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纳米级Cu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催化剂通过羧酸的直接氢化来制备醇的方法

纳米级Cu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催化剂通过羧酸的直接氢化来制备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Cu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溶解于水溶液中,然后进行搅拌,所述第一组分包含Cu前体,所述第二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过渡金属、碱土金属和第IIIb族金属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所述第三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和碳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利用Na2CO3和NaOH使经过搅拌的混合物溶液沉淀,从而形成催化剂前体沉淀物;以及对所形成的催化前体沉淀物进行洗涤和过滤。此外,还提供了一种制备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该纳米级Cu基催化剂使氢气和羧酸反应,所述羧酸包括来源于微生物发酵液的单一一种酸、或是两种或更多种酸的酸混合物。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4699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30189.3

  • 申请日2011-04-21

  • 分类号B01J23/76(20060101);B01J23/80(20060101);B01J37/03(20060101);C07C29/149(20060101);C07C31/1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12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丁业平;金小芳

  • 地址 韩国首尔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13: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3-18

    授权

    授权

  • 2013-04-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J23/76 申请日:201104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级Cu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而言,涉 及一种Cu颗粒的制备方法,所述Cu颗粒的粒度通过采用特定的沉 淀剂而被控制为几十纳米或更小的水平;本发明还涉及使用所述Cu 基催化剂使羧酸与氢气反应来制备单一一种醇或醇混合物的方法,所 述羧酸包括来源于微生物发酵液的单一一种酸、或是两种或更多种酸 的酸混合物。

背景技术

当Cu被用作催化剂时,其通常在加氢-脱氢反应中具有活性。 通过氢分子的解离吸附而发生原子态活化的Cu金属可以与诸如Pt、 Pd、Re等贵金属一起用作用于氢化作用的活性物质。如果用于氢化 作用的活性物质的氢吸附强度过大,则其可能发生氢化裂解,并且会 在使碳氢化合物的C-C键断裂的同时发生不希望的氢化。因此,氢 必须被适当地吸附。

Cu基催化剂被应用于在相对较低的温度范围(200℃-400℃)内 进行的氢化或脱氢。特别是,已知Cu基催化剂在以下方面具有更优 的性能:由羧酸合成醇的氢化作用、由碳氢化合物和水或者碳和水制 备合成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水煤气变换反应、由甲醇制备氢气的甲 醇重整以及与之相反的由氢气和CO2合成甲醇的CO2氢化、从含氯 (Cl)碳氢化合物中除去氯的加氢脱氯作用、以及由1,4-丁二醇 (1,4-BDO)制备γ-丁内酯。

此外,已知多种制备Cu基催化剂的方法。韩国已公布专利公开 No.2010-0006249披露了一种非均相Cu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 用途,其中所述非均相纳米催化剂包括固定于勃姆石载体上的Cu纳 米颗粒。

韩国已公布专利公开No.2007-0028102披露了一种制备纳米级 Cu-Mn氧化物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将硝酸锰水合物和硝酸铜水合物溶 解于蒸馏水中,向所得溶液中添加尿素以使尿素溶解于其中,在中性 气氛中边搅拌边向该溶液中添加载体,并且对经过搅拌的溶液进行干 燥、研磨和煅烧。

然而,仍然缺乏能有效地制备纳米级Cu基催化剂的方法。

另一方面,由对生物质进行发酵而得到的羧酸被用作用于制备 醇、酮、酯和醛的原材料,并且其被认为在化学和能源工业中是重要 的。特别是,在石油化工产品的制备中,已经通过对环境友好的生物 学方法(包括对生物质进行发酵)来大量地制造正日益被广泛地用作 燃料和化学物质的醇。

由于生物质是利用纯生物学方法经由羧酸酯而转化为醇的,因此 包括对生物质进行预处理和发酵的制醇方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美国专利申请No.2008/0248540公开:利用借助于催化剂的生物 学发酵和化学转化可提高丁醇的生产收率,并且可缩短制备时间。具 体为,将由发酵而获得的丁酸酯化,然后使其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与 醇反应,由此制备丁酸烷基酯,然后采用氢化裂解使丁酸烷基酯在高 压氢气气氛中氢化,由此制备相应的醇。

当由丁酸制备丁醇时,丁酸与丁醇反应生成丁酸丁酯,然后进行 氢化裂解,由此制备丁醇,该过程如下所示。

第1步:丁酸+丁醇→丁酸丁酯+水(酯化作用)

第2步:丁酸丁酯+氢气→丁醇(氢化裂解)

上述酯化作用在低温(100℃至200℃)低压(5巴)条件下,使 用间歇式反应器或连续流动反应器,在酸催化剂(例如离子交换树脂 催化剂、沸石催化剂等)的存在下进行;该氢化裂解在高压氢气气氛 中进行。因此,由丁酸制备丁醇是通过两步催化反应进行的,并且每 步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应当具备不同的功能。

由于酯化所用的醇是从外部过量供应的(醇/丁酸的摩尔比=5 或更大),因此反应器的体积应增大,并且需要额外的步骤来分离、 纯化未反应的醇并且使其再循环。特别是,酯化作用的平衡转化取决 于反应条件,因此为了增加丁醇的收率,设定反应条件以确保高的平 衡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氢化裂解中,当氢分压增加时才对反 应有利,并且未反应的酯难以与醇分离,因此需要进行额外的纯化和 回收。

PCT WO 2008/070561公开了一种制备醇混合物的方法,包括对 生物质进行预处理和发酵,由此制备羧酸酯混合物或羧酸混合物,然 后使其与高分子量的醇反应,由此转化为酯,然后进行氢化。此方法 需要两步催化工序以制备醇。例如,使乙酸铵与庚醇(其为高分子量 的醇)反应,由此制备乙酸庚酯,然后在高压氢气气氛中对其进行处 理,产生乙醇和庚醇。该反应如下所示。

第1步:乙酸铵+庚醇→乙酸庚酯+水+氨(酯化反应)

第2步:乙酸庚酯+氢气→乙醇+庚醇(氢化裂解)

此方法除了包括通常的酯化反应之外,还应当包括除去氨的额外 步骤。在氨没有被完全除去的情况下,如果反应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之 外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则形成副产物乙酰胺。

上述方法通过两步反应使羧酸转化为相应的醇。

为了简化两步催化反应,韩国已公布专利公开No.2009-103720 披露:使用羧酸和醇作为反应物,从而使酯化和氢化在反应器中同时 进行,由此简化复杂的过程。

此外,韩国已公布专利公开No.2009-0049656披露了一种在催化 剂和稀释剂的存在下,通过丁酸的直接氢化来制备正丁醇的方法,所 述催化剂包括Cu基催化剂,所述稀释剂例如为二氧化硅、氧化铝、 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由于稀释剂的量相对于Cu是受限的,因此该专 利存在问题。

由生物质发酵生成的羧酸来制备醇的方法是已知的。在此方法 中,用于由羧酸制备醇的催化剂主要为市售可得的Cu催化剂。

针对乙酸等酸性高的羧酸而言,市售可得的Cu催化剂具有不合 乎需要的低活性。

如美国专利申请No.20100121114所公开:已知用于由乙酸制备 乙醇的催化剂为负载于二氧化硅上的Pt和Sn。为了由乙酸或丙酸制 备乙醇或丙醇,美国专利No.4990655公开了一种催化剂,该催化剂 包含石墨碳载体和由第8族贵金属和Re组成的活性组分。

当由包含两种或更多种羧酸(包括乙酸等酸性高的羧酸)的酸混 合物制备醇时,目前可得到的催化剂并不令人满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相关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出了本发明,本 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制备纳米级Cu基催化剂的方法,其包括:将第一 组分、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溶解于水溶液中,然后搅拌所得 溶液,所述第一组分包含Cu前体,所述第二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过 渡金属、碱土金属和第IIIb族金属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所述第三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 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和碳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利 用Na2CO3和NaOH使经过搅拌的混合物溶液沉淀,由此形成催化剂前 体沉淀物;以及对所形成的催化前体沉淀物进行洗涤和过滤。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由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级Cu基催化剂。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适合用于氢化或脱氢的纳米级Cu基催化剂。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利用氢化催化剂使羧酸和氢气反应从而制备醇 的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此,通过以下说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显然能够理解其它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纳米级铜基催化剂的方法, 其包括: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溶解于水溶液中, 然后进行搅拌,由此得到经过搅拌的混合物溶液,所述第一组分包含 Cu前体,所述第二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过渡金属、碱土金属和第IIIb 族金属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所述第三组分前体包含选自 由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 和碳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利用Na2CO3和NaOH使所述经 过搅拌的混合物溶液沉淀,由此形成催化剂前体沉淀物;以及对所形 成的催化前体沉淀物进行洗涤和过滤。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级Cu基催化 剂。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适合用于氢化作用的纳米级Cu基催 化剂,该纳米级Cu基催化剂是由上述方法制备的。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制备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所述 氢化催化剂使氢气与羧酸反应,所述羧酸包括来源于微生物发酵液的 单一一种酸、或是两种或更多种酸的酸混合物。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制备Cu基催化剂的方法中,对Cu、过渡金属、碱土 金属、第IIIb族金属、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 二氧化钛、氧化锆、碳组分、这些组分的量、沉淀剂种类、和共沉淀 时的pH进行调节,使得能够制备得到纳米级Cu基催化剂。

此外,本发明的纳米级Cu基催化剂对于由单一一种酸或酸混合 物制备单一一种醇或醇混合物而言是有效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Cu基催化剂的氢还原性能;

图2示出催化剂的氢还原性能与Cu、Zn和Al的比率的相关性;

图3示出利用Cu基催化剂使丁酸直接氢化的结果;

图4示出丁酸直接氢化的结果与Cu、Zn和Al的比率的相关性;

图5示出Cu的粒度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与Cu、Zn和Al的 比率的相关性。

图6示出丁醇的收率与Cu的粒度和氢还原温度的相关性;

图7示出丁醇的收率和丁酸的转化率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

图8示出乙醇的收率和乙酸的转化率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以 及

图9示出采用直接氢化由酸混合物制备醇混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制备铜基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将 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溶解于水溶液中,然后搅拌 所得溶液,所述第一组分包含Cu前体,所述第二组分前体包含选自 由过渡金属、碱土金属和第IIIb族金属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 质,所述第三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 铝、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和碳所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利用Na2CO3和NaOH使经过搅拌的混合物溶液沉淀,由此形成催化剂 前体沉淀物;以及对所形成的催化前体沉淀物进行洗涤和过滤。

对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全文中使用的专用术语定义如下。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Cu基催化剂”是指Cu作为主要的活性催化 剂。即使所述催化剂是Cu基的,作为必要组分的Cu的用量也没有 必要必须多于该催化剂中的其它组分的量。

术语“纳米级”是指在采用一氧化二氮(N2O)气体的化学吸附- 解吸和CO活性气体的化学吸附-解吸、或者XRD(X射线衍射图谱) 的Cu峰来计算粒度时,粒度处于1纳米至数百纳米的范围。

术语“Cu前体”是指Cu的盐,其在煅烧后可以以Cu或Cu的氧 化物的形式存在。

术语“第二组分前体”是指过渡金属的盐、碱土金属的盐、第III 族金属的盐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其在煅烧后可以以过渡金属、碱土金 属、第III族金属或它们的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作为本发明的Cu基催化剂的第一组分,Cu前体可以包括硝酸 盐、乙酸盐、氯化物等。硝酸铜水合物的例子为Cu(NO3)2·nH2O,例 如三水合物、六水合物、九水合物等,并且硝酸铜水合物能很好地溶 解于水或乙醇中。

作为本发明的Cu基催化剂的第二组分,过渡金属、碱土金属或 者第IIIb族金属是与Cu催化剂混合在一起的,并且该组分本身具有活 性,但活性比Cu低。能够作为Cu基催化剂的组分的过渡金属包括Zn、 Co、Ni、Cr、Fe、Mo、Nb、Mn、Pt、Pd、Rh或Ru,碱土金属包括 Mg、Ca、Sr或Ba,第IIIb族金属包括Ga。

在Cu基催化剂中,过渡金属、碱土金属或第IIIb族金属的用量 没有必要必须少于Cu的用量,并且可以以多于Cu的量使用。特别有 用的是,Cu与第二组分的摩尔比为1:0.4-3.5。

在本发明的Cu基催化剂中,第三组分可以包括氧化铝、二氧化 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碳、或者其混合 物。该组分本身没有活性,但在制备催化剂时少量添加以提高主要催 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或者用于承载该催化剂。尽管对该组 分的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Cu与第二组分与第三组分的摩尔比为1: 0.8-1.5:0.2-0.5是特别有用的。

通常的Cu基催化剂主要包含Cu和Zn。这种CuZn催化剂在Cu 的粒度、比表面积和分散性方面都很差。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当氧化铝被添加到 CuZn催化剂中时,Cu的分散性可提高,并且Cu可在低温下被还原。 例如,与添加有Al的CuZn催化剂相比,不含Al的催化剂在还原后不 会完全转化为金属Cu,并且会形成大的Cu颗粒。

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还发现了这样的事实:Cu基催化剂的粒 度是重要的,因为氢化效果由其决定,并且当使用Cu、第二组分(其 包含过渡金属、碱土金属、第IIIb族金属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和第三 组分(其包含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 钛、氧化锆、碳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时,粒度为1nm至50nm、特别 是粒度小于或等于20nm的Cu基催化剂具有有效的氢还原性能。

当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都用于Cu基催化剂中时,氢还原性能变 得更好。此外,当Cu的摩尔比用量小于第二组分的量时,所得催化 剂可在较低温度下被还原,由此使氢化效率提高。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Cu与第二组分的比率来控制Cu基催化剂 颗粒的氢还原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制备催化剂的方法中,第一步包括将 第一组分前体、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溶解于水溶液中,之后 进行搅拌,由此获得混合物溶液,所述第一组分前体包含Cu前体,所 述第二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过渡金属、碱土金属和第IIIb族金属所构 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所述第三组分前体包含选自由氧化铝、 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锆和碳所构成 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所述水溶液包括纯水,但不局限于此。如 上文所述,Cu基催化剂的粒度影响氢化效率,并且催化剂的粒度根据 Cu与第二组分的摩尔比而改变。

第二步包括利用沉淀剂使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物溶液沉淀,从而形 成催化剂前体沉淀物。

依次使用Na2CO3和NaOH作为沉淀剂,由此形成催化剂前体沉 淀物。在此情况下,与仅使用Na2CO3或NaOH作为沉淀剂时相比,可 获得粒度较小的Cu金属颗粒。

在使用NaOH作为沉淀剂的情况中,Cu、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 分前体可迅速沉淀,因此在沉淀过程中金属颗粒非均匀地混合。另一 方面,在使用NH3水溶液作为沉淀剂的情况中,pH无法在共沉淀和陈 化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一致。因此,在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由于pH的 改变,Cu、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非均匀地形成结构,并且Cu 颗粒的粒度不能如所希望的那样减小。

然而,如果利用Na2CO3使pH逐渐增加,然后利用NaOH使pH 进一步增加,则能够防止Cu、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迅速沉淀,抑制金 属颗粒非均匀地混合,并且保持pH一致,从而得到具有均匀的纳米颗 粒的Cu基催化剂。

在沉淀步骤中,pH可以落入5.0-11.0的范围内。

包含溶解于水溶液中的Cu前体、第二组分前体和第三组分前体 的起始催化剂前体混合物的pH为2-4。当向其中缓慢加入碱性沉淀剂 时,催化剂前体在pH为5时开始沉淀。

随着碱性沉淀剂的量的增加,金属混合物溶液的颜色变深,并且 沉淀出纳米级的Cu基催化剂,直至pH为9。当pH高于9时,水溶液 中所沉淀的金属可发生再溶解。因此,在沉淀步骤中,共沉淀在pH为 5.0-11.0的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在pH为6-9的条件下进行。

在第三步中,对催化前体沉淀物进行洗涤,然后过滤,从而使其 为中性。

当Cu基催化剂被用于氢化作用时,在第三步中得到最终的金属 催化剂,之后对所制备的金属催化剂进行干燥,然后进行煅烧,由此 将其转化为金属氧化物并加以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采用上述制备方法所获得 的纳米级Cu基催化剂,特别是提供了粒度小于或等于20nm的Cu 基催化剂。

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制备方法所获得的纳米级Cu基催化 剂可以用于氢化或者脱氢。

本发明的纳米级Cu基催化剂可以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由甲醇 制备氢气的甲醇重整、由氢气和CO2合成甲醇的CO2氢化、从含Cl 碳氢化合物中除去Cl的加氢脱氯作用、或由1,4-丁二醇(1,4-BDO) 制备γ-丁内酯。

用于氢化或脱氢的Cu基金属颗粒的粒度可以为20nm或更低。

例如,利用包含Cu、并包含作为第二组分的Zn和作为第三组 分的氧化铝的催化剂使丁酸直接氢化,由此制备丁醇。在这种情况中, 丁酸转化率和丁醇选择性与Cu基金属中Cu的摩尔比的减小成比例 地线性提高,这与Cu基催化剂的Cu颗粒的粒度减小的趋势相符。 当在低温范围内的可还原性提高时,催化剂在丁酸的直接氢化中的活 性高。如表1和图2所示,当Cu基催化剂的Cu颗粒的粒度为20nm 或更低时,在该Cu基催化剂的存在下,丁酸的转化率和丁醇的收率 最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纳 米级Cu基催化剂使氢气和羧酸反应从而制备醇的方法,所述羧酸包 括来源于微生物发酵液的单一一种酸、或是两种或更多种酸的酸混合 物。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酸混合物可以为包含选自C2-C7羧 酸中的两种或多种羧酸的混合物。对本发明的羧酸来源没有特别的限 制。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羧酸可以来源于生物质,根据另一个 具体的实施方案,羧酸可以来源于微生物发酵液。

在本发明中,与常规复杂的两步法(其包括在酸催化剂的存在 下,使羧酸酯化,由此制备羧基酯,然后在高压下使羧基酯进行氢化 裂解,由此得到相应的醇)相比,利用氢化催化剂使羧酸和氢气反应 来制备醇是比较简单的。此外,这种制备醇的方法与使用羧酸和醇作 为反应物的一步法不同。

因为通常金属能很好地溶于酸中,因此金属催化剂可以溶于处 在液相里的酸中。在将羧酸用作反应物时,应当使其充分气化,以使 反应物不存在于液相中,并且其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应该短。当将羧 酸用作反应物时,已知几乎所有的金属催化剂都使用在酸中稳定的贵 金属催化剂。

通常,由生物质制得的有机酸包括大量的C2(乙酸)、C3(丙 酸)、C4(丁酸)、C5(戊酸)、C6(己酸)、C7(庚酸)等。

在常规的由羧酸制备醇的两步法的羧酸酯化中,由于位阻现象, 酯化作用的活性会随着碳数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减小。

然而,在直接氢化中,已经发现较低的活性(酸强度:乙酸>丙 酸>丁酸>戊酸>己酸>庚酸)实际上与碳数的减少成比例。 这被认为是由于羧酸的酸强度而导致催化剂失活。即使是使用了在 由酸强度低的酸制备醇时可用的氢化催化剂,也难以由酸强度高的 酸来制备醇。特别是,乙酸的酸强度比其它有机酸的酸强度更强, 这可能会不利地使催化剂的活性劣化。

因为乙酸的酸强度高于其它的酸,因此,如果供给的物料在强 酸条件下没有被完全转化为醇,则金属会被溶解,由此不利地降低 催化剂的活性。对于将酸强度低于乙酸的丁酸经直接氢化而转化为 丁醇来说有效的催化剂在被用于将乙酸转化为乙醇时,其活性可能 会劣化。

然而,除单一的酸以外,本发明的催化剂还可以用于酸混合物 (包括强的乙酸)的直接氢化,从而有效地制备醇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使羧酸与氢气反应从而制备醇的方法中,有利的是, 氢气的流速和压力较高。如果氢气的流速低,则需要相对较高的压 力。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基于摩尔比,氢气的流速为羧酸流 速的1-100倍,并且氢气的压力在大气压至100巴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对反应温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根据羧酸的 种类而变化。如果温度低,则作为反应物的羧酸会气化不充分从而 部分存在于液相中,由此可能溶解催化剂的金属组分。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当包含乙酸和丁酸的酸混合物被用 作直接氢化的供料时,考虑到乙酸的沸点为118℃,丁酸的沸点为 164℃,该酸混合物应当被充分气化。即使当使用沸点高的羧酸(例 如碳数目多的羧酸)作为反应物时,也不表示反应应当在高于沸点的 温度下进行。在乙酸的情况中,无论沸点如何,反应温度都应当比使 用丁酸时的温度高,并且需要更多的能量以使存在于羧酸中的羰基活 化。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适于乙酸直接氢化的温度高于丁酸直 接氢化的温度,并且适合于包含乙酸和丁酸的羧酸混合物直接氢化的 温度为200℃至350℃,特别是280℃至320℃。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基于摩尔比,用于本发明的醇制备 方法中的氢气流速为羧酸流速的1-100倍,并且氢气的压力落入大气 压至100巴的范围。

本发明的氢化催化剂并不受来源于生物质的酸混合物的特定组 分比的限制。

在来源于微生物的羧酸的情况中,主要生成的是乙酸。根据发 酵条件可生成乙酸以外的酸。在这种情况中,基本上生成的是乙酸。 因此,当通过使来源于微生物的酸混合物进行氢化来制备醇时,必 须使用能有效地使强乙酸氢化的催化剂。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包含含有来源于微生物的羧酸的 混合物的供料中,当乙酸与其它羧酸的比例为1.0-9.0:1.0时,本发 明的氢化催化剂是有效的。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当使用包含Cu、并包含作为第二组 分的Zn和作为第三组分的氧化铝的催化剂时,丁酸和乙酸被直接 氢化,由此制备了丁醇和乙醇。在这种情况中,随着催化剂的Cu 的摩尔比减小,丁酸和乙酸的转化率以及丁醇和乙醇的选择性线性 提高。这与催化剂的Cu颗粒的粒度减小的趋势相符,并且随着在 低温范围内的可还原性提高,该催化剂在包含乙酸和丁酸的酸混合 物的直接氢化中的活性高。

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进行说明。

对比例1:CuZn催化剂的制备

为了制备CuZn催化剂(Cu:Zn摩尔比=8:2,称为“CZ-82催化 剂”),将24.8g硝酸铜[Cu(NO3)2·3H2O]和7.93g硝酸锌[Zn(NO3)2·6H2O] 溶于300ml超纯蒸馏水(电阻为18MΩ或更高)中,然后搅拌1个 小时。

经过搅拌的催化剂前体混合物溶液的pH为1.0-3.0,然后以1.0 cc/分钟的速率将1.0M的Na2CO3缓慢加入催化剂前体混合物溶液中, 从而达到4.0-5.0的pH,然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向其中滴加1.0M 的NaOH溶液直至pH为7.0,从而使催化剂前体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

在25℃下将沉淀后的金属混合物搅拌24小时,然后静置6小 时,从而使水和催化剂前体充分发生相分离,由此形成催化剂前体 沉淀物,然后充分洗涤并过滤直至pH为7.0,得到最终的金属催化 剂。在100℃下将所制备的金属催化剂充分干燥24小时,然后在 450℃下、流动空气中煅烧3小时,由此将其转化为金属氧化物。

实施例1:CuZnAl催化剂的制备(添加Al的效果)

为了评价向对比例1的CZ-82催化剂中添加Al时催化剂活性的 变化,制备了CuZnAl催化剂(Cu:Zn:Al摩尔比=8:1:1,称为“CZA-811 催化剂”)。具体而言,将24.8g硝酸铜[Cu(NO3)2·3H2O]、3.96g硝酸 锌[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 纯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小时。然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将1.0M的 Na2CO3缓慢加入催化剂前体混合物溶液中,直至pH为4.0-5.0,然 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向其中滴加1.0M的NaOH溶液直至pH为7.0, 由此使催化剂前体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

与对比例1一样,对沉淀的金属进行洗涤、过滤和干燥,然后 在450℃、流动空气中煅烧3小时。

在CuZnAl催化剂体系中,为了评价催化剂的活性与Cu/Zn摩尔 比变化的相关性,固定氧化铝的量,而改变Cu和Zn的比率,由此制 备多种CuZnAl催化剂。

实施例2:Cu、Zn、Al的摩尔比为7:2:1的催化剂的制备

为了制备Cu、Zn、Al的摩尔比为7:2:1的CuZnAl催化剂(称为 “CZA-721”),将21.7g硝酸铜[Cu(NO3)2·3H2O]、7.9g硝酸锌 [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纯 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个小时,然后,后续工序按照与对比例1相同 的方式来实施,由此制备该催化剂。

实施例3:Cu、Zn、Al的摩尔比为6:3:1的催化剂的制备

为了制备Cu、Zn、Al的摩尔比为6:3:1的CuZnAl催化剂(称为 “CZA-631”),将18.6g硝酸铜[Cu(NO3)2·3H2O]、11.9g硝酸锌 [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纯 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个小时,然后后续工序按照与对比例1相同的 方式来实施,由此制备该催化剂。

实施例4:Cu、Zn、Al的摩尔比为5:4:1的催化剂的制备

为了制备Cu、Zn、Al的摩尔比为5:4:1的CuZnAl催化剂(称为 “CZA-541”),将15.5g硝酸铜[Cu(NO3)2·3H2O]、15.9g硝酸锌 [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纯 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个小时,然后后续工序按照与对比例1相同的 方式来实施,由此制备该催化剂。

实施例5:Cu、Zn、Al的摩尔比为4:5:1的催化剂的制备

为了制备Cu、Zn、Al的摩尔比为4:5:1的CuZnAl催化剂(称为 “CZA-451”),将12.4g硝酸铜[Cu(NO3)2·3H2O]、19.8g硝酸锌 [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纯 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个小时,然后后续工序按照与对比例1相同的 方式来实施,由此制备该催化剂。

实施例6:使用Na2CO3然后使用NaOH作为沉淀剂

为了在CuZnAl催化剂体系中对催化剂的活性随着沉淀剂的种类 不同而产生的变化进行评价,依次使用Na2CO3然后使用NaOH作为 沉淀剂来制备催化剂。该催化剂为Cu/Zn摩尔比不同的那些CZA催 化剂中的实施例3的CZA-631催化剂。这些沉淀剂均被制成1.0M的 浓度。具体为,将18.6g硝酸铜[Cu(NO3)2·3H2O]、11.9g硝酸锌 [Zn(NO3)2·6H2O]和5.0g硝酸铝[Al(NO3)2·6H2O]一起溶于300ml超纯 蒸馏水中,然后搅拌1个小时。

以1.0cc/分钟的速率向其中缓慢添加1.0M的Na2CO3直至pH为 4.0-5.0,然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向其中滴加1.0M的NaOH直至 pH为7.0,从而使催化剂前体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后续工序按照与 对比例1相同的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7:pH为8.0时的CZA-631催化剂的共沉淀

此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来实施,不同之处在于, 在共沉淀时,在使用Na2CO3沉淀剂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加入 NaOH,使得pH为8.0而非7.0。

实施例8:pH为9.0时的CZA-631催化剂的共沉淀

此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来实施,不同之处在于, 在共沉淀时,在使用Na2CO3沉淀剂后,以1.0cc/分钟的速率加入 NaOH,使得pH为9.0而非7.0。

对比例2:使用NaOH作为沉淀剂

此对比例按照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来实施,不同之处在于, 不是使用Na2CO3然后使用NaOH作为沉淀剂,而是以1.0cc/分钟的 速率滴加用作沉淀剂的NaOH,直至pH为7.0,由此使催化剂前体从 水溶液中沉淀出来。

对比例3:使用NH3水溶液作为沉淀剂

此对比例按照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来实施,不同之处在于, 不是使用Na2CO3然后使用NaOH作为沉淀剂,而是以1.0cc/分钟的 速率滴加用作沉淀剂的NH3水溶液(28重量%至30重量%),直至 pH为7.0,由此使催化剂前体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

试验例1:Cu基催化剂的金属Cu的粒度、比表面积和分散性

在300℃下将Cu基催化剂还原2个小时,在90℃下吸附N2O 气体,然后计算加热后被吸附的N2的量,由此确定CuZn催化剂和 CuZnAl-811、CuZnAl-721、CuZnAl-631、CuZnAl-541、CuZnAl-451 催化剂的Cu的粒度、比表面积和分散性。

下表1示出了各催化剂的Cu的粒度、比表面积和分散性。不同 于CuZnAl催化剂,未测得CuZn催化剂的Cu的粒度、比表面积和 分散性。据考虑,这是由于在制备CuZnAl催化剂时,Al能够提高 Cu的分散性,并且使Cu能够在低温下被还原。不含Al的催化剂在 还原后未充分转化为金属Cu,并且所形成的Cu颗粒太大,以至于 超过了测量范围。

[表1]

在固定铝含量的条件下,观察到Cu颗粒的粒度取决于Cu与Zn 的摩尔比。结果,随着Cu的含量相对降低,Cu的粒度线性降低, 而Cu的比表面积和分散性相对提高。

不同于仅由Cu和Zn组成的催化剂,形成了CZA催化剂,使得 Cu粒度为大约70nm或更低。此外,Cu颗粒的粒度随着Cu/Zn摩 尔比的降低成比例降低。在CZA-541催化剂的情况中,形成了粒度为 大约20nm或更低的Cu颗粒。

试验例2:市售Cu基催化剂的氢还原性能

对作为Cu基催化剂的Cu-Cr、Cu-Si和Cu-Zn的氢还原性能进 行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为了评价氢还原性能,进行了TPR(程 序升温还原)分析。在120℃下、He气氛中以50cc/分钟的速率对 Cu催化剂进行预处理1小时,冷却至室温,然后在氢气气氛中加热 至700℃,在此之后测得催化剂的可还原性。

结果,Cu-Cr催化剂在最低的温度下被还原,该Cu-Cr催化剂具 有被还原的、粒度最小的Cu颗粒;Cu-Si催化剂在最高的温度下被还 原,该Cu-Si催化剂只含有分散剂。

试验例3:Cu基催化剂的氢还原性能与Cu/Zn比率的相关性

采用TPR(程序升温还原)对CZ催化剂和CZA催化剂的氢还 原性能进行测定。在120℃下、He气氛中以50cc/分钟的速率对Cu 催化剂进行预处理1小时,冷却至室温,然后在氢气气氛中加热至 700℃,在此之后测得催化剂的可还原性。图2示出了CZ催化剂和 CZA催化剂的氢还原性能。当观察还原峰的温度位置时,CZ催化 剂被还原的温度高于CZA催化剂被还原的温度。

在CZA基催化剂中,随着Cu/Zn比率的降低,CZA催化剂在较 低的温度下被还原,这与实施例1中的Cu金属颗粒的粒度随Cu/Zn 摩尔比的降低而成比例减小的趋势相符。因此,CZA催化剂的还原 温度随Cu金属颗粒的粒度的减小而成比例降低,并且Cu颗粒的 Cu金属的氢还原性能可以通过调整Cu/Zn比率来控制。

试验例4:利用Cu基催化剂进行丁酸的直接氢化

图3示出了将市售的Cu催化剂应用于丁酸(其为一种羧酸)直 接氢化过程的结果。催化反应在270℃的反应温度、550psi的反应 压力、LHSV=0.9的条件下进行,由此对催化性能进行评价。

由于氢还原性能随着金属颗粒的粒度减小而成比例地提高(如同 典型的氢化反应一样),所以认为Cu-Cr催化剂会具有更优的催化性 能,然而与之相比,Cu-Zn基催化剂却具有出人意料的更优的性能。 Cu-Cr催化剂的活性低于只具有分散剂而不具有共催化剂组分的 Cu-Si催化剂。

同时,Cu-Si基催化剂,例如市售可得的Cu-SiO2催化剂(CuO: 76,SiO2、Cr2O3:1.5,MgO:3,石墨),其Cu金属颗粒的粒度经测 定为184nm。在270℃的反应温度、550psi的反应压力、LHSV=0.9 的操作条件下对市售Cu-SiO2催化剂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丁醇选 择性为31.9%,丁醇收率为21.7%。因此,当将上述催化剂应用于乙 酸的直接氢化反应时,预料其会表现出低的乙醇选择性和低的乙醇收 率。

因此,对于羧酸的直接氢化而言,除了金属颗粒的粒度以外,可 以预料Zn比Cr更适合作为激活Cu金属的助催化剂组分。

试验例5:利用CZ催化剂和Cu/Zn摩尔比不同的CZA催化剂使丁酸直接氢化

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丁酸的直接氢化。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 具有不同组成的Cu基催化剂使丁酸直接氢化的结果。

采用具有固定催化剂床的连续流动反应器来测试所制备的催化 剂的活性,在300℃下,在20cc/分钟的氢气流和400cc/分钟的氮气 流下对所有催化剂进行2个小时的还原预处理,然后在270℃和550 psi下以400cc/分钟的氢气流进行处理。此外,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催 化反应:在WHSV=1.2的条件下将供料供应至反应器中,为了防止丁 酸以液相的形式被供应至催化剂,在反应引入部分提供了额外的预热 区,以使丁酸充分气化。

不含氧化铝的CZ-82催化剂具有大的金属颗粒和小的活化面积, 从而导致了低的丁酸转化率和显著钝化的催化性能。另一方面,在含 有氧化铝的催化剂的情况中,Cu颗粒的粒度相对较小,并且Cu的比 表面积较大,这导致了丁酸转化率和丁醇选择性提高。据考虑,认为 这是由于氧化铝起到了增加Cu金属比表面积的分散剂的作用。在 CZA催化剂的情况中,丁酸转化率和丁醇选择性随着所述摩尔比的减 小而成比例地线性提高,这与CZA催化剂的Cu颗粒的粒度减小的趋 势相符。随着在低温范围内催化剂的可还原性提高,催化剂在丁酸的 直接氢化中的活性增加。

Cu的粒度均为20nm或更低的CZA-541催化剂和CZA-451催化 剂表现出与其它CZA催化剂相比更优的丁酸转化率和丁醇收率。与 粒度相对较小的CZA-451催化剂相比,粒度较大但Cu含量相对较高 的CZA-541催化剂在耐久性方面更佳。

在丁酸的直接氢化中,催化剂应当有效地提高对存在于丁酸中 的羰基的活化作用。在羰基活化时,除了金属Cu的粒度之外,Cu 所具有的高的氢还原性能对催化活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认为与CZA-451催化剂相比具有较高Cu含量的CZA-541 催化剂具有针对丁酸而言的耐久性更优的Cu、Zn、Al结构。当通过 降低Cu的含量而制备具有尺寸小到大约为几纳米的Cu颗粒的催化剂 并对其进行试验时,虽然成功地降低了催化剂中Cu颗粒的粒度,但 是该催化剂对丁酸中的羰基的活化能力降低,因而在丁酸直接氢化中 的催化性能不利地劣化。

试验例6:Cu的粒度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与Cu基催化剂的组成比的相关性

实施例1-5中的6种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如图5所示。当将Al在 总摩尔比中的量固定为10%、并且改变Cu和Zn的比率时,对还原 的Cu的粒度和比表面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Zn/Cu比率的降 低,还原的Cu颗粒的粒度线性减小,而比表面积增加。

试验例7:丁醇收率与Cu的粒度和氢还原性能的相关性

将实施例1-5的催化剂应用于丁酸的直接氢化。结果如图6所 示。在270℃的反应温度、550psi的反应压力、WHSV=1.2的条件下, 对所有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随着还原的Cu颗粒的粒度变 小,丁醇的收率增加。

此外,使用氢还原性能优异(即在低温下具有高的可还原性)的 催化剂会导致丁醇的收率增加。

在羧酸的直接氢化中,还原的Cu的粒度影响氢还原性能,这直接 与氢化作用相关。

试验例8:Cu基催化剂的粒度随着沉淀剂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变

在制备CZA-631催化剂时,采用了多种沉淀剂,并且之后将所得 到的催化剂应用于丁酸的直接氢化。结果如下表2所示。催化反应条 件与试验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WHSV=1.2。当1.0M的NaOH和 1.0M的NH3水溶液被分别用作沉淀剂时,所得催化剂的Cu金属的 粒度为100nm或更大。此外,当同时使用1.0M的Na2CO3和1.0M 的NaOH时,所得催化剂的金属Cu颗粒高度分散,尺寸为20nm或 更小。

据考虑,认为这是由于Cu、Zn、Al前体在沉淀时均匀地形成结 构。与此不同的是,当1.0M的NaOH被用作沉淀剂时,Cu、Zn、 Al金属迅速沉淀,由此导致金属颗粒非均匀地混合。此外,当NH3水溶液被用作沉淀剂时,在共沉淀和陈化的整个过程中pH不能保持 一致。

因此,由于Cu、Zn和Al形成非均匀的结构,并且pH发生改变, 因此在此制备过程中,没有形成小的Cu颗粒。因此,当将NaOH和 NH3水溶液分别用作沉淀剂时,由丁酸的直接氢化而得到的丁醇的收 率低。

[表2]

试验例9:Cu基催化剂的粒度随着沉淀时的pH不同而产生的变

在沉淀时采用不同的pH值来制备CZA-631催化剂。结果如下表 3所示。使所制得的催化剂在与实施例3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当 催化剂在pH=9.0的条件下沉淀时,可以获得高的催化活性。已知共 沉淀时的金属前体的pH对通过金属组分互连而形成均匀的结构具有 重要影响。在超过9.0的pH条件下制备催化剂时,随着pH的增加, 沉淀出的前体再次成比例地溶解于水溶液中,并且最终的催化剂的量 也比较低。

[表3]

试验例10:丁醇收率和丁酸转化率与温度的改变的相关性

图7示出了在从320℃降至240℃的温度范围内,实施例4的CZA- 541催化剂被应用于丁酸的直接氢化反应中的结果。所有反应都在反 应压力为550psi、丁酸/氢气=57.0、WHSV=0.9的条件下进行。

在320℃下,丁酸直接氢化的副产物丁醛的收率为大约2%,丁 醇选择性为大约97%或更高。在280℃下,观察到98.6%或更高的 最大丁醇收率。对于260℃或更低的反应温度范围,丁酸转化率降 低。此外,在280℃至300℃以外的温度范围内,其它副产物的选择 性提高。

试验例11:乙醇收率和乙酸转化率与温度的改变的相关性

图8示出了在从320℃降至240℃的温度范围内,实施例4的 CZA-541催化剂被应用于乙酸的直接氢化反应中的结果。所有反应 都在反应压力为550psi、乙酸/氢气=57.0、WHSV=0.9的条件下进 行。在320℃至300℃的温度范围内,乙醇选择性和乙酸转化率为大 约95%或更高。然而,在小于或等于300℃的温度范围内,乙醇选 择性和乙酸转化率急剧降低。酯化产物乙酸乙酯的选择性随反应温 度的降低而成比例增加。

与上述丁酸的直接氢化不同的是,评价认为合适的反应温度为大 约300℃或更高,这比丁酸直接氢化的反应温度高大约20℃。认为这 是由于在乙酸的直接氢化中,使乙酸的羰基活化所消耗的能量大于使 丁酸的羰基活化所消耗的能量。此外,可以判断,通过乙酸的直接氢 化来制备乙醇更加困难。

试验例12:包含乙酸的酸混合物在300℃的反应温度下的直接氢

图9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Cu催化剂应用于酸混合物的直接氢化 反应中的结果,所述酸混合物包含以4:1的摩尔比混合的乙酸和丁酸。 此反应在反应温度为300℃、反应压力为550psi、WHSV=0.9的条件 下进行,因此乙酸转化率和乙醇选择性低于丁酸转化率和丁醇选择 性。

在300℃的反应温度下,预期像单独使用乙酸和丁酸时那样,羧 酸的转化率和醇的选择性都高,但是获得了与各单独的酸进行直接氢 化时的结果略微不同的副产物选择性。具体而言,存在有乙酸丁酯和 丁酸乙酯,它们表示由副反应(即酸的酯化)得到的混合物,而在单 独使用乙酸和丁酸时未显示出该现象。因此,与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 件下单独使用各酸的情况相比,获得了稍低的乙醇和丁醇收率。

此外,在酸混合物中,如在单一的酸中那样,针对乙酸的反应 性低于丁酸。

试验例13:包含乙酸的酸混合物在280℃的反应温度下的直接氢

下表4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Cu催化剂应用于酸混合物的直接氢 化反应中的结果,所述酸混合物包含以4:1的摩尔比混合的乙酸和丁 酸。此反应在反应温度为280℃、反应压力为550psi、WHSV=0.9的 条件下进行。结果显示,乙酸转化率和乙醇选择性低于丁酸转化率和 丁醇选择性。

[表4]

在280℃的反应温度下,当单独使用丁酸时,丁酸和丁醇的转化 率都高,然而在乙酸的情况中,转化率和收率都相对较低。酸混合物 在280℃下的直接氢化的结果表明:酸混合物中的乙酸的转化率和选 择性高于单独使用乙酸时的情况。在羧酸的直接氢化中,乙酸的直接 氢化被认为是最困难的。

虽然为了说明的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与 精神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