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制备方法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用槽钢或角钢做出景观石的支架;2)在将模箱刷上一层脱模剂再将加工好的景观石龙骨入模箱内固定;3)将水加入搅拌机后将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建筑垃圾粉尘、硅酸盐水泥、人造砂、花岗岩石子加入搅拌机搅拌3-5min,而后浇筑入模,4)浇筑好的模箱放进养护室进行10-20天常温初期养护;5)初期养护的人造景观石进行脱模,6)将不饱和树脂、促进剂、硬化剂搅拌调匀制成粘合剂;7)将粘合剂均匀涂抹于半成品;8)质量检验9)成品入库。优点:用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节约建设资源,降低施工成本,解决环境污染。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240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青岛绿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04031.4

  • 发明设计人 王凯;

    申请日2012-10-16

  • 分类号C04B28/04(20060101);B44C5/06(20060101);C04B18/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6011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鞍山一路88号2618室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6:54: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17

    授权

    授权

  • 2015-04-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4B28/04 申请日:201210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2-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景观石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景观美化设计,对景观石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景 观石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材料易得,几乎是无处不在。景观石用途广泛,在景观 设计中随处可见其身影,如天井,草坪小径,泳池周围,栏杆,别墅地基,凉 亭,门廊及其他建筑都需要景观石来装饰美化,起点睛之笔。在国家可持续发 展的政策下,随意的开山取石实不可取,天然景观石往往重量过重使施工难度 加大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

目前,天然砂石的资源枯竭,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粗、细骨料已完 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尚无有效办法进行处置,随 意的倾倒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本发明是利用建筑垃圾粗、细骨料及粉尘回 收再利用进行加工形成新型再生人造景观石,减少污染,很大程度上减少了 砂石的开采对山体的破坏,有效地节约了社会的资源,并且组装简便可以大大 的节约建筑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可以使建筑工期缩短,提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 提供了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制备方法,其目的是利用建筑垃圾粗、细 骨料及粉尘回收再利用进行加工形成新型再生人造景观石,实现节约资源, 同时减少建筑垃圾粉尘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了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用槽钢或角钢做出景观石的支架、再用钢筋根据景观石的形态做成骨架焊 接到支架外,在骨架上覆盖一层钢丝网衬底形成景观石的龙骨;

(2)将模箱刷上一层脱模剂后将加工好的景观石龙骨入模箱内固定;

(3)将水加入搅拌机后将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建筑垃 圾粉尘、硅酸盐水泥、人造砂、花岗岩石子加入搅拌机搅拌3-5min,而后浇筑 入模;

(4)浇筑好的模箱放进养护室进行10-20天常温初期养护;

(5)初期养护的人造景观石进行脱模,用打磨机、抛光机进行打磨抛光制成半 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6)将不饱和树脂、促进剂、硬化剂搅拌调匀制成粘合剂;

(7)将粘合剂均匀涂抹于半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8)质量检验:产品质量检验;

(9)成品入库:将检验合格的成品送入成品库

所述的步骤(3)中的组分比例是:硅酸盐水泥15~40%、建筑垃圾再生 细骨料10~30%、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5~15%、建筑垃圾粉尘5~27%、 人造砂5~20%、花岗岩石子5~20%、水4~8%、不饱和树脂1~5%异辛酸 钾促进剂或环烷酸钻促进剂、异辛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锌促进剂、N,N-二甲基 苯胺促进剂、N,N-二乙基苯胺促进剂、磷酸钒促进剂0.5~2%,封闭型异氰酸 酯固化剂或间苯二胺固化剂、间苯二甲胺固化剂、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固化剂、 二氨基二苯基砜固化剂、铜箔、花岗岩薄片0.2~1%。

所述的步骤(7)中的粘合剂均匀涂抹于半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常温晾干3-5min用铜箔粘在其表面,用毛刷把多余铜箔轻轻扫下,再在铜箔表 面均匀喷一层粘合剂晾干。

所述的步骤(7)中的粘合剂均匀涂抹于半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常温晾干3-5min,用花岗岩碎片喷在表面粘在其表面后在晾干2-3天再均匀涂 一层粘合剂在花岗岩碎片表面。再在花岗岩碎片表面均匀喷一层粘合剂晾干。

本发明的优点是:首先,是用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节约建设资源,是 社会的需要,把建筑垃圾材料、建筑垃圾粉尘再生利用加工成建筑垃圾再生人 造景观石,不仅对建筑材料副产品的再生利用,同时解决环境污染等社会危害 的问题;其次,本发明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的加工制造大大降低了景观石 的施工成本,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再次,本发明提供的工艺先进, 技术成熟,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给企业 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

而由于本发明工艺是在现有工艺过程基础上的简化改进,并未对设备机械 等进行改进,因此可直接应用于现有生产工艺中,简单易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用槽钢或角钢做出景观石的支架、再用钢筋根据景观石的形态做成骨架焊 接到支架外,在骨架上覆盖一层钢丝网衬底形成景观石的龙骨;

(2)将模箱刷上一层脱模剂后将加工好的景观石龙骨入模箱内固定;

(3)将水加入搅拌机后将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建筑垃 圾粉尘、硅酸盐水泥、人造砂、花岗岩石子加入搅拌机搅拌3-5min,而后浇筑 入模;

(4)浇筑好的模箱放进养护室进行10-20天常温初期养护;

(5)初期养护的人造景观石进行脱模,用打磨机、抛光机进行打磨抛光制成半 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6)将不饱和树脂、促进剂、硬化剂搅拌调匀制成粘合剂;

(7)将粘合剂均匀涂抹于半成品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

(8)质量检验:产品质量检验。

(9)成品入库:将检验合格的成品送入成品库

实施例1

硅酸盐水泥25%、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10%、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15%、 建筑垃圾粉尘10%、人造砂15%、花岗岩石子20%水5%、不饱和树脂5% 异辛酸钾促进剂或(环烷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锌促进剂、N, N-二甲基苯胺促进剂、N,N-二乙基苯胺促进剂、磷酸钒促进剂)。0.5%、封闭 型异氰酸酯固化剂0.3%或(间苯二胺固化剂、间苯二甲胺固化剂、二氨基二苯 基甲烷固化剂、二氨基二苯基砜固化剂)、铜箔,其制备的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 观石硬度在98.5%。

实施例2

硅酸盐水泥20%、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15%、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25%、 建筑垃圾粉尘15%、人造砂10%、花岗岩石子10%水5%、不饱和树脂5% 异辛酸钾促进剂或(环烷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锌促进剂、N, N-二甲基苯胺促进剂、N,N-二乙基苯胺促进剂、磷酸钒促进剂)。)0.5%、封 闭型异氰酸酯固化剂0.3%或(间苯二胺固化剂、间苯二甲胺固化剂、二氨基二 苯基甲烷固化剂、二氨基二苯基砜固化剂)、花岗岩薄片(直径1-3mm厚度 0.1-0.5mm用量根据实际大理石整体体积大小决定),其制备的建筑垃圾再生人 造景观石硬度在98.8%。

实施例3

硅酸盐水泥30%、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15%、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15%、 建筑垃圾粉尘15%、人造砂15%、花岗岩石子15%水5%、不饱和树脂5% 异辛酸钾促进剂或(环烷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锌促进剂、N, N-二甲基苯胺促进剂、N,N-二乙基苯胺促进剂、磷酸钒促进剂)。)0.5%、封 闭型异氰酸酯固化剂0.3%或(间苯二胺固化剂、间苯二甲胺固化剂、二氨基二 苯基甲烷固化剂、二氨基二苯基砜固化剂)、铜箔、(用量根据实际大理石整体 体积),其制备的建筑垃圾再生人造景观石硬度在99.2%。

实施例4

硅酸盐水泥30%、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15%、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15%、 建筑垃圾粉尘15%、人造砂15%、花岗岩石子15%水5%、不饱和树脂5% 异辛酸钾促进剂或(环烷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钴促进剂、异辛酸锌促进剂、N, N-二甲基苯胺促进剂、N,N-二乙基苯胺促进剂、磷酸钒促进剂)。0.5%、封闭 型异氰酸酯固化剂0.3%或(间苯二胺固化剂、间苯二甲胺固化剂、二氨基二苯 基甲烷固化剂、二氨基二苯基砜固化剂)、花岗岩碎片,其制备的建筑垃圾再生 人造景观石硬度在99.6%。

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内,合理 选择其他的参数,但与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实质性相同,仍落入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