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8-09-27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馆协会

会议文集: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10条结果
  • 摘要:中国从2001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开始,非遗进入大众视野,申报非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政府立法保护、出台鼓励政策及民间多种形式活态传承,参与主体层出不穷,活动搞得如火如茶,总的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均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可喜可贺。但在如何抓住核心元素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层面,与新时代要求和世界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在此,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谈一些粗浅看法。
  • 摘要:群众文化“两头热”现象在当今的群文活动中较为普遍.所谓“两头热”,即参与文化活动出现的人群年龄日益老龄化、儿童化.以本人多年的基层群众文化经历来分析,“两头热”现象已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群文创作的“两头热”、群文项目的“两头热”,甚至是文化品牌的“两头热”.对此,本文将从形成原因、发展特点以及完善措施三个层面简要阐述,以益于群众文化的健康、全面发展.
  •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更离不开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当前,农村文化礼堂总体运行将由创建成长期进入全面发展期的提质扩面时期,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农村文化礼堂转型升级,实现常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各级文化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务必要依托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保持乡风,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乡村风貌得以彰显,文化内涵得以体现.
  • 摘要:街头艺术又可称为街头文化,自古有之.它起源于社会基层及百姓生活,其观众也主要是街头来往的群众百姓,街头艺术自发性、常态化与生活化的特征,使其与城市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堪称是城市公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国内街头艺术因长期的无序化、边缘化发展,“街头艺人”往往沦为乞讨、窘迫的代名词,“街头演出”因缺乏规范、影响城市秩序也往往不被城市接纳.成都将街头艺术纳入城市公共文化统一管理,实施街头艺人持证表演,既体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新理念,也是盘活城市文化资源、增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创新举措.
  • 摘要:嘉定区将“文化众筹”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即政府搭建平台,吸引有梦想、有创意的文化爱好者、社会群体主动参与公共文化,为社会力量参建公共文化搭建云平台,让组织者通过网络向市民征询互动、募集资金,以支持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办,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源头活水。
  • 摘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产业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政策方面有诸多约束,文化事业也必须同步发展,因此其策略与措施也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依托自己的优势,立足于长远,依托转变机制,提高效能。
  •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汇聚了56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才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为文化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无可厚非的现实基础.
  • 摘要:本次调研通过对全国省级文化(群艺)馆公号的研究,勾勒其整体概况,发现其传播亮点和存在问题,希望能够为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有效对接群众需求,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有效解决文化服务供求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现阶段摆在各级文化馆面前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2015年以来,为提高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绍兴市文化馆牵头全市六家区(县、市)文化馆,依托各馆的资源、人才、阵地优势,借助文艺协会专家资源,打破区域限制,拓展服务空间,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化艺术指导,打造了“文艺专家门诊”文化服务品牌,在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上被评为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创意奖”.“文艺专家门诊”服务品牌的开发与形成,是在一系列常年文化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形象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晶.本文旨在通过对“文艺专家门诊”服务品牌动因、效因及策略的分析,探索文化馆打造文化服务项目品牌的运行机制与时代价值.
  • 摘要:1981年,在浙江丽水的一个偏远山村——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村民们集体上演了一台“月山春晚”,这台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还早两年举办的乡村春晚,成为丽水农村文化的一颗种子,经过37年的发展、演变,2018年丽水市共有1115个村举办了乡村春晚,为广大村民带来了欢乐,陶冶了情操,传递了浓浓的乡村年味,无疑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农村的演变与创新的样本,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但是,发展如此迅速的村晚,其节目内容如何?表演形式怎样?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乡村春晚文艺表演的走访和抽样调查,从丽水市2018年1115台村晚中,按九县(市、区)各抽取11台村晚(其中除夕及除夕以前上演的村晚各随机抽样5台,大年初一及初一以后上演的村晚各随机抽样6台),加上丽水经济开发区南明街道随机抽样1台,共抽取了100台村晚的节目单,结合现场走访情况,对这些村晚文艺节目进行分析,发现了村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
  • 摘要:文化馆总分馆制作为在全国层面展开全面推进的新体制,在起始阶段,从理论研究到先例借鉴都还不够成熟和丰富,本文将结合自身在总分馆制推进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和现有体制实际情况,探讨目前初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点和对应改进设想。
  • 摘要:文化馆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设立,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在量上不断增长、在质上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使得文化资源在获取手段和渠道上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在这种新的形势和文化环境下,抓好文化馆的建设、发挥好文化馆作用,是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有三个问题要搞清楚: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该做什么,目前能为群众做些什么,哪些是还没能做到的,为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做什么。
  •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已不仅仅是存在于媒体网络中的热门词汇,它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沃尔玛搜索、滴滴、美团外卖,到“东方祥云”水资源云调度平台、国家电网的企业级电力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大数据裹挟着颠覆之势悄然到来.于此背景下,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服务质效,破解传统发展中的痼疾甚至为其带来运营的革新,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对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一些浅略探索.
  • 摘要:昆明,天蓝水碧的美丽高原之城,作为云南省会城市和文化经济中心,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显重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省、市两级政府对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出进一步要求,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的城市美誉度、“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吸引力、“中国健康之城”的国际影响力,闯出一条昆明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高远站位,让昆明市群众文化发展道路更显任重道远,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方面,渐显捉襟见肘.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之一的文化馆,为市民送上一道什么样的文化大餐,才能满足人民的文化所需。
  • 摘要:互联网是文化馆乃至整个社会的一次大变革。它不仅是一次技术变革,也不仅是一次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而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变革。变革就意味着无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馆人要更加努力、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展望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美好未来,并在下一次变革到来时屹立潮头。
  •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帮助非遗项目代表性人“走出去”,扶持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近年来,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除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外,“走出去”、跟上去,组织非遗专家屡赴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走访传承人,帮助园区引进嵩山宝剑、黄河澄泥砚、泥咕咕等非遗项目,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模式上开辟新路子,取得一些新经验.
  • 摘要:2012年朝阳区文化馆为突破发展路径,探索文化馆发展新出路,在堡头地区成立了居民自治组织“文化居委会”。五年来,“文化居委会”在探索社区文化治理,针对城市化变革社区出现的空心化现象,社区自发组织起来,建立新的社区组织,成立了地区组织“文化居委会”,在创新的社区治理观念中,文化馆作为平台,形成了社区治理的第三种力量。国家、市区领导多次考察,特别是《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更是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这些年“文化居委会”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文化治理工具,积累了一些经验,公共文化思路有了新突破。2017年,继续推陈出新,与八里庄街道合作,针对社区出现的阶层疏离想象,开展了“一米田”活动的治理实验。
  • 摘要:响应浙江乡村文化振兴和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号召,浙江各地将“村晚”这个新年俗品牌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嵊州市为例,该市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这个主题,牢牢把握“乡土民俗、草根演绎、自主创办”三个关键词,从各村的民俗传说、人文积淀、资源禀赋、村史传承的实际出发,把全市452个行政村的节日文化作为一台大村晚来规划,把每个文化礼堂村作为一个村晚舞台景点来示范,实施“才艺秀展示、文化走亲带动、星级人才引领、文化村嫂示范、品牌活动辐射”五大行动,通过拨亮一盏,映红一片,使村晚活动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由“一处美”向“一片美”扩面.
  • 摘要:从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开始推行数字文化馆项目试点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各地在探索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笔者认为数字文化馆发展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前国家提出的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等发展战略,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数字文化馆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探索.笔者认为数字文化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数字文化馆1.0为目前所建设的网络平台和实体空间建设,数字文化馆1.0是基于提供基础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数字文化馆2.0为大数据数字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1.0提供基础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智能化辅助决策,提供精准化服务;数字文化馆3.0为智慧文化馆,智慧文化馆应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网络空间、实体空间提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与智慧城市人的出行、生活、消费、旅游等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无边界、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 摘要:文化馆评估,是对文化馆在特定的时间之内的系统评价,是对文化馆工作和服务的“好坏程度”的总体评价.从价值观念来看,文化馆评估是一种价值判断;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文化馆评估本质就是目标管理.回顾中国文化馆评估的历史,全国性的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始于2003年,每四年进行一次,至2015年已经完成四次.四次全国性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对于促进文化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使文化馆的服务尽可能地朝着低耗、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馆事业的发展.然而,文化馆的评估也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估目标多元、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实施松散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文化馆评估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文化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优化其评估机制.
  • 摘要:通过文化馆联盟,成员馆加强了区域合作,共享文化资源、共创文化品牌、共谋事业发展,既树立了群文工作者外部良好形象又夯实了群文工作内功;既发挥了联盟整体效益,又扩大了惠民实效,加强了市文化馆与基层文化馆(站、室)人才队伍的交流互动,为基层培训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文化骨干队伍,较好地促进了全市文化馆事业创新繁荣发展。
  •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高度裂变的时代,市场存活的底线至少是百万用户,社会、产品、人群的流通会越来越快,而中间所有阻碍,存在却不产生价值的节点,都会被冲击掉。如果不是物超所值及强大的支持体系支撑,移动端就会面临边缘化、小众化的情境。当下只有通过公共文化的内容免费,服务创新,挖掘用户价值,赋予他们价值认同,让用户享受到其他市场性APP没有的服务,才是抓住用户,抢占市场份额的保障。随着5G时代的来临相应的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IPv6)将提供足够的网络地址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中国的互联网承载能力到2012年底,IPv6的活跃用户数量将超过5亿,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超过50%,全国公共文化云APP将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数据资源都已经准备就绪,时不我待,借助流量免费和内容免费的双翼,利用标杆管理的实战工具,从对标到创标,示范引领,突破“瓶颈”实现“蓝海”,在系统建设、数据利用、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获得核心竞争力,国家公共文化云APP将在云端飞得更高更远。
  • 摘要:微信小程序的特点是“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是一个全新的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工具.它克服了手机应用安装烦琐的问题,用户无须下载即可随时调用.它拓展了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同时,服务形式和类别也变得多样化.充分利用小程序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非遗类相关文化产品,可以使小程序更好地为文化传播服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 摘要:作为农耕时代的文化记忆,泥人张彩塑艺术在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一项民间美术,泥人张彩塑艺术不但写下了中国雕塑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与擅变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参考的路径与模式。
  • 摘要:教育培训要“精准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的,“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概念的提出,对各行各业的培训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新昌县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公益培训方面力求“精准化”,在声乐、器乐、舞蹈、书画、摄影、文学等诸多领域加大辅导培训力度,使更多的基层文化爱好者通过培训,得到了施展才艺的机会与平台.经过近些年培训工作的积累,本人认为县级文化馆精准化公益培训应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 摘要:笔者认为,氾水样本的特点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保障法》,坚持政府主导,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服务效能。笔者就氾水样本带给的启示浅析于后。
  • 摘要:近年来,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增长迅速且越来越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转变政府职能,使公共文化服务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鼓励和孵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或者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成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力量供需不足的最好补充.但是社会力量、百姓需求和政府购买之间没有一个合适的媒介去组织、协调.政府缺少一个深入群众了解需求的有力助手,社会力量与百姓需求缺少一个积极与政府进行专业沟通和协调的平台或者媒介,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和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比较突出,无法精准对接的现实让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有一个人来畅通服务信息,协调服务资源,孵化服务项目,扶持服务团队,更好地落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催生了一个服务于公共文化供需双方的职业岗位,笔者将之命名为:公共文化经理人.
  • 摘要:自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技术加速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各领域的融合,其影响已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新形态,文化部于2015年开始先后在全国遴选了25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试点,推动现代科技与公共文化结合,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而许多发达地区的文化馆也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陆陆续续地进行“互联网+文化馆”的探索.经过3年来的实践,发现他们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平台式服务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利用云平台将线下的各个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文化上海云”“文化嘉定云”“文化马鞍山云”“浙江台州文化云”宁波“一人一艺”等等.同时,也发现虽然文化馆开展平台式服务成绩显著,但始终存在“瓶颈”制约,使得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发挥.
  •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之举.”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的繁荣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群众文化自身发展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同时,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纷杂繁多.目前,中国对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群众文化事业是一个要素众多、关联关系复杂的大系统,本研究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分析影响中国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绘制因果分析鱼骨图,构建科学、合理的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越是艰难的任务,就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历史的真相反复告诉,贫困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要摘掉贫困帽子,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就要刨除“穷观念”,立志立行,以“文化扶贫”的实际作为,竭尽全力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让“治贫”与“治愚”同时、同向、同步、同行.各级文化馆作为基层的文化传导部门,作为与群众直接面对面的宣导载体,更要秉承“公益为民文化惠民”的服务宗旨,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精准”上发力,以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措施,挑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责任重担.
  • 摘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部分,饱含着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在当前全面落实文化安全战略、树立文化自信的宏观潮流之下,社会对包括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关注热度与日俱增.如何抓住当前有利态势,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接触到纯粹的、真实的传统文化形式,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从而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中发挥作用,需要文化工作者或者非遗传承人在授业内容和培养方式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为此,笔者认为,将现已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中,可作为一项有益的尝试.
  • 摘要:虽然近几年新农村文艺创作以其内容丰富、特色明显、形式多样等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喜爱,但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文艺作品与农民需求差距较大,各类文艺创作活动从内容到形式还跟不上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二是体现农村生活题材的精品较少,质量不高,题材较小,影响力不大.三是文艺创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新农村文艺创作活动红红火火,但有的地方却处于放任状态.四是新农村文艺创作人才稀缺,因此,新农村文艺创作要在“文化、思想、精神、作品”这八个字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村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
  • 摘要: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对群文活动进行精准推送:用“兴趣聚合”探索老百姓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变被动观看为主动参与;满足老百姓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是解决当下群文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途径。
  • 摘要:社会艺术考级与全民艺术普及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应肩负起党委、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这项重要任务,利用社会艺术考级平台,吸引更多艺术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升全体国民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摘要:公共文化馆现代管理运行及服务新机制建立的路径选择:明确文化馆转型发展总体方向及趋势,把握机制创新的要点,廓清定立量化指标的价值取向,突出机制创新,着力发挥管理及服务效能。
  • 摘要:传统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是打通信息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行动,是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有的文化馆资源基础上做好全民艺术普及,抓好文化人才,创作文艺精品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数字化服务建设,迎合国家“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冲刺阶段的要求,本文结合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实际情况,谈一些作者的想法.
  • 摘要:身处欠发达地区的群文工作者,要用心学习和领悟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以创新发展的思路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顺势而为,借势勇为,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文化精神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应有价值,挣得应有地位,赢得广泛尊重,开创新时代群文工作新局面,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际行动,探索和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之路。
  • 摘要:从2016年起,互联网直播呈现井喷式发展局面,直播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截至2017年初,全国有互联网平台200家左右,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用户数量超过2亿.蓬勃的发展现状孕育出无数的宣传机遇,资讯直播正日益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和新热点.采用网络直播的新模式宣传非遗,有助于扩大受众面,提高它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度.现将渭南开展非遗网络直播的实际情况做一介绍,并参照相近行业领域的成功案例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继续开展此项活动提供思路,并供广大从事非遗宣传与保护的同人参考使用.
  • 摘要:文化馆作为中国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这一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文化馆建设一支良好、有序的志愿者队伍对于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本文从重庆市南岸区文化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入手,进行简单分析并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就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做出一些思考.
  • 摘要:嘉定地处上海市西北郊,因此,嘉定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统筹服务功能,在做实做强已构建的市、区、街镇三级配送格局的同时,积极挖掘和整合区域资源,重点加大对于基层村居的服务力度,探索完善三级到四级的配送工作机制,统筹城乡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基本化、公平化、均等化、城乡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全民共享文化盛事。
  • 摘要: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秧歌主要“起源于插秧和耕田的农业劳动活动”,用来减除农作的劳累辛苦,从而逐渐形成的.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健身性,都一一凸显出来.可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对秧歌进行再次的推广?如何保护继承这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结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挖掘出秧歌的历史价值并正视其发展现状,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其进行改革.这样,不仅能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能激发群众对秧歌进行再认知的热情.
  • 摘要:文化馆具有宣传教育、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保护等多种功能,其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之一,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笔者认为:重点应放在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去”与“走进来”这两点上。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去”,指由文化馆提供的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不应局限于文化馆自有场地的空间,而应该延伸到文化馆以外的场所,惠及更多的受众人群。公共文化服务的“走进来”,是由文化馆提供资金或者场地等服务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与团体依据自身优势,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了“走出去”与“走进来”的问题,才能大幅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辐射更广阔的受众群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 摘要:青岛“微演艺”,以一场场“不期而遇”的文艺秀填补了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盲区,足迹遍及岛城城市、乡村各个角落.自实施以来,主办方积极统筹推进全市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全力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从零散模式转变为集约模式,形成以“微演艺”为输出端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范式.
  • 摘要:地方文化云建设和运行,必须提高数字文化服务意识,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共创制度,解决纵向资源、横向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整合共享问题和资源加工等资源建设问题;建立公共数字文化云运行保障制度,解决公共数字文化云建设和服务中的资金、设备、人才、技术、法规等保障问题;扩大地方文化云的社会影响,社会知晓度、用户参与度、云服务满意度,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效能。
  • 摘要:传统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在政策法规、保障资金等方面都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应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依靠全社会力量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 摘要:制定农村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体系的研究,建立健全吸引农村人才留在家乡创业激励的政策,农村青壮年输出要纳入计划。重点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将乡村文化建设更新融入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城乡等值”建立“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惠民队伍,弘扬正确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奖励和诚信体系保障,激励帮扶农村脱贫致富的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政策引领、产业扶持,引进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者给予大力宣传和推广。建立加强方便、快捷的管理、运行互联网平台。
  • 摘要:在非遗保护传承中,预防趋利倾向,文化馆应加强沟通,合理引导,提高传承人的民族意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非遗保护传承,多方通力合作,大力监管,打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政治和生态环境,强化传承人核心地位,引导传承人摒弃趋利倾向,发扬工匠精神。
  • 摘要:群众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通过群众文艺创作来传递正能量,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有价值的思想,是群文创作者的主要任务.1996年,象山以充满浓郁渔乡风情的双人舞《挂灯》一举夺取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银奖,时隔十年的2007年,象山再次以气势恢宏的大型广场舞蹈《海达渔鼓》冲刺“群星”,最后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磅礴的阵容气势、独特的舞蹈语汇,摘取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蹈表演奖,成为象山群众文化创作史上的一道里程碑.2013年10月,象山唱新闻《长年葱》以其独有的表演形式“唱新闻”再次香飘全国群星大舞台.《挂灯》《海达渔鼓》《长年葱》三获“群星奖”,点燃了群众对群文活动的热情和积极参与,促进群众文艺团队像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同时带动了戏剧、小品、表演唱等群众文艺的创作,使得群众文化走向发展繁荣.
  • 摘要: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其客观规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等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在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予高度关注,文化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职责.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摘要:齐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科学谋划齐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做好齐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扎实推进齐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织实施。
  •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文创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站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民族民间艺术文创产品开发,通过产业化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从而不断促进中国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
  • 摘要:汉阳区文化馆在知音文化的传承之路上任重道远。首先,大力宣传和弘扬知音文化。加强文献整理、档案管理工作,完善保存好千秋万代传延的原生态资源,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目的。在文艺舞台上吟唱“琴台·古琴”经典,并通过音乐会、演唱会、书法美术展、图书展等形式加强知音文化的宣传。其次,保护和复修与知音文化相关联的遗址和景点。联合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修葺古琴台,在古琴台、月湖公园一带增设蕴含“知音”意义的亭、榭、院、廊、桥和雕塑等,不定期更换“知音诗词文化墙”所登载的内容。设置诸如“知音文化音乐角”“我为知音赋首诗”一类的活动点等。最后,加强汉阳文化的对外交流。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对外文化交流和汉阳整体形象提升,打破部门界限和区域界限,建立对外文化交流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宣传、文化、体育、投资促进、商务、旅游、外事、侨务、会展等相关部门、单位,定期会商,集中研究讨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项,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规划和政策,发挥统筹、协调、整合的作用,让以“知音文化”为代表的汉阳文化真正走出去,让“来到汉阳,就是知音”成为熠熠生辉的汉阳名片。
  •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开始逐渐依赖计算机和数字媒介.同时,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已不能满足人民当下的需求,各种局限性和单一性弊端日益被显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传播等急需发生转变.数字化文化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摘要: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部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发展目标。因此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注重现实题材,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抓住地域特色,突出民族性,使作品既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饱含对故乡深情的眷恋。
  • 摘要:群众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是来自基层的文化,传统群众文化作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活动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响力,促进全民参与,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广西金秀县瑶族“盘王节”活动为例,探索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 摘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的重要阵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实施以来,金华市的基层文化站建设在市人大的督查下,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面貌大为改观.乡镇(街道)领导对公共文化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升,文化站基本实现了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的良好保障.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激发,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也大为提高,活跃了基层文化,丰富了群众生活,为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基层文化站建设还是政府领导的面子工程,有的建好后在服务与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保障法在基层的落实仍需不断地向纵深推进.
  • 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文化馆服务的特殊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原来的孤残儿童、孤寡老人、管教服刑人员已经是一个狭窄的服务范围,城市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及其子女、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对文化馆特殊群体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新的考验,提出了新的课题.以云南省文化馆为例,驻云南省会昆明市,在服务的特殊群体中,外来务工人员有来自云南各地州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困难群体既有城市下岗职工,还有社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本馆服务工作要辐射全省16个州市,云南又是一个多山、多少数民族、西南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的特殊群体文化帮扶工作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文化工作者,有必要利用向上积极的文化引导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战胜生活的困苦,和正常人一样实现自我的价值。
  • 摘要:梧州,一个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美誉.梧州不仅拥有秀美的山水,人文风光,还拥有璀璨的文化瑰宝.民间民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探寻梧州当前民歌民谣的传唱与发展的现状,笔者以及一群生活的群文人,发起策划组织实施这项利人利己的文化工作——调研收集整理出版《梧州民歌民谣选》,为了出版此书,历经了近一年的辛勤工作,如今此书虽然已经广而众发.但是引起作者思考的问题经常萦绕耳边,所以笔者决心深入探究,从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些民族民间歌谣,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 摘要:客家民间刺绣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客家人的刺绣水平相对成熟,客家民风文化与刺绣艺术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客家民间刺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渐渐显现了客家文化意识形态和客家人风俗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和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基础和风俗习性.客家民间刺绣是客家民系历史移民的风俗文化产物.客家民间绣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是集传统民间美术、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技艺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及收藏价值.绣活极其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内涵,客家民间刺绣的悠久历史、图纹的丰富对中国民间美术史的补充和完善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 摘要: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化馆应该接受挑战、勇于承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引导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摘要:高安采茶戏作为高安茶文化的表达形式以及高安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艺术载体,经过汉唐时期文艺繁荣的文化积淀和宋元时期外来戏剧的渗透影响,诞生于明代中期成为地方风味独特的高安地方剧种,其文艺样式经过了瑞河戏、瑞河锣鼓戏、丝弦戏和高安采茶戏四个特色剧种的历史发展阶段。
  • 摘要:《杨浦文艺》是杨浦区文化馆馆办文艺期刊,也一本是以文学和群文艺术展示为主的群文季刊,每年分三期出版,分为冬春季刊、夏季刊、秋季刊,创办至今已是第23期.创刊以来在杨浦区广大读者和群文爱好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杨浦文艺》一直秉承着贴近社会、书写民生的宗旨办刊,充分展现出杨浦区群文宣传阵地的平台功能.《杨浦文艺》创办伊始得到了区文联、区作协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可以说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众所周知,杨浦区的作家、评论家及群文创作队伍在本市及全国都有广泛的知名度,既有像陈思和、刘希涛、管新生这样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和文坛名家,也涌现出了费平、陈佩君、刘翔、殷家键等一大批长期植根于群文创作的土生土长的杨浦作家.正因如此,《杨浦文艺》从一开始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摘要:关注特殊群体、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与均等化是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延伸服务.搞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是河东区文化馆的群文干部,从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秉承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对社会的特殊群体实施文化关怀十分重要,同时也看到文化馆在对特殊群体服务中存在着某些不足.本文以此为着眼点探索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并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改进一些举措,以便更好地丰富广大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 摘要:何为数字文化馆,目前在各个层面都还没有固定统一的论述,比较笼统的概念就是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化馆的资源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去,其目的在于突破文化馆在场服务能力的限制,将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融合,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联通与互动.目前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和方法,部分地区也以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这种互联网技术+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也是当下文化馆提档升级,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 摘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步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需求逐步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化,而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作为肩负着公共文化建设使命的各级文化馆,打造好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一的文化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可能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方式多种,各显其能,但不管怎么变化,目的是共同的,一致的,那就是千方百计的做好对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满足他们对文化艺术渴望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艺术品位,做到文化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 摘要:当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京剧虽被称之为“国粹”艺术,但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公众的喜爱程度都不称其位.走进剧场看戏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年人,即便有政府补贴的“文惠卡”一些演出也很难有五成的上座率.所有的京剧爱好者,每每想起这些总觉得伤感.作者曾被“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评为“中国京剧十大名票”。作者带领的河西区华艺京剧社也被评为“全国金牌票房”.作者觉得,振兴京剧艺术责无旁贷,应发挥京剧票友更大的作用,让京剧薪火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在小区的公园中、在企业的经营中、学校的社团文化中等等,这些艺术创作活动已经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创作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的提高,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注重.然而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对现在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正确树立文化价值理念,肩负起使命,让艺术创作能够更加完善,能够更有利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其生存与发展依托于社会环境的土壤.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在消解旧的文化传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困境,如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深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无疑是重量级的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非遗保护工作要真正落实,需要在继承传统、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朋友圈,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开展非遗博览会及各种相关展会则是近年来通过工作实践摸索出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展会打开非遗产品消费和非遗传承传播的渠道。
  • 摘要: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地方特色、舞台形式和人物形象,在国内文艺创作中独树一帜.近年来,舞台艺术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城市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的引导,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 摘要:本文旨在从协同创新视域对桂林渔鼓的传承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文化社区创建、生态艺术旅游和数字化网络平台等方式、方法对桂林渔鼓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
  • 摘要:十九大报告等都彰显国家重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民族民间艺术是其中重要的内涵,对其进行保护传承非常重要和迫切.当今社会环境虽然对文化的重视力度有所加强,但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共同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更有效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湖南地处中国中部腹地,自然环境复杂而多变,众多的原始文化与艺术保留在这崇山峻岭之中,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传播在这里过渡。因此湖南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多样性是独树一帜的。而只有充分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与内涵,才能真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摘要:本文结合江西省峡江县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谱牒文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浅显的探究.作者从峡江谱牒文献中简要概括为四个关键词:自强不息、爱国敬业、仁爱孝悌、和谐友善。
  • 摘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发区,是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却长期处于设施不健全、服务不精准的尴尬境地.构建具有普适性又符合高新区产业特色和人口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能为企业员工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将为企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 摘要:1987年文化部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至2003年,文化部通过命名挂牌的方式,共在全国命名了486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是为艺术之乡建设的第一波浪潮.2007年至2008年,文化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开展了命名工作,截至2014年,共有96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为艺术之乡建设的第二波浪潮.现在应当顺时顺势地推进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第三波浪潮.
  • 摘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包括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内的各级各类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数不胜数,价值难以估量.由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固有属性,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常常与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存在一种天然的隔阂感和疏离感.文创产品开发,无论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自身传播、传承、发展,还是对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发展,都有着非凡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传承保护机构,必须主动履行民族民间艺术文创产品开发这个责任.基于此,笔者将从总体统筹、开发设计、营销推广三个层面提出若干思路,以供实践者参考借鉴.
  • 摘要:互联网时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再是可有可无,也不再是点缀.数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显著的“现代”特征,是典型的“新供给”,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它将带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化,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并将深刻地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的状况.自2015年起,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等单位推动下,各级政府对数字文化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城市开始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全国文化馆数字化改造升级步伐正逐步加快,数字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上海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厦门数字文化馆联合网等一大批文化馆云平台已相继对市民开放,并无缝对接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实现艺术普及资源的共建共享,呈现服务内容数字化、服务方式便捷化、服务对接精准化等特点,为群众提供更为高效、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马鞍山市文化馆、重庆北碚区文化馆、三明市文化馆、厦门市文化馆等线下数字文化体验馆(区或设备)也相继向市民开放,这些线下体验提高了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让市民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真实感受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的无穷魅力,提高了市民群众进馆活动率.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使群众既能在文化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成效显著.
  •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保护传承好地域特色文化.文化馆就是要投身到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实际行动中来,让全体人民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旗帜下,激发调动全体人民、全社会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活动,做好新时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各项职能工作,创新性的拓展项目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就是文化馆工作的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得到有效整合.
  • 摘要:云南省文化馆自创办以来,深入到全省各地州,了解风土民情,与当地建立了深厚友好的关系。在丰富县、市、乡村文化生活方面,带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复兴;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为当地提供项目策划、实施等智力保障,将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资源。在中央提出文化扶贫的号召之后,云南省文化馆这一发展思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尝试了多种途径,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 摘要:文化馆数字平台作为政务应用之一,不仅是政务公开、提供文化服务的平台,更需要以积极引导舆论、宣传推广,实践网络问政为主要价值和意义。
  • 摘要: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上升为法律规定.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重庆市各级文化馆自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以来,以学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在“大力推动”上下功夫,以推广制度规范、推行创新服务为具体举措,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全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取得质的突破.但是在收获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文化馆必须根据现状,厘清思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解决全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面临的困境.
  • 摘要:文化扶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文化馆是群众文化龙头,也是文化扶贫攻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近几年来在文化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馆如何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进一步承担职责、遵循基本原则、开创新的途径、收到更大效果,值得重视与探讨.本文结合兴国县文化馆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实践,着重探讨文化馆精准扶贫所遵循的原则和创新途径.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刘奇葆同志2016年9月在宁夏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全力开展文化扶贫,为焕发非遗活力、助推脱贫攻坚贡献了积极力量.随着非遗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非遗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联结机制急需加快构建.本文试从乐山非遗资源与脱贫攻坚的现状、非遗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探讨非遗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助推非遗发展与脱贫攻坚互促互进、互利双赢.
  • 摘要:每一项技术革新都不应该流于形式,每一次行业发展都不应该被动顺应,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不应该凭空想象。一家数字化企业,其产品内容若不考虑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不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必然难以长久。因此“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最该考虑的不是想建成怎样的数字化,而是群众需要怎样的数字化,怎样的数字化能够与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能够更好的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数字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条长期、曲折的探索之路。需要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群众文化事业崭新、精彩的未来,期待更多同人不懈努力。
  • 摘要: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在《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有所提及.文化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肩负起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一般意义上,文化馆服务内容可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展览等;另一类是开展文化艺术普及,包括讲座、培训、文化服务配送等.
  • 摘要: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繁荣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6年以来,商河县连续荣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商河县“中国秧歌之乡”称号.针对商河鼓子秧歌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强鼓子秧歌理论研究和宏观规划,加快鼓子秧歌与旅游业融合,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推动鼓子秧歌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加大传承宣传力度,做好“互联网+鼓子秧歌”的文章,进一步扩大商河鼓子秧歌的品牌影响力。
  • 摘要:在2017年度中国文化馆年会上,福建农民漆画工程获评2017年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受到了表彰.农民漆画的创新工程的成功,是福建省艺术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结果.福建省艺术馆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工程,带领农民画家群体主动突围奔小康,让农民画和漆画两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成功融合.既传承了非遗文化草根元素,又丰富了乡土艺术的丰富内涵,诞生出新的艺术品类“农民漆画”,激活了农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成为乡村社会文化进步的一股新力量.文化精准扶贫工程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协调发展之路.
  • 摘要: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和人口状况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扶贫对象进行治贫.文化扶贫助推扶贫攻坚,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文化民生,能让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而文化馆作为文化的重要职能部门,就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知识,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文化馆服务“精准扶贫”,进而开拓文化扶贫攻坚的新局面.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占主导的需求已经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为主,向主要满足精神需求为主转型.为此,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和全民艺术普及的具体实施部门,公共文化馆系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馆在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塑社会价值体系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历史使命,认真分析文化馆事业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表现,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主动回应人民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 摘要: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43万人.于1950年8月建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是我国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江开放城市.襟江怀湖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物流便捷.楚文化与吴文化交融之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2006年以来,先后评定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市级名录,其中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4项,省级名录16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奠定了实现民间艺术文创产品与市场开发对接的基础,本次调研将全市传统文化产业分为传统工艺、传统饮食、民俗旅游开发三大类,工艺和食品方面分别以大冶佛圣堂雕塑工艺有限公司、黄石食博园饼业有限公司两家民营企业为参考对象;民俗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以西塞神舟会、阳新富池三月三庙会为考察重点,对本市的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和传承现状作调研分析,为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地方发展及利用进行探索寻求答案.
  • 摘要:对于文化馆服务而言,服务的提升不仅在于活动筹办的变革,更在于自身目标的转换,要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提供真正让群众认可、满意的文化服务,从而打好文化自信的根基。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力量,眼下,我国的文化馆急需在完成基本职能基础之上,将文化馆的职能与“满足人们群众文化需求”深度结合,真正实现“全民美育”。
  • 摘要:文化自信的巨大价值作用己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得非常清楚。而对于普通民众特别是处在基层基础社区街道的民众来说,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更能体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文化馆在提升民众文化自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通过文化活动发挥对于社会和民众的精神引领和社会团结作用,是应该突出的重点。文化馆在更新文化活动内容以及文化公共空间建设、文化网络全覆盖等途径上,需要做出持久的努力和广泛、巨大的贡献。文化馆系统的场所和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加强,文化馆系统的工作内容需要得到大幅度的更新和充实。
  • 摘要:历史以往,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因为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研究如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载体本身的艺术精髓,推动创新,改变旧模式使其适应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需求。当今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旅游、学习、艺术、生活日常,笔者就这个方面进行探索。
  • 摘要:在地方各级保护单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所以,在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这一项目的人才投入和培养。整个数字化工作的过程中,将以《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为标准,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基础上,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基本规定,在数字文化馆所搭建的网络云平台上,对于非遗项目从资源建档、网络课堂、绩效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数字化保护方法的研究。
  •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余杭区多年来一直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努力.2013年,余杭区就已经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但由于余杭地域东西狭长,镇街经济实力不同,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西部镇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余杭的文化西进工作是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的实施行动,是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余杭的文化精准扶持还将会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因为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文化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文化改革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化改革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并最终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 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广场舞业已成为人们追求更高、更新、更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场舞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有助于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摘要:宝坻是评剧和京东大鼓两门艺术曲种的重要发祥地.2006年,宝坻区成功申报评剧和京东大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对此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制定政策文件,将非遗传承列入“文化兴区”的发展总规划.同时,宝坻区采取一系列举措,落实评剧和京东大鼓的普及发展和保护传承.2015年,“小星星”少儿戏曲培训班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基于此作者对“小星星”少儿戏曲培训在宝坻出现的文化背景和有关实施的举措、成果与经验的初步总结,希望引起重视,有利于此项事情的发展。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文化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为边疆文化建设注入了新能量,搭建了新平台,让百姓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文化自信也得到彰显.而文化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和异彩纷呈的延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加快了边疆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了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为边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内需动力和发展空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