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栓药物中的应用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栓药物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抗栓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主要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大黄、广藿香、绵马贯众、红景天等组成,发挥复方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保持血液正常粘稠度,实现多靶治疗,实验证实对抗血小板和抗凝具有显著疗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2395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24165.3

  • 发明设计人 贾振华;魏聪;王永;

    申请日2012-02-04

  • 分类号A61K36/78;A61P7/02;A61K33/06;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天富街17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53:0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8-24

    授权

    授权

  • 2015-01-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78 申请日:2012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8-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栓药物中的应用,属于中草药领域。

背景技术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高,近年发病率提升较快。血栓性疾病可分为动脉血栓症和静脉血栓症,动脉血栓症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肌梗死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脑梗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静脉血栓引发的肺栓塞也是猝死原因之一。血栓的形成难以监测,复发率很高,致残率很高,对血栓性疾病来说,预防治疗非常重要。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原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动脉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即出现器官和肢体的缺血或坏死。     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主要包括整形外科手术(如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腹部手术)后形成的深层静脉血栓和由其引发的肺栓塞。     动脉血栓症可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而静脉血栓可引发肺栓塞。     血栓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 1200 万人,接近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到260 万人以上,存活的患者75%致残,其中40%以上重残。对血栓性疾病来说,预防治疗也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体力劳动减少、营养过剩等因素以及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幅提高。心血管支架、整形外科手术(膝、髋关节置换、腹部手术)和慢性炎症,都易引发血栓性疾病。     生活方式改变及老龄化是引发动脉血栓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中脂肪摄入比例增高。2008 年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量超过了40%。肥胖人口大大增加,血脂含量过高,18 岁以上高血脂患病率为18.6%,高血脂人群极易发生血脂沉积于血管壁,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破溃导致血栓生成,进而产生动脉血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工作压力增大,精神紧张,职业和家务的体力劳动都大大减少,代谢放缓,人体自身调节能力降低,人体的血管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病率大幅提高。     血液凝集和纤溶机制的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血管重建手术近期和远期通畅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甚至溶解血栓的抗栓药物在血管外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血液黏度作为血液流动时所表现出的内摩擦,是决定血液阻力的因素之一,而血液黏度本身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的流变特性决定的。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等。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黏度随红细胞压积呈指数增长。红细胞在流场中发生变形和定向是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低切变率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血浆黏度对全血黏度影响很大,血浆中链状蛋白质分子的链越长、分子量越大对血浆黏度的影响越大,因此纤维蛋白原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最大。血小板主要具有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功能,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以及血栓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血栓性疾病均具有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亢进。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的物质。t-PA是由各种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组织受损时,其中的t-PA就可释放入血,促进纤溶酶原的激活,它是体内纤溶酶原的基本激活物,PAI-1则是体内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分泌,主要通过抑制t-PA来限制血栓局部的纤溶活性,在血管损伤部位,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大量的PAI-1以防止纤维蛋白的降解。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小分子二聚体,被认为是反映体内纤溶酶激活以及纤维蛋白形成敏感特异性的指标,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

内皮素(ET)是近年来研究得较深入的缩血管物质,它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也是目前已知得血管活性物质中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有四种同分异构体(ET-1,ET-2,ET-3,ET-β),ET-1除表达于非血管内皮细胞,是唯一存在于血管内皮的内皮素,其作用机制为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肌质网释放Ca2+,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加强。生理状态下,内皮素参与全身血管阻力及容量的调节,对维持机体正常状态下的血管阻力其重要的作用,更主要是参与微循环的调节,是目前所知的唯一能够作用于小于5Onm毛细血管的缩血管物质,在调节微循环血流灌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栓烷B2(TX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分别是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PGL2)的稳定代谢产物,由于TXA2与PGL2的半衰期很短,前者为30min,后者为3min,难以直接测定,一般均以测定TXB2与6-Keto-PGF1α作为判断其浓度的指标。TXA2是一种由活化的血小板与白细胞分泌合成的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可导致血栓的形成;PGI2则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具有和TXA2想拮抗的作用,能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正常生理状况下,血液中TXA2和PGI2含量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从而能够保持血管的通畅、调节体内血流的正常流动,以共同维持血液运行的正常状态;当血管损伤时二者这种平衡失调, TXA2分泌增多, PGI2减少,则会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加速。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瘀证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与血浆TXB2和6-Keto-PGF1α的比值,即T/K值呈正相关,血瘀证患者血浆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变化虽不显著,但T/K值增大,提示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血浆TXA2、PGI2平衡失调有关,进而推断TXA2/PGI2可能是血瘀证发病的最后环节及直接的病理基础。

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抗凝与溶栓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于高危人群的血管栓塞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患者的再梗塞率及死亡率,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血栓形成、外周闭塞性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的治疗。与此同时,在这一领域中,对于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腹部手术后深层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有较快的进展。阿司匹林是历史最为悠久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它的功能主要在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阻断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物。肝素于1916年首先由Melean发现;1933年,Murray证实了肝素的抗凝功能;2年后,被提纯并定名为肝素,作为抗凝剂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并成为血管重建术中与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常规用药。肝素是通过血浆中的抗凝血酶(AT)和肝素辅因II(HC-II)发挥抗凝作用的。

溶栓剂,顾名思义,能消融已形成的血栓。最先发现B型溶血型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具有溶栓作用;次年,被命名为链激酶;于1955年用于临床。

由于传统的抗凝药物多需要注射或者监测,其实际应用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口服药物的问世,将大大推动抗凝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抗血栓药已成为抗心脑血管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宠儿,传统老产品的使用限制较多,安全性差,副作用多。抗血栓药新药研发活跃,人们对有效的口服剂型和长效制剂更为青睐,对目前一些传统老品种而言也是巨大挑战。    

抗血栓是西医的理念,中医的活血化瘀理念与其相似。中药治疗疾病一直有多靶点、副作用低、抗药性小、预后好的特点,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和基础药理方面研究的深入,中药在抗血栓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发明是在ZL03143211专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发明,在此全文引用该专利文件记载的内容。上述专利未公开该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抗栓药物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制备抗栓药物中的应用,该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连翘200-300,金银花200-300,板蓝根200-300,大黄40-60,广藿香60-100,绵马贯众200-300,红景天60-100,薄荷脑5-9,炙麻黄60-100,炒苦杏仁60-100,鱼腥草200-300,甘草60-100,石膏200-30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的重量份比优选为:

连翘200 ,金银花300,板蓝根200,大黄60,广藿香60,绵马贯众300,红景天60,薄荷脑9,炙麻黄60,炒苦杏仁100,鱼腥草200,甘草100,石膏20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的重量份比还优选为:

连翘300,金银花200,板蓝根300,大黄60,广藿香100,绵马贯众200,红景天60,薄荷脑5,炙麻黄100,炒苦杏仁60,鱼腥草300 ,甘草60,石膏30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的重量份比还优选为:

连翘278,金银花294,板蓝根285,大黄55,广藿香95,绵马贯众290,红景天287,薄荷脑8.5,炙麻黄88,炒苦杏仁80,鱼腥草284,甘草95,石膏277。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的重量份比还优选为:

连翘255,金银花255,板蓝根255,大黄51,广藿香 85,绵马贯众255,红景天85,薄荷脑7.5,炙麻黄85,炒苦杏仁85,鱼腥草255,甘草85,石膏25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主要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大黄、广藿香、绵马贯众、红景天等组成,发挥复方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保持血液的正常粘稠度,维持微血管的正常形态,从而改善微循环达到截断病势,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均有显著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中药可以被有相同或相似功效果的中药代替,并且这些药材均可以按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或《中药大辞典》炮制。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以下步骤制成:

(1) 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

(2) 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将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步骤(5)所得干膏粉、步骤(2)所得挥发油与薄荷脑共同构成该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口服液、软胶囊、丸剂、酊剂、糖浆剂、栓剂、凝胶剂、喷雾剂或注射剂。

为使上述剂型能够实现,需在制备这些剂型时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例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悬剂、粘合剂、甜味剂、矫味剂、防腐剂、基质等。填充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甘露醇、甲壳素、微晶纤维素、蔗糖等;崩解剂包括:淀粉、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助悬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微晶纤维素、蔗糖、琼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粘合剂包括,淀粉浆、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甜味剂包括:糖精钠、阿斯帕坦、蔗糖、甜蜜素、甘草次酸等;矫味剂包括:甜味剂及各种香精;防腐剂包括: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苯扎溴铵、醋酸氯乙定、桉叶油等;基质包括:PEG6000,PEG4000,虫蜡等。

其中胶囊剂由如下步骤制成:

(1) 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

(2) 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 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其中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成:

(1) 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 广藿香碎断,加5-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10倍量50-9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3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调解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将步骤(4)所得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 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袋,即得。

优选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为:

(1) 按照原料药重量比例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 广藿香碎断,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水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95%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滤液;

(5) 将步骤(4)所得清膏滤液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25-1.35的稠膏,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稠膏加入适当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粒;

(7) 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袋,即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他剂型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药,采用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例如,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记载的制备工艺,制成药剂学可接受的常规剂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但其不能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处方:

连翘 255克   金银花 255克    板蓝根 255克    大黄 51克 

广藿香85克   绵马贯众 255克  红景天 85克    薄荷脑 7.5克 

炙麻黄 85克    炒苦杏仁 85克   鱼腥草 255克    

甘草   85克    石膏 255克。

制备方法:

(1) 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 广藿香碎断,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淀粉142克,用85%乙醇制粒;

(7) 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装入1000粒胶囊,即得。

实施例2

处方:

连翘 200克    金银花 300克     板蓝根 200克    大黄 60克 

广藿香 60克   绵马贯众 300克   红景天 60克    薄荷脑 9克

炙麻黄 60克     炒苦杏仁 100克    鱼腥草 200克 

甘草100克   石膏 200克。

制备方法:

(1) 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 广藿香碎断,加5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6倍量5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7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将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加入淀粉151克,用85%乙醇制粒;

(7) 将薄荷脑、步骤(2)所得挥发油加入乙醇溶解,喷入步骤(6)所得颗粒,密闭,混匀,压制成片,得935片。

实施例3

处方:

连翘 300克    金银花 200克    板蓝根 300克  大黄 60克

广藿香 100克  绵马贯众 200克  红景天 60克   薄荷脑 5克 

炙麻黄 100克    炒苦杏仁 60克     鱼腥草 300克  

甘草   60克   石膏  300克。

制备方法:

(1) 按照上述处方称取中药材,净选;

(2) 广藿香碎断,加8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小时,收集挥发油,备用;提取液过滤后,残渣弃去,滤液备用;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10倍量9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5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回收乙醇,滤液备用;

(4) 金银花、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11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与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滤液合并,浓缩成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加乙醇,调节至醇浓度为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清膏备用;

(5) 步骤(4)所得清膏与步骤(3)所得醇提液合并,浓缩至在6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清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干膏粉,步骤(2)所得挥发油及薄荷脑按常规方法制成丸剂,得药丸905丸。

实施例4:

原料药配方为:

连翘170克    金银花170克    炙麻黄57克    炒苦杏仁57克

石膏170克    板蓝根170克    绵马贯众170克    鱼腥草170克

广藿香57克  大黄34克        红景天57克       薄荷脑5.0克

甘草57克

制备方法:

(一)提取工艺:

(1) 按照上述处方量称取中药材,净选,酌情碎断;

(2) 广藿香加6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油时间4h,收集挥发油,出油率为0.33±0.05%,提取液过滤后备用,残渣弃去;

(3) 连翘、炙麻黄、鱼腥草、大黄,用8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提取液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

(4) 金银花、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甘草、红景天,加9倍量水煎煮至沸,加入炒苦杏仁,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提取液过滤,滤液合并同时加入步骤(2)广藿香提油后的水溶液,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10-1.15清膏,加95%乙醇,边加边搅拌,至醇浓度70%,冷藏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醇提液合并,浓缩至浓缩成60℃测定相对密度为1.25-1.35稠膏,备用;

(二)制剂工艺:

(5) 制剂配方为:步骤(4)所得稠膏335.5g   薄荷脑5g    

步骤(2)所得广藿香油0.2ml     糖粉342.5g      糊精514.0g

(6) 制粒:将糖粉和糊精混合均匀,用稠膏作粘合剂制软材,14目筛网制粒,60—65℃烘干,10目筛网整粒;

(7) 分装:筛出细粉适量,将薄荷脑、广藿香挥发油加入适量乙醇,溶解,喷入细粉中,混合均匀,并与颗粒混合均匀,密闭半小时,装袋,即得,以上处方可制成颗粒1000g。

实验例:

为证实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抗栓的疗效,用按实施例1方法制得的胶囊(以下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进行了以下动物试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药物及试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按实施例1原料药配方及制备工艺制备。大肠杆菌内毒素: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O127:B8 ),美国Sigma公司产品,实验用批号:078K4044。实验之前用生理盐水在无菌的条件下配制成16μg/ml的溶液。

美国R&D Rabbi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D-Dimer(D-2D)Elisa 测定试剂盒,批号均为:200911。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产品,FIB批号:STG20401-24;PT批号:STG10101-41, APTT批号:ST20201-38,TT批号:STG10301-25。 碘[125I] 6-酮-前列腺素F1α、 碘[125I] 内皮素、碘[125I]血栓烷B2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批号均为:20091225。

1.2动物

日本大耳白兔,雄性,体重1.8~2.5k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苏)2005-0009;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YXK(苏)2007-0008。

1.3仪器

血液粘度仪: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公司产品,型号:LG-R-80B。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产品,型号:LG-PAPER-I型。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机:德国HERMLE产品,型号:Z323K。华东电子酶标仪: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医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型号:DG5033A。智能放免γ测量仪: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一厂产品,型号:sn-695B 型。

2实验方法

2.1动物分组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小剂量组,每组8只。实验前常规饲养2天以适应实验室环境。

2.2造模方法

模型组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四组家兔于造模前24小时开始禁食禁水,在自然清醒的状态下,自耳缘静脉缓缓注入实验前配备好的大肠杆菌内毒素溶液0.5ml/kg体重,即大肠杆菌内毒素8ug/kg体重的剂量。24小时后按相同剂量和方法重复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按同样的方法自耳缘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2.3 给药方法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粒含生药0.35g,成人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经计算家兔的成人等效剂量为:0.35×4×3×0.07÷1.5=0.2g/kg 。因此,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每次给药量为0.6g/kg,中剂量组每次给药量为0.2g/kg,小剂量组每次给药量为0.07g/kg。给药前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粉末配成浓度分别为大剂量0.06g/ml、中剂量0.02g/ml、大剂量0.007g/ml的水溶液。采用预防性给药的方法,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三组兔子间隔12小时给药1次,共给药3次,即在第1次攻毒前12小时灌胃给药1次,第1次攻毒时先灌胃给药1次,第1次攻毒后12小时再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组以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温开水。

2.4 血浆、血清标本采集

第2次攻毒后2小时五组家兔全部由颈动脉采血,分离血浆和血清,进行指标测试。测试富血小板用3.8%柠檬酸三钠溶液抗凝,800r/min,10min分离血浆;测试凝血因子用3.8%柠檬酸三钠溶液抗凝,2500r/min,15min分离血浆。测试D-2D、t-PA、PAI-1所用血液,不抗凝,2500r/min,15min分离血清。测试TXB2、6-Keto-PGF1α用0.1mlEDTA-消炎痛抗凝,4℃,3500r/min,15min分离血浆。测试ET用EDTA.Na230ul和抑肽酶40ul抗凝,4℃,2500r/min,15min分离血浆。

2.5 实验步骤

血液粘度(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采用锥板式血液粘度仪测定。血沉、红细胞压积采用温氏管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PT、TT、APTT、FIB采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D-2D、t-PA、PAI-1、6-Keto-PGF1α、ET、TXB2分别按照所用试剂盒方法测定。

2.6统计方法

所有结果均用表示,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软件进行One-Way ANOVA分析。

3 实验结果

3.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因子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明显抑制血瘀病变家兔模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FIB的升高,延长PT、TT、APTT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清D-二聚体、PAI和升高t-PA(P<0.05)。实验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表5。

表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影响(n=8,                                                ±SD)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大剂量组相比,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P<0.05。

表2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n=8,±SD)

组别血沉(mm/h)红细胞压积正常组 0.39±0.483.05±0.37模型组 1.15±1.03* 4.06±0.6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小剂量组1.01±0.45 3.09±0.4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 0.56±0.24 2.83±0.5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0.80±0.16 2.84±0.37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3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血浆PT、TT、APTT、FIB的影响(n=8,±SD)

组别PT(s)TT(s)APTT(s)FIB(g/L)正常组8.08±2.5521.13±3.7742.95±18.192.40±1.37模型组5.73±0.62*16.31±1.41*20.73±8.77*3.62±0.70*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小剂量组6.65±1.0017.20±1.34**30.26±18.323.20±1.29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7.83±1.2420.20±1.03#※41.17±17.222.53±0.3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7.45±0.8518.66±1.1534.14±19.293.21±1.12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5; **与中剂量组相比,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P<0.05。

表4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n=8,±SD)

注: *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大剂量组相比,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 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P<0.05;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相比,P<0.01;与大剂量组相比,P<0.01;与中剂量组相比,P<0.01,与小剂量组相比,P<0.01。

表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血清D-二聚体、t-PA、PAI的影响(n=8,±SD)

组  别D-二聚体(μg/L)t-PA(ng/L)PAI-1(ng/L)正常组161.46±22.25462.85±149.9855.97±12.04模型组250.77±11.74*342.80±147.26*57.34±8.3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小剂量组150.70±21.07315.53±147.19 49.98±10.1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142.71±15.94356.83±149.14 58.08±13.9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157.64±19.84448.97±193.05 63.34±11.73

注: *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模型组相比,P<0.05。

3.2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内皮素、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的影响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明显抑制血瘀病变家兔模型ET、TXB2、6-Keto-PGF1α的升高(P<0.05)。结果见表6

表6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瘀病变家兔模型ET、TXB2、6-Keto-PGF1α的影响(n=8,±SD)

组  别ET(pg/ml)TXB2(pg/ml)6-Keto-PGF1(pg/ml)T/K正常组27.15±10.14166.85±38.33515.92±173.870.32模型组51.35±27.41*313.36±105.45*728.91±130.0*0.4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小剂量组72.53±19.15273.26±168.22#△**506.72±69.38#△0.5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53.03±28.66156.28±25.48#※506.72±88.03#△0.3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大剂量组26.66±26.66#**※142.91±35.59#※539.12±53.78#**※0.27

注: *与正常组相比, P<0.05;与模型组相比, P<0.05;与大剂量组相比, 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 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用药特点在透络解表,清宣肺络,清热解毒的同时,在病变早期即配伍通腑泄热逐瘀、活血化瘀、芳香透络的药物截断病势,以防温邪继续深入脏腑阴络,阻断病情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上升,红细胞压积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缩短,FIB的含量升高,PT、TT、APTT缩短,D-二聚体升高,t-PA降低,而PAI升高,说明模型家兔血液出现高凝、高粘的血瘀状态。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改善上述指标,并且这种作用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剂量大小有关。推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凝血和纤溶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疏通络道,保证气血流通。

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内皮素、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以及T/K值均升高,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降低血瘀病变模型家兔血浆中的ET、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并能协调TXB2和6-Keto-PGF1α的平衡,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保持血液的正常粘稠度,维持微血管的正常形态,以保持通畅,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剂量大小有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