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双复位弹簧的单活塞式泵

具有双复位弹簧的单活塞式泵

摘要

由于大的活塞复位弹簧的不均匀负载产生的过大的侧负载造成的泵浦活塞被卡住的情况可通过将挺杆复位功能和活塞复位功能分离来防止,因此使作用于活塞上的弹簧力最小化。单独的且不同的偏置装置实施各自的功能。优选地,更强并且更重的负载外弹簧被装配在泵体和挺杆之间,使其不传递负载并且因此侧负载不会传递到泵浦活塞。因为内弹簧不需要承载任何的挺杆负载,所以较弱并且较轻负载的内弹簧比常规活塞复位弹簧对泵浦活塞传递更小的侧负载。在活塞的泵送冲程和充气冲程期间,所述活塞复位弹簧能够辅助所述挺杆复位弹簧,但所述挺杆复位弹簧不能辅助所述活塞复位弹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338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斯塔纳迪恩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28641.2

  • 申请日2011-06-08

  • 分类号F02M59/02;

  • 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威

  • 地址 美国康涅迪格州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28: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15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02M59/02 专利号:ZL2011800286412 登记生效日:20230829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斯塔纳迪恩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思达耐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美国康涅迪格州 变更后权利人: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奥兰治街1209号公司信托中心1980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2-03

    授权

    授权

  • 2013-05-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2M59/02 申请日:2011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径向活塞式燃料供给泵,特别涉及用于对共轨燃料喷射系统 进行增压的单活塞式泵。

背景技术

单活塞式、凸轮驱动的高压泵已经成为用于在共轨直接喷射式汽油发动 机中产生高压燃料的普通解决方案。这些泵典型地由挺杆驱动,所述挺杆邻 近用于周期性地推动泵浦活塞的致动端的阀凸轮装配。在应用上凸轮式发动 机的情况下,使用了质量轻的短挺杆并且泵系统的总往复质量可通过装配在 燃料泵的外部的单一复位弹簧来管理。这个弹簧直接使活塞复位,同时活塞 使挺杆复位。然而,当把直接喷射技术用于常规的具有单凸轮轴的推杆型V-6 或V-8发动机时,显而易见的是,必须控制更长,更重的挺杆。在这种情况 下,凸轮轴置于发动机中央并且泵的期望位置在发动机顶上以容纳燃料连接 通道。这个附加的延伸导致了更长的挺杆布置以及增大的往复质量。这种在 质量上的显著的增长要求复位弹簧的负载能够大于上凸轮发动机中的典型负 载的两倍。

常规的活塞式复位弹簧位于泵体和装配在活塞的致动端上的弹簧座之 间。这种复位弹簧提供将柱塞复位和将挺杆复位的双重功能。单一复位弹簧 的尺寸的增加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在保持泵体外部的活塞的相同的延伸 量的同时试图封装更长且强度更大的弹簧变得困难且非常昂贵。其次,强度 更大的弹簧可能在泵浦活塞上传递非期望的显著的侧负载,其可致使活塞被 卡住。这种不均匀的负载由普通弹簧端的垂直容限(squareness tolerance) 造成,并且离心负载(偏离中心线)由弹簧的几何形状变化造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由大型活塞复位弹簧的不均匀负载产生的过 大的侧负载所造成的泵浦活塞的卡住。

这一目的是通过将挺杆复位功能与活塞复位功能分开来实现的,因此使 得作用于活塞上的弹簧力最小。分开的且不同的偏压装置实施相应的功能。

优选地,更强并且更重的负载外弹簧被装配在泵体和挺杆之间,使得其 不传递负载并且因此不传递侧负载至泵浦活塞。因为内弹簧不需要承载任何 的挺杆负载,所以较弱并且较轻的负载内弹簧比常规活塞式复位弹簧对泵浦 活塞传递更小的侧负载。在活塞的泵送冲程和充气冲程期间,所述活塞复位 弹簧能够辅助挺杆复位弹簧,但挺杆复位弹簧不能辅助活塞复位弹簧。

在一个方案中,此处公开了一种高压单活塞式燃料泵,其具有主体;主 体内的泵浦腔室;活塞,其具有位于所述泵浦腔室中的一端和位于所述主体 外部的另一端,并且其能够在远离泵浦腔室的回缩运动以及朝向泵浦腔室的 泵送运动之间往复运动。挺杆支承在活塞的另一端上以传递泵送运动。活塞 复位弹簧安装在活塞处并朝向挺杆偏置活塞;并且不同的挺杆复位弹簧安装 在挺杆处。

优选地,所述活塞在套筒中做往复运动,该套筒通过止动器保持在主体 中,并且活塞复位弹簧和挺杆复位弹簧中的每一个均抵靠止动器安装。

由另一方案可以得知,所述改进包括所述活塞复位弹簧被连接到活塞而 不是连接到挺杆,以及不同的挺杆复位弹簧作用在挺杆上而不是作用在活塞 上。

优选地,每个弹簧均为细长的盘簧,所述活塞复位弹簧被同轴地定位于 挺杆复位弹簧内,并且所述挺杆复位弹簧比活塞复位弹簧具有更高的弹簧刚 度。

将使活塞以及内弹簧座和挺杆做往复运动所需的总负载分配至两个分开 的弹簧,通过消除由外部弹簧造成的所有活塞侧负载来减小弹簧招致的活塞 侧负载。因为所述外部弹簧比所述内部弹簧具有更高的负载和刚度(使得高 的挺杆质量复位所需的),所以使得弹簧招致的活塞侧负载最小。

所述外部弹簧(挺杆复位)优选地通过干涉配合(interference fit) 固定至泵且固定到外部弹簧止动器上以允许处理和组装进发动机中。有益效 果在于,发动机制造者无需处理和组装松动的外部弹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了作用在图1的实施例中的泵浦活塞上的侧负载力的自由体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单活塞式高压泵10的部分,其 中通过挺杆14致动泵浦活塞12。泵具有主体16、在主体内的泵浦腔室18、 一(内)端20位于泵浦腔室中而另一(外)端22位于主体外部的活塞。活 塞套筒24被紧固至主体并且具有镗孔26,在该镗孔中,活塞在燃料被传送 至泵浦腔室的回缩运动以及活塞对泵浦腔室中的燃料进行增压的泵送运动之 间做往复运动。被增压的燃料通过端口28以及排放止回阀30排放至用于对 共轨进行增压的高压管线中。

挺杆14支承在活塞的外部致动端22上以传递泵送运动。尽管在图中未 示出,如已知但是未示出的,该挺杆由发动机的凸轮轴向上推。正与泵浦活 塞接触的挺杆,依次向上推活塞以压缩在泵浦腔室20中的流体。该活塞优选 地以受控的径向间隙装配在活塞套筒的镗孔26内。通过固定至主体的套筒止 动器32来定位和导向该活塞套筒。在美国公开号为2008/0213112的“Load Ring Mounting of Pumping Plunger(泵浦柱塞的负载环装配)”中描述了活 塞12、套筒24、止动器32、密封件34、36以及负载环38的优选结构,其 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合并于此。然而,本发明并不取决于活塞如何装配在主 体中。

外部弹簧止动器40优选地通过干涉配合定位到套筒止动器32上。该套 筒止动器32具有面向挺杆的外端,该外端限定外环形台肩42,其中挺杆复 位弹簧46的一端44安装在该外环形台肩处。该挺杆具有台肩48,挺杆复位 弹簧的另一端50直接地安装在台肩48上或者安装在置于挺杆的台肩上的单 独的外部弹簧座52上。

优选地,套筒止动器32的外端面具有环形颈部54,活塞延伸穿过环形 颈部54,并且弹簧止动器由该颈部支撑。内边缘部64以及台肩56提供用于 活塞复位弹簧58的导向件和支座,外边缘部66和台肩42提供用于外部弹簧 46的导向件和支座,并且因此保持弹簧之间的最小间隔。因此,活塞复位弹 簧58以及挺杆复位弹簧46中的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地抵靠套筒止动器安装。 为了简单地制造断续的边缘部64、66以及用于保持在环形颈部54上的压配 合直径,弹簧座优选地通过冲压工艺制成。该边缘部66能够与外弹簧46干 涉配合以在泵的运送过程中保持住弹簧。弹簧座40也形成台肩,该台肩将密 封件36保持在套筒止动器32内。

活塞复位弹簧58以及挺杆复位弹簧46中的每一个均为细长的盘簧。挺 杆14具有头部60,头部60支承在从台肩48凸出的活塞的外端22上,挺杆 复位弹簧被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该台肩48上。活塞复位弹簧同轴地位于挺杆 复位弹簧内。在泵的充气循环期间外部弹簧46迫使挺杆14的质量向下,但 是不通过活塞12施加任何负载。内部弹簧止动器58优选地通过干涉配合被 固定至活塞12。在泵的充气循环期间内部弹簧62迫使活塞和内部弹簧止动 器的质量向下,因此保持了在活塞12与挺杆14之间的紧密接触。

图2示出了描述由内部弹簧58传递的泵浦活塞侧负载的自由体示意图。 Fs为由在垂直度之外的弹簧中心线造成的负载,其当端部垂直度偏差超过引 导的端线圈之间的间隙时产生。Fe为由如端面平行性、线圈几何形状、中心 线垂直度以及端面接触表面(360度接触是不可能的)的弹簧变化造成的偏 心负载。FRtap为传递至挺杆14的反作用负载,FRb为传递至活塞套筒24 的底部的反作用负载,FRt为传递到活塞套筒的顶部上的反作用负载。因为 外部弹簧46永远不会接触泵浦活塞或内部弹簧座62,所以外部弹簧46不向 泵浦活塞12传递侧负载。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