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1-11-28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24条结果
  • 摘要:《园冶》为世界最早记述造园的不朽著作,具有学术、运用、国际交流的重大价值.但不少内容令人似懂非懂,对造园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笔者用江南园林实景来图释造园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法;而谈艺术创作的"园说""借景"二篇则用传统山水画释,总计例图超千幅.本书结尾增加了"海外交流篇",附219幅笔者传统园林设计的手工习作图,方便海外学者参考借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中、英文双语出版,有利于《园冶》进入世界.
  • 摘要:古树群下野生地被植物在春季的优势种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为二月兰、夏至草、斑种草、紫花地丁等.在夏秋季优势种为马唐、牛筋草、二月兰、狗尾草等.野生地被的种子雨强度大,数量多,且大多都能萌发,但真正能健康生长的比例很小.在与种子相关的微域内,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因子都会影响种子未来的命运.在古树群下秋季补播二月兰种子并进行适当养护管理可显著提高野生地被的观赏效果,补播量以4g/m2为宜.
  • 摘要:通过介绍欧洲鹅耳枥的观赏特性及生态习性,阐述欧洲鹅耳枥的造型艺术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其几何造型和自然造型,在行列栽植、单植、对植等不同的搭配模式中均可胜任,提出在配置时注意的季相变化设计与搭配与质地问题等,为欧洲鹅耳枥在中国园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芍药花姿优美、花色艳丽,具有丰富的花语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国内外园林应用广泛,且日益成为重要切花之一.本文对芍药的中西方文化寓意进行了探究,并从园林应用、庭院配置、切花、桌花等方面对芍药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究,以期为芍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花文化是花卉的精髓,在景观构成中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芍药花语与应用相结合对于提高景观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今后芍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值得关注的方向。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其花语丰富.但千百年来,人们在喜爱牡丹的同时,似乎忘记了其姐妹花-芍药,这是中国花卉资源中另一支独秀,拥有它,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它,以至这一中国传统名花在西方的应用反而更普遍,形式更多样。因此,深入挖掘芍药花文化,探究其应用方式,对于丰富我国园林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芳香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和香料价值,随着园艺疗法的盛行,它们在园林中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有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分布于全国的多个地区.在园林建设中芳香植物具有美化及香化、保健、净化空气、驱除蚊虫、招蜂(鸟)引蝶等功能.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形式逐渐广泛,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考虑绿地的功能、香味的浓度、香气的搭配、色彩的搭配以及种植形式.
  • 摘要:棕桐科植物是世界上热带经济作物三大科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从生长、盐分平衡、膜脂过氧化及渗透平衡等角度研究了具高应用价值的国王椰子(Ravenea rivularis)幼苗的耐盐能力及其耐盐机制.结果表明:(1)随基质盐度的提高,国王椰子叶片生长速率降低,叶片变小;(2)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在低盐时增加高盐时下降,电解质渗透率增加;(3)低盐时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而当土壤盐度超过6.21rmg· g-1时MDA含量随土壤盐度的升高而减少;(4)盐胁迫下国王椰子幼苗叶片Na+和Cl-含量升高,K+、Ca2+和Mg2+含量下降,K/Na比值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国王椰子具有较高的耐盐能力,幼苗能够在含盐量不超过6.21‰的天然中正常生长,低盐时主要通过积累无机渗透调节剂来维持渗透平衡,高盐时则通过积累有机渗透调节剂来实现渗透平衡.
  • 摘要:本文以百合未成熟胚和组培球鳞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和Oryzalin的处理时间、处理浓度对诱导多倍体植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百合未成熟胚在添加0.01% Oryzalin的培养基中培养14天,变异率最高,最终获得四倍体15株;组培球鳞片以0.002%Oryzalin浸泡24小时效果最佳,最终获得四倍体15株,六倍体1株;经过根尖染色体压片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多确定其为多倍体.
  • 摘要:从公园到住区,从街区到城市,当代城市景观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的结果.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不一致性,中国当代城市景观呈现出混杂、片断的图景.在面对特定城市或特定地段时,针对城市景观所表现出破碎化趋势,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连续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时空的连续性;二是城市的有序演进;三是城市景观的整体公平性.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由过去那种高度统一集中、社会连带性极强的社会,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部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中国高度集权的'总体性社会'(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割为无数的片断,称之为社会碎片化。在城市景观建设的实际操作中,政治、经济的强势权利运作以及作为公共政策的规划设计的技术层面的缺失,使得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社会空间破碎化的危机。这个综合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赖于逐步构建更加民主进步的社会。但同时,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完成理想城市社会空间营造的一个具体实施步骤,是将抽象的社会结构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的技术手段。凯文林奇就曾强调,"社会的影响和物质环境的形态很难分开对待。如果有人想改变一个环境的品质,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同时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型制作出改变。因此,在中国公众的政治生活中要将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民主化,提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运作方式,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能够更多关注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使城市景观设计更高效地服务于民众。
  • 摘要: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和为贵"思想,以及求"吉"心理的影响下,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并且风水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本盛则风生也".可见,园林植物造景对形式"吉地""龙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风水理论所包含的科学成分对植物造景的启示,即植物造景的围合与屏蔽,以形成小气候和小环境,从而通过一个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给人以安全感和领域感;边缘与依靠即利用其交界处明显的过渡特征形成区域小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隔离与胎息体现景观的灵魂,景观的营造是与周围的环境联系的;豁口与走廊形成景观的过渡和渗透,使居住区内外景观形成贯通.
  • 摘要:通过大量古籍文献资料的梳理,以植物景观为切入点,沿着地域史观出发,试图探究秦汉肇始期和魏晋六朝园林发展跨越期的江南文化意识形态、心理的变化与园林建设事件、园林认知方式、审美倾向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去理解江南古典园林演变的文化轨迹,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其精髓,满足快速进步的现代社会的对于具有传统特色的园林景观的要求.
  • 摘要:泗安镇位于长兴县西部,山清水秀,绿地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山水型城镇特色,其规划目标就是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镇.本文针对泗安镇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为基础,结合其"源、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战略点"等生态要素,提出了构建当地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并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重点工程建设研究,旨在为小城镇绿地系统科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以长兴县泅安镇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灾害等评价因子,运用生态因子加权叠加法,综合分析影响城镇生态景观安全的关键点。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绿地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安全格局保护、游憩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视城镇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城镇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制约因素,本文意在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的探讨,为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郁金香花展是北京春季花展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2005~2010年北京植物园连续六年的郁金香花展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从郁金香的栽培方法、用量、品种选择、设计手法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北京植物园郁金香的栽培情况及应用特点.并对郁金香连续多年的生长表现及观赏期进行观测,推荐'Yellow Purissima'、'Oxford'、'Queen of Night'等48个在北京植物园应用适应性强、表现性状良好的郁金香品种,为今后的郁金香栽培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教育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由包括景区在内的公共场所提供的非正规环境教育与学校所提供的正规环境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自然景区作为人们近距离接触自然的场所,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景区所进行的环境教育,往往具有环境解说媒介丰富、提供游憩与学习的双重乐趣的特点.然而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于严密的策划与实施流程,有赖于准备、策划、实施、评估各个环节的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环境解说和环境教育活动起到关键性作用.
  •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是一种城镇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途径,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主要由自然景观要素组成的系统,其系统组成主要有中心(Hub.Core)和连接(Cor-ridor.link)两部分.各自的具体功能如下:中心承担多种自然过程的作用,是野生生物的来源和目的地,它可以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农场、森林、牧场、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城市林地、采矿场、垃圾填埋场等。连接是中心之间关联的纽带.提供生态过程的流动或生物迁徙的作用,呈线形形态,使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网络的功能。目的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来创造一种开放空间网络,其思想在当前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从理论上阐明绿色基础设施定义、规划原则、类型和相关标准,选取伦敦东部绿网项目作为应用案例.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并且随着土地开发需求的急剧增加而日益突出,绿色基础设施为控制城乡的无序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摘要:本文通过即时的路线考察和定点观测,就2011年年初长沙市大雪对行道树造成的机械损伤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30~50龄的香樟、女贞、广玉兰和慈竹等常绿行道树,出现弯曲、折干、断枝、劈裂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冬季枝干机械强度明显降低、繁茂的枝叶承载了大量积雪且承重不匀、叶片与雪层贴合紧密不易滑落等.因此,有必要每年年底对重点路段开展专项修剪工作、大雪时及时实施清雪作业、今后适度混栽其他常绿树和落叶树.
  • 摘要:人工湿地是利用生物自净功能,低成本投入、低运行费用、低能源消耗耗的环保型污水处理技术.不仅可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可以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高科技园区,以科技、环保、低碳为主题的人工湿地更应该被广泛推行.本文通过对南京市苏宁睿城下汙河进行人工湿地改造,从净化原理、净化流程、设计方法等方面对下汙河进行人工湿地设计.希望能为人工湿地的净化研究提供参考.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湿地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提高生态意识。人工湿地是一项自然的污水处理技术,同时具有开源节流、美化环境的特点,应是实现人与水资源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也应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首选途径。而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就是集这些特点与一身的新型河道治理技术,更应该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结合高科技园区的场地特工湿地净化流程,希望可以为科技园区的人工湿地建设提供思路。
  • 摘要:通过研究现代城市雨水基础设施的运行模式,分析现代城市雨水基础设施目前存在和带来的大量城市问题,提出城市分散式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运行模式及其特征,并分类结合实例阐述不同形式的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为目前普遍存在的城市雨洪问题探讨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广泛分布于城市内部的分散式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可以从源头分流城市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控制雨水污染,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并对城市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在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元价值。城市分散式雨水管理景观基础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它不再是遵循某一种固定的工程模式和标准形式,而是与城市现有资源结合,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特征,因地制宜地采用更加高效、适合的,具有多种功能、发挥综合效益的形式。城市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分散于城市的内部,它的建设与城市各组成部分(建筑、道路、停车场、广场等)紧密结合,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多学科合作的模式,风景园林师应当与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生态学家等合作,结合不同专业研究领域,协调多种综合因素,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城市分散式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城市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重视程度和研究上都具有很大的不足,城市雨水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也比较明显,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城市雨水管理的难度。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更加高效、多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发布了大规模的经济投资计划,其中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城市分散式雨水景观基础设施的推广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 摘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彰显"林果强县"特色,沂源县2011年年初开始实施"果树进城"工程,选育树形优美、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苹果、樱桃、柿子、桃树、杏树、梨树、山楂、石榴、枣树、板栗、核桃、葡萄、银杏、海棠、李子等乡土树种,对城区主干道和街旁公园进行高标准绿化,实现了"春季观花,夏季观叶,秋季观果,冬季观枝"的四季景观.本文介绍了该项目的缘起、实施和养护管理过程,并对果树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在果树优选、群众参与果树认养、日常的果树管理,病害防治等,希望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园林绿化实践提供参考.
  • 摘要:美国西雅图High Point住宅区是一个能够容纳多收入阶层的混合式居住区,它的重建是LID应用的成功案例.该居住区的LID设计包括对不透水铺地的面积限制、对于屋顶排水的要求、植被浅沟和调蓄水池的设计等方面.设计者将雨水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居住空间紧密结合,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使得该住宅区在公共绿色空间、舒适步行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鉴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确立与相关课程间在教学时序上的关系。因为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预修,很多园林课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造型基础、园林史、建筑设计,所以在4年制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的培养计划中以5,6学期开课较为理想。另外,可同时开展并修课程的学习: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这样便于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加强课程间知识点上的衔接。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上的综合和实践中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可以从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间知识点搭接两方面入手.而实践教学可以分3个步骤予以实现——观察园林植物的观赏属性、调查分析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和通过课程设计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首先需要注意该课程和相关预修、并修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教学组织,避免课程时序的不合理影响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其次,化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综合性,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进行对接。如,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园林植物的造型语汇、园林植物的空间属性、园林植物的景观形式等知识单元。课程教学上的实践性。以园林设计行业的标准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参照,实现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直接满足生产实践的要求。比如树木规格的描述、图绘语言的制式、植物标注的样式等需要严格遵从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另外,课程的实践教学遵循观察-测绘-分析-运用的步骤顺序进行,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直接获知植物景观设计的意识和经验。
  • 摘要:各类利益主体的认识差异和价值取向不同造成江南城镇的滨河地段规划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分析江南城镇滨河地带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及价值决策,指出价值决策不平衡是导致价值偏离的主因.以义乌市佛堂镇滨河景观规划建设为例,制定了价值决策方法和流程,列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不同主体,并利用相关矩阵分析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关系,确定了不同价值主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依据平衡决策和协调的原则,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决策,并对价值取向决策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其对滨河地段可持续规划建设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域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风险的概念和内涵,从而对快速城镇化地的生态风险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城镇化过程中风险源识别旨在通过对小城镇所处的宏观环境生态状况、经济发展、资源状况、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生态风险研究,对小城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风险源可以看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风险因素很多,其影响程度也因所在城镇的地域差异、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正将对下一步进行快速化地域生态风险评价奠定重要基础。
  • 摘要:本文以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及神策门段带状绿地的使用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南京明城墙这两段绿地使用率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绿地中植物景观状况及其辅助设施的设置.武定门段绿地中配置了大量的健身器材使晨练的人流量大,而其绿地中缺少大乔木使中午的人流量骤减;神策门段绿地铺设了鹅卵石道路且落叶大乔木较多,因此来此散步休闲的人络绎不绝.本研究通过对南京明城墙这两段带状绿地的景观、使用率和满意度的调查,以期为南京明城墙带状绿地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乐昌含笑的主要观赏价值,从孤植、列植及群植与片植角度阐明了乐昌含笑的配置形式,指出了乐昌含笑主要的园林应用形式,并对其园林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乐昌含笑是速生优良的常绿阔叶树种,具绿化观赏和材用价值。近年来乐昌含笑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与木兰科其他含笑类及木莲等常绿阔叶树相比,乐昌含笑具有较强的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在pH8.0的退盐涂亦表现正常,较耐高地下水位,抗寒性强等特点。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病虫害,已显现出其独特、迅速的景观效果,尤其是道路、公园、小区,庭院及林带中栽植表现更为优秀,是不可多得的绿化树种。只要设计、施工单位遵循适地适树种植原则,乐昌含笑这一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前景将异常广阔。目前国内对乐昌含笑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乐昌含笑的应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后将主要在丰富乐昌含笑的种类,扩大其应用范围和创造更丰富的景观配置形式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为满足乐昌含笑园林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求,可加大对乐昌含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通过优种选育、诱变选育等方法培育观赏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品种,丰富乐昌含笑的花色和叶色,增强乐昌含笑耐寒、耐湿、抗病虫的能力,以扩大乐昌含笑的栽培区域,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 摘要:石楠属(Photinia)植物为蔷薇科小乔木或大型灌木,《本草纲目》称此树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曰:"石楠",又名扇骨木、千年红。它的枝叶秀丽,且终年常绿,用作园林风景树,列植、孤植效果都不错。其萌芽力强,耐修剪,可修剪造型,提高观赏价值,也可用作绿篱,是一种既可赏叶,又可观花,亦可观果的优良观赏树种。石楠还是一种抗有毒气体能力较强的树种,可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栽植。系统回顾了有关石楠属植物种质资源、繁殖生物学、引种与栽培及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突出阐述了石楠属植物主要应用形式与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石楠属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对北京地区常用的二十种秋色叶树种进行变色期的观测记录及相应分析,并从中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对其变色期的具体色彩变化进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发挥更为充分的季节性特色.在园林设计中,为了合理配置植物,通常将一些乔灌木简单区分为观花、观叶、观果树种等。着眼于这些单一的物候相将其配置在一起,或许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达到美好的效果,但随着季节的推移,这种配置的总体效果,未必始终是一种美的组合,所以还有必要考虑他们发生的迟早及其延续时间。其中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受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的萌芽、发叶、开花、结实、叶黄和叶落等。在观叶树种中,秋色叶树种所占比例相对最大,其秋色期是指由秋季变色物候相开始之日起,至落叶物候相终了之日止。而目前对于植物色彩的研究多偏向于花色,对叶色研究甚少,尤其对秋色期、秋色呈色进程尚未有科学的界定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秋色叶树种变色期的总结归纳及色彩进程的分析,为植物景观配置,尤其是暖温带地区秋景营造提供科学依据。秋色叶的变色期观测属于物候学的范畴,而掌握一定的物候资料对于园林绿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因此,掌握秋色叶树种的变色规律对于秋季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十分必要的。秋色叶树种的叶色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指示作用,预测秋色叶树种的变色期为游人赏秋提供科学依据,秋色叶树种的秋色搭配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 摘要:羊角槭是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已处十分濒危状态.本文从生态及生物学习性方面对羊角槭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羊角槭喜生于阳光充足,气候湿润的地方;羊角槭的芽分为叶芽与花芽,且花叶同放;雄花远多于两性花,其数量约为两性花的6倍;分别用TTC、亚甲基蓝、I2-KI和离体培养法(10%蔗糖+0.01%硼酸)测得羊角槭的花粉活力,其中亚甲基蓝染色法测得花粉活力最高,为20.59%;羊角槭落果现象严重,且持续存在.初步判定其濒危原因有三,其一是其天然更新能力弱;其二,两性花极少,落花现象(主要为雄花)显著;其三,落果现象明显,果实败育率高.
  • 摘要:草地早熟禾是多年生草坪草植物,本文研究了温室条件下45份草地早熟禾材料对腐霉枯萎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土壤接种法造成草地早熟禾的发病率最高,可达39.2%;改进的土壤接种法测定中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土壤接种法.相同试验条件下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同一品种表现出的抗病性不一致,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温室效果评价获得的高抗品种有:公园、午夜、肯塔基、开鲁坦、纳苏等,高感品种有;莫桑斯克、菲尔京、雪狼等.
  •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基质对3个品种风信子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园土=1∶1的基质配比适宜栽培风信子.在此基质中风信子出苗更早、更整齐;植株更高,叶片更长、更宽,叶面积更大;花的观赏特性也得到提高;同时,风信子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也得到增加;风信子现蕾时间提前;种球的质量也得到较好保持.该基质提高了风信子的综合观赏价值,可作为其通用栽培基质.
  • 摘要:枫香系金缕梅科落叶乔木,其树高干直,树冠宽阔,气势雄伟,深秋叶色红艳,美丽壮观,抗逆性强,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是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和荒山先锋树种.本文通过从江西分宜和湖北虎爪山林场两地点看出,无论是苗高还是地径,从北部到南部基本上遵循由小到大排序.枫香优良单株选择,以苗高为主要选择指标,在江西选出江西婺源和重庆丰都两个群体;在湖北虎爪山选出云南富宁和广东翁源两个群体.枫香优良观赏单株选择,以叶片红色程度为优良单株选择指标,从16个群体中选出了江西婺源、江西铜鼓、浙江舟山和浙江开化四个群体.从1区到3区做了三个重复,其中1区居山底,2区居山腰,3区居于山顶部,而1区红色较多,2区次之,3区最少.
  • 摘要:对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3种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中亚滨藜(Atri plex centralasiat ic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的种子萌发及胚根、胚芽生长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3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受抑制程度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胁迫解除后,3种植物种子仍能正常萌发.低浓度的NaCl胁迫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率、胚芽的生长以及盐地碱蓬的种子活力有促进作用.NaCl胁迫对胚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胚芽的抑制.耐NaCl胁迫能力比较,盐地碱蓬>中亚滨藜>地肤.
  • 摘要:采用AFLP标记检测四川鹅黄灯台报春10个主天然居群143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利用筛选出的6对引物共得到546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8条,多态率(P)为39.93%;物种水平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0990,Shannon,s信息指数(D为0.1563.居群水平的平均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比例为88个和16.12%;He和I分别为0.0619和0.0907.遗传变异计算显示鹅黄灯台报春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557,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表明居群间基因分化水平为0.3042,居群间基因流(Nm)为0.9056,说明鹅黄灯台报春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基因交流相对较少.UPGMA聚类和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147~0.0733,居群间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位置关系不明显.
  • 摘要:本研究根据垂直分布对伏牛山南坡全部109种常绿阔叶木本植物野生环境的降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垂直分布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关系,其有90种的年降水量在1000rmm以上,海拔在700~1800m之间;101种的年降水量在900mm以上,海拔在500~2100m之间;79种的4~10月降水量在900mm以上,海拔在700~1700m之间;103种的4~10月降水量在800mm以上,海拔在500~1900m之间;79种的1~3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海拔在0~400m之间.该区最大年降水量为1072.29mm,位于1200m附近,降水量指标为北亚热带;4~10月最大降水量为1001.30mm,位于1200m附近;1~3月最小降水量为56.07mm,位于1000m附近,降水量指标为寒温带.建议将北亚热带的边界定位伏牛山南坡海拔1000~1200m之间.同时建议北方地区及城市参照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适应降水量进行引种驯化.
  • 摘要:近年来,随着花卉业的迅速发展,国内设置观赏园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并且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中.本文通过对不同院校网站的调查,简单统计该专业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作者对专业发展中的一点建议.指出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上的增多,一方面说明行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学术整体水平的下降。因此在开设专业时,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考察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针对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高水平的进行办学、科研。这样,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促进花卉业的更好发展。
  • 摘要:《观赏植物采后理论与保鲜技术》是观赏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新型的应用性学科,考虑到大三时学生的课业较重,将综合实验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此期间,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由指导教师、研究生进行指导,并负责实验室的安全,课代表起到协调时间的作用,使同学们能在没课的时间顺利完成实验。因在整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购买切花、配制母液和保鲜液,并进行切花的整理和瓶插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实验一般选择在双休日开始,从而保证实验的完整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所确定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包括照片),数据测量时间要求固定,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完成后的2}3周内,对所记载的数据综合分析,评价各种保鲜剂的效果,筛选出针对不同花材的最适保鲜剂,完成多媒体的制作并写出实验报告,在课程结束时将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以对主要切花的保鲜技术有全面的了解。为提高学生对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实验课的兴趣,将实验课的内容整合为综合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花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实施瓶插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采取开放的方式,各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验结束后小组间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并撰写综合实验报告,并以此作为实验课的考核成绩.该种综合及开放实验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 摘要:园林花卉学B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材料基础.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和整体专业素养很高,但是对园林植物材料的掌握及其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能力却在下降,而这原本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之一。因此,应该在提高各论课时比例的基础上,增加现场实践教学在各论教学中的课时数量。该文分析了园林花卉学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辅助以传统教学手段和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对开花植物中花色素苷提取分析以及花色育种等方面的工作与进展,并展望了花色素苷研究发展方向.花色是园林植物主要的观赏性状之一,是各种色素综合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由液泡的pH值、花色素昔、黄酮醇及其他辅色素的存在与浓度决定。花瓣中色素主要包括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生物碱三类。花色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青素,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广泛存在于27个科72个属的开花植物(被子植物)中。花青素属于类黄酮化合物,对于花色素苷种类和合成,人们已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其中许多调节机理尚不明了。虽然人们运用多种策略在多种植物中成功地进行了花色基因工程技术操作,但由于花色素合成过程的调控极为复杂,往往受多种内外因子的影响以及目的基因插人的随机性和遗传的不稳定性,离随心所欲的调控花色形成仍有一段距离。花色是花卉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标准,自然界中一些重要花卉却色彩有限,如百合、康乃馨缺少蓝色和紫色;非洲紫罗兰、仙客来中缺少纯黄色;莺尾缺少红色和砖红色,这都是用传统育种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花色研究和改造的上,远远落后于国外研究水平,目前主要集中于色素分析及花色调控基因提取和功能研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 摘要:潍坊展园位于济南园博园"齐鲁园"中沿海展区的北端,占地面积约2800m2.设计以潍河、作坊、纸鸢、书画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要素为核心,将"潍水·鸢·坊"作为全园的创作主题,形成河滩地、台地花园、风筝广场、鸢坊(风筝台)、菊石广场等一系列主要景点.设计围绕着空间构成和主题景点这两个主要方面展开,提炼潍坊历史与文化的典型特征,并将之转变为适宜的造园要素,再结合园址特征巧妙运用于潍坊展园之中.由此,创造出与园址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性园林作品,同时也体现出潍坊城市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 摘要:浙江湖州南浔镇的宜园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实例,童寯先生在游历了众多江南园林后,对宜园赞赏有加,绘制了详细的平面图收录于《江南园林志》中.今天,宜园虽已毁坏殆尽,但仍有丰富的资料可供研究.本文经过图像与多方文献资料的比照研究,梳理了宜园的历史沿革,在对其建筑及景观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宜园的造景立意、空间结构及其节点游线,力图向宜园的历史原貌迈近一步.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度假旅游获得不断发展,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成为热潮.旅游供需的失衡以及相应规范理论等技术的匮乏,使我国目前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规划实践探索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引入相机抉择理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即旅游度假区规划须翔实分析基地、环境、人文等立体条件,在此基础上机动选择究竟应采取哪种方法,并决定相应的规划干扰深度.从客体出发,以客体条件来决定主体——设计者的具体采用的规划设计手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环境,保持旅游度假区的个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理论,要求一切的抉择均需建立在对原环境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之上。并以此确立规划行动的原则,如在太湖景苑规划之初,基于立地条件的分析确立了保护为主,相机抉择,适度介入的规划设计原则。对基地原地形、原环境、原有植被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理论需要对不利的、有利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环境质量,增强其景观性和功能性。如对太湖景苑基地交通道路的整理.即是建立在利于度假区整体发展基础上的必要线路的整体调整与适度拓宽,调整后的交通虽路幅稍有加宽(调整为4m),但道路总体面积缺较原有道路面积减少了15%,由最初的7058m2减少到6000耐。在具体处理手法上,注意各环境元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以保护旅游度假区基地的原有环境资源更新的统一性,塑造个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规划设计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提出一种希望,唤醒设计者和管理者尊重基地立地条件的觉醒,才能为旅游度假区探索出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 摘要:院落是人类创造良好栖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产物,而创意产业园区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发展相结合的一个辉煌成果.院落空间如何通过功能切换变化,空间更新设计,格局的整体保留实现向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转换,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基于院落格局进行现代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在现代与传统的直面对话中,探索总结出新的空间利用模式,并对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一系列传统院落空间进行启发式探讨.以研究具体事物的原型为起点,寻求进行转变的二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是寻找规划方法的重要途径。从院落一般意义上的6种基本空间原型出发,提取场地现有院落的基本形态,将院落空间格局与创意产业园所需要的空间格局相对接,从而提炼对现有院落改造的几种基本模型,这是本规划实现空间转换、功能置换和景观提升的基本方法。整个过程中,空间是主要媒介和研究对象。基于院落格局规划现代创意产业园,实现了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需求转换与对接.促成了传统休憩、居住等功能向展览、创作、娱乐等功能的互动和切换,将传统人文生态环境向现代整体人文生态观实现了过渡和蜕变。创意产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朝阳产业.2011年是中国创意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未来中国的创意产业将基于中国的国情,发展自身的特色,做出强大的品牌。面对强大的市场趋势,需要规划者和决策者结合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创意产业园的空间特色上做出精彩而务实的探索。
  • 摘要:缀花草坪具有较强的景观与生态作用,可利用其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成本低、养护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合理地运用到城市绿化景观中,通过栽培和养护,增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层次和色彩,丰富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特色景观效果.本文通过对缀花草坪这一概念的介绍,结合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项目案例,探讨缀花草坪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近几年,缀花草坪在城市绿地中已逐渐地开始应用。这不仅因为它那独具魅力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崇尚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观念。恰当利用缀花草坪会极大地美化生态环境,而且缀花草坪的配比研究也是潜力巨大的园林发展项目。开花不断的缀花草坪,可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向着生态草坪的方向发展,体现"返璞归真"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缀花草坪这种更贴近自然的植物配植方式,营建方法简单,而且易于养护管理,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成景,而且形成的景观效果理想,尽展自然艳丽的色彩。缀花草坪作为一种新兴的地被应用形式,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将会得到更广的推广和应用。
  • 摘要: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水文化是扬州城市文化的灵魂.文章归纳了扬州与水相关的文化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扬州小秦淮河为例,基于详细调研,从文化展示的视角对滨水空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历史上水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为依据对小秦淮河进行了空间划分,重点研究了小秦淮河滨水文化类型和空间发展问题.通过历史信息与文化资源叠加的方式得到小秦淮河段落的文化主题,以空间营造为主要手段,对文化主题的展示、文化载体的整治、文化活动的安排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结合公路景观特点,通过分析公路景观与地域文化两者间的关系,阐述如何在公路景观体现地域文化,从而使地域文化更好的与公路景观相融合,创造更具活力、更有意义的公路景观.公路景观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动态、静态两种景观,在提炼加工这些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到公路景观的过程中应根据其使用的位置不同分别处理。对于动态景观,形式上应简洁、明确、可识别性强,从而符合快速通过时欣赏的需要;对于静态景观,形式上可以更细致、丰富。植物景观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种类选择也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由于公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生长在这里的植被也各具特色,在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中,乡土植物在当地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是反映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公路沿线拥有丰富的乡土材料资源,这些乡土材料在公路沿线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包括当地的建筑、生活用品、服装等,是公路沿线地区的重要特色,是公路沿线地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些材料在当地比较容易获得,使用这些材料也可以很好地和当地环境相协调统一,因此在公路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展示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文化。服务区可供人们长时间停留、休息,人们可以细致地欣赏服务区景观。因此服务区应作为集中展现地域文化的区域。在景观设计中对服务区进行系统规划,将服务区中的建筑、小品、雕塑等元素统一考虑,从而对公路沿线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展示。服务区建筑体量较大,并且从公路仁、场区内多角度观赏到服务区建筑,是公路沿线地标性景观,可以说是公路景观中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服务区造型、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三个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公路路侧景观主要包括边坡、中分带、碎落台、护坡道等部分。这些区域沿公路线性分布,连续性强,并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景观设计中,应着重强调这些区域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减少公路景观对周围景观的影响,充分借景,从而突出公路沿线地域景观特色。同时结合沿线景观连续性强的特点,将反映地域文化的符号、形象重复展示,加强人们的印象,从而突出地域文化。公路景观为地域文化提供载体.地域文化为公路景观注入灵魂。脱离地域文化的公路景观就是无源之水.是肤浅、空洞的。因此,公路景观要充分展示地域文化.这样公路景观才能更具活力,更有意义。
  • 摘要:陶尔米纳与阿玛尔菲两座中世纪古城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而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海滨山地小城.它们拥有相似的地理条件与形成年代,进而衍生出相似的城镇内部空间格局——一条主路控制着两侧街巷的布局;同时,两座古城又因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城镇地形的限制而形成了迥异的外部空间结构——与海岸的平行与垂直形态.它们的对比与相似体现的正是地域文化、地域景观对城镇的持久作用力,以及城镇发展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 摘要:岭南地区具有典型的湿、热、多风的气候特征.基于这些气候特征,"过渡空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既调节建筑组群内小气候环境,有效改善建筑的各种物理环境,同时也适应了岭南地区的人文环境,使人获得心理愉悦感和地域认同感.本文通过对传统岭南庭园考察、资料收集及分析,探讨了岭南传统庭园空间的类型及构成方式,重点分析这些类型的过渡空间如何适应岭南地区的物理以及人文环境,探讨其现代城市过渡空间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以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植物群落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城市湿地公园从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手法、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就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与设计作一系列理论研究,从而为今后类似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世间万物都是不停地运动着的,植物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当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着的、复杂的体系,“流”的概念很好地强调了这一体系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是一个动态过程,一直延伸到日常的管理中。由于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存在生物竞争,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后期营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从植物景观设计、种植一真延伸到城市湿地公园的管理阶段。
  • 摘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造园之说的精髓,花港观鱼公园是借传统的造园手法于现代公园的植物造景艺术中,建成的"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城市公园.从因势布局、得景随机、精在体宜三方面,分析花港观鱼的主题、平面布局、地形与植物选择的"因",总结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应时之借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阐述植物如何灵活而协调地营造空间、描绘风景、与建筑相得益彰.
  • 摘要:通过对中外企业文化景观方式的对比研究,寻找出当今中国企业文化景观表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景观表达的可行之路.表达内容深刻,当代国外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相较国内而言,显得更为深刻和富有内涵。企业方和设计师们往往更加关注企业文化深层次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体现了企业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导向。表达方式含蓄,设计师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价值导向等,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暗含在企业景观中的平面布局结构、氛围营建、材质选择和技术手段之中。不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却能够引发人的联想、思考与体验,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表达内容谦卑,国外企业的景观建设过程中,人们似乎都很难在企业园区、办公大楼等环境的营造中找到对企业成就具体的表述。所有的庆祝,都是以一种低调的、谦卑的态度进行的。过往的成就不是设计中企业文化表达的重点,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沉稳的心态才被认为是企业文化表达中应当强调的精神面貌。通过前面对于国内外企业文化景观表达方式的对比和研究,及对当今国内企业文化景观表达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希望国内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能够正视问题和差距,理性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宝贵遗产,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景观表达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摘要:中国的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其艺术特点及造景手法丰富而有意味.在现代大学的校园景观中将传统园林精髓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可以使大学校园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显现时代气息,在儒雅的学术环境中显现其公共性和开放性.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条件和""寓教于生活"的全面教育模式(将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与当代大学校园景观相结合.能够使校园景观更具人文意境,创造可游可居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景观的营造中允分利用现代光进技术、材料.可以使当代大学校园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显现时代气息.在儒雅的学术环境中显现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大学由此从校园环境的角度在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方面又写下一页篇章。
  • 摘要:音乐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欣赏者产生线性的互动共鸣,剧作以具有节奏的情节结构呈线性展开而引人入胜,而园林中线性空间则是人以线性游览的方式展开园林的游赏.那么,对于园林中线性空间的营造,节奏亦是其成败的关键,节奏好则空间质量好,节奏劣则空间质量差.本文针对目前园林中线性空间营造对节奏的忽略,结合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云山书画长廊设计,提出"园林中线性空间营造的节奏手法探析",探求如何实现园林中线性空间的节奏营造,从而产生舒适宜人的园林线性空间,同时期望对以后园林中线性空间创作有所裨益.
  • 摘要:现代艺术对综合材料的创造性应用,促进了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并且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逐步得到很好的发挥和体现.综合材料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意和手法,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优美之于生态景观、可持续性景观的不断被强调,借助着科技的发展,景观材料的运用及表现有越来越多的条件去依赖其他成熟的技术手段,从而去拓展新的可能性,比如光、电、热能、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材料的基因,为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规划带来更加直接的优势和品质。具体说来。可能会有传感功能、信息识别功能、"向应功能、自调节功能、自修复功能等,也会以节能环保作为导向。长久以来.材料的艺术运用都强调对视觉感受的追子.但实际上,人的感觉'体验远远不止视觉感受这一种。哈佛大学的学生曾经设计过一个体验装置,目的是通过对嗅觉的测试.验证和观察味道作为一种空间材料的意义。设计者假定一个让人休息的空间环境,体验者在这个空间中放松,感受从界面内发出的丁香花的味道。这个设置说明,景观空间的材料不能止于对视觉材料的探索.更要对多种感官材料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拓展景观材料的范畴.寻找新的可能。
  •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上海地区园林绿化标准化的现状,针对目前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总结分析了上海地区园林绿化标准化的现状,针对目前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1、加强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对到期标准进行修订;2、加强标准的前期研究;3、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标准化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绿化标准制修订工作;4、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5、建立园林绿化标准化示范区。
  • 摘要: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以注重原生生态景观保护和延续,并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来建造的新型的生态公园.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下几点内容:1、探索低成本维护养育,发挥动物生态流功能;2、引水入园涵养景观,保护与发展自然植被群落;3、巧用新工艺新材料,破解淤泥软基础难题;4、采用可循环利用的钢构.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元素;5、创造流动型体验科普平台.营造露天生态博物馆。
  • 摘要:中国园林博物馆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承办本届园博会做出的重要承诺.经过多方参与,精心筹备,反复论证,目前园博馆的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将按照"经典园林、首都气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标准,把中国园林博物馆建成一个当代精品.中国园林博物馆承载着人类对理想家园的美好愿景,将全面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和辉煌的成就.方案选用了群组建筑方式,主体建筑平正、大方、整体性强,整体建筑注重表达园林空间自由灵动与博物馆功能需求的融合,注重展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川蜀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等多种园林类型,形成了平稳周正、藏风聚气的山水骨架格局,体现了园博馆到园博园、城市到自然、现代到传统的过渡。
  • 摘要: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现代景观.应该立足场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渊源,创造有地域特色有生命的园林.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思路,与富有文化内涵创意的巧妙结合,赋予了景观独特的生命力。通惠河庆丰公园的设计,融合了城市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同时又唤起了人们对数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古河道悠久历史的记忆,使这一地区重获新生,义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吸引人关注的地方.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地区从来都是城市最活跃的地带。本项目不是单一的景观工程,而是与城市开发、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等方而密不可分的综合体。通过设计,赋予厂城市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同时又唤起了人们对数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占河道悠久历史的记忆.使这一地区重获新生.又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吸引人关注的地方。公园的建成实现厂现代商务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重塑了城市形象.是对北京核心经济圈的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有力补充。随着新一轮东扩方案的确定,必将加快实现规划中的"一河十园"的景观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为北京增加一条横贯东西的靓丽的文化景观带。园林景观的现代化国际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现代景观。必须立足场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渊源.结合新理念新方法,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园林。这就要求年轻的设计师,不能只热衷于简单效仿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更要了解学习传统的文化历史和造园手法。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园林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力。
  • 摘要:本文对园林树木的形态、色彩、质感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讨,并着重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这些要素进行了综合讨论,分析了它们对建筑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对北京和杭州不同环境条件下案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较直观地探讨了园林树木形态、质感、色彩对植物景观风貌的综合影响机制,可归纳如下:(1)园林树木的形态、质感、色彩可与环境中建筑、道路、山水形成呼应或对比,通过呼应与对比加强植物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2)不同环境下,植物景观的地位不同,如对千高层建筑、城市快速道路等,它们是环境的主导因子,植物景观应该顺应这些强势元素形成的秩序感并为强势环境提供缓冲。对于低调的环境如单层小建筑、园路等,植物景观应成为主导因子、应为环境铺定基调。(3)对于复杂的环境,选择单一形态、质感、色彩的园林树木易于产生统一感,增加环境的整洁、有序感。对于单调的环境,选择富有变化的园林树木易于增加趣味性。
  •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也成了城市中最易失落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常州旧城公共空间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以期为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提供思考.通过全面和深人地考察常州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发现旧城公共空间系统存在着结构不完整、便捷性有待提高、生态性有待加强的问题,旧城重点公共空间存在着数量缺乏、质量不佳.分布不均、公共性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应结合旧城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点、线、面控制,形成公共空间网状结构,加强各个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完善其系统性;根据城市公共空问的重要度、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分市级、区级、社区级(地段级)三级布局,分级控制用地规模;梳理旧城内的水环境和开放空间,进行生态恢复保护和改善旧城生态格局,提高城市滨河绿带对主要城市公共空间的"串接"功能,以保证昔日美丽的"'河"景观得以更好的重现:注重地域性与特色性,尊贡城市肌理,因地制宜。营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场所,以创造更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 摘要:在各种城市公园、广场中,游人对光照具有双重需求,即夏季遮荫、冬季日晒,而种植是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为不同场地中的使用者在夏季提供有效的遮荫空间,冬季提供最大日晒效果,如何将植物种植与休憩设施的摆放结合起来,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依托中新生态城惠风溪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利用天正建筑建模对不同树形、不同规格的乔木进行日照时数分析,并对方案中的种植设计,尤其是乔木种植与休息座椅关系的探讨,研究如何进行种植设计能获得良好遮荫及日晒效果,以期对今后的设计有所指导意义.在种植设计中,除了考虑大尺度的空间、季相、植物景观特色的问题,还应该在方案设计及施工图阶段,落眼于植物景观的细部设计,如人口、道路交叉口以及本文所提到的与游人休憩息息相关的具备场地遮荫作用的乔木种植。这类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夏季可遮荫,冬季可享受温暖阳光。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各种场地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种植与休憩设施的关系,利用乔木阴影分布的变化,合理摆放座椅,为游人创造有效的遮荫空间,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 摘要: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城市园林再现自然,植物配置与自然相协调,已经越来越被更多人重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杭州西湖风景区,山色葱茏,绿荫环抱,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并以西湖为中心,风景名胜为重点,普遍绿化为基础,将各种园林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充分发挥了江湖、山水、洞壑、溪泉等自然特色.西湖风景区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在一起,使城市和园林融合为了一个整体,是我国城市园林的一个典范,也为全国的城市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园林作为我国风景园林的奇葩,以西湖为中心,风景名胜为重点,普遍绿化为基础,江湖兼备,山水兼顾,充分发挥了江湖、山水、洞壑、溪泉等自然特色。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园林做到了:①巧于因借。借助西湖风景区有利的自然条件,杭州园林绿化建设做到了点、线、面的结合,发挥了自然景色特点的优势。②因地制宜。西湖风景区自然景观的营造和植物选择是根据杭州地区气候特点,人文历史,不同的立地条件等,结合造园的题材而进行的。③将植物、地形、山水与建筑各园林要素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杭州的园林为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园林各要素,巧借山水等自然之物,以建筑作为点染,用地形和植物来组织与分割各种空间。④植物景观丰富。杭州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植物种类,不同种类的合理配置,丰富了风景区的植物层次,四季有景可观。⑤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杭州西湖风景区有效利用了杭州悠久的历史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将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但又更注重自然之美,使人们在游览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不禁赞叹杭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但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所取得的种种成绩背后,也要注意新一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有些景区和景点因人为原因正慢慢消失或名存实亡,如双峰插云等;在有些景区内,建筑的体量、数量、位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景观。此外。杭州还有很多乡土植物可以去发掘利用,特别是地被植物的发展潜力很大。如何科学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正在成为我国众多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发展的优势及所存在的不足,对全国的城市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建设都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摘要:林相亦称"森林的外形",是指林冠的层次和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本文以老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系统和Frag-stats软件对林场内现有森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景观格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山林场风景林二级改造设计方案,最后通过GIS系统和Fragstats软件将林相改造设计图矢量化,对改造前后的风景林林相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
  • 摘要:水资源的旅游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论文首先评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继而从水利管理和旅游资源两个角度剖析了水资源的特征.论文重点以南京市为例,阐述了如何以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三位一体的理念进行水资源旅游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水文化保护与利用、水景观整治与建设、水旅游布局与引导三个方面.最后,论文提出了在今后的水资源旅游发展和相关规划编制中若干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四时一园"的构景样式,即一园之中能感受四时景观,主要是通过假山叠石、花木植物来隐喻暗示,一方面是表现四季分明之景,另一方面强调的则是四季如春之境;其美学源头是中国艺术独特的"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取象之法,表现为精神层面的"物与神游"和视觉层面的"散点透视"."四时一园"的营构在古代文人的描述中,体现出对时间流逝下荣华难以久持的担忧,对圆满难求下精神世界的超越.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南翠屏公园改造项目的介绍,阐述了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在建设现代城市山水园林中的具体运用、加强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对到期标准进行修订、加强标准的前期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标准化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绿化标准制修订工作公园于2009年8月竣工并开放,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登高观景、休闲健身的首选佳地和城市西南部的重要景观亮点。通过主持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也使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第一,从整个城市的宏观角度考虑项目设计,将公园纳人到城区的景观体系和绿地生态系统中,而不再"就园论园"。强调公园与城市其他标志性景观的空间关系、呼应联系、与周边不同功能板块的交互影响、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互动融合。改造后的南翠屏山体成为了天津城区标志性水景景观-水上公园远山背景,共同构成了天津南部城区大尺度的城市山水构架,建立起了连续的城市中心区绿色开放空间。第二,营造特色园林,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公园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园筑山理水、叠石点睛的造园手法和因借对景的空间处理方式,但并没有局限在"一池三山"的框架内,而是结合现代园林生态学理论,通过对自然生境的艺术再现与模仿,特别是对植物景观多样性的体现,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打造和谐环保型城市园林景观是园林设计师的目标和理想,大到项目的布局,小到一种新工艺或新材料的运用,都可以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这个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建立园林绿化标准化示范区。
  • 摘要:中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其中44个已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为存在危险品和污染源而具有致使其再开发或者再利用变得复杂的场地.这些场地被称作"棕地".面对这些场地,中国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植树造林、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单一治理模式,即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对一的解决和修复,难以治本.事实上,这些场地在制约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很多城市是可以借助这些"棕地"的再开发活动得以复兴的.本文即聚焦于一块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棕地"——南湖.本文主要集中于介绍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采煤塌陷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何依托设计的力量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总结规划设计阶段和工程建设阶段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见解:(1)不能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不能再拖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需要了解如何以城市为基础,寻求解决方法;(2)必须将生态方面和低碳经济方面的内容纳人最初的规划阶段,而不是最后才加人进去;(3)需要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并协助政府把绿色增长纳人城市发展规划;(4)需要通过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着力绿色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 摘要:从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出发,分析如何基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并以承德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围绕对自然条件的研究、文化特色的挖掘、园林风格的融合、大避暑山庄格局的构建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融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并提出对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是塑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的途径.
  • 摘要:园林与气候息息相关,气候是决定园林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也包括与气候的和谐,如营造宜人的庭院微气候和利用气候造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字记载和实际园林中有很多例证.本文旨在分析传统手法,并为现代实践提供借鉴.结合实例印证中国传统园林与气候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手法,包括园林布局、山水格局、植物配置和建筑设计等;现代人往往关注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从而忽视,甚至违背自然气候规律,中国传统园林遵从自然,顺应气候的方式值得思考和借鉴.
  • 摘要:居住区景观规划过程中,景观资源的生态保护和游憩活动对资源的破坏问题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景观资源的生态性发展则是营建生态型住区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外ROS体系的研究,尝试构建R-ROS体系,以此指导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所提出的R-RUS体系的构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R-RUS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指标体系的确立及建成项目中景观资源的管理与监测。指标体系直接决定了规划中的景观资源分布与后期维护状况,其确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建成项目中对于景观资源良好的管理与监测则是基于R-RUS体系进行规划的景观项目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确保这两方面的实施,还需要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绿地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构建不同层次城市绿色廊道体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完善城市格局、丰富游憩空间为重要目标的绿地网络体系.论文旨在为这种人性化的绿地网络体系的建构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以期为城市绿色廊道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园冶》,对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生态审美观进行探索,通过溯源《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渊源以及分析《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特征,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者阐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审美观,呼吁以生态美学思想重构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等和睦关系.
  • 摘要:城市家具在城市空间中的不可或缺性已日益显著,它使人们的户外生活变得多彩而细腻,交往变得容易而轻松.一个好的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环境空间中的各种户外家具设施,场所空间环境的舒适与否,更体现在细节的设计和展示.为人服务的空间才是设计所提倡的,过于冷漠而缺少人性化家具设施的场所就失去了设计的本质.关注与体验平时在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在丰富视觉与感官的同时,才能更好地通过设计来塑造生活和生活方式.
  • 摘要:东莞生态园"大湿地"生态经络的构建,借给东部快速路更加开阔的景观视野,使沿线景观不再单调,且富有视觉上的季相色彩变化和感观上的意境体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贯穿《园冶》的造园理论核心,将其运用于东部快速路两侧风景走廊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意图在10min内,给穿梭于快速路的驾驶者(或乘车者)留下舒展岭南水乡画卷般的城市印象.
  •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园的立体化设计的趋势.以2011江苏省第七届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连云港展园设计为例,探讨了展园的立体化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希望为未来园林展园的设计方向提供启迪.连云港展园的设计重点通过运用立体化的设计来提炼城市特色和表达参与性展示来向游客展现连云港风采,它作为一次立体主义景观设计的实践性的设计研究,启发立体化设计是值得关注、分析和参考的。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从而可以影响设计师分析问题和思考设计的方式,以对今后的展园设计和研究有所推动。
  • 摘要:本文基于对中西园林特征与文化背景的概括与分析,揭示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更在于人本身,力图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去看待中西园林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提出了两者迥异的深层原因主要存在于"入"与"出"、"散"与"合"两对矛盾的并存差异之中,并依此来分析中西园林各个特征背景产生的本质原因.同时,本文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并提出中西园林应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两种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的融合和创新.本文对比研究中西园林艺术,并不是要肯定某一方或是否定另一方,更不是全盘否定双方的园林文化。而是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促使中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对于当今的中国园林而言,采用中式的还是西式的风格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其相同的一点在于创造人们理想的生存空间。至于形式与手段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能与人的生存与思维方式产生某种协调与共鸣。而这其中也许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单纯中西园林谁取代谁的问题,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用现代的园林设计的表达手段来传呈这种人类历史中宝贵的文化特质与脉络,而这种特质是不分中西的,也是不分古今的。
  • 摘要:在公园与城市越来越融合的今天,本文讨论了公园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关系.回顾了城市公园产生背景并分析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城市公园系统.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公园体系需要重视社区公园和大尺度公园的构建.其次,建立多样化城市公园,需要不同类型不同途径建设各具地域特色,最大化实现公众参与的公园.第三,建立多功能的城市公园需要重视场地文脉延续与发展、生态效能、社会意义以及承载的更多内涵.最后对城市公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 摘要: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只能局限在都市环境中,而都市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农业的施展空间,垂直的农场因而成为一种相对可能的选择.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案例解析,得出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启示,风景园林师有望在新一轮的城市转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农业的发展使仅仅在两千年间完成了从原始牧猎到现在的城市居民的转变,其特殊的农业生态体系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的结果。将农业搬进建筑、景观结合生产、乡村融人城市,垂直农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农耕文化回归的渴望。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农产品工厂,更是一个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令其模仿自然循环系统的宏伟计划,为未来都市提供了新的绿色畅想空间。虽然垂直农场仍然处于模型研究阶段,但这种新型的生产性景观势必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 摘要:纽约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带,占地面积3.4km2.它拥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公园.超过100年的历史证明,笔者通过对公园营建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指出了它已深入到纽约的生活中,是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在城市社会中,公共空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公共空间足以承载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而纽约中央公园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够为城市中居住的每一位市民提供最佳可行的健康休闲方式,值得为我国的公园设计所借鉴.如今,城市公园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市民一个欣赏美景、相约聚会的场所,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提高,它成为了人们认知城市面貌、体验城市空间的主要方面.
  • 摘要:概括了传统中西方园林形式结构的特点,即感性美主导的空间形态是自然的而理性美主导的空间形态是规则的.基于此结论,提出如何在今天设计思维的感性与理性平衡中创造新的形式结构.重点是深入了解空间的心理学认知结构,它是人类空间设计思维现象的本质.所以举若干例子来分析空间的心理学认知过程是必要的,通过比较三组中西方经典空间的认知结构和解析一个现代园林作品的设计思维过程.结论是创新的实现依赖于应用西方心理学科学地解释空间现象结合对传统园林空间的重新审视.
  • 摘要:节水型园林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营建方法,是实现节约型园林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杭州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及合理营建园林景观,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充分利用水资源等途径来努力推进杭州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的建设.
  • 摘要: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中国园林所遭受了巨大冲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和压力,中国风景园林师采取了3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了中国风景园林师面临的4种困境及其背后的根源.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宜采取不主动迎合全球化,保护本土景观资源和园林传统的策略,确保中国园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资源和文化基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具有综合性。同时,它带来的不只是好东西,还有压力与挑战,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与西方风景园林师相比,中国风景园林师所背负的各种负担和遭遇的各种干扰是前所未有的。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师要背离潮流,独树一帜的可能性和成功率都非常小。在正视这种状况的前提下,不如采取保护本土资源和园林传统的方法,以确保一个本土景观特征保护和文化保护的底限,以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不要过于主动去依附于全球化,这很可能是一种较佳的策略。当然,中国的本土风景园林师有一天能够自己制定规则,自己进行成绩认定,而不必再向西方获取认同时,中国园林才能真正引导潮流,而这个过程正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团结一致摆脱困境和突围的过程。
  •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昆山市为例,研究县域尺度的城乡景观格局演变与城乡一体化进程间的联系性,为城乡一体化和景观生态格局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1985至2008年间5期昆山市TM卫星遥感影像图及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遥感处理软件Envi 4.4、空间数据分析平台ArcGis 9.0、 Fragstate3.3与Image Analyzer1.0等景观分析软件,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期景观生态指标动态变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等方法.结合昆山市近23年间《昆山市统计年鉴》数据,对昆山城乡一体化水平与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从而挖掘两大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力。
  • 摘要:植物园是是城市风景园林的教科书,城市公共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科技水平的综合标志.它既是科研的场所,科普的教堂,市民游憩的公共空间.辰山植物园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水质污染严重、土质来源不明、引种植物习性复杂、有害生物预警机制缺失各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景观水体修复和水质保障技术研究、土壤动态监测与改良技术研究、植物配置与保育技术研究的多项攻关,解决了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为以后公共绿地建设积累了经验.
  • 摘要:在明确湿生地被植物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价值等的基础上,针对杭州西溪湿地及西湖西进区域17种常用的湿生地被,从资源分布性,生长适应性,繁殖性和景观价值四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依据综合得分的高低,结合植物实际生长状况与管理情况,得出具有层级差别性的湿生地被植物类别,并从中推荐可供杭州城市绿化选择的6种优良湿生地被植物,以期为杭州园林今后的绿化与造景及更好的应用湿生地被植物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根据以上综述展望湿生地被植物的应用及其研究发展趋势.
  • 摘要:近年来湿地公园设计案例很多,本文以槠溪河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为例,结合其环境现状和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设计理念的创新,进行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将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文化的融为一体,力求实现人与生态景观和谐共存.湿地园林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m。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近年来各地涌现了大量的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设计怎样做好传承与创新,值得深入探索。尊重场地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的过程与格局,并以此为背景演绎体现新时代生态公园的功能和结构,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巧妙结合,为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本案例将农田风光引人生态公园,并以田的肌理分别种植水稻、油菜花、棉花、芝麻、花生等乡土植物,展示特色农田生产方式,其间点缀少量艺术构筑物以增强整体景观视觉、体验感受,让人重新体验田的种植、田的欢乐、田的纪念,拾回渔耕文化的历史记忆,感受和谐的人地关系及大自然的良性循环机制,创造出可参与式的种植文化体验,很受当地民众欢迎。
  • 摘要:以水生植物的景观与生态价值为基础,分别从生境和景观美学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水生植物在城市景观水体中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体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水体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自然河流、湖泊还是城市公园或居住区中的人工水体景观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以城市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最为显著。如何在科学选择水生植物并且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创造宜人和稳定的水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和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其景观与生态意义认识的不断加深,水生植物在城市水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用,尤其对于城市大而积水域以及河道、内湖等的景观和生态营造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园林工作者应巧妙运用具良好观赏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水生植物,正确处理好不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与水体间的相互关系,使设计极具艺术感染力又具科学合理性。最终达到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 摘要:利用随机抽样法,对深圳市20条道路进行了绿化现状及植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用的道路绿化植物共142种,其中乔木71种、灌木39种、藤本2种、草本植物30种.提出3个特色的节点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分别为蒲葵-大叶紫薇-桂花+灰莉+朱蕉-蟛蜞菊;水石榕/尖叶杜英-鸡蛋花-红花檵木+灰莉-蜘蛛兰;小叶榕+南洋杉+凤凰木-蒲葵+夹竹桃+羊蹄甲-桂花/含笑-鸢尾+蜘蛛兰.同时,本文从植物种类选择、景观效果营造等方面对深圳市道路绿化提出了建议.建筑是纷纭中求得有序的人类形迹的工具。在"城市地"(《园冶》用语),模仿天然风景的可能性终归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发展出运用人为物象制造景观的办法,的环境品质的丰富度和实效会大打折扣。而非自然遗产级别的各类郊野景观地域,以建筑法则介人的人工造景却大有可为。当代景观设计中关于制造性的发展尤其异彩纷呈。从覆盖全球的专业资讯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利用制造性手段获取"景观"方面表现出丰富的进展。这需要用分析化的意识看待建筑概念从而摆脱具象唯形的思想方法。本文以为这是专业实践及至教育引导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深圳市道路绿化有如下特点:(1)植物特色鲜明,色彩丰富。深圳道路的中央隔离带经常使用美丽针葵、鱼尾葵等具有鲜明亚热带特色的植物,路侧绿化带植物种类更为多样,经常使用蒲葵、羊蹄甲、短穗鱼尾葵、春羽等营造特殊植物景观。无论是一板二带式还是四板五带式,植物配置都偏重生态群落式布局。常用大王椰子、油棕等棕桐科植物和红色系凤凰木、金凤花、紫薇、红桑等,黄色系的黄槐、软枝黄蝉等观花乔木及灌木构建色彩对比鲜明的道路植物景观。(2)注重层次搭配,讲求生态效益。深圳城市道路隔离带多采用丰富的层次搭配,如在中央隔离带种植乔灌草三个层次的植物以增加隔离带景观效果;在路侧绿化带乔木树种下方多种植福建茶、金叶假连翘等修剪绿篱,能有效防止车辆眩光,同时有利于群落生态环境的稳定。(3)行道树种类丰富,遮荫效果明显。人行道旁的林荫路多使用高山榕来营造鲜明的亚热带景观,且高山榕冠大荫浓,能为行人提供充足的隐蔽空间。两侧分车带多用小叶榄仁、大王椰子等树种,小叶榄仁树形齐整、主干通直,大王椰子具有亚热带风光,用这两种植物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现代感极强。但是,调查中发现深圳市道路绿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提高道路绿化的水平和质量。(1)分车绿带植物色彩搭配需进一步合理化。在营造四季有花的道路景观过程中,部分道路在使用观花乔木、灌木及色叶灌木时,出现叶色、花色色彩过分一致而导致整体植物氛围单调的情况。如凤凰木和红色系灌木或小乔木搭配,黄金榕色块与金叶假连翘色块搭配,由于花色、叶色过于接近,容易影响人的视线,植物景观效果也不明显。在乔木与中层的小乔木、灌木之间的树形和叶色,同层中灌木之间的花形、花色和株型,观花小乔木与花灌木之间的花形和花色,草花之间的叶型、花色和株型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佳。例如在天桥绿化中,叶子花和软枝黄蝉交替种植,红黄相间,色彩鲜艳夺目。(2)道路植物配置需逐步走向节约型、生态型。过于人工化的绿地系统不仅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脆弱,其修剪管理、用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会消耗过多的资源,故植物配置趋于自然群落化才能强化城市中脆弱的人造生态系统,还可以节约城市用水,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农药等的使用以及带来的挥发或渗透的淆害物质,减少城市污染,进一步迈向节约、环保、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系统管理。努力的方向。相信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校园,在时间的镌刻下,必然会绽放出人文与科学之花。
  • 摘要:建筑同景观设计不应被认为是相互割裂的东西.建筑的内涵推介的是一种关于制造的思想方法而非表面的形式,它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存在.本文试图对此提出解释,并寻找适当的专业表述,同时对相应的实践做法进行初步的概括.建筑是纷纭中求得有序的人类形迹的工具。在"城市地"(《园冶》用语),模仿天然风景的可能性终归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发展出运用人为物象制造景观的办法,的环境品质的丰富度和实效会大打折扣。而非自然遗产级别的各类郊野景观地域,以建筑法则介入的人工造景却大有可为。当代景观设计中关于制造性的发展尤其异彩纷呈。从覆盖全球的专业资讯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利用制造性手段获取"景观"方面表现出丰富的进展。这需要用分析化的意识看待建筑概念从而摆脱具象唯形的思想方法。本文以为这是专业实践及至教育引导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校园,在时间的镌刻下,必然会绽放出人文与科学之花。
  • 摘要:活动多样性、地段差异性与管理复杂性是城市公园的普遍特征,建立基于活动管理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设计方法,有效提高游憩体验质量与保护公园生态环境是当代城市公园规划与管理的紧迫任务.本论文探讨性地把国外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上海松鹤公园案例研究中,寻求资源、活动、设施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以此建立公园可持续性规划方法.公园资源环境的使用、活动频率密度的时空分布与满意度具有明显的地段差异性,这种差异取决于活动、设施、环境、管理的互动关系与地域配置,在实际公园管理中必须针对这种地段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不同于国家公园的机会谱,后者是建立在环境开发强度的基础上,分为现代、半现代、半原野、原野等4类,而城市公园机会谱是以综合反应体验与环境质量的游憩密度为基础分为高密度、较高密度、中密度、较低密度、低密度等5类.同一类别的机会根据游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人们对乡村聚落景观的欣赏和审美需求日益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外就开展了"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景观的视觉审美.而直到今天,用景观美学指导乡村聚落绿化的例子仍鲜有报道.为避免盲目绿化,提高乡村聚落景观的视觉审美,急需用景观美学原理来指导我国的乡村聚落绿化.本文提出了乡村聚落绿化的定义、类型,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村聚落绿化应遵循的一般景观美学原则,如统一、均衡、韵律、比例、尺度等;以及整体性、一致性、时代性、共同性、功利性等特有的景观美学原则.
  • 摘要:校园内的各种需求反映到物质层面,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本文试图建立使用者行为需求与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空间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而阐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内涵、空间特征与设计手法等.沙里宁曾说:"大学属于的时代.它就像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高校的大规模发展为校园规划理念与实践提供r良机,而高速大规模的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考虑不周的校园形态。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需要更多的将大学的需求,大学中的各种行为纳入规划的逻辑之中,通过由需求到空间的物质化的转换,来形成美丽的校园。相信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校园,在时间的镌刻下,必然会绽放出人文与科学之花。
  • 摘要:本试验以风信子品种蓝夹克'Blue Jacket'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PP333对风信子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00mg·L-1的PP333延缓蓝夹克的生长,使植株适量矮化、叶面积适度减小,植株更紧凑;与对照相比,叶片厚度增加了5.8%;小花直径增加了2.8%;种球重量增加了5.3%;同时提高了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将现蕾时间推迟4d,并使花期延长4d;总体上提高了蓝夹克的观赏价值.叶面喷施300mg·L-1的PP333因浓度较高,表现出一定消极作用.
  •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仙林花卉市场和万博花卉市场的蜡梅品种调查,以及在南京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年宵花卉展中对蜡梅的现场调查,了解到蜡梅在年宵花卉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提高群众对蜡梅认识的水平,推广蜡梅在风景园林中得应用.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原产我国,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丛生灌木,不仅是冬季香花树种,而且是切花、桩景的良材。它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冬季开花植物,其花冒寒而放,花色(中被片颜色)纯黄发亮,如用蜡油雕琢而成,清香而又不妖艳,高雅而又不媚俗。蜡梅园艺造型颇多,可谓色、香、形俱佳,是中国传统的冬季名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在园林应用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对蜡梅市场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对观赏性腊梅的品种、栽培技术、日常维护管理与销售市场等信息进行了普及,希望能够对群众对如何选择观赏蜡梅所帮助,增进群众对蜡梅和蜡梅品种的了解。蜡梅是我国传统的年宵花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年宵花卉展销中存在巨大商机,值得园艺公司大力发展,共同巩固蜡梅在传统年宵花卉中得重要地位,推广蜡梅在风景园林方面的应用。
  • 摘要:我国牡丹资源丰富、类型多,专类园是其主要园林应用形式之一.牡丹园的选址要满足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选择植物材料时,要注意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以充分展示品种在花色、花形、花期、株高和株型等方面的丰富多彩为主要内容,同时要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结合.牡丹园也要体现艺术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北京植物园的牡丹园.
  • 摘要:月季园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主要种植各种月季,以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构建成功、美观的月季园,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本文在梳理月季专类园在北京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位于北京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科院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内的4个月季专类园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其整体布局、景观分区、主要月季品种以及植物配置等内容,以为今后的月季专类园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得出月季专类园在北京的发展有约50年的历史;在设计上多以规则式布局为主,多根据不同的景观分区布置不同类型的月季;主要常见应用的月季品种有60余个;为兼顾其他季节的景观,常见应用的配景植物有22种.
  •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传承"与"创新"的内涵,继而探讨传统园林艺术精神及其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途径,结合大丰银杏湖公园创作实践,对传承与创新方法加以解读,探索基于地域景园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的设计途径,指出在继承传统精神和内在特质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特征,是发展地域特色风景园林规划的必由之路.
  •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一系列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它既是当前处理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有效利用郊野资源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一种尝试.郊野公园因其地理区位、景观特点、功能承载、服务对象等的特殊性而与一般的城市公园有着较大的不同.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发展郊野公园的必要性和机遇,分析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在城市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环境不断完善的进程中,郊野公园的建设应当立足城市形象提升、市民休闲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和谐,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和城郊旅游,打造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和市民郊野游憩境域。郊野公园所要体现的特色要与郊野特征相协调,与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城市整体生态系统保育。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必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的重点。抓住这一契机,目前一方面应加强对郊野公园的理论研究,探索完整体系的规划理论,为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应在具体实施中将大环境营造与小景观塑造相结合,打造科学合理、符合城市气质的郊野公园系统。
  • 摘要:带状绿地是指城市中呈现带状类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城市各组团之间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其对引进外界新鲜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宽度、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带状绿地的温度、相对湿度、负离子浓度以及含菌量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明带状绿地的宽度、内部构成以及郁闭度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为城市带状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带状绿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城市带状绿地建设中,宽度值设置超过30m,有条件的地域超过40m;内部构成设置为乔一灌草或乔草型;郁闭度值设置为0.6以上,此时城市带状绿地能够较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性,并通过相关案例探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其具体过程可以归纳为根据现状,确定规划目标——结合规划目标,选择构成要素——布局构成要素,规划结构——子系统叠加优化,构建系统四个部分.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避险四个基本功能,每种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一定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布局,而各种结构通过叠加优化可以派生许多其他功能,促进系统最大效益的实现。将系统论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可以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使其规划体现更强的科学性,协助规划者找到一个思维方式整体化,步骤、手段系统化的规划方法,让其规划过程更加清晰,规划结果更具科学性,促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综合功能实现,提高城市各类绿地的利用率。
  • 摘要:从人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亲水心理,通过人类对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这两种途径,分析亲水活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分析亲水活动所具有的类型,指导与亲水活动息息相关的水文设计及护岸设计.并在设计时考虑到人们亲水的安全性.从人体本身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对于水环境的感知及体验途径,以此为基础首先建立起人与水的联系,然后再吸引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深层次的亲水活动,巩固人与水的关系。探索城市滨河公园中有利于人们亲水性设计的途径,以此通过分析对城市滨河公园的亲水性影响最大的水文条件、驳岸设计等因素,使得能够在设计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
  • 摘要:"水边"是中国园林中因水造景的一种环境条件.本文论述了相水边的环境条件而营造不同意境的借景手法,如借水边风"凉",入"静"天乐;借镜像涵"虚","虚乃大"的时空感;借水光"洁"、"远",励"清"、"明"之志;借山水清音,招隐之意;借云雾缭绕,仙居之感等5种借景手法.本文又论述了利用特殊地宜条件造景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包括流派汇湖,借涸漩的水纹,比德"力"、"勇";石矶造景,借环视观景,源远流长的深远感;水畔山巅,远借水势浩渺,比德心胸宽大等3种借景手法.此外,本文又论述了借水边园林建筑造景采用的具体方法,如借建筑的"跌落",丰富阶梯式驳岸的交通空间;借建筑、月台的"悬挑",弱化较高的驳岸;借台基"低浮"的设计方法,增加亲水感等3种借景手法.这些借景手法有助于现代园林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