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棘轮扳手及使用于棘轮扳手之本体

棘轮扳手及使用于棘轮扳手之本体

摘要

一种棘轮扳手,包含一本体;一棘轮;一第一掣爪及一第二掣爪。第一掣爪及第二掣爪各可相对于该棘轮可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处为提供传输扭矩之位置,第二位置处为不传输扭矩之位置。一控制件以枢转方式运动,可经操作而停驻于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中性位置其中之一。本体具有一操作部,其包括一凹槽,该凹槽包括两个具有斜面之容置室,可容纳第一掣爪及第二掣爪于其内。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867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53654.1

  • 发明设计人 赖钰菁;

    申请日2012-03-02

  • 分类号B25B13/46;B25B23/00;

  • 代理机构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刘国伟

  •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407西屯区工业区八路19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41: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9-21

    授权

    授权

  • 2013-10-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5B13/46 申请日:201203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9-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案是关于棘轮扳手,用于转动螺丝或螺帽或类似物品。

背景技术

先前技术US2188846、TW408653(US7237460、DE10066314、 CA2356549、US6282992B1、DE10062853、US2004139823)、 US7237460B2、EP1215014A3等专利案已提出多种习知棘轮扳 手技术。此等早期习知技术纵然有其优点,仍有持续改良的空 间。

发明内容

本案大致揭露:

一本体;

一棘轮,其配置于该本体中且具有界定该棘轮的一圆周之复 数个齿;

一第一掣爪,其弹性抵压于该本体之一内周壁而常态性地与 棘轮耦合,其配置于该本体中并可相对于该棘轮可在下列位置 之间移动:

一第一位置,其中,在该第一位置处,该第一掣爪配置于该 本体与该棘轮之间,该第一掣爪与该棘轮耦合以使该本体在一 第一旋转方向中经由该第一掣爪提供传输扭矩;及

一第二位置,其中,在该第二位置处,该第一掣爪不传输扭 矩;

一第二掣爪,其弹性抵压于该本体之一内周壁而常态性地与 棘轮耦合,其配置于该本体中并可相对于该棘轮可在下列位置 之间移动:

一第一位置,其中,在该第一位置处,该第二掣爪配置于该 本体与该棘轮之间,该第二掣爪与该棘轮耦合以使该本体在一 第二旋转方向中经由该第二掣爪提供传输扭矩;及

一第二位置,其中,在该第二位置处,该第二掣爪不传输扭 矩;

一控制件,其可经操作而停驻于至少下列位置其中之一:一 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其中:

当该控制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掣爪与该控制件耦合 且因而远离第一掣爪之第一位置,因此允许该第二掣爪与该棘 轮耦合,以使该本体在该第二旋转方向中提供传输扭矩;

当该控制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掣爪与该控制件耦合 且因而远离第二掣爪之第一位置,因此允许该第一掣爪与该棘 轮耦合,以使该本体在该第一旋转方向中提供传输扭矩。

本案之其它实施例及详细特点进一步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案组合后之侧视图。

图3是本案组后合之另一侧视图。

图4A及图4B为本案换向操作之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案换向操作之另一作动示意图,其中控制件100及换 向开关去除以显示内部结构。

图6A显示控制件停驻于中间而位于第三位置之示意图。

图6B显示控制件右转而位于第一位置之示意图。

图6C显示控制件左转而位于第二位置之示意图。

图6D显示控制件背部之结构图。

图7显示本案之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A、图4B、图5、图6A、图6B、图 6C、图6D及图7所示,本案之棘轮扳手大致包括:一本体(10) 具有一握柄(12);一棘轮(40),其配置于该本体(10)中且具有 界定该棘轮(40)的一圆周之复数个齿(42);一第一掣爪(60)及 一第二掣爪(80);及控制件(100)。

本体(10)具有一操作部(14),该操作部(14)包括一凹槽(16),其 由一底壁(18)及环绕底壁(18)之内周壁(20)所形成。凹槽(16) 之前端可容纳该棘轮(40)、该第一掣爪(60)及该第二掣爪(80) 于其内。凹槽(16)内设有一第一壁(22)及一第二壁(24),该第 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壁(22)及该第二 壁(24)与棘轮(40)之间,该第一壁(22)之构形使得当该第一掣 爪(60)位于其第一位置时,第一掣爪(60)卡掣于第一壁(22)与 棘轮(40)之间而与棘轮(40)啮合,以提供该传输扭矩;该第二 壁(24)之构形使得当该第二掣爪(80)位于其第一位置时,第二 掣爪(80)卡掣于第二壁(24)与棘轮(40)之间而与棘轮(40)啮合, 以提供传输扭矩。

一平台设于凹槽(16)之末端。该平台从底壁(18)突出一高度。 控制件(100)可固定该平台上。该平台之一端由第一壁(22)及第 二壁(24)所定义。平台上设有孔(H1),以供控制件(100)以可枢 转方式固定。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一壁(22)自一靠近内周壁(20)之一第 一端朝向靠近该第二壁(24)之一第二端延伸。该第一壁(22)具 有一斜度,使得该第二端与棘轮(40)间之距离比该第一端与棘 轮(40)间之距离窄。该第二壁(24)自一靠近内周壁(20)之一第 一端朝向靠近该第一壁(22)之一第二端延伸,该第二壁(24)具 有一斜度,使得该第二端与棘轮(40)间之距离比该第一端与棘 轮(40)间之距离窄。

根据另一较佳实施例,凹槽(16)包括两容置室,分别容纳该第 一掣爪(60)及该第二掣爪(80)于其内;其中一容置室包括该第 一壁(22),另一容置室包括该第二壁(24)。第一壁(22)及第二 壁(24)朝向内侧形成上坡斜面,亦即朝向凹槽(16)前端倾斜。 第一掣爪(60)配置于该本体(10)之第一壁(22)与该棘轮(40)之 间并可相对于该棘轮而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第一位置处,该第一掣爪(60)与该棘轮(40)耦合并受第一 壁(22)支持,以使该本体(10)在一第一旋转方向中经由该第一 掣爪(60)提供传输扭矩。在该第二位置处,该第一掣爪(60)与 该棘轮(40)分开,不传输扭矩。

第一掣爪(60)包括一位于棘轮(40)及第一壁(22)之间、受弹簧(S) 偏压的侧面,使该第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常态性地与棘 轮(40)耦合。根据一实施例,弹簧(S)之一端连接到一稳固地抵 靠于内周壁之固持件(68,88)。在常态下(指未受控制件(100) 控制的情形下),第一掣爪(60)受弹簧(S)的施力而沿大致平行 于第一壁(22)的方向朝向棘轮(40)之齿部(42)紧靠。

第二掣爪(80)配置于该本体(10)之第二壁(24)与该棘轮(40)之 间并可相对于该棘轮而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第一位置处,该第二掣爪(80)与该棘轮(40)耦合并受第二 壁(24)支持以使该本体(10)在一第二旋转方向中经由该第二掣 爪(80)提供传输扭矩。在该第二位置处,该第二掣爪(80)与该 棘轮(40)分开,不传输扭矩。

第二掣爪(80)包括一位于棘轮(40)及第二壁(24)之间、受弹簧(S) 偏压的侧面,使该第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常态性地与棘 轮(40)耦合。根据一实施例,弹簧(S)之一端连接到一稳固地抵 靠于内周壁之固持件(68,88)。弹簧(S)的施力大致平行于第一 壁(22)及第二壁(24)。在常态下(指未受控制件(100)控制的情形 下),第二掣爪(80)受弹簧(S)的施力而沿大致平行于第二壁(24) 的方向朝向棘轮(40)之齿部(42)紧靠。因此,第一掣爪(60)及 第二掣爪(80)在弹簧(S)的偏压下,愈向内侧,齿的咬合愈紧。 该第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之间保持间隔分离,因此两者 的移动不会互相干涉。

第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之齿(62,82)的端齿(66,86)分别 自其侧面(64,84)突出,助于第一掣爪(60)及第二掣爪(80)在 提供转矩时,朝向第一壁(22)及第二壁(24)施力。

控制件(100)可与一外接之换向开关(120)耦合,并以一穿过控 制件(100)中心之螺栓(101)固定。控制件(100)可经操作(例如经 由拨动一设于凹槽(16)外侧的换向开关(120))而停驻于第一位 置、一第二位置及中性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如图6A至图6D 所示,控制件(100)之背面具有第一组孔(104)、第二组孔(106)、 第三组孔(108),可分别与受弹簧(S)偏压之一对钢珠(B)啮合。 当该控制件(100)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即图6B所示(控制件(100) 右转),此时第一组孔(104)与钢珠(B)啮合,该第一掣爪(60)与 该控制件(100)耦合、推动第一掣爪(60)之侧面(64),而受控制 件(100)驱动远离第一掣爪(60)之第一位置,因此允许只有第二 掣爪(80)与该棘轮(40)耦合、推动第二掣爪(80)之侧面(84),以 使该本体(10)在该第二旋转方向中提供传输扭矩。当该控制件 (100)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即图6C所示(控制件(100)左转),此 时第三组孔(108)与钢珠(B)啮合,该第二掣爪(80)与该控制件 (100)耦合,而受控制件(100)驱动远离第二掣爪(80)之第一位 置,因此允许只有第一掣爪(60)与该棘轮(40)耦合,以使该本 体(10)在该第一旋转方向中提供传输扭矩。当该控制件(100) 位于该中性位置时,即图6A所示(控制件(100)位于中间),此 时第二组孔(106)与钢珠(B)啮合,该控制件(100)不与第一掣爪 (60)及第二掣爪(80)耦合,而同时允许该本体(10)在该第一旋 转方向及该第二旋转方向中提供传输扭矩,故呈现中间锁定状 态。本案之一较佳实施例为,该控制件(100)从第一组孔(104) 到第二组孔(106)之间、或从第二组孔(106)到第三组孔(108)之 间,较佳间隔为20度。

在组装时,一固定件(44)用来使棘轮(40)枢转固定于操作部, 当各组件装入凹槽(16)后,盖板(F)、C形环(C)及环(R)将凹槽 (16)之开放端封闭,再将换向开关(120)固定于控制件(100)。 当然,换向开关(120)与控制件(100)是操作性连接,故本案并 不限于将控制件(100)与换向开关(120)设计成同一组件或不同 组件。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本体

12            握柄

14            操作部

16            凹槽

18            底壁

20            内周壁

40            棘轮

42,62,82    齿

44            固定件

60            第一掣爪

64,84        侧面

66,86        端齿

68,88        固持件

80            第二掣爪

100           控制件

101           螺栓

102           拨件

104           第一组孔

106           第二组孔

108           第三组孔

120           换向开关

B             钢珠

C             C形环

F             盖板

H1,H2        孔

R             环

S             弹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