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0国际儒学论坛
2010国际儒学论坛

2010国际儒学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2-04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2010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35条结果
  • 摘要:@@讲平等以后,等级观念长期以来受到反复批判。从儒家对等级的论述来看,等级制是有合理性的,在以往的社会历史中,平等都是相对的,从未存在过绝对的平等。平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财富不平均,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平均主义更不合理,差异才可能公平。平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现代社会的使命在于努力减少与减轻不平等。
  • 摘要:@@到底21世纪是什么时代?现代世界的普遍理念是什么?就是钱!21世纪的现代社会就是“钱”的时代。虽然,孟子先生开宗明义地说“何必曰利”,但现代世界已成为“钱”的时代的话,我们不得不说“利”。
  • 摘要:@@秦国地处西陲,相邻多是戎狄政权。《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一位先祖非子,由于善于饲养马及其它牲口,被周孝王分封秦地为封邑,成为周的附庸国,并继续其先祖伯翳被舜所赐的嬴姓,号称为秦嬴。
  • 摘要:@@推崇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孔子和儒学的主张,也包容在国学所有的学术流派之中。在国学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智慧和境界的论述。《礼记·礼运》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摘要:学界关于儒释道三家尤其是儒家与权力的关系的研究并没有看到儒家真实的地位。从法律史、政治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教关系既不能单纯从政教二元中加以解释,也不能脱离“礼”的约束来讨论。而在西方,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始终是通过神性的突破来进行的。在政教分离的模式中,是政治与宗教这两种权力对其应得之物进行划分,所以通过立法就可以解决其间的问题;在礼教的传统中,政治、宗教各有自己的名分,二者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礼制相互作用。所以,中国的政教关系应该是“国在礼中、礼贯于政、礼主教从”。因此,单纯从立法的角度,难以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
  • 摘要:@@“诚”与“信”,虽然为诸子百家所共同提倡,但于后代思想发展而言,则主要可以归之为儒家哲学的内容。“诚”,主要涉及人的内在的心理态度和心理状态:“信”,主要是指人的言与行之间的相合与一致。
  • 摘要:@@纵观古今,社会治理基本方式大体可分为人治、德治与法治。但三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包括在社会治理上,但并不是处处尽人意,深入反思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革,可以看到对社会治理的道德伦理基础的重视明显不够。
  • 摘要: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在当代,界定和培育君子人格是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 摘要:儒家非常重视治世,建构理想社会,指向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秩序治理。孟子提出仁心仁政思想,在儒家外王治世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孟子从王道仁政、贵德乐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与民偕乐等方面进行阐发,形成了以“得民心”为核心的治世论,深入拓展了儒家的治道理论。
  • 摘要:关于儒家生态哲学,学术界一般集中于《四书》和一些哲学家的文集中的哲学命题,典型的如孟子的仁民爱物、张载的民胞物与。本文在材料方面,突破了这一范围,进一步挖掘了五经和历代史书中的史料,系统整理了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的生态性态度。儒家文化把动物、植物、大地、山脉、河流都作为道德共同体的一员,重视它们的内在价值,要求用道德的态度对待它们。对于动物,儒家主张“德及禽兽”,要求尊重动物的生命,使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或一个生长周期后进行猎杀。对于猎杀动物,儒家还用礼制进行限制,防止猎杀过度。在儒家文化中,一些动物如龟龙麟凤等还具有神意,儒家对于这些动物以及其它一些对于人类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的动物,都进行祭祀。对于植物,儒家的要求是“泽及草木”,要求尊重植物的生命,使其完成生命周期或一个生长周期之后才能砍伐。在古代,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颁布政令管理林木。一些植物在儒家文化看来还具有神意,应予以特别保护。此外,儒家较早认识到了林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植树造林。土地、河流、山脉在儒家文化中也都是道德共同体的一员,对于土地,儒家要求“恩及于土”,生态性地利用和保护土壤;把土地作为祭祀的对象,“报本反始”。关于山脉和河流,儒家把整个自然作为一个由气的流行而贯通起来的有机统一体,要求维持它们作为自然的一个环节在导气方面的作用,反对人为地阻断气的畅通,如修坝拦水之类,反对肆意开掘自然资源。儒家提出了“川,气之导也”与“川竭国亡”的生态性质的命题。儒家生态文化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摘要:@@关于荀子之国家统治论,虽然已经有许多以“群”、君主论为中心的研究论文,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荀子所提出的“群”与君主论的了解还没有十分明确。因此,本稿是为了阐明荀子提出的“群”的看法与君主论所阐述的意义与意图。
  • 摘要:@@在2010年8月1日于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韩国的良洞村与河回村一同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在古代被称为“良佐洞”的良洞村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江东面,与河回村一同被公认为是最好地保存了朝鲜时期儒家习俗的代表性村落。
  • 摘要: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当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并被某些主体接受时,新主体因此而产生。主体的产生,从西方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角度来说便是善良意志的发生;从中国儒家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诚意或德性的发生。意志、德性是存在的绝对者。绝对仅仅是存在自身(identity)的规定性。绝对,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永恒,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普遍,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便是无限。当主体接受外在的、客观的、相对的事实时,主体的意志、德性随之而产生。意志与德性的产生标志着永恒、普遍、无限的绝对者的形成。相对者走向了绝对者。普遍价值因此而可能。
  • 摘要:@@国学“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从“爱因斯坦发现”到“德鲁克寄语”,爱因斯坦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 摘要:阴阳之道是京氏易的形上基础,五行思想是阴阳之道落实于现实层面以展现吉凶的中介桥梁。阴阳之道作为不可见之“无”,通过五行,而展现为可察可观之天象变化,从而转化为“有”。京房即以此易道沟通天人,发展了董仲舒所开启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出丰富的义理内涵和人文关怀。
  • 摘要: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以汉代经学为背景,以神秘之天为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依据,由天道贯通人道,体现出较为强烈的社会控制论色彩。本文尝试对其政治哲学中的天道观、阴阳五行说以及人道观从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论角度进行解读,进而提升其政治哲学中对社会控制问题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 摘要:荀子拿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设计,把儒家人道学变成为切实可行的做法。荀子认为礼义是人类结成群体、组织社会、维持秩序的必要设施,主张王霸杂用,礼法双行。通过解剖人性,他论证两手并用的政治哲学原理的可行性。苟孟的理论分歧,主要不在人学方面,而在天学方面。荀子把义理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发展了孔子“天何言哉”的思想。
  • 摘要:《大学》是一部在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儒家经典,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展现了古人对实现和谐有序社会的向往。时至今日,《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社会治理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修身”为治乱之本的思想启示我们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是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起点;“齐家”为治国之基的思想启示我们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紧密相连;“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想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絮矩之道”的运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正确的用人准则的贯彻落实。
  • 摘要:@@一般说来,中国哲学所探讨和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领域,其余思想都是从这三大领域引申而来。道家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问题;佛教侧重于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解决人与自身心理、精神之间的身心平衡问题,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问题。
  • 摘要:@@具有强烈家国天下之情怀与整体天人之关切的儒家,自先秦时代起,就在一种有别于其他家派的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渐次确立起自身涵纳天人、贯通古今、放眼未来、着眼天人价值应然之境的哲学天人之学。
  • 摘要:@@要研究儒家、法家的责任伦理及其治理思想,必须对责任伦理的结构、类型有一个了解。责任伦理的结构由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手段以及相应的标准诸要素构成。按照责任主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划分出三类责任类型:第一类是亲缘家庭责任,即一个人在家庭、宗族和亲属关系中所担任的角色以及承担与此角色相应的责任。
  • 摘要:管子认为:公正是法律的内在性规定,公正统领着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公心是法律实施的基本要求,首先应当体现在作为社会关系典型的君臣关系中;公义是对法律价值的完整把握,反映了法律和礼仪制度的相互匡正、相生相成的内在关系。
  • 摘要:在康有为那里,孔子之所以成为教主与孔子的思想密不可分。正是在孔子之道具体内容的展示中,康有为完成了对孔子何以成为中国教主的论证:第一,孔子之道包括天道与人道两部分,天道表明孔子重鬼神,言灵魂。第二,孔子之道以仁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救世初衷相印证,也是孔教与佛教、基督教的共同特征。在以仁为宗旨上,孔教与佛教、基督教完全相同。第三,孔子之道具有六艺与口说之分,六艺日以教人,口说择人而传,二者具有高低之别。第四,孔子之道注重变通,三世、三统兼备,后学中分出高级之大同之教与低级之小康之教。
  • 摘要:@@中国政治制度的出路何在?中国的经济改革既然是模仿西方的改革,那么中国政治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吗?在中国传统中,到底有没有与西方民主相呼应的思想资源,中国回应西方的人权观念时为何总是让西方人懵懂不清?这些问题原本就是在西方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郝大维和安乐哲在《先贤的民主》(The Democracy of theDead:Dewey,Confucius,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这本探讨中国政治民主化出路的著作中1力图回答的问题。
  • 摘要:@@“发现过去传统中积极的成分,揭露过去传统中消极的偏失,这是中国伦理学史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项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合理方式的运用。“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多年,必有其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
  • 摘要:@@《大学》是儒家论述修身治国的重要篇章,它认为治国之道应是“以修身为本”,“以絮矩为政”、“以养民为财”。这些学说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
  • 摘要:从董仲舒开始的独尊儒术,为在治国理念上贯彻“正君心”的儒家精神内涵提供了条件。在独尊儒术的氛围下,儒者能够在匡正君心和改良国家政治方面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而儒术的衰颓则直接影响着这一进程。不论汉儒还是宋儒,基于对“明德惟馨”和“为政以德”的北辰效应的信赖,他们始终坚守正君心以正百官万民这条理想的为政之道,以便为德行至上的天下一统铺平道路。但在如何看待君心与民心的君民关系上,仍表现出孔孟以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诸多差别。
  • 摘要:修身或做人与政治与社会伦理学在中国传统道德思考中是统一的,虽然不同的思想家有其致思的重点,但就中国伦理学的总体来看,这二者之合大于分。中国传统伦理学虽然是以修身的美德伦理学为起点和重点,然而,它不仅与治平伦理密不可分,而且,与人际间的规范伦理、交往伦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独立的美德伦理学形态。生活伦理与教化伦理也是处于一种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隔的合与分的关系中。这种特点自有其社会基础的成因、也有其得失和现代借鉴意义。
  • 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思想家们关心的主要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问题,他们的议论或是为了使社会达到一种合理的理想状态,或是为了使个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而这些主张又与他们各自的社会理想密切相关,因此关于社会理想的学说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 摘要:道学又称理学,指的是宋明间持续七百年的思想主流,而朱熹是这些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视野中的道学是一种正确认识人伦事实判断的客观真理和价值判断的规范性知识,修养人格以期在社会上实现正道的一种实践性学问,它同时具有人道精神、哲学精神与义理精神三个方面。在韩国固有的传统思想里便有道学思想的萌芽,而宋代的道学思想于高丽末期传入韩国。在道学思想的三个方面中,韩国的道学思想尤其强调义理精神。由于国家规模、民族传统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中国的道学思想是在包括性的远心的立场中形成了以包容性的人道精神为中心的思想。与此相比,韩国的道学思想则在内在的求心的立场上形成了以批判性的义理精神为主流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韩国道学思想的特征。韩国道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郑梦周、赵光祖和赵宪。
  • 摘要:@@《易传》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以仁与义为处理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则,关于这里仁与义的含义,金景芳先生认为用这样两段文字去体会比较恰当,一是《易传·系辞传》所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一是《礼记·中庸》所说的:“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 摘要:@@今年儒学论坛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社会管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巨大而深邃。为此,拙论要谈到的“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需要锁定论述对象。那是因为,一说到儒家思想,在中国不用说像孔子,孟子,朱熹这样的许多思想家在历史上的出现,就是其中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
  • 摘要:从“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现实出发,通过“三代”之治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认同,以完成社会政治秩序的应然建构,既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使命和追求、动力和机制,同时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特点和特色、路径和方法。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他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式和态度,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而且更在于他以哲人的眼光和智慧,反观历史,在充分肯定“三代”之治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之“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在宗法制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集“道”、“德”、“礼”、“仁”、“孝”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而这恰恰也正是孔子及其儒家政治哲学思想在汉代以后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 摘要:@@夷夏之辩与夷夏之变是春秋公羊学非常独特的思想。显然,“夷夏之辨”并不是一个民族或种族的平等对待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以地缘亲疏关系为界限的地域差异问题,毋宁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与礼教进步的问题,因此也才能够延伸出所谓“夷夏之变”的问题。
  • 摘要:《人谱》是明末大儒刘蕺山晚年花费十一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著作,是蕺山“心”体论哲学思想的定型之作。《人谱》在分析人之过之产生的缘由的同时,亦为犯过之人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迁善改过工夫步骤。透过《人谱》改过之“六事功课”,可以探析其中内蕴的工夫哲学,即“即存养即省察,动静一几”、“即隐微即显发,中和一性”、“即知即改,知行一体”、“即本体即工夫,工夫与本体合一”。《人谱》之工夫哲学,绝非空言玄谈,而是落实于主体自我的道德践行,在人心“本心”的提挈下,达致人与自我的和合圆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