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CuInS2/ZnS和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一种CuInS2/ZnS和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CuInS2/ZnS和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以CuInS2纳米颗粒为核,具有多层核壳结构CuInS2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源和铟源溶于硫源,得到CuInS2量子点溶液;(2)将上述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再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3)如在CuInS2量子点溶液中滴加镉源和硫前体液,再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就得到CuInS2/CdS/ZnS型量子点。本发明中提到的方法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可重复性好,最终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大于50%,荧光发射峰在可见光及红外光谱范围内可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428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10194795.X

  • 发明设计人 谷小许;李阳;

    申请日2013-05-23

  • 分类号C09K11/62(20060101);

  • 代理机构44100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华辉

  • 地址 529020 广东省江门市国家高新区汇源街1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308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8 08:58: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5-13

    授权

    授权

  • 2013-09-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K11/62 申请日:2013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8-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 备方法以及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又称为半导体纳米晶,其颗粒物理直径小于或接近激子玻尔半径,由于量子尺寸 效应,量子点具有激发波长范围宽,发射峰窄且呈高斯对称、无拖尾、斯托克斯位移大、光 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量子点便会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光,发射光谱 的范围和强度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大小形状和颗粒表面的修饰情况决定。量子点独特的光 物理和光化学性质,使其作为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防伪、LED、显示和光电器 件等领域。

目前通过一般技术手段得到的CuInS2量子点的荧光效率普遍较低,一般不足5%。为了 进一步提高CuInS2量子点的荧光效率,增强其光化学稳定性,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采用连 续离子吸附方法在CuInS2量子点表面生长ZnS无机壳层,但是采用现有工艺合成的 CuInS2/ZnS量子点的荧光效率仍无法超过50%。而且采用此种方法得到的ZnS包裹CuInS2量子点后,会造成其荧光发射光谱蓝移,在红光及红外区域内的量子产率较低,无法满足 CuInS2量子点在防伪、LED和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CuInS2/ZnS量子点的荧光效率,增强其光学稳定性,就需要在核的表面 合成比较稳固的ZnS无机壳层。本发明研究了反应体系内各个离子的反应活性存在重大差异, 从改进现有的ZnS成核材料入手,提高量子效率和高稳定性,为后续进一步包多层核壳结构 打下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可重复性好,荧光量子产率大于50%, 荧光发射峰在可见及红外光谱范围可调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1)将铜源和铟源溶于硫源,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 全溶解,得到铜铟前体液;继续升温至220℃并保温10~25分钟,得到不同粒径和荧光特性 的CuInS2量子点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 CuInS2量子点分散到十八碳烯中后加热至230℃,20~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再保温 反应30分钟,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3)将步骤(2)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 核壳结构量子点。

所述步骤(1)中的铜源为碘化亚铜、醋酸亚铜或醋酸铜中的任一种;所述的铟源为醋酸 铟或硬脂酸铟;所述硫源为主链碳原子数为12~18的饱和脂肪硫醇。主链碳原子数为12~ 18的饱和脂肪硫醇不仅为CuInS2量子点的反应提供硫源,由于其具有高沸点的特性,还作为 反应的溶剂。同时由于硫醇本身与铜和铟离子具有良好的配位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 配体来制备铜铟前体液,并可以有效防止量子点在高温条件下团聚。在该步骤中,需要进行 抽真空,再在氮气的保护下反应,以除去体系中的氧和水分,避免铜和铟在高温下水解和氧 化。

所述的铜铟前体液中铜源与铟源的物质的量比为2:1~1:8。

所述的锌和硫前体液是由物质的量比为1:1的锌源和硫粉溶于三丁基磷溶液制备而成; 所述锌源为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三丁基磷的量以硫粉溶于其 中形成均匀分散的悬浮液为准,以便于后续的滴加操作。另外由于三丁基磷价格较贵,也可 以以十八碳烯和三丁基磷的混合液来溶解锌源和硫粉,以降低成本。传统的铜铟硫量子点包 裹ZnS主要是以主链碳原子数为12~18的饱和脂肪硫醇作为ZnS壳体的硫源,包壳过程中 蓝移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锌掺杂在CuInS2的核中,而不是在CuInS2表面进行包壳钝化,并且 容易生成单一相的ZnS颗粒。本发明中,ZnS壳体的锌源由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或二乙基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提供,这样一来锌源和硫源之间反应速率比较适当,可以在CuInS2表面生 成ZnS壳层,而不会自成核生成ZnS。

一种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源和铟源溶于硫源,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 全溶解,得到铜铟前体液;继续升温至220℃并保温10~25分钟,得到不同粒径和荧光特性 的CuInS2量子点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降温至210℃,20~30分钟内滴加镉和硫前 体液,得到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

(3)将步骤(2)得到的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CdS 核壳结构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分散到十八碳烯中后加热至230℃, 20~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4)将步骤(3)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在CuInS2纳米颗粒表面先包裹一层CdS层,再生成最外层的ZnS层,采用这种结构, 可以利用CdS层作为过渡层来减小CuInS2和ZnS层之间的晶格错配系数,形成更好的多次 壳层包裹层,从而提高量子点的荧光稳定性和的荧光量子效率。

所述步骤(1)中的铜源为碘化亚铜、醋酸亚铜或醋酸铜中的任一种;所述的铟源为醋酸 铟或硬脂酸铟;所述硫源为主链碳原子数为12~18的饱和脂肪硫醇。

所述的铜铟前体液中铜源与铟源的物质的量比为2:1~1:8。

所述的镉和硫前体液由物质的量比为1:1的镉源和硫粉溶于三丁基磷制备而成;所述镉 源为油酸镉、硬脂酸镉、醋酸镉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中的任一种。三丁基磷的量以使 锌源和硫粉溶于其中形成乳浊液为准,以便于后续的滴加操作。另外由于三丁基磷价格较贵, 也可以以十八碳烯和三丁基磷的混合液来溶解锌源和硫粉,以降低成本。传统的铜铟硫量子 点包裹ZnS主要是以主链碳原子数为12~18的饱和脂肪硫醇作为ZnS壳体的硫源,包壳过 程中蓝移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锌掺杂在CuInS2的核中,而不是在CuInS2表面进行包壳钝化, 并且容易生成单一相的ZnS颗粒。本发明中,ZnS壳体的硫源由硫前体中的硫粉来提供,锌 源和硫源之间反应速率比较适当,可以在CuInS2表面生成ZnS壳层,而不会自成核生成ZnS。

所述的锌和硫前体液是由物质的量比为1:1的锌源和硫粉的三丁基磷溶液制备而成;所 述锌源为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油酸锌、硬脂酸锌、醋酸锌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中 的任一种。

所述的离心纯化是在量子点溶液中加入体积比为5~10:1的无水乙醇和氯仿溶液,离心 分离,除去上层液,剩下的固体为所得量子点。分离纯化步骤一般重复三次以上,得到最终 产品。

本发明公开的CuInS2核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可重复性好,荧光 量子产率大于50%,在570~670nm光谱范围可调,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对量子点溶液进行离 心纯化,有利于提高荧光量子产率;采用该方法可以合成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照明、显示等领域。

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做为材料的一个最重要性能参数,数值的大小程度完全取决于量子 点核表面的状态。量子点核的表面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和不饱和键,这些表面缺陷从而引起的 大量的无辐射复合中心,所以荧光量子产率较低。通过在量子点核外包覆上一层宽带隙的无 机材料壳,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表面缺陷,从而提高其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稳定性。如何形成一 个与核的晶格相匹配和完整的壳层,从而提高CuInS2型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就是本专利所 关注的最重要发明点。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我们发现在合成CuInS2核之后,要对核溶液进 行提纯之后,再进行ZnS壳层包覆,可以得到更高的量子荧光产率。通过中途的提纯步骤, 可以剔除CuInS2核第一步合成步骤当中过量的Cu、In离子,从而避免对后一步形成ZnS层 的影响。如果不进行上述提纯步骤,往往会得到CuInZnS3或是CuZnS2等杂质合金壳层,这 种壳层不能起到消除核上表面缺陷的作用,从而导致量子点最终的荧光量子产率不高。本专 利通过采用改良的核壳合成步骤和与之匹配的ZnS层材料,使得最终产品的荧光量子产率都 比较高,普遍大于50%。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过程是:

(1)测量出待测荧光物质和参比物质在某个选定的波长下的吸光度;

(2)在选定的波长下,用同样的激发条件,分别测得待测物质和参比物质的荧光发射谱;

(3)通过下式计算待测物质的量子产率:

其中,和分别表示待测物质和参比物质的量子产率,F和Fs分别待测物质和参比 物质的发射谱的积分面积,A和As分别表示待测物质和参比物质在对应激光下的吸光度,n和 ns分别表示待测物质和参比物质所用溶剂的折射率。本发明采用的参比物质是罗丹明6G (95%),有机溶剂溶剂是甲苯。本发明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方法是采用Miller小组1983 年发表的标准测定方法(Analyst.1983,108,1067-1071)。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CuInS2/ZnS和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 图。

图2为本发明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不同Cu:In物质的量比时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示意图。

图5为Cu:In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4时,CuInS2量子点包裹ZnS层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 示意图。

图6为Cu:In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4时,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和吸收光 谱示意图。

图7为CuInS2、CuInS2/CdS、CuInS2/CdS/ZnS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特定物质的量的比的铜源和铟源溶于硫源,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 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得到铜铟前体液;继续升温至220°C并保温10~25分钟,得到 不同粒径和荧光特性的CuInS2量子点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 CuInS2量子点分散到十八碳烯中后加热至230℃,20~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再保温 反应30分钟,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3)将步骤(2)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 核壳结构量子点,其结构如图2所示。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特定物质的量的比的铜源和铟源溶于硫源,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 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得到铜铟前体液;继续升温至220°C并保温10~25分钟,得到 不同粒径和荧光特性的CuInS2量子点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降温至210℃,20~30分钟内滴加镉和硫前 体液,得到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

(3)将步骤(2)得到的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CdS 核壳结构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分散到十八碳烯中后加热至230℃, 20~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4)将步骤(3)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CdS/ZnS核壳量子点。

实施例1:

采用十二硫醇作为硫源和溶剂。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4.8mmol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的10ml十八碳烯溶液和4.8 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铜铟前体液的制备:将2.4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30ml十二硫醇置于三口 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氮气保护下,将铜铟前体液继续升温至220℃,反应20分钟, 制得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量子点分散到30ml的十八碳烯中,抽真空排水和排气后加 热至230℃,在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 至室温;将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核壳结构量 子点。

制得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为55%,其荧光发射波长为670nm,如 图4所示。

实施例2:

采用十八硫醇作为硫源和溶剂。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4.8mmol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的10ml十八碳烯溶液和4.8 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铜铟前体液的制备:将2.4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分散在30ml十八硫醇, 置于三口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氮气保护下,继续升温至220℃,反应25分钟,制得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量子点分散到30ml的十八碳烯中,抽真空后加热至230℃, 在3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将 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采用不同的硫醇也可以制得相同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为55%, 其荧光发射波长为670nm。

实施例3:

采用不同铜铟配比来制备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锌和硫前体的制备:将4.8mmol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的10ml十八碳烯溶液和4.8 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铜铟前体液的制备:将1.2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30ml十二硫醇置于三口 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氮气保护下,继续升温至220℃,反应17分钟,制得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量子点分散到30ml的十八碳烯中,抽真空后加热至230℃, 25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溶液完毕,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将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制得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65nm,荧光量子效率为55%。

实施例4:

采用不同铜铟配比来制备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4.8mmol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的10ml十八碳烯溶液和4.8 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铜铟前体液的制备:将0.6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30ml十二硫醇置于三口 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氮气保护下,继续升温至220℃,反应15分钟,制得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量子点分散到30ml的十八碳烯中,抽真空后加热至230℃, 23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完毕,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将 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如图4所示,制得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95nm,荧光量子效 率为55%。

实施例5:

采用不同铜铟配比来制备CuInS2/ZnS量子点。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4.8mmol二丁基二硫氨基甲酸锌的10ml十八碳烯溶液和4.8 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铜铟前体液的制备:将0.3mmol醋酸亚铜,2.4mmol醋酸铟,30ml十二硫醇置于三口 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氮气保护下,继续升温至220℃,反应20分钟,制得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分离纯化后得到 CuInS2量子点,将得到的CuInS2量子点分散到30ml的十八碳烯中,抽真空后加热至230℃, 27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溶液完毕,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 将得到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如图4所示,制得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70nm,荧光量子效 率为53%。

图5为CuInS2量子点包裹ZnS层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 包壳前相比,包ZnS后的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强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证明该包 壳策略的成功。同时包壳后的蓝移低于30nm,说明该包壳策略很大部分锌对核是包壳钝化作 用,极少部分锌扩散到核内部掺杂,这就增强了量子点的稳定性。

图6为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和吸收光谱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CuInS2/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Stoke位移为100nm左右,自吸收比较小,这就有效的避免了 该种材料在生物检测、活体成像以及发光二级管应用中由于自吸收导致发光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6:

镉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4.8mmol油酸镉和4.8mmol硫粉溶于4.8ml三丁基磷。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将1.2mmol油酸锌和1.2mmol硫粉分散到15ml三丁基磷中。

上述制备中加入的三丁基磷以使前体能分散溶于其中形成乳浊液为优选方式。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三口烧瓶中加入2.4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和30ml 十二硫醇,在氮气的保护下加热至120℃,保温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然后继续升温至220℃ 并保温10分钟,得到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反应制得的CuInS2量子点溶液降温至210℃, 20分钟内滴加镉和硫前体液,降至室温,得到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将 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将上述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分散到40ml 十八碳烯中,加热至230℃,20分钟内滴加锌和硫前体液,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 量子点溶液,冷却至室温;将得到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离心纯化后得到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如图7所示,获得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55nm,荧光量 子效率为72%。

实施例7:

镉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2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和30ml 十二硫醇,在氮气的保护下,保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然后继续升温至225°C并保温 10min,得到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最后制得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10nm,荧光量子效率为 70%。

实施例8:

镉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三口烧瓶中加入0.6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和30ml 十二硫醇,在氮气的保护下,保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然后继续升温至225°C并保温 10min,得到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最后制得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90nm,荧光量子效率为 65%。

实施例9:

镉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锌和硫前体液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在三口烧瓶中加入4.8mmol碘化亚铜、2.4mmol醋酸铟和30ml 十二硫醇,在氮气的保护下,保温并直至固体颗粒完全溶解,然后继续升温至225°C并保温 10min,得到CuInS2量子点溶液。

CuInS2/Cd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同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

最后制得的CuInS2/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90nm,荧光量子效率为 75%。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 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