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下支承双跑道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组合结构

下支承双跑道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组合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支承双跑道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组合结构,包括下支承钢领(1)的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且α1=65~89°,所述下支承钢领(1)顶部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h1的凹陷,该凹陷的外侧端比内侧端低形成倾角为α2的斜面,当纱线(3)带着下支承钢丝圈(2)在下支承钢领(1)上正常运行时,下支承钢丝圈(2)受到F的作用力处于上提运行状态,同时,下支承钢丝圈(2)的ab段内脚与下支承钢领(1)的内跑道(1a)紧密贴合在一起,下支承钢丝圈(2)的cd段外脚与下支承钢领(1)的外跑道(1b)紧密贴合在一起。该结构增大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面积,保证钢丝圈在钢领上运动平稳,延长钢丝圈的使用寿命,减少断头,改善纺纱质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8997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454047.6

  • 发明设计人 易珊;

    申请日2012-11-1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谭小容

  • 地址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米兰路5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6:54: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5-13

    授权

    授权

  • 2013-03-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1H7/60 申请日:2012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1-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设备上的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下支承双跑道锥面钢领及 钢丝圈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棉纺设备的钢领设计制造中,存在平面钢领和锥面钢领,锥面钢 领又分为上支承锥面钢领和下支承锥面钢领。钢领为环形件,无论是平面钢领, 还是锥面钢领,其内跑道均设计成主跑道。图7所示为平面钢领与钢丝圈的组 合结构,在正常纺纱时,纱线3带着钢丝圈2在钢领1上高速回转,产生的离 心力使钢丝圈2紧贴在钢领1的内跑道1a上运行,而钢丝圈2在外跑道1b上 悬空,不可能与钢领1的外跑道1b接触;即钢丝圈2在钢领1上移动的绝大 多数时间是与钢领1的内跑道1a相接触,钢领1的外跑道1b仅仅是辅助跑道。 当纺纱张力突变时,钢丝圈2的外脚可能瞬间与钢领外跑道1b相碰,但不可 能长时间紧贴在钢领1外跑道1b上正常运行。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钢丝圈外脚与钢领外跑道瞬间相碰,容易造成断 头;(2)现有的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长度有限,平面钢领的接触长度仅为1.5~ 2.5mm,锥面钢领的接触长度也只有3~5mm,使钢丝圈磨损严重,使用寿命 短,需要经常更换钢丝圈,同时,钢丝圈的温度高,易损伤纤维,影响纺纱质 量;(3)钢丝圈仅与钢领内跑道接触,钢丝圈在钢领上高速运转易产生频繁的 晃动或摇摆,造成纱线头断头、毛羽、棉结的现象明显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下支承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的组合结构,增大钢领与钢 丝圈的接触面积,保证钢丝圈在钢领上运动平稳,延长钢丝圈的使用寿命,减 少断头,改善纺纱质量。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下支承双跑道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组合结构,包括 下支承钢领(1)和下支承钢丝圈(2),所述下支承钢领(1)上设置有内跑 道(1a)和外跑道(1b),所述下支承钢丝圈(2)带有ab段内脚和cd段外 脚,所述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且α1=65~89°,关键在 于:所述下支承钢领(1)顶部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h1的凹陷,该凹陷的外 侧端比内侧端低形成倾角为α2的斜面,当纱线(3)带着下支承钢丝圈(2) 在下支承钢领(1)上正常运行时,下支承钢丝圈(2)受到F的作用力处于 上提运行状态,同时,下支承钢丝圈(2)的ab段内脚与下支承钢领(1)的 内跑道(1a)紧密贴合在一起,下支承钢丝圈(2)的cd段外脚与下支承钢 领(1)的外跑道(1b)紧密贴合在一起。

钢领的内跑道倾角α1为65~89°,保证了钢丝圈始终上提运行,由于在 内跑道下部未设置下支承面,钢丝圈的ab段内脚沿钢领内跑道上提,直至cd 段外脚与钢领的外跑道接触,钢丝圈才停止上移,但此时上提的力仍存在, 使钢丝圈的cd段外脚始终贴合在钢领的外跑道上,而此时钢丝圈的ab段内 脚受离心力及上提力的作用,也紧贴在钢领的内跑道上,从而形成双跑道运 行;为了使钢丝圈能顺利地装入钢领,在钢领的顶部外侧设计了深度为h1的 凹陷,同时凹陷底部设置了倾角为α2的斜面,安装时钢丝圈可顺利地沿着凹 陷划入钢领内外跑道;同时,也可保证宽敞的纺纱通道。

上述内跑道(1a)为圆弧面或斜平面;当内跑道(1a)为圆弧面时,圆弧 的半径为R2,且R2=4~20mm,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为 圆弧的弦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

优选为,所述下支承钢领(1)中,边宽B1=2.4~4mm,顶部凸起处宽度 B2=0.5~2mm,顶部凸起处半径R1=0.2~1mm,顶部外侧凹陷深度h1=1~ 3mm,顶部凹陷的底部斜面倾角α2=5°~20°,顶部凹陷的内侧斜面倾角α 3=5°~20°,钢领最小壁厚h2=0.5~1.5mm,顶部凹陷与凸起连接处的倒圆 R3=0.3~1mm。

进一步,所述下支承钢丝圈(2)中,ab段内脚长度为3~7mm,cd段外 脚长度为1~3mm。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增大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面积,其内、外跑道的接触长度之和可达6~ 8mm,大大高于平面钢领和其他锥面钢领与钢丝圈的接触长度,极大地延长钢 丝圈的使用寿命,比普通平面钢领延长1~2倍左右;

(2)正常纺纱时,下支承钢丝圈与下支承钢领的内、外跑道同时接触, 保证运转平稳,纺纱张力稳定,可有效地减少断头、毛羽、棉结等现象,提高 纺纱效率;

(3)由于下支承钢丝圈与下支承钢领的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小、温升低、 不损伤纤维,改善纺纱质量;

(4)在下支承钢领顶部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h1的凹陷及倾角为α2的斜 面,保证了钢丝圈能顺利地装入钢领中;

(5)纺纱通道宽敞,散热性能好,纱线质量好,特别适用于高速纺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形式的下支承钢领。

图2是与图1的下支承钢领匹配的下支承钢丝圈。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形式。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的下支承钢领。

图5是与图4的下支承钢领匹配的下支承钢丝圈。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形式。

图7是常用的平面钢领与钢丝圈的组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下支承钢领1,其上设置有内跑道1a和外跑道1b,内跑道 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且α1=65~89°,构成了下支承锥面钢领, 在锥面钢领中,当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小于65°时,为上支承锥面 钢领,当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大于65°时,为下支承锥面钢领,65° 为上、下支承锥面钢领的分界点。作为下支承钢领,在正常纺纱时,配套的 下支承钢丝圈受到向上的作用力F处于上提运行状态;相反,上支承钢领, 在正常纺纱时,配套的上支承钢丝圈受到向下的作用力F处于下拉运行状态。

如图2所示的下支承钢丝圈2,与图1所示的下支承钢领1配套使用,其 轮廓尺寸比下支承钢领1略大,以保证下支承钢丝圈2的内、外跑道能装入 下支承钢领1中。下支承钢丝圈2带有ab段内脚和cd段外脚。

以上所述与传统的下支承锥面钢领及钢丝圈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区别在于:结合图1——图3所示,下支承钢领1的内跑道1a与外跑道 1b之间为顶部,在顶部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h1的凹陷,使下支承钢领1的顶 部内侧形成凸起。所述凹陷的外侧端比内侧端低形成倾角为α2的斜面,当纱 线3带着下支承钢丝圈2在下支承钢领1上正常运行时,下支承钢丝圈2受 到F的作用力处于上提运行状态,同时,下支承钢丝圈2的ab段内脚与下支 承钢领1的内跑道1a紧密贴合在一起,下支承钢丝圈2的cd段外脚与下支 承钢领1的外跑道1b紧密贴合在一起。

内跑道1a为斜平面,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为该斜平面与 水平坐标轴的夹角。

实施例2:

如图4-6所示,下支承钢领1、下支承钢丝圈2与实施例1基本相似, 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内跑道1a为圆弧面,圆弧的半径为R2,R2=4~20mm, 内跑道1a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为α1为圆弧的弦与水平坐标轴的夹角。

如图3,在下支承钢领1的尺寸设计上,边宽B1=2.4~4mm,优选为3.2mm; 顶部凸起处宽度B2=0.5~2mm,优选为1.2mm;顶部凸起处半径R1=0.2~ 1mm,优选为0.5mm;顶部外侧凹陷深度h1=1~3mm,优选为1.4mm;顶部 凹陷的底部斜面倾角α2=5°~20°,优选为10°;顶部凹陷的内侧斜面倾 角α3=5°~20°,优选为10°;钢领最小壁厚h2=0.5~1.5mm,内跑道1a 为斜平面,h2优选为0.5mm,内跑道1a为圆弧面时,h2优选为1mm;顶部 凹陷与凸起连接处的倒圆R3=0.3~1mm,优选为0.5mm。

在下支承钢丝圈2的尺寸设计上,ab段内脚长度为3~7mm,内跑道1a 为斜平面时,ab段内脚长度优选为5mm,内跑道1a为圆弧面时,ab段内脚 长度优选为5mm;cd段外脚长度为1~3mm,优选为2mm。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