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罐壳结构的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及其施工方法

罐壳结构的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罐壳结构的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及其施工方法,旨在提高罐壳在预应力筋施工过程中受力性能。罐壳结构包括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由双螺旋筋第一肢(2),穹顶倒U型筋(3)和双螺旋筋第二肢(4)三部分构成,双螺旋筋第一肢(2)下端锚固于共用基础底板(6)下侧,沿着双螺旋筋第一肢倾角(13)延伸至筒身与穹顶交接处(11),随后转为穹顶倒U型筋(3),绕过穹顶(12)到达对面筒身与穹顶交接处(11)区域,之后转为双螺旋筋第二肢(4),沿着双螺旋筋第二肢倾角(14)锚固于共用基础底板(6)下侧。本发明可以节省材料,操作容易,可行性较高,罐壳结构的受力性能较好。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4G21/12 授权公告日:20150826 终止日期:20170704 申请日:201307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8-26

    授权

    授权

  • 2013-1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1/12 申请日:2013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1-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的预应力筋布置方式及 其施工方法,旨在提高罐壳结构的受力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罐壳结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与其他类似 结构比较,罐壳结构以其独特优越性,在石化工业、商业、军用、民用、核 电站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大型化,占地面积少,成本比较低,结构 简单,容易施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日臻成熟,在国内建设使用也 越来越多。但是罐壳结构常常贮存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一旦遭受破坏, 大量可燃、有毒液体外泄或燃烧,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灾害,随着容积的增大, 罐壳结构在使用中的安全可靠性就更显得极为重要。本专利涉及一种新的预 应力筋布置方式,旨在提高罐壳结构的受力性能,与传统预应力筋布置方式 相比,可节省预应力筋和锚具,减少施工工作量,降低建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罐壳结构受力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在施工过程 中采取一种预应力筋布置方式及其施工方法,以改善罐壳结构在正常使用过 程中受力性能问题。

罐壳结构的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

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由双螺旋筋第一肢2,穹顶倒U型筋3和双螺旋 筋第二肢4三部分构成,双螺旋筋第一肢2下端锚固于共用基础底板6下侧, 沿着双螺旋筋第一肢倾角13延伸至筒身与穹顶交接处11,随后转为穹顶倒U 型筋3,绕过穹顶12到达对面筒身与穹顶交接处11区域,之后转为双螺旋 筋第二肢4,沿着双螺旋筋第二肢倾角14锚固于共用基础底板6下侧,形成 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反向倒U型双螺旋筋5与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类 似,在沿着圆周方向展开图上,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的双螺旋筋第一肢2 与双螺旋筋第二肢4向左倾斜,不相交,反向倒U型双螺旋筋5的双螺旋筋 第一肢2与双螺旋筋第二肢4向右倾斜,不相交。

倒U型双螺旋筋的肢与穹顶倒U型筋交接处17布置构造钢筋。

在沿着圆周方向展开图上,双螺旋筋第一肢倾角13或双螺旋筋第二肢倾 角14范围为35~60°,相邻双螺旋筋第一肢间距15或相邻双螺旋筋第二肢 间距16为600mm~700mm。

反向倒U型双螺旋筋的双肢8与筒身10内侧径向距离位于1/3B~1/2B 范围内,双螺旋筋肢1或双螺旋筋肢2与筒身10内侧径向距离位于1/2B~3/4B 范围内,反向倒U型双螺旋筋的双肢与双螺旋筋第一肢或双螺旋筋第二肢间 距Δ不小于120mm。

2施工方法

筒身10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80%以上并且穹顶12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 60%以上时张拉预应力筋,采用每一方向均用两套设备同时张拉,第一次超张 拉2%,持续2~5min,卸荷至控制应力,4~6天后,第二次超张拉5%,持 续2~5min,卸荷至控制应力。

①清理垫板及钢绞线表面的灰浆,安装锚板和夹片。

②千斤顶就位,千斤顶上的工具锚孔位与端部工作锚的孔位排列要一致。 工具锚夹片打紧,将夹片均匀打紧并外露一致。

③油泵供油给千斤顶张拉油缸,并随时检查伸长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张 拉时,要严格控制进油速度,要求缓慢、均匀、平稳。张拉过程中,应认真 测量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和张拉力,进行“双控”并作好记录。

④采用每一方向均用两套设备同时张拉预应力筋,环向筋控制应力 σcon=0.80fptk,竖向筋控制应力σcon=0.75fptk,fptk为预应力筋强度标准值。第一 次超张拉2%,持续2~5min,卸荷至控制应力,4~6天后,第二次超张拉5%, 持续2~5min,卸荷至控制应力。

⑤千斤顶活塞回程,拆除千斤顶,切除多余的钢绞线。

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不设环梁,该结构受力简单,构造合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可尽量减少或不设置扶壁柱。扶壁柱越多,会影响到核岛反应堆厂 房与周围建筑群的总体布置,增加建造难度,延长张拉工期。

(3)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可增大径向刚度,减小应力损失,经Ansys 数值分析,与欧美国家竖向筋和环向筋正交布置方式相比,预应力损失降低 8%左右,与前苏联双向交叉螺旋线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相比,预应力损失降 低2%左右。

(4)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使得筒身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可以不使用 竖向筋,节省锚具数量,可降低预应力筋系统成本15%左右。

(5)考虑洞口、扶壁柱、锚固设备等因素,可以比较灵活的布置预应力 筋,与传统的预应力筋正交布置方式相比,在不增加施工工作量的情况下, 提高罐壳结构受力性能,可以节约材料,易于孔道灌浆,可行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空间线型

图2筒身剖面图、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沿着圆周方向展开图 及穹顶俯视图

图3扶壁柱分布图

图4图1中局部区域Ⅰ详图

图5倒U型双螺旋筋的肢与穹顶倒U型筋交接处构造钢筋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某核电站安全壳为例,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该核电站安全壳立面 如图1所示,-8.000以下为共用基础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8.000~ -4.350为安全壳环形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4.350~49.446为筒身, 其半径为23.4m,外径为24.7m,厚度为1.3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安全 壳最大闸门洞口位于150°和标高+23.15m处,洞口内径8.3m;49.446~57.509 为穹顶,其半径为32m,厚度为1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

该核电站安全壳预应力筋体系分为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和反向倒U型 双螺旋筋5,其中正向倒U型双螺旋筋180根,反向倒U型双螺旋筋580根。

1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布置方式

预应力筋采用19C15Freyssinet,倒U型双螺旋筋16σcon=0.80fptk,竖向 筋6σcon=0.75fptk。锚具采用Freyssinet19C15型号或类似设备。张拉设备采用 Freyssinet型号CC500或类似设备。

筒身预应力筋布置方式沿着圆周方向展开示意图详见图1,双螺旋筋第 一肢倾角13与双螺旋筋第二肢倾角14均为42°。相邻双螺旋筋第一肢间距 15与相邻双螺旋筋第二肢间距16均为600mm~700mm。

双螺旋筋肢1或双螺旋筋肢2与筒身10内侧径向距离为960mm,反向倒 U型双螺旋筋的双肢8与筒身10内侧径向距离为650mm。

2倒U型双螺旋预应力筋施工方法

⑴制作钢筋笼并固定预应力筋管道

焊接钢筋笼的钢筋直径为14mm,其中可采用0.5mm进级直径。焊接钢筋 笼长度不宜超过12m,宽度不宜超过10m。焊接钢筋笼制作方向的钢筋(或称 竖向纵筋)间距为200mm,另一方向的钢筋间距为400mm。当焊接钢筋笼纵横 向钢筋均为单根钢筋时,较细钢筋的公称直径应不小于较粗钢筋公称直径的 0.6倍。焊点的抗剪力(单位为N)应不小于150与较粗钢筋公称横截面积(单 位为mm2)的乘积。

预应力筋管道采用镀锌波纹管,将其固定到钢筋笼相应的位置。

⑵浇筑混凝土

筒身混凝土分12次浇筑,穹顶混凝土分6次浇筑。

⑶预应力筋施工方法

筒身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80%以上并且穹顶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60%以 上时张拉预应力筋,采用每一方向均用两套设备同时张拉,第一次超张拉2%, 第二次超张拉5%。

①清理垫板及钢绞线表面的灰浆,安装锚板和夹片。

②千斤顶就位,千斤顶上的工具锚孔位与端部工作锚的孔位排列要一致。 工具锚夹片打紧,将夹片均匀打紧并外露一致。

③油泵供油给千斤顶张拉油缸,并随时检查伸长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张 拉时,要严格控制进油速度,要求缓慢、均匀、平稳。张拉过程中,应认真 测量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和张拉力,进行“双控”并作好记录。

④采用每一方向均用两套设备同时张拉预应力筋,正向或反向倒U型双 螺旋筋控制应力σcon=0.80fptk,竖向筋控制应力σcon=0.75fptk,fptk为预应力筋强 度标准值。第一次超张拉2%,持续2min,卸荷至控制应力,4~6天后,第 二次超张拉5%,持续2~5min,卸荷至控制应力。

⑤千斤顶活塞回程,拆除千斤顶,切除多余的钢绞线。

⑷孔道灌浆

预应力张拉后切除钢绞线,并在两天内灌浆,灌浆时从靠灌浆孔最近的 排气孔堵起,直至最后一排气孔,水泥浆灌至端头出浓浆且成抛物线形流出 时即堵住最后的排气孔。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结构预 应力筋布置方式和施工方法。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做的任何 修改、变更或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