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5-22

主办单位:;中国保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给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特征。启示我们应该建立农业保险立法,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多经营主体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以农业保险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并且探索建立一种以商业保险经营为主导,政府通过补贴保费进行引导,通过政策性再保险提供扶持的农业保险供给模式。并通过对湖北省的农业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加入WTO后,农产品价格与出口补贴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当尽快确立农业灾害政策保险制度以及如何确立该制度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近两年吉林省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进行了实证调查,以玉米等粮食种植业为典型,剖析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种植业保险的实践经验。提出搞好吉林省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险模式进行了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纵贯三次产业的全部内容,包含众多产业链条,保险链条也应该做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
  • 摘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破坏容易究责难,极易产生“污染企业获利、损害大家埋单”的公地悲剧。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的市场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污染保险合同双方就风险概率与费率高低关系的博弈机制,得出高风险者驱逐低风险者的结论,结果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不可持续,从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其影响分析,得出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害人赔偿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要以政府立法推动为主。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的模式,并应注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积极对食品责任保险加大宣传力度,使其需求和供给相匹配,使其功能达到最大化。
  • 摘要:本文对环境污染风险及其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中,政府及其决策者应认识到商业保险机制在对付环境污染风险方面有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潜力。环境责任保险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受害人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保险机制不仅可以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同时因为可以抑制企业制造污染而具有“代理监管”职能。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以实行间接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环境责任保险是主体,环境责任诉讼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的基础,政府支持是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补充。环境责任保险要有效地运行,离不开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完善的民事侵权诉讼体系。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 摘要: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理论特征与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在金融危机深度扩散和世界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出口贸易额下降尤为明显。因此,出口信用保险作为WTO规则允许的国际贸易支持方式,对经济下行周期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信用保险尤其是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保险业对国际贸易往来的支持和影响程度。
  • 摘要: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ECA的竞争、合作与合并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通过实证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地区的信用保险市场都较为狭小,难以容纳众多的ECA,而众多ECA的激烈竞争,还可能会给ECA风险评估体系带来冲击,导致风险暴露额的急剧扩大,影响ECA带来偿付能力。中国信用保险市场难以象寿险和财产险市场一样容纳大量竞争者。
  • 摘要: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已经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风险高度累积的社会发展阶段,2008年中国发生的数次大型自然灾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额损失。面对这样的损失现状,理应发挥损失补偿功能的中国保险业是否有足够的赔付能力就成为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本文依托cummins,Doherty和Anita(2002)的保险赔付能力度量模型,引入中国1998—2007年保险业经营数据,对2007年末时点上中国国内39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全行业的赔付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800亿到2000亿的巨灾损失给定区间内,中国财产保险业的赔付能力介于57.7%到87.7%之间,巨灾损失幅度越大,财产保险业赔付能力的缺口越大,而且增长速度大于损失幅度增长速度。本文认为,造成这种赔付能力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全行业资本与盈余的低水平,以及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
  • 摘要: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支撑的灾害救助制度。但随着风险的巨大化、复杂化倾向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建立专门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同。尤其是2008年的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更是凸现了在我国建设有效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总结已有著述和研究成果,从制度建设和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基于我国巨灾风险特点和风险管理现状,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国家巨灾基金为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气候变化,巨灾损失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的趋势。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暴露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薄弱。传统风险分散方式的不足使资本市场、政府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提升。本文克服了已有文献只定性讨论政府作用的缺陷,从需求角度构建了政府、再保险与巨灾风险债券的组合模型,结论表明:政府与再保险、巨灾风险债券都存在替代效应,这解释了当前各国政府在分散巨灾风险中参与程度不同的现象;政府的参与,还减少了巨灾债券与再保险组合的可行集,限制了直接保险人的选择。
  • 摘要:本文对巨灾风险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巨灾保险的经验在我国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全球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达706亿美元,在应对巨灾风险上。保险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借鉴国外巨灾风险保障制度,运用国际通行的市场机制,建立起适合我国特点的巨灾风险保障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和完善巨灾风险防范立法、国家设立独立的全国统一的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巨灾风险保障中的作用。以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当巨灾风险来临时,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救灾、安置灾民和灾区重建,资金的来源也更有切实的保障。
  • 摘要:本世纪初,多家国际著名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因不当进行再保险交易而陷入财务丑闻,国际各界对再保险产品提出质疑和批判。如何正确界定再保险合同的范畴,如何判断一份再保险合同是否转移了“重大保险风险”,成为一个倍受国际保险业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际精算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若干种风险转移测试的量化规则,某些规则深入影响着国际保险业对重大保险风险转移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阐述了国际精算界对重大保险风险转移问题的观点,并重点阐述了最具有影响力的两种风险转移测试规则:10-10规则和ERD规则,最后结合国际保险业发展的大背景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和思考。
  • 摘要:本文对人口老龄化与寿险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对于寿险业的影响同样需要关注。了解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及早研究对应措施,可以使寿险公司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转型。
  • 摘要: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国内第一款专门针对银行保险开发的产品“千禧红”,“千禧红”的出现标志着银行保险在我国正式开展。由于国内保险公司的大力推动,我国银行保险在短短9年间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表面上看,我国银行保险保费规模逐步增长,在人身险中的地位日益扩大,显示出银行保险强大的增长力,但是细细研究却发现,我国银行保险季度保费同比增速却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季度保费同比增长率最高时超过1000%,最低时甚至为负增长,短短9年过程中即出现了2次井喷式增长。 本文在对我国银行保险市场波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银行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目前银行保险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非良性现象做进一步分析,进而得出目前造成我国银行保险市场大幅波动以及非良性现象出现的原因源于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的合作松散的分销协议模式的限制的结论,并结合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现状就此提出发展建议:将目前的分销协议模式尽快转变为战略协议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可供借鉴的FSC模式。
  •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寿险公司成本控制问题,主要研究成本控制对象、成本动因和成本控制工具,从而为寿险公司提供成本控制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本文先从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要素即成本动因角度去探讨寿险公司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成本动因确定的范围的指导思想不限于财务管理中与核算有关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因素,而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客户的满意度程度等无形的成本动因。
  • 摘要:在我国保险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灰色关联性分析理论对影响商业寿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寻这些要素对商业寿险影响度的大小,并给出合理建议。
  • 摘要:本文对外资保险在我国寿险市场份额进行了分析。随着加入WTO以来,外资保险在我国寿险市场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依据世贸承诺2006年12月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外资保险的发展加速,中外资保险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寿险市场的外资寿险统计方法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通过建立混合法,考虑中资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权以及合资寿险公司里的中资股权因素进行外资寿险的份额统计,更准确地统计外资寿险份额,并通过国际寿险市场外资比例的比较,应适时调控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结构性地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改变传统的保费统计方法,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参与中西部大开发。加强对外资实际份额的调查与控制。
  • 摘要:本文首先对投连险进行回顾,然后从8家保险公司公布的投连险数据出发,对2005年至2009年保险公司偏股型账户净值进行波段定量分析,并得出一些关于保险公司证券市场投资的结论和建议。
  • 摘要:寿险公司是经营人身风险的金融企业,其盈利能力是公司管理层和监管机关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健康的盈利增长既是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体现,也是长期稳定经营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很多保险公司上市,其利润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2003—2006年6家主要寿险公司的数据,通过stata软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寿险公司利润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投资收益率与寿险公司的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新契约占比、所有者负债比例对寿险公司的利润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 摘要:本文对我国寿险营销体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寿险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度发展态势,其中以“佣金制”为代表的个人代理营销体制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寿险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从传统模式以外积极探寻并尝试新的营销体制,尽快建立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节约型、高效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开拓培育更加广阔的展业空间。创造良好的营销生态环境。
  • 摘要:银保合作是近年来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旨在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与感受出发,并结合自己有限的理论知识,从银行最近几年的改革与变化开始,对银保合作形成的内在机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案提供一些自己的看法。
  • 摘要:寿险转保已成为保险市场上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信息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保单持有人进行寿险转保交易必须通过保险代理人,而保险代理人和保单持有人的行为目的不一致,导致诱导转保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后发现目前的代理人佣金支付制度鼓励代理人诱导转保,而引入奖惩机制则能对代理人形成激励。本文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不同制度设计对代理人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初步的制度设计构想,从而为监管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思路。
  •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营销员队伍诚信建设也迫在眉睫。2006年3月13日保监会首次出台《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现行营销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诸多学者很早提出我国保险营销员佣金结构不合理问题,本文在介绍国外或有佣金制度基础上,细致分析了或有佣金制度对保险营销员的激励作用,最终提出将这种制度安排用于保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设想。
  • 摘要:本文对青岛地区寿险、意外险、健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影响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有风险、风险态度、自我保障、资产、经济增长和收入等。选择2004~2008年青岛地区的季度数据,对上述三类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与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等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寿险需求与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负相关;意外伤害保险需求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正相关;健康保险需求与GDP正相关,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障支出负相关。
  • 摘要:近年来,我国健康险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行业的总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为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具体分析新医改对我国健康险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下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从健康保险的行业竞争态势、供求关系以及风险因素等角度思考,分析了健康保险公司寻求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阐述了通过参与地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建立公司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经营策略,提出了以社会性医疗保险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总体经营策略。并总结了实施基于社会性医疗保险的公司经营策略可创新健康保险经营模式。
  • 摘要:本文在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背景和各地区实施的保险模式进行综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解决的途径,重点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商业化管理与运作的可行性展开了分析。
  •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肆虐下,坚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建成全面涵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保证。本文利用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方面,参合组居民优于未参合组,但差距不显著,说明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不大;在卫生筹资公平性方面,未参合组居民优于参加组,说明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制度设计没有实现垂直公平。
  • 摘要: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公共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发达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为此而面临着严峻的社会保障财务危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社会保障的政府负担,同时构建一个更有效、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而自社会保险制度问世以来,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二者形成相辅相成、互为竞争的局面。本文认为加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是缓解养老保障危机的重要举措,同时本文为此提出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的建议和对策。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开展,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保障水平相对降低。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相对下降,意味着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 摘要:本文首先应用制度变迁等制度分析理论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解析,从文化和制度上揭示造成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给我们警示:在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如何创新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安排?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加强对企业年金委托----代理链条上的风险点的监管,克服市场失灵,防止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降低国家社会保障的系统风险。利用制度分析、政府干预、产权、公共选择(含寻租)等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在反思美国金融混业背景下的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基础上,从制度框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创新中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安排的对策建议。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传统养老基础的削弱瓦解,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高层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几种主要形式和现状;然后从我国所处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上各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的相关指标进行简要比较,得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高普及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并且从人口结构角度得出必须在现年40~50岁人群有保费交纳能力、丧失劳动力之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结论;最后从提供何种程度的保障水平、保费来源渠道、保险基金管理方式等方面,参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提出了几条建议。
  • 摘要:本文主张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模式应为“各级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服务;国家税优扶持,单位、个人缴费;完全账户积累,独立管理运作;覆盖全国城乡,社会共同监督”,并从国际商业机构参与社会养老的经验、政府直接管理农民养老的困难、商业保险服务农民养老的优势、中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构想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为解决“八亿农民养老”这一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难题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思路。
  • 摘要:本文对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也成了当前的热点问题。沿海有条件的省市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均存在覆盖面窄、参保率低、不可流转接续的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统筹层次低,资金来源有限,缺乏中央政府的参与与投入,尽快出台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既具有可行性,更具有迫切性。
  • 摘要:覆盖多企业员工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在OECD国家已经运行多年。总体而言,集合计划操作存在两种模式:即存在严格行业准入资格的封闭式计划以及向个行业各类型企业开放的开放式计划。集合计划的治理结构也有内外之分:分为内部模式(企业劳资双方指定企业年金理事会担任受托人)和外部模式(引入外部专业受托人)。 本文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中、发展中国家中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运作,之后对我国的行业年金和集合计划做了总体回顾。在分析妨碍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发展的问题以及分享国际经验的基础上,OECD作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推进集合计划在中小企业中的覆盖面。建议包括:⑴开放行业年金成员资格;⑵新设行业年金基金;⑶改组地方社保中心为独立受托机构;⑷对商业化受托人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应给与政策激励。
  • 摘要:养老基金是为保障劳动者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所在的单位和个人征集保险费和政府拨款而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资金。养老基金如何实现保增值是目前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安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系统诠述国内外养老基金投资的相关文献,由此为发端。对养老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监管的定位和定性、政府的角色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理性检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考察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养老基金运作、增强投资绩效的政策建议。
  •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催生出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现有的生存状况折射出养老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各地实施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不同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失地农民、政府、保险公司三者角度对商业保险参与的失地农民养老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我们应该在致力于真正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商业保险参与的失地农民养老之路。
  • 摘要:本文通过和日本的比较,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富先老”的程度进行了具体化的描述,即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在日本之后约30年,经济发展进程在日本之后约40年,而社会保障和保险业的发展则落后日本大约5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提前和加速到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进程最快的老龄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还没有没表面化,但不久就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保险产业的发展都还很落后。面对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的挑战,现在就需要明确“公私互补的生活保障”的观念,促进保险业的大发展。人口老龄化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保险业要抓住机遇,在充分发挥保险的职能、服务老龄化的同时发展壮大自身。
  • 摘要:为农民工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任务。2009年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模式,许多城市也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存在外来人口进入的动态劳动力市场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养老保险的两期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并从劳动力市场变量、社会福利变量、养老保险体系变量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存在情形下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本文研究认为农民工进入城市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办法》提出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会极大地提高农民工的福利,但该模式也面临着稳定性不足的挑战。
  • 摘要:在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需要考虑流动不足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流动性不足下,保险公司最优的资产配置策略和交易策略。模拟结果表明,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中,保险公司应多样化其资产组合,且现金流匹配策略是其最优的交易策略。
  • 摘要:本轮金融危机暴露了现阶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缺陷,总结这些教训对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保险公司来讲将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具体来讲,这次金融危机提醒我国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在战略风险管理、资本需求和成本管理以及管理层激励补偿机制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过去30年来的江苏保险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在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江苏保险市场的经济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江苏保险市场总效率较高,但还存在资源浪费,整个保险业行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行业效率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最后为进一步发展江苏保险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以线性加权综合法的实际案例,阐述现行保险企业在绩效考核时通常所采用主观赋权法的缺陷,从而引入客观赋权的主成分统计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摘要:买保险,就是买未来的保障,看重未来的理赔服务。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质量既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关系到客户的投保意愿。在当前保险业竞争激烈、经营成本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个别保险公司基层机构可能会出现拖赔、惜赔等现象,形成了投保消费者“理赔难”的问题。 本文以理赔服务要素为依据,建立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就纵向和横向比较两种情形,分别给出了单指标评价、子目标综合评价、总体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以期对提升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质量有所裨益。
  • 摘要:在我国保险行业促发展、防风险、增效益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提高数据真实性,是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的统一要求,也是保险业科学发展的基石。加强数据真实性管理,信息技术大有可为。本文从信息技术视角,认真分析了保险数据真实性的表征及其原因,提出了通过IT手段提高保险公司数据真实性的建议。
  •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诉讼案件增势不减,有的历经一审、二审,有的还要再审。保险公司选择诉讼,是预期诉讼优于非诉讼。但是,从诉讼的结果看,保险公司无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都是胜少败多,显然有悖诉讼初衷。因此,研究保险公司诉讼理性,不能仅关注诉讼,还应考虑与诉讼密切相关的诉讼预期、非诉讼。本文深入剖析一则保险诉讼案例,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对保险公司诉讼、诉讼预期、非诉讼进行全面比较,为决策者提供更理性、更具可操作性的建议。
  • 摘要:保险市场的开拓与市场营销密不可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营销从单纯的推销转化为现代营销,即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作为顾客满意的核心之一的顾客抱怨管理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对于保户来说,得到满意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对于保险人来说,保户满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说它是手段,是因为保险人可以通过实现保户满意来获利;说它是目标,是因为保险人应当让保户满意,这是由其社会使命决定的。总之,保户满意与否,决定着保户的消费和保险人的销售能否实现。正因为如此,研究保户抱怨管理及服务补救问题,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它将为保户满意的实现提供方法论。
  •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利用金融网络洗钱的规模不断扩大。反洗钱成为金融业的重要任务。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业务经营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洗钱活动与反洗钱工作存在自身特点,本文通过对保险业洗钱活动和反洗钱现状以及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对策。
  • 摘要:本文对金融危机下保险公司治理与风险管控进行了分析。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放开、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从公司治理层面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的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加大了保险业运行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保险公司治理,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 摘要:本文对创新保险超市连锁经营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当今中国保险业的推销模式,面临诸多选择。营销体制的创新更是未来保险主体制胜的法宝。新车保险超市营销模式在中国很多地方去的成功,问题是如何避免行政干预市场的行为。爱德华·琼斯模式、武汉中百超市连锁扩张和新车保险超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 摘要: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achel.Porter,1985)教授就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将产业组织分析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提哈拉德和哈默尔(Parahalad & 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理论界和企业界自此掀起了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本文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培育机理进行了探讨。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保险主体日益增多,但人才供需比例仅为1:4,有相当从业资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尤其稀缺。保险业人才匮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安徽省保险人才教育现状分析为例,对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人才教育的总体思路、政策导向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 摘要:本文对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风险管理逐步得到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认识和应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迎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尤其是全面风险管理或企业风险管理(ERM)观念的引入拓宽了风险管理的视角和范围。全面风险管理包括风险控制和战略风险管理两个方面,而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加凸显出来。
  • 摘要:制度是保险企业开展合规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体现着企业的战略,贯彻着各项经营策略,引导着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经营的行为,最终决定着经营的绩效。本文从保险合规管理的角度针对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着重从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对新阶段保险合同纠纷问题之特点及解决进行了探讨。保险业在新起点新阶段面临的一个较突出问题是各种纠纷及与之相关的司法案件的增加,这其中因保险合同本身引发的保险争议又占了相当大部分。这类问题还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若不能较好地解决或缓和合同纠纷,无疑会困扰与影响保险业的持续顺利发展。对这些问题必须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并以新思维新方式积极应对之。宜多管齐下,既有近期的及应急性举措,又考虑长远与基础性方面,甚至从更为根本性的层面着手,来全方位谋划与解决这些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