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7

主办单位:;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

会议文集: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亚洲的一些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是伊斯兰文明的故乡,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小部分穆斯林.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伊斯兰的文明和文化领域并不局限于亚洲.由于伊斯兰文明在1400年前已经开始在亚洲传播,如今几乎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因此,研究伊斯兰文明对当代社会的贡献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当前,伊斯兰文明的重要性变得多样化,尤其是大部分的冲突都与穆斯林世界有关.因此,有必要去分辨受影响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后续反应是否与伊斯兰文化直接相关?此外,在这一背景下,也要去检验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明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能在何种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些冲突和问题.同时,本文还将对伊斯兰穆斯林人口的多元统一现象进行阐述,并说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因素促进有相同信念但肤色、道德、背景和语言皆不同的人民的统一,以及如何促进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进一步和谐.
  • 摘要:20世纪以来,俄中蒙三国的学者就蒙古人是否具有自己的"文明"这一问题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因为蒙古人不仅在蒙古,而且在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分布,所以研究不同的蒙古人群体在不同的主流文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政策、以及不同的学术和学派架构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蒙古文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因为这一根本性的区别涉及到不同的蒙古人群体所在国家发展自身"文明"概念的利益,所以不同国家的蒙古人(即蒙古和中国的蒙古人)所形成的"文明"是具有不同意义的.作为例证,本文中会重点讲述大家通常提及的"游牧"和"牧场"概念下蒙古文化和文明的独特元素.在蒙古,20世纪下半叶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游牧文明",而在中国的内蒙古却形成了与此稍有不同的"草原文明".而"草原文明"涵盖在了更为广义的"中华文明"中.这可以很明显地告诉国家政策是如何影响"文明"这一概念的构建过程的.因此并没有所谓的"文明",而是执政政府干涉文明的建设,决定了一个民族会有什么样的文明.事实上,干涉文明建设的不仅仅是国家政府,除此外,评判文化元素的国际性研究在"文明"的构建过程当中也发挥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蒙古,当前一些对畜牧主义(牧场)不满的全球环保人士质疑,蒙古人是否具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文化元素,即"移动式的畜牧(牧场)方式"是构成这一民族文明的关键因素.
  • 摘要:印度和中国都有着历史最悠久、独一无二的文明和文化,都属于农业大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两国的人口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口来自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性情,甚至所讲语言也各不相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部分人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要份额.在近代历史上,两个国家均受到过国外势力的侵略,都为了各自的解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的奋斗.在全球化时代,两国显著的发展带来了"亚洲的世纪"的局面.两国文明在道德和信仰方面也有着相通之处.此外,两国地缘相近,双方通过佛教徒和其他各种方式进行了意义非凡的沟通,两国人民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然而,两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途经,本文坚持以辩证的思维探讨两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更具体地来说,在印度教与儒学中最重要两个关键概念——"法"和"礼"都有着怎样的内涵?二者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观并支持各自文化传统的?两者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方便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因此,本文是一篇探索式论文,旨在公开讨论和比较研究中印两国,提出一些传统和新型问题,同时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观察印尼如何处理宗教问题,为亚洲其他国家处理种族和宗教冲突问题提供参考.印尼是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宗教在印尼的国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宗教思想传播到印尼前,印尼的部落中有很多人都信仰万物有灵论.最早,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尼群岛中传播了好几个世纪,印度文明给印尼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15世纪,随着海上贸易航线的发展,伊斯兰教思想逐渐开始传播.当时,伊斯兰的传教士通过印度教神话在印度统治的爪哇岛传播伊斯兰教思想.大约一个世纪后,欧洲的传教士和殖民者开始在印尼传播基督教思想.当时的荷兰殖民政府因为担心大规模的宗教转变可能引发宗教冲突,就限制了基督教的传播.1945年,印尼宣布独立.当时的开国元勋纷纷争论是否应该让伊斯兰教成为国教.虽然当时绝大多数的印尼人是穆斯林,但印尼政府对所有宗教都保持同等对待的原则.反共产主义的"新秩序"政权在共产主义动乱后颁布,并宣布共产主义是国家的敌人.苏哈托鼓吹宗教是反抗共产主义的有效方法.印尼人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明他们属于五大宗教中的哪一教,宗教教育也成为了所有学校的必修课.但苏哈托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宗教团体可能会形成一种政治认同,因此所有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宗教活动均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苏哈托的镇压和宗教的政治化造成了种族和宗教团体之间的紧张局势.1998年,这种局势变得更为紧张,华人在政治动荡中成为打击对象,宗教少数群体占领的地区更是爆发了内战和分裂战争.同年9月11日以后,伊斯兰激进主义开始崛起.由于印尼伊斯兰教保守派的作用,印尼国内基要派的发展保持着相对低迷的态势.改革后的政权强调本土文化,尊重多样性,允许各种宗教团体和平共处.新政权表示尊重宗教少数群体的权利,承认儒家思想,使得印尼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承认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宗教之一的国家.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鼓励"传统"伊斯兰教的发展,减少信奉中东基要主义穆斯林对印尼带来的影响.
  • 摘要: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也会造福世界各国人民.那么,那些在历史上、文化上和地理上接近中国的亚洲民族,应该更好地摆正姿态(实现一体化)从而受益于此声明的协同效应.中国梦可以被解释为习近平主席对前任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平崛起"理念在之前所铺就道路的贡献.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够实现.这些概念,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中的所有步骤,已经实现了与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融合,这种价值观念凝聚在儒家学说当中,而儒学集道德规范与社会哲学信条于一体,摈弃了过时元素,被中国政府塑造为一套启蒙与进取精神并存的价值体系.重新解读儒家思想,是当今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发展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现代环境下复兴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可实现儒学价值观服务于东亚和东南亚区域一体化.传统价值观从而可以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软"实力,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发展稳固的长期联盟关系.
  • 摘要:中国在不断发展前进,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现代新典范.因此与中国建立文化关系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阿拉伯各民族与国家需要努力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了解中国的成就与文化,让全世界人民拥有更好的未来.阿拉伯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与中国持续千年的友谊关系,并以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基础,实现当下及未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牢固文化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阐述:一是对中国现代成就的研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国家,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适用于阿拉伯国家发展文化的成功经验.第二是如何使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立更为融洽的未来关系,这样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了解与经济融合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贸易层面上的关系.西亚的阿拉伯人民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在未来的几年或几十年内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功.阿拉伯人民高度赞扬中国取得的成功也很赞赏中国有能力负责并实施稳妥的计划,能够实现更加长久的伟大成就,这向全世界体现了中国卓越的大国风范.
  • 摘要:本论文首先将探索中国世界秩序这一传统案例,再研究古代中国是否真正的友善,中国又将如何和平地重新崛起,同时还会研究中华帝国的瓦解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上的冲突.
  • 摘要: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Khoja Ahmed Yasawi)纪念陵是一座历史遗迹,它被视为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最雄伟的建筑之一.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所处的亚萨(Yasy)城是当时建设发展的中心之一,周围村落密布.对现有的15-17世纪的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后,可以认为,12世纪或13世纪初是艾哈迈德·亚萨维这位真正的历史人物、苏菲派教团领袖最有可能的活动时期,具体可能生活在1103到1228年间.与艾哈迈德·亚萨维出生地有关的早期史料记载有两种版本,一种认为他出生在赛兰(Sayram),年轻时生活在亚萨,另一种认为他从出生到去世都生活在亚萨.在接下来的15-17世纪的纳格什班迪耶(Naqshbandiya)教派的史料中记述道,艾哈迈德·亚萨维是优素福·哈姆达尼(Yusuf al-Hamadani)(死于1140年)的四位苏菲派门徒中的第三位.在哈姆达尼和他的两位继任者去世后,艾哈迈德·亚萨维一度成为了这一苏菲派团体的领袖,之后他回到了家乡所在的土耳其斯坦,将自己所有的学生都托付给哈姆达尼的第四位继任者哈里格·基迪杜瓦尼(Khoja Abd al-Khaliq Gijduvani)(死于1179或1220年),后者是纳格什班迪耶教派的宗教先祖.这一记载和其他纳格什班迪耶的故事反映了亚萨维教团、和卓(Khojagan)或纳格什班迪耶教团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导致属于亚萨维教派的艾哈迈德·亚萨维的宗教遗产受到限制和掌控,最终归于纳格什班迪耶教派的控制之下.纳格什班迪耶的宗教仪式中的很多洞见都来自于12世纪的优素福·哈姆达尼和哈里格·基迪杜瓦尼(Abd al-Khaiq Ghizhduwani),后者被认为是宗教习俗的组织者,对完全静默祷告的强调就是自他而起.14世纪,这一教团又与白哈丁·纳格什班德·布哈里(Baha al-Din Naqshband Bukhari)产生了联系,这也是教团名称的由来.本文将考察哈喇契丹统治下的这两大苏菲派教团中心.首先会谈及布哈拉和土耳其斯坦地区的考古发现,此外,也将通过分析书面记载对这两大苏菲派兄弟会的早期历史加以研究.
  • 摘要:中国政府在2016年1月13日发布了中国对阿政策文件.该文件发布之前中国习近平主席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这两个主要的阿拉伯大国,习主席也访问了伊朗这一正在崛起的国家,伊朗也是中东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本篇论文并不想重谈历史,而只是希望就中阿关系的未来进行讨论.基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持续两千年的古老贸易关系(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彼此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还将致力于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伙伴关系.本文将讨论阿拉伯国家的现状,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家利益、国情、冲突与文化.一些阿拉伯国家比如索马里、利比亚被认为是失败的国家,而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则与国内外势力冲突不断,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就是典型的例子.别的阿拉伯国家也受到武装力量或恐怖组织的威胁,埃及受到穆斯林兄弟会以及IS的威胁,阿尔及利亚受到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威胁.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体系各有不同.海湾国家及约旦摩洛哥由国王统治.其他的阿拉伯共和国民主程度也不同,统治集团混合着军队势力、部落联盟、各类民族及各类宗教团体.每个政府的政治组织形式对人民都有深远的影响,会限制人民参与国家事务.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党派不再是曾经20世纪中期支持泛阿拉伯主义的民族主义者.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力量也被削弱.看到了宗教民族党派的壮大已经填补了这一政治空缺.他们已经得到了本国之外的亚国家认同或超国家的认同.不过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非常不一样,他们所提供的课程与基本教育重点也不一样.深入研究以上课题将为中国进入阿拉伯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当谈及亚洲几大文化间的对话与相互了解时往往会忘记在这些公认的传统文化中心之间还存在着大片少有人居住的土地,它们在亚洲大陆的西部、东部、南部或东南角,这些土地上也居住着各类民族,并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但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去这些偏远的边疆地带,尽管那里的人往往抱有敌意,通过了解这些地区人群的思想与心灵,才有可能实现东亚、西亚、东南亚和南亚重要智慧中心之间的交流.也只有这样,他们在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以及发展共同的亚洲价值观与智慧方面发挥的作用才不会被低估或忽视.这些边远地区的人群可以真正完成文化间的交流,尽管有些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实往往正是通过他们最直接的阐述,可以实现重大文化中心之间的知识交流.并且,边远地区的人民时常受到不同文化中心的不同或对立的影响,他们把这些不同的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观念.这样一来,边远地区的哲学与价值观结合了不同的传统,对于那些想要发展具有亚洲特点的智慧的人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实上,亚洲内陆边远地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而现在大陆国家正努力修建新丝绸之路来连接这些边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正是所谓边远地区人群的核心居住区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