第一干燥区中 获得了对网片的有效固定,而在第二干燥区中获得了有效的热传递。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网片是在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上方0.2到3毫米 的平均距离处前进、并且在这些第二下部吹风箱上方4到15毫米的平均 距离处前进。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第一下部吹风箱对网片的有效稳定、 以及第二下部吹风箱向网片的有效热传递。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将从说明和权利要求书中变得清晰。

附图简要说明

现在将参考以下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侧视图,并且图示了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的网片的干燥 箱。

图2是示意性侧视图,并且图示了图1的区域II。

图3描绘示意性俯视图和剖视图,并且图示了在如图2的箭头III-III 的方向上所看到的第一下部吹风箱。

图4是示意性侧视图,并且图示了图1的区域IV。

图5是示意性俯视图,并且图示了在如图4的箭头V-V的方向上所看 到的第二下部吹风箱。

图6是一个图表,并且图示了由第一和第二下部吹风箱在竖直方向上 在纸浆网片上施加的力。

图7是一个图表并且图示了第一和第二下部吹风箱的热传递。

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干燥纤维素纸浆的干燥箱 1。干燥箱1包括外壳2。在外壳2内,安排有第一干燥区4、第二干燥区 6和任选的冷却区8,其中第一干燥区4安排在外壳2的上部区域中,冷 却区8安排在外壳2的下部区域中,并且第二干燥区6安排在第一干燥区 4与冷却区8之间。

在外壳2的第一端10处,安排了第一列的多个回转辊12,并且在外 壳2的第二端14处,安排了第二列的多个回转辊16。湿润的纸浆网片18 经由安排在外壳2中的入口20进入干燥箱1。在图1的实施例中,入口 20被安排在外壳2的上部中,但在替代实施例中,该入口可以安排在外壳 的下部中。网片18在干燥箱1中如图1中所示朝向右边水平地前进,直 到网片18到达一个回转辊为止。在图1中所示的干燥箱1中,网片18将 首先到达第二列多个回转辊中的一个回转辊16。网片18围绕回转辊16转 弯,并且接着在干燥箱1中如图1中所示朝向左边水平地行进,直到网片 18到达第一列多个回转辊中的一个回转辊12为止,在该处网片18再次转 弯。以此方式,网片18以Z字形方式从干燥箱1的顶部行进到底部,如 箭头P所示。在已经在第一和第二干燥区4、6中干燥并且已经在冷却区8 中冷却之后,网片18经由安排在外壳2中的出口22离开干燥箱1。在图 1的实施例中,出口22被安排在外壳2的下部中,但在替代实施例中,该 出口可以安排在外壳的上部中。

典型地,对干燥过程使用80°C到250°C的温度的空气。从一个上游 网片成形站(图1未图示)进入干燥箱1的纤维素纸浆网片18典型地具 有40%-60%重量的干燥固体含量,并且离开干燥箱1的纤维素纸浆网片 18典型地具有85%-95%重量的干燥固体含量。当在每千克干燥物质为0.11 千克水的湿气含量以及0.8到3毫米的厚度下测量时,离开干燥箱1的纤 维素纸浆网片18典型地具有800到1500g/m2的基本重量。

第一干燥区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干燥台板24,典型地为3到15个第 一干燥台板24。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干燥区4包括8个第一干燥台板 24。每一个这种第一干燥台板24包括若干吹风箱,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 述,并且可运作以用于在网片18从一个回转辊12、16水平地行进到下一 个回转辊16、12时干燥该网片18。每一个第一干燥台板24包括若干第一 下部吹风箱26和若干第一上部吹风箱28,这些吹风箱被安排成用于朝向 纤维素纸浆网片18吹送热的干燥气体。典型地,每一个第一干燥台板24 包括20到300个第一下部吹风箱26和相同数目的第一上部吹风箱28,但 在图1中为了保持图示的清晰,仅图示了数个吹风箱。第一下部吹风箱26 可运作以用于将网片18保持在“漂浮”且固定的状态下,这样使得网片18 在干燥过程期间是悬空的、与第一下部吹风箱26有一定距离,如下文将 更详细地描述。

第二干燥区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干燥台板30,典型地为5到40个第 二干燥台板30。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二干燥区6包括11个第二干燥台 板30。每一个这种第二干燥台板30包括若干吹风箱,如下文将更详细地 描述,并且可运作以用于在网片18从一个回转辊12、16水平地行进到下 一个回转辊16、12时干燥该网片18。每一个第二干燥台板30包括若干第 二下部吹风箱32和若干第二上部吹风箱34,这些吹风箱被安排成用于朝 向纤维素纸浆网片18吹送热的干燥气体。典型地,每一个第二干燥台板 30包括20到300个第二下部吹风箱32和相同数目的第二上部吹风箱34, 但在图1中为了保持图示的清晰,仅图示了数个吹风箱。第二下部吹风箱 32可运作以用于将网片18保持在“漂浮”状态下,使得网片18在干燥过程 期间变为悬空的、与第二下部吹风箱32有一定距离,如下文将更详细地 描述。

第一干燥区4的第一干燥台板24与第二干燥区6的第二干燥台板30 具有不同的机械设计,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一干燥台板24的第一 下部吹风箱26与第二干燥台板30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经常具有不同的 机械设计,如下文举例说明。每一个干燥区4、6典型地将包括至少四个 连续的对应吹风箱26、32。因此,举例来说,第一干燥区4将典型地包括 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并且第二干燥区6将典型地包括至少 四个连续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每一个干燥区4、6典型地将包括至少一 个完整的干燥台板24、30,包括在对应干燥台板24、30中所包括的吹风 箱26、28、32、34。

冷却区8包括至少一个冷却台板36,在图1中图示了两个这种冷却 台板36,每一个这种台板36包括若干第三下部吹风箱38和第三上部吹风 箱40,这些吹风箱被安排成用于朝向纤维素纸浆网片18吹送冷却气体。 下部吹风箱38可运作以用于将网片18保持在“漂浮”状态下,使得网片18 在冷却过程期间变为悬空的。典型地,对冷却过程使用15°C到40°C的温 度的空气作为冷却气体。一个隔离壁42将第二干燥区6与冷却区8分离。

图2是图1的区域II的放大侧视图,并且图示了图1中图示的第一干 燥区4的第一干燥台板24的一部分。第一干燥台板24包括安排在网片18 下方的多个第一下部吹风箱26、以及安排在网片18上方的多个第一上部 吹风箱28。如图2中图示,第一干燥台板24可以包括至少四个连续的第 一下部吹风箱26。因此,图1中图示的第一干燥区4可以包括至少四个连 续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这些第一下部吹风箱26如图2中的箭头VU图 示的竖直向上地朝向网片18、并且如图2中的箭头IU图示的与水平面典 型地成5到60°的角度以倾斜方式将热的干燥空气吹向网片18。可以用作 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吹风箱的实例在WO97/16594中有描述,例如参见 该文献的图2和3。返回到本申请案的图2,第一下部吹风箱26与水平面 倾斜地吹送干燥空气产生了迫使网片18向上远离吹风箱26的力、以及迫 使网片18向下朝向吹风箱26的力。这将导致吹风箱26在网片18上施加 固定力,从而将网片保持在与吹风箱26相距一个相当良好界定的距离处。 典型地,在干燥箱1的运行期间,网片18的下侧与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 上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1是0.2到3毫米。如果网片18将趋于向 上移动,那么吹风箱26的固定力将把网片18向下拖,并且如果网片18 将趋于向下移动,那么吹风箱26吹送的空气将迫使网片18向上。因此, 网片18以相对固定的方式沿着第一干燥台板24水平地输送,在竖直方向 上具有极小移动,意味着网片18经受有限的拉伸力。第一类型的上部吹 风箱28竖直向下地朝向网片18将热的干燥空气吹向网片18,如图2中的 箭头VD图示。典型地,网片18的上侧与第一上部吹风箱28的下表面之 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2是10到80毫米。吹风箱26、28吹送的热的干燥 空气是经由在水平方向上邻近的吹风箱26、28之间形成的多个间隙S而 排出。图1中图示的第一干燥区4经常将包括以图2中图示的方式安排的 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此外,图1中图示的第一干燥区4经 常将包括以图2中图示的方式安排的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一上部吹风箱28。

图3是示意性俯视图,并且图示了在如图2的箭头III-III的方向上所 看到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箭头P图示了网片(图3中未图示)将越过第 一下部吹风箱26的上部面44时所沿着的既定路径。上部面44包括安排 在中心的第一类型的多个开口46,这些开口46是有时候被称为“眼睑穿孔” 的类型的“倾斜型”开口。“倾斜型”开口意味着从那些开口46吹送的空气的 至少25%是与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上部面44成小于60°的角度α吹送的, 如图3的横截面B-B中最佳图示。在第一下部吹风箱26中,供应到第一 下部吹风箱中的空气的总流量的至少30%、经常是至少40%是例如经由眼 睑穿孔46从这些“倾斜型”开口吹送的。经由眼睑穿孔46吹送的空气流的 一部分可以按大于60°的角度吹送,如图3的横截面B-B中的箭头U所指 示。在供应到下部吹风箱26的总空气流中,至少30%是与第一下部吹风 箱26的上部面44成小于60°的角度α吹送的。

眼睑穿孔46可以具有与WO97/16594中被称为“眼睑穿孔6”的开口类 似的设计,并且参见WO97/16594的图2和3来描述,这些眼睑穿孔46 提供了倾斜地吹送穿过其中的热的干燥空气,使得产生了本申请案的图2 中图示的倾斜流IU。如在本申请案的图3中可见,这些穿孔46以交替方 式安排在面44上,使得每隔一个流IU将被引导到左边,如图3中图示, 并且每隔一个流IU将被引导到右边。

继续本申请案的图3的描述,上部面44具备第二类型的多个开口48, 这些开口48安排成靠近吹风箱26的侧边50、52。第二类型的开口48是 分布于上部面44上的“非倾斜型”的开口。“非倾斜型”意味着从那些开口 48吹送的空气中的至少80%是与上部表面44成至少70°的角度吹送的。典 型地,几乎整个空气流都将从非倾斜型的开口48中几乎竖直地吹送,即, 与上部表面44成接近90°的角度。开口48可以是圆形孔,直径典型地为1 到10毫米。第二类型的开口48向上吹送热的干燥空气而形成气流VU, 这在图3的图示中是竖直向上指向读者的。

通过改变第一类型的开口46的数目和大小以及第二类型的开口48的 数目和大小,可以实现第一与第二类型的开口46、48之间的合适压降关 系,使得例如吹送到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总空气流的65%经由第一类型 的开口46喷出,并且吹送到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总空气流的35%经由第 二类型的开口48喷出。

可以通过将上部面44的一个代表性部分的开口46、48的总开口面积 除以该上部面44的该代表性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来计算吹风箱26的穿孔 程度。“代表性部分”是指上部面44的、相对于朝向网片的空气吹送而言有 代表性的一个部分,即,忽略例如吹风箱的空气入口部分。穿孔程度可以 例如为1.5%。可以改变穿孔程度以适应待干燥的网片18的重量、干燥性 等等。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穿孔程度经常为0.5%到3.0%。

图4是图1的区域IV的放大侧视图,并且图示了图1中图示的第二 干燥区6的第二干燥台板30的一部分。第二干燥台板30包括安排在网片 18下方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以及安排在网片18上方的第二上部吹风箱 34。如图4中图示,第二干燥台板30可以包括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二下部 吹风箱32。因此,图1中图示的第二干燥区6可以包括至少四个连续的第 二下部吹风箱32。第二下部吹风箱32竖直向上地朝向网片18将热的干燥 空气吹向网片18,如图4中的箭头VU图示。与如图2和3中图示的第一 干燥台板24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相比,第二干燥台板30的第二下部吹 风箱32在网片18上施加较小的固定力。第二下部吹风箱32在网片18上 施加的固定力通常是相当低的、或者甚至不存在。返回到图4,从第二下 部吹风箱32供应的热的干燥空气将网片提升到使网片18的重量与由第二 下部吹风箱32供应的热的干燥空气的托举力相平衡的高度。典型地,网 片18的下侧与第二下部吹风箱32的上部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3 是4到15毫米。由于第二下部吹风箱32在网片18上施加的固定力是有 限的或甚至不存在,因此网片18的竖直位置在干燥箱1的运行期间将趋 于波动,当经过第二干燥台板30时比经过第一干燥台板24时波动程度略 大。因此,网片18以相对自由的方式沿着第二干燥台板30被水平地输送, 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有一些移动,意味着网片18经受一些拉伸力。第二类 型的上部吹风箱34竖直向下地朝向网片18将热的干燥空气吹向网片18, 如图4中的箭头VD图示。典型地,网片18的上侧与第二上部吹风箱34 的下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4是5到80毫米。吹风箱32、34吹送 的热的干燥空气是经由在水平方向上邻近的吹风箱32、34之间形成的多 个间隙S而排出的。图1中图示的第二干燥区6经常包括以图4中图示的 方式安排的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此外,图1中图示的第二 干燥区6经常包括以图4中图示的方式安排的至少四个连续的第二上部吹 风箱34。

图5是示意性俯视图,并且图示了在如图4的箭头V-V的方向上所看 到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箭头P图示了网片(图5中未图示)将越过第二 下部吹风箱32的上部面54时所沿着的既定路径。上部面54在吹风箱32 的侧边56、58之间延伸,并且包括分布于上部面54上的“非倾斜型”的多 个开口60。根据先前的定义,“非倾斜型”意味着从那些开口60吹送的空 气中的至少80%是与上部表面54成至少70°的角度吹送的。典型地,几乎 整个空气流都将从非倾斜型的开口60几乎竖直地吹送,即,与上部面54 成接近90°的角度。在第二下部吹风箱32中,供应到该第二下部吹风箱中 的空气的总流量的至少75%是从这些非倾斜型的开口吹送的。在图5中图 示的实施例中,供应到其中的空气的总流量的100%是从这些非倾斜型的 开口60吹送的。这些开口60可以均匀地分布于面54上,但是也可以按 不均匀的方式分布。如从图5可见,开口60的密集度(上部面54的每平 方厘米的开口数)在邻近于侧边56、58处略微更高。吹风箱32的开口60 可以为圆形孔,直径典型地为1到10毫米。开口60竖直向上吹送热的干 燥空气而形成气流VU,这在图5的图示中是竖直向上指向读者的。

穿孔程度是指开口60的总面积除以上部面54的总面积,可以例如为 1.5%。可以改变穿孔程度以适应待干燥的网片18的重量、干燥性等等。 第二下部吹风箱32的穿孔程度经常将为0.5%到3.0%。

图2中图示的第一干燥台板24的第一上部吹风箱28以及图4中图示 的第二干燥台板30的第二上部吹风箱34可以典型地具有与图5中图示的 第二下部箱32相同的一般设计,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指示。因此,第 一上部吹风箱28和第二上部吹风箱34可以典型地具备可为圆形孔的多个 开口,这些开口的直径为1到10毫米。

此外,冷却区8的第三下部吹风箱38和第三上部吹风箱40也可以具 有与图5中图示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类似的设计,如虚线箭头图示。根 据一个替代实施例,第三下部吹风箱38可以具有与图3中图示的第一下 部吹风箱26类似的设计,如虚线箭头图示。

上文提到的平均距离H1、H2、H3、H4全部指代对应吹风箱26、28、 32、34的面44、54与网片18之间的最短距离。

图6是一个图表并且示意性地图示了由第一干燥台板24的第一下部 吹风箱26以及第二干燥台板30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在竖直方向上在网 片18上施加的力的实例。图2和4中图示的在网片18的下侧与对应吹风 箱26、32的上部面44、54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1和H3取决于网片 18的基本重量与由对应吹风箱26、32在网片18上施加的托举力之间的平 衡。该托举力取决于网片18的下侧与对应吹风箱26、32的上部面44、54 之间的平均距离。在托举力等于网片的基本重量时的平均距离处,由吹风 箱26、32吹送的空气所产生的托举力将支承该网片,其中该网片以稳定 方式“漂浮”。因此,当以稳定方式“漂浮”时网片18的下侧与对应吹风箱 26、32的上部面44、54之间的平均距离将随着网片的基本重量而变化。

通过观查可以具有各种干燥固体含量的模型网片,可以展示基本重量 同网片18的下侧与对应吹风箱26、32的上部面44、54之间的平均距离 或高度H1和H3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网片在100%重量的干燥固体含量下 具有1.0的相对基本重量。该模型网片在进入干燥器时将具有仅50%重量 的干燥固体含量,意味着该模型网片在进入干燥器时的相对基本重量将为 2.0,因为该网片除了干燥固体含量之外还含有水。因此,水越多,模型网 片的相对基本重量越大。将1.0的相对托举力定义为在100%重量的干燥固 体含量下模型网片的相对基本重量为1.0时以稳定方式保持该模型网片分 别漂浮于第一和第二下部吹风箱26、32上方所需的托举力。

在图6中,Y轴指示相对托举力,并且X轴指示网片18的下侧分别 与对应吹风箱26、32的上部面44、54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1和H3。 曲线“26”指示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相对托举力与平均距离H1之间的关 系,并且曲线“32”指示第二下部吹风箱32的相对托举力与平均距离H3之 间的关系。返回到相对托举力的定义,从曲线“26”可见,1.0的相对托举力 将对应于约1.3毫米的平均距离H1。因此,如果在100%重量的干燥固体 含量下具有1.0的相对基本重量的上述模型网片被暴露于1.0的相对托举 力,那么它将以稳定方式“漂浮”于第一下部吹风箱26上方1.3毫米的平均 距离H1处。该模型网片在50%重量的干燥固体含量下具有2.0的相对基 本重量。为了使此网片以稳定方式“漂浮”,将需要2.0的相对托举力。再 次观察曲线“26”,可以发现约0.8毫米的平均距离H1对应于2.0的相对托 举力。典型地,由吹风箱26、32供应的每平方米水平网片面积和单位时 间内的空气流量将对应于500到2000m3/(m2,h)。此流量是实际朝向网片 18前进的流量。吹风箱之间形成的间隙S被包含于网片面积的计算中,意 味着来自每一个吹风箱的面部的流量在不管间隙S的情况下将典型地高出 10%到25%。

根据一个实例,在通过第一干燥区4时,模型网片的干燥固体含量将 典型地从对应于相对基本重量2.0的初始50%重量增加到在第一干燥区4 的末端处对应于相对基本重量1.4的约70%重量,这是由于水分被从网片 18干燥掉的作用。观察图6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曲线“26”,显然2.0 的相对托举力将对应于约0.8毫米的高度H1。因此,邻近于第一干燥区4 的起点处模型网片18与第一下部吹风箱26之间的平衡距离H1为约0.8 毫米,因为在此距离H1处,网片18的相对基本重量与下部吹风箱26的 相对托举力相平衡。如果网片18将临时远离第一下部吹风箱26移动,例 如移动到2毫米的距离H1,那么第一下部吹风箱26将施加约-0.5的负的 相对托举力,即,相对固定力,这将把网片18向下拖。如果网片18将临 时向下朝向第一下部吹风箱26移动,例如移动到0.5毫米的距离H1,那 么第一下部吹风箱26将施加约3.5的正的相对托举力,这将迫使网片18 向上。因此,网片18固定在平衡距离H1处,并且无法轻易远离该平衡距 离而移动,因为提升力或固定力将把网片带回到平衡距离。在第一干燥区 4的末端处,1.4的相对基本重量将被1.4的相对托举力平衡时的平衡距离 H1将为约1.1毫米。

此外,继续以上实例,在通过第二干燥区6时,网片18的干燥固体 含量将典型地从对应于相对基本重量1.4的初始70%重量增加到在第二干 燥区6的末端处对应于相对基本重量1.1的约90%重量,这是由于水分被 从网片18中干燥掉的作用。观察图6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的曲线“32”, 显然,将与1.4的相对基本重量相平衡的1.4的相对托举力将对应于约4.5 毫米的高度H3。因此,邻近于第二干燥区6的起点处网片18与第二下部 吹风箱32之间的平衡距离H3为约4.5毫米。如果网片18将临时向上并远 离第二下部吹风箱32移动,例如移动到6.5毫米的距离H3,那么将导致 相对托举力仅较小地减小到约1.0,意味着使网片18向下下降直到达到对 应于相对基本重量的足够的相对托举力为止。如果网片18将临时向下朝 向第二下部吹风箱32移动,例如移动到3毫米的距离H3,那么第二下部 吹风箱32将施加一个对应于约2.5的正的相对托举力,这将迫使网片18 向上。因此,网片18将“漂浮”于平衡距离H3处,但从平衡距离处发生的 微小波动将导致相当适度的力将网片18带回到它的平衡距离H3。在第二 干燥区6的末端处,1.1的相对基本重量被1.1的相对托举力平衡时的平衡 距离H3将为约6.0毫米。

图7是一个图表并且图示了网片18分别与第一干燥台板24的第一下 部吹风箱26以及第二干燥台板30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之间的相对热传 递。在水平轴X轴上,表示出了网片18的下侧分别与对应吹风箱26、32 的上部面44、54之间的平均距离或高度H1和H3。在竖直轴Y轴上,表 示出了从对应吹风箱26、32到网片18的相对热传递。相对热传递在第二 下部吹风箱32的平均距离H3为5毫米时是1.0,并且所有其他相对热传 递值是相对于该热传递来计算的。

继续结合图6给出的实例,可以回想到,网片18与第一干燥区4的 第一下部吹风箱26之间的平衡距离H1在该区4的起点处为约0.8毫米、 并且在该区4的末端处为约1.1毫米。观察图7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的曲 线“26”,显然,约0.63的相对热传递将对应于0.8到1.1毫米的高度H1。 此外,从结合图6给出的实例可以回想到,网片18与第二干燥区6的第 二下部吹风箱32之间的平衡距离H3在该区6的起点处为约4.5毫米,并 且在该区6的末端处为约6.0毫米。观察图7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的曲线 “32”,显然,约0.98的相对热传递将对应于约4.5毫米的高度H3,这是在 第二干燥区6的起点处的典型状态,并且约1.01的相对热传递将对应于约 6.0毫米的高度H3,这是在第二干燥区6的末端处的典型状态。

根据图7和以上实例,显然第二干燥区6的热传递比第一干燥区4的 热传递高得多。在不受任何理论限制的情况下,将看到,似乎第二干燥区 6的较好的热传递是归因于如下两个事实:网片18与对应吹风箱26、32 之间的较长距离有益于热传递,该距离至少高达约10毫米;并且在热的 干燥空气主要在竖直方向VU上向上朝向网片18吹送的情况下,第二下部 吹风箱32看起来因此比以倾斜方式吹送一些热的干燥空气的第一下部吹 风箱26更有效。另一方面,第一干燥区4提供了对网片18的前进的更稳 定的控制,从而导致较小的拉伸力施加在网片18上。网片18的拉伸强度 趋于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小而增加。因此,网片18在邻近于图1中图示的 干燥箱1的入口20处相对地弱,并且在邻近于干燥箱1的出口22处相对 地强。因此在第一干燥区4中,网片在低的拉伸状态下在网片的相当稳定 的路径的情况下被干燥,直到网片已被干燥到例如约55%到80%的干燥固 体含量为止。随后,在网片18已获得较高拉伸强度的情况下,网片18在 第二干燥区6中在拉伸增加的状态下但是也在极高热传递的情况下被干 燥,从而使得干燥是有效的。

上文已经参见图1描述了干燥箱1包括第一干燥区4、第二干燥区6 和冷却区8。将了解的是,许多替代实施例是可能的。举例来说,还可能 在不需要冷却的情况下设计具有第一干燥区4和第二干燥区6但是不具有 冷却区的干燥箱。

如上文所描述,冷却区8的第三下部吹风箱38可以具有与图3中图 示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相同的一般设计、或者与图5中图示的第二下部 吹风箱32相同的一般设计。

使用具有与图5中图示的第二下部吹风箱32相同的一般设计的第三 下部吹风箱38具有热传递高的优点,这类似于结合图7所图示并描述的 针对第二下部吹风箱32所说明的热传递。因此,冷却区8中的冷却变得 极为有效。

使用具有与图3中图示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相同的一般设计的第三 下部吹风箱38具有以下优点:经由出口22离开干燥箱1的网片18得到 稳定,具有极小的竖直移动。这对于对离开干燥箱1的经干燥网片18进 行处置的下游设备可以是有利的,该设备例如为网片位置控制单元、网片 切割器等等。

因此,如果在冷却区8中热传递具有最高优先级,那么使用图5中披 露的一般类型的设计作为第三下部吹风箱38将是合适的。另一方面,如 果在冷却区8中网片稳定性具有最高优先级,那么使用图3中披露的一般 类型的设计作为第三下部吹风箱38将是合适的。又一个选择是安排具有 一个或多个带有如图5中图示的设计的下部吹风箱38的冷却台板36的冷 却区8以获得有效冷却,此冷却区8的最后一个冷却台板36恰好在干燥 箱1的出口22的上游,该最后一个冷却台板具备图3中披露的一般类型 的设计的第三下部吹风箱38,从而恰好在网片18离开干燥箱1之前获得 良好的网片稳定性。如果网片稳定性具有最高优先级,但干燥箱不具有冷 却区,那么可以在第二干燥区的下游安排第三干燥区。此第三干燥区将典 型地具有类似于第一干燥区4的第一干燥台板24的多个干燥台板、并且 具有将产生高网片稳定性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此第三干燥区将典型地具 有仅一个到四个干燥台板。

将了解的是,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的许多变体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内是可能的。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干燥箱1总共具有19个干燥台板。在这些干燥台 板中,8个(干燥台板总数的42%)属于第一干燥区4,并且11个(干燥 台板总数的58%)属于第二干燥区6。在具有两个干燥区4、6的干燥箱中, 典型地,干燥台板总数的10%-70%将属于第一干燥区4并且具备图3中所 示类型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并且相应地,典型地,干燥台板总数的 30%-90%将属于第二干燥区6并且具备图5中所示类型的第二下部吹风箱 32。正常地,第一干燥区4将仅具有为了使网片18获得对于第二干燥区6 而言足够的拉伸强度所需要的数目的干燥台板。在存在第三干燥区、甚至 第四干燥区的情况下,那些干燥区正常地会减小第二干燥区的干燥台板的 数目。典型地,第一干燥区4将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干燥台板24。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第一下部吹风箱26将具备WO97/16594中披露的 “眼睑穿孔”类型的倾斜型开口46。将了解的是,倾斜型开口46也可以具 有替代的设计。US5,471,766中披露了这种替代设计的实例。在US 5,471,766的图6中披露了在上部面中具有一个中心V形凹槽的吹风箱。在 该凹槽的多个侧壁上形成了多个孔,这些孔相对于吹风箱的上部面倾斜。 这种“凹槽壁穿孔”类型的倾斜型开口可以作为倾斜型开口用于第一下部吹 风箱。

将了解的是,在干燥箱中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固定型吹风箱。因此, 第一干燥区可以具备图3中所示类型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因此,在第一 干燥区中,将出现相对大的固定力。第二干燥区可以具备类似于图3中所 示类型但具有较低固定力的第一下部吹风箱。这个较低固定力可以例如通 过增加第二类型的开口48的直径和/或数目从而使得较少的干燥空气通过 眼睑穿孔46来实现。这将产生较低的固定力,这可能仍然是可接受的, 因为网片已经在第一干燥区中获得了增加的拉伸强度。接着第三干燥区开 始,这个第三干燥区具有图4和5中所示类型的干燥台板和第二下部吹风 箱。因此,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安排不同类型的吹风箱,以便获得与将在干 燥箱1中干燥的特定网片18的固定力以及热传递相关的合适条件。因此, 干燥箱将具备两个或多个干燥区,典型地为2到10个干燥区。

在图4中已经图示了每一个上部吹风箱34是竖直安排在对应的下部 吹风箱32上方。将了解的是,还可以使用上部和下部吹风箱的其他安排。 这种替代安排的一个实例是所谓的交错安排,其中每一个上部吹风箱34 在两个邻近的下部吹风箱32之间的间隙S的上方居中。

上文已经描述了开口48、60是圆形孔。将了解的是,除了圆形孔以 外的其他形状也可能用作开口。举例来说,开口48、60可以是正方形、 矩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形状。

上文已经描述了第一干燥区4包括第一下部吹风箱26,且第二干燥区 6包括第二下部吹风箱32。将了解的是,在对应干燥区中混合多个吹风箱 是可能的。因此,举例来说,第一干燥区4可以包括多达25%的第二下部 吹风箱32,并且第二干燥区6可以包括多达25%的第一下部吹风箱26。 而且,在第一和第二干燥区中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下部吹风箱。优选地, 在第一干燥区4中,至少75%的下部吹风箱应当是第一下部吹风箱26,在 第二干燥区6中,至少75%的下部吹风箱应当是第二下部吹风箱32。根据 一个实施例,干燥台板可以包括仅一种类型的对应的下部吹风箱和上部吹 风箱。因此,举例来说,第一干燥区4的至少一个第一干燥台板24可以 仅包括第一下部吹风箱26和第一上部吹风箱28,并且第二干燥区6的至 少一个第二干燥台板30可以仅包括第二下部吹风箱32和第二上部吹风箱 34。还可能的是,举例来说,干燥台板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下部吹风箱26, 并且这个干燥台板的随后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下部吹风箱32。在这种情况 下,干燥台板的这个第一部分可以属于第一干燥区4,并且干燥台板的这 个随后第二部分可以属于第二干燥区6。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