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6-10-22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会议文集: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8条结果
  • 摘要:清中期以来,广东经济渐趋繁荣,古书画鉴藏之风兴起,藏家辈出.佛山吴荣光(1773~1843年)精书法,善鉴藏,是广东鉴藏之风的先行者.在仕游天下的同时,吴荣光利用特殊的身份,与博雅文士游历,和文物藏家交往,饱览饫看丰富的私家收藏,练就了非凡的鉴赏眼力.吴荣光积极投身于个人收藏的事业,在北方和江南搜求名迹,惨淡经营,庋藏书画堪具规模,拉开了南粤书画鉴赏、收藏之序幕.晚年,吴荣光手不释卷,开始了浩繁的著述工作,整理历年的书画文物收藏,著成《辛丑销夏记》,并依托着乡邻同好的交际网络直接或间接指导了广东的一系列鉴藏活动,成为广东书画收藏史上名副其实的先行者和书画鉴赏风气的领路人.本文主要依据《辛丑销夏记》,参阅其他相关文献,仔细梳理,试图从交游对吴荣光鉴藏的作用、吴荣光书画鉴藏态度与趣味、吴荣光书画收藏来源与去向、吴荣光对藏品的阅玩、吴荣光鉴定书画的经验等方面,立体地呈现出吴荣光丰富而生动的古书画鉴藏活动之基本面貌,揭示出收藏家本人在古书画收藏、鉴定、欣赏方面的主要特征,希冀引发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 摘要:近世以来,画士群体的形成,与治生有密切的关系.画士的职业伦理从明中后期以来,经历了"内儒外商""内商外儒"的演变,治生成为这种演变的直接原因.不过,从伦理道德的底线来讲,近世以来画士的职业伦理还是可以讨论的,这就是诚信原则,可以从声誉与艺术质量两个方面来说。
  • 摘要:明代文人崇尚复古之风,文徵明集前代大家于一体,其诸多作品皆有体现.本文通过以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作为切入点,将其与王维的《辋川图》相比较,考察明代绘画承传前代大师的缘由、条件及内容,以此阐析明代园林绘画的文化内涵,拓宽艺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运用田野考察、艺术形式分析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采用《辋川图》的园林主题、诗画形式、"平远"取景和幽篁成屏之空间营建等要素和手法所营造的古雅意象,在绢上创造了一座理想的文人园林.
  • 摘要:"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但"观画"图像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插图,正是一幅典型的"观画"图像,描绘了董其昌、陈继儒等在古董店前观画的场景.一方面,画面突出了观画者"细看"作品的情态,"细看"是观者观看图画的外在特征和基本内容,并判断作品的真伪;另一方面,"画中画"中的题诗等细节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意义.在明清"观画"图像中,"细看"和"隐喻"是"观画"的两个重要层面:"细看"是"观画"最为核心的步骤;而图像往往又有弦外之音和隐喻意义.
  • 摘要:明代嘉万时期,崇奢黜俭的社会风气与有闲阶层的长物之好为书画消费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情往还与雅贿成风又产生出更多的购买需求.有闲阶层更是把庋藏书画看为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夸示书画藏品也成为他们展示成功与地位的手段.世风影响需求,而需求又带动消费.书画交易可谓如火如荼.
  • 摘要: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牺牲之后,20多年隐居在家乡和州迢迢谷.而1666~1668年,他以北京为中心,进行了三年的北游.从其《馀生诗稿》可知,1666年是其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首先,"北游"是其"馀生"的开端,北游之行是他在甲申之国变后重新真正接触社会生活的开始.其次,北游三年中,戴本孝所交游者有隐居不出的著名遗民,也有已在新朝为官的故人.他在此间的种种社会活动,特别是《赠冒青若山水册》表现出对于失节的恐惧心理和自身遗民形象塑造的焦虑.最后,戴本孝在"北游"过程中拜谒故国也记录新朝,是一次包含着一系列诗画创作的传播活动,也由帝京的繁华生活对比自己隐居的冷落,产生了落差.
  • 摘要:作为注重情节与叙述的纪实性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因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关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延展,尤其是在某一特定时期集中爆发了其图像资源被反复观看、利用与再消费的现象.本文从对现存《韩熙载夜宴图》的知识检讨展开研究,通过多个版本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一艺术母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语境下呈现的三种被观看角度与图像资源消费情况,即从五代时期其创作缘起与原本意图,发展到两宋之交艺术母题被再次重视与消费利用,特别是到明代中晚期对这一图像资源与绘画母题的再利用研究.最后,结合当代学术研究现状,提出在当代语境下该作品的再利用与再消费问题,并从传世文物研究、母题的文化含义与引申发展、艺术史研究,乃至物质文化研究等角度,就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评述.
  • 摘要:半字编号是中国古代书画上的一种特殊编号,其书写位置与笔迹相对统一,王耀庭先生认为可能是查抄严嵩书画时留下的"骑缝籍记挂号",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明代内府书画编号.但从籍没严氏书画的程序和籍官簿的登记情况,以及山东朱檀墓出土的明代内府书画编号看,半字编号很难与"籍记挂号"和内府编号产生联系.现存传世书画中的半字编号很可能是仿明代圣旨中的半字勘合编号,这些编号不符合明代半印勘合制,不具有判断递藏链的鉴定学意义.
  • 摘要:本文以谢兰生《游罗浮日记》为中心,探讨清嘉道年间广东籍文人书画家谢兰生的罗浮山旅行及其相关创作的问题.本文根据存世的诸家罗浮游记以及山志、绘画,首先谈论了宋代至清初的罗浮旅行情况,指出前入旅行中"重罗山而轻浮山"的特点.接着探讨罗浮山旅游资源(尤其是浮山)在嘉道年间的开发问题.其后讨论谢兰生罗浮之行中的交通工具、路线,清代文人如何品味山水.最后还讨论了谢兰生关于罗浮山的诗画创作情况.
  • 摘要:傅山不以绘画见长,但其绘画中表现出的独特风貌与鲜活气息,成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坛的另类.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传世画迹,简论其山水、花卉等艺术特色及其鉴藏、传播情况,揭示其在各方面所展现出的超凡才能,而其超凡才能在客观上助推其绘画的传播与底蕴的加深,但却消减了人们对其绘画的深入认识,甚至有画名为他名所湮的史实.
  • 摘要:本文勾勒了春宫画在中国艺术史的时间轴和分类轴中所占的位置,指出对春宫画进行研究的初步工作——分类——要依据材料质量、绘画水平、制作工艺,在春宫画中区分出不同等级,并假设它们对应不同社会层次的消费主体;然后列举不同等级——宫廷专用、民用高端、民用普通级别,对几件已发表作品的年代提出了一些看法;再次,通过古代春宫画里的香具细节,分析不同等级、不同时代春宫画创作手法和表达意图的异同.
  • 摘要:笔记、日记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的学术界,笔记与日记的史料价值已日益受到重视.笔记、日记的内容虽丰富,但亦因系随笔所记而杂、散,有的还是潦草的稿本,直接使用较为不便,因此要想利用好它们,整理的工作又需先行.关于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家传记类史料,从资料来源而言,可分为"亲历亲闻的传记史料""遗闻轶事类传记史料"与"转录前人的传记史料"三种类型.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史中相关书家传记类史料的记载.研究书法史(尤其是清代书法史)者,必须得重视这些史料的文献价值.
  • 摘要:上海龙美术馆所藏《石涛花卉册》,作品的格法、功力具备,面貌多样,既有水墨,也有设色.技法丰富,既有水墨大写意的荷叶,也有白描双钩的水仙.画中题识书法包括隶书、行草书、小楷等,且题字位置随时而变,每见匠心.故《石涛花卉册》应为石涛真迹,作品创作时间在1687~1689年之间,它与石涛其他"广陵树下"时期的作品一起,见证了"画僧"石涛中年时期追求入世的积极心态.
  • 摘要: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在山水画、人物画、松竹、诗词、书法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精于鉴赏,富于收藏,交游于皇戚贵胄、文人骚客、高僧老道,在宋代文艺界扮演者重要角色.文章把王诜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整体解读",把其艺术、艺术观、鉴藏观、交游圈等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展开研究,将有助于对王诜及其艺术的重新评判,也有利于对中国美术史、鉴藏史与文化史等研究领域的推进.
  • 摘要: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为人们所忽略,更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以传世的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是"倒影月"的文学"互文"(包括抒情文学中的经典意象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出于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在结语部分,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中西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 摘要: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是中国书画史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这个问题最先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提出的书画用笔同法论,宋元明清书画论多有延续的论述.明清两代也有提出书画笔法相异论的.但在古代书画关系论上,"书画同法论"占主流,"书画相异论"不太为人关注.中国传统书画关系论与当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历代论者所表达的理论认识及其语境意义,书法与绘画的笔法同异与历代书画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不仅是对于书画理论史这一重要论题研究的推进,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探讨书画关系论与书画实践的相关性,以及书画关系论与当代书画艺术发展的问题,对于廓清当代书画创新中存在的理论困惑与实践的难题,推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 摘要:"书画同源"说是元初画家赵孟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核心观念,其对元、明、清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观念之一,赵孟的这一观念是何以形成的,向来未知.本文试图在文献与图像之间寻找一种互证,力求还原赵孟此观念的形成过程.发现,1300年,当好朋友鲜于枢首先在金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图》上阐明"书画同一关捩""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的观点后,赵孟紧随其后作跋,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发生了极大转变.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偶然的.
  • 摘要:五代宋初山水画大家李成官职北宋即有争议,现当代以来却坐实李成生前官职"都是不可靠的"、"皆为误传"与"毫无根据"这样的论断,致使个性鲜明、志向高蹈之大家形象,枯槁干瘪为扁平画史符号.质疑李成生前官职的主要原因盖有二:《李成墓志铭》作者宋白为文"少法度",李成子孙为亲者讳.北宋史料所载李成生前官职难以证伪,应是可信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