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及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

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及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和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中,该地下水库群包括两个以上的地下水库,且地下水库之间分别通过引水管道相连。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和地下水库群内的矿井水的转移方法通过在多个地下水库之间建立引水管道,对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进行转移和调控,集中抽采,有效利用地下水。同时对于不同煤层的地下水库,在开采时转移地下矿井水,避免了开采时对矿井水的外排,减少了浪费。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9-10

    授权

    授权

  • 2013-03-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F16/00 申请日:2012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业开采中水资源保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地下 水库群及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缺水国家,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改善都构成了威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矿井水,矿井水的外排, 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对周边环境极易构成污染。

因此,通常会通过建立地下水库的方式来实现保水。但是,有时在 进行开采时,不得不对采区内的地下水库进行抽采,仍然会对水资源造 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及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 方法,使采煤过程中无须将矿井水抽出,均匀调配水资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其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地下 水库,所述地下水库之间分别通过引水管道相连。

如上所述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地下水库分 布在不同的煤层。

如上所述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水库群包括 第一水库、第二水库和第三水库;

所述第一水库和第二水库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煤层;

所述第三水库位于低于第一煤层的第二煤层,且所述第三水库位于 第一水库的斜下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中,包括 如下步骤:

步骤a、在两个以上的地下水库之间分别建立引水管道;

步骤b、将所述两个以上的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经过所述引水管道引 入至同一个地下水库进行矿井水的汇集;

步骤c、对汇集后的矿井水进行抽采。

如上所述的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 骤2具体包括:

步骤b1、当对第二煤层进行开采时,将第三水库形成前的矿井水经 过所述引水管道引入至第一水库;

步骤b2、当对第二煤层开采至第一水库的正下方区域时,将第一水 库内的矿井水经过所述引水管道引入至第三水库。

如上所述的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 骤b1具体包括:

通过水泵将第三水库形成前的矿井水经过所述引水管道泵入至第一 水库。

如上所述的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 骤b2具体包括:

将引水管道的两端分别斜插在第一水库和第三水库内,使矿井水通 过自然引流流入至第三水库。

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及地下水库群内的矿井水的转移方 法通过在多个地下水库之间建立引水管道,对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进行 转移和调控,集中抽采,有效利用地下水。同时对于不同煤层的地下水 库,在开采时转移地下矿井水,避免了开采时对矿井水的外排,减少了 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流程 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的结构示意图,本发 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其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地下水 库,该地下水库可以位于同一煤层,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煤层;不同的 煤层位于不同的高度,各个地下水库之间分别通过引水管道相连。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流程 图,本发明实施例一还提供了一种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其 中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在两个以上的地下水库之间分别建立引水管道。

本实施例以两个地下水库且两个水库位于同一煤层为例,在本实施 例中,地下水库包括第一水库1和第二水库2,该第一水库1和第二水库2 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煤层5,由于褶曲等地质构造的因素,两个地下水库 的储水量存在差异,在两个水库之间建立引水管道4,可以在水库的底部、 顶部或侧壁上钻孔,钻孔后放入钢管,在钢管的周围用泥浆密封,形成 封闭的引水管道4,以对矿井水进行汇集,有利于矿井水的统筹利用。

步骤b、将两个以上的地下水库内的矿井水经过上述引水管道4引入 至同一个地下水库进行矿井水的汇集。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水库1内的矿井水引入至第二水库2内, 也可以将第二水库2内的矿井水引入至第一水库1内,根据各个水库的 储水量来具体选择引水方式。

针对位于同一煤层的两个地下水库,即使位于同一煤层,也是存在 一定的高度差,因此两个地下水库之间的引水主要靠自然渗流。位于不 同煤层的地下水库,可采用水泵,水泵设置在位于较低煤层的地下水库 的引水管道4附近,与引水管道4连为一体。

依靠自然渗流的方式引水时,对地下水库的水位要求是:被导入的 地下水库的水位不高于导出的地下水库水位,同时不超过该水库的临界 水位,临界水位根据安全和储水空间的不同数值来确定,例如可以设定 临界水位来保证地下水库内的水压力不超过3Mpa,以保证水库的安全, 不至于发生渗漏事故。

步骤c、对汇集后的矿井水进行抽采。

汇集后的矿井水能够统筹利用,当矿区缺水时,即可以对汇集后的 矿井水进行抽采后加以利用。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和地下水库群内的矿井水 的转移方法通过在多个地下水库之间建立引水管道,对地下水库内的矿 井水进行转移和调控,集中抽采,有效利用地下水。

实施例二

在进行矿井开采时,通常会形成多层的煤层,每个煤层都可能会形 成多个地下水库。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的结构 示意图,本实施例二以两层煤层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地下水库群 包括第一水库1和第二水库2,还包括第三水库3,其中,第一水库1和第 二水库2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煤层5,第三水库3位于第二煤层6,第二煤 层6位于第一煤层5的下方,且该第三水库3位于第一水库1的斜下方。

本发明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地下水库群内矿井水的转移方法,与 实施例一提供的矿井水的转移方法相比,实施例一中的步骤b具体包括:

步骤b1、当对第二煤层进行开采时,将第三水库形成前的矿井水经 过引水管道引入至第一水库;

该引水方式是由低处向高处的引水,可以通过水泵将第三水库3形 成前的矿井水经过引水管道4泵入至第一水库1。

实际上,在刚开始对第二煤层6开采时,第三水库3并没有完全形 成,但是第三水库3所处的区域仍然存有部分矿井水。因此,将该部分 矿井水引入第一水库1,便于对第二煤层6进行开采。此时矿井水仍保有 在地下,无须排放,减少了浪费。

步骤b2、当对第二煤层6开采至第一水库1的正下方区域时,将第 一水库1内的矿井水经过引水管道4引入至第三水库3。

当开采到第一水库1的正下方区域时,第三水库3已经形成,此时 将第一水库1内的矿井水引入第三水库3,能够避免第一水库1的渗漏, 影响第一水库1正下方的开采工作,避免了安全隐患。

由于第一水库1向第三水库3的引水是由高处向低处的引流,因此, 可以将引水管道4的两端分别斜插在第一水库1和第三水库3内,使矿 井水通过自然引流流入至第三水库3。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和地下水库群内的矿井水 的转移方法对于不同煤层的地下水库,在开采时转移地下矿井水,避免 了开采时对矿井水的外排,减少了浪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 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 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 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