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2-11-23

主办单位:;中国空间经济学会&浙江大学;;

会议文集: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思考,从分析人类的空间创利、逐利和寻租等空间行为切入,阐释空间趋利的基本特征与形式,及其体现的空间福利效应;剖析生态文明转向趋势下功效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约束的必要性和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行为模式、范式,进而导出功效空间建构与组织的基本准则。
  • 摘要: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市场潜力、劳动异质性与劳动报酬份额的理论模型,运用1993-2010年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潜力、就业密度等空间集聚因素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并分时间段和分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密度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潜力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对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2003-2010年时间段两者呈正向关系.受教育质量和技术进步类型的影响,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对劳动报酬份额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的确呈"U"型变动.
  • 摘要: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都试图将空间因素带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这几个相近学科的学科属性、理论框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比较,认为空间经济学在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新的市场结构,考虑运输成本的前提下,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解释现实经济运行中更深层次的"为什么"的问题,为其他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创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切实际的分析和研究框架.
  • 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自由资本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从而建立了包含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以及外向型经济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本文研究发现:(1)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形成"自我选择效应",即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生产效率次之企业选择国际贸易、而生产效率最低企业选择供应本地市场,因此可能出现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大幅增长的情形;(2)在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存在差异时,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1991)所述的完全核心-边缘结构可能并不存在,转而代之的是不完全集聚的核心-边缘机构;(3)无论是贸易自由化还是企业异质化,都能有效地促进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
  • 摘要:本文以追踪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流向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不同补贴对象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运用数理模型方法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差距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落后地区的补贴政策往往会由于资本收益均等化而削弱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在各类补贴政策中,补贴企业的政策会导致吸引投资与缩小区域差距两大目标分离,且有损于落后地区的企业竞争力;补贴劳动者相对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且对差异化税率的要求较低、财政上的可行性更强.于是本文建议在我国中西部等地区应当强化能够直接激励有效需求的专项转移支付政策及相应的制度与环境建设.
  • 摘要:空间均衡只存在于包含空间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帕累托最优是其目标而非结果.空间均衡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城市集聚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空间均衡时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必须加以干预,空间整合、协同、治理以及价格干预有利于消除集聚的外部不经济性和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空间均衡的研究,应强调经济地理学、经济学方法相融合,遵循均衡研究的一般规范,研究的重点在于空间均衡的原则、具体条件、机制和过程以及存在性和稳定性问题.
  • 摘要:本文基于梅里兹(2003)的经典模型,分析了进入成本和市场规模对异质性企业市场进入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本国市场规模较大、进入成本较高时,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选择进入市场,而低生产率企业被迫放弃国内市场而选择出口.这类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从而出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降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成本是促使这类企业转向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 摘要:文章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FDI流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计量结果表明母国和东道国的GDP、开放度以及区域一体化规模的增加都会增加东道国FDI流入规模,东道国与他国签订FTA也有利于本国吸引FDI;相反,周边国家的经济总量增加和开放度的提高,会挤压本国FDI;而周边国家通过FTA形成的区域一体化范围越大,对本国吸纳FDI的负面影响越大.东亚地区FDI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中国吸引外资并没有挤占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空间,相反促进了在该地区的互补性投资.
  • 摘要:新劳动法的实施会造成劳动要素价格的上升,引起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以及要素在行业间的流动.而要素的流动会影响行业工资差异.因此,新劳动法可能会导致行业工资差异的变动.为检验该假说,本文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把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用新劳动法实施的微观调查数据,对预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的回报率比其他行业上升的多,使行业工资差异下降.
  • 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中,构建了一个与江苏沿海地区所处的空间结构相符合的两国三地区模型,并将对外贸易自由度、区际贸易自由度、区内贸易自由度这三个层次的贸易自由度放在同一个框架中,研究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三个层次贸易自由度的提升对该地区产业份额的提升的影响.研究表明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江苏沿海地区与经济繁荣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降低江苏沿海三市之间的贸易成本是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起飞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而且在此过程中,江苏沿海地区的三个层次贸易自由度的调整要遵循不同程度、有重点推进的原则.
  • 摘要:本文讨论了区位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考察了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探讨了混合样本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并据此分析了2002-2010年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认为,我国经济格局变化对收入差距演变产生滞后影响,相比于区域经济差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更为严重.
  • 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的同时,中国与东盟的国际文化合作也快速拓展,并重塑着地缘空间.基于文化合作的空间知识溢出视角,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等三层面与双边和多边两方面分析,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1991-2000年的奠基与2001-2010年的制度化合作等两个阶段.在作用力方面,呈现出政府主导、经济推动、网状关联、空间集中等特点,并在地缘空间、服务业与文化创意等产业之间以及人员交往、社会民间交流等方面产生初步的效应,催生多个地缘经济区.文化合作不仅通过提供区域公共产品推动着经济一体化,而且产生产业集聚、规模和范围经济、知识创新与溢出等空间经济效应.鉴于人文合作对地缘经济区具重塑作用,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亦需国际文化合作,故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合作及其空间经济效应将会进一步增强.
  • 摘要:基于Fukao等人(2003)的模型对FDI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FDI成本与贸易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当两国存在资源禀赋差异时,FDI会引起两国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利用1988至2009年中美贸易数据的进行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SITC 7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而中美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则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则显示中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变动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Granger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17省农民土地权益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征地过程中货币补偿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征地的货币补偿与农村人均收入显著相关,但与非农人均GDP并不相关,这就证实了农民没有分享到城市化中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而作为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土地承包合同,只有在农民知晓相关承包政策的情形下才与更高的征地补偿相联系.此外,如果征地过程中政府或村干部就征地补偿标准与农民进行过协商,相应的征地补偿水平标准也显著更高.
  • 摘要: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为基础,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角度分析了产业集中、城市化综合水平及城镇化人口比率和收入差距形成的微观机制.通过我国1993年至2009年长达17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发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具有正反两面性,即由于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和前后向关联作用机制,产业集中、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城镇化人口比率则在临界值范围以内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趋势.认为,在采用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政策的不同效应,甚至是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在扩大正面效应的时候,尽量抑制负面效应的产生.
  • 摘要: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度变化(平均关税削减)和广西制造业集聚度变动以及桂越两区域产业分布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度的降低,广西制造业的集聚度及其在两区域中的相对份额均在不断变大,而农业相对份额以及农副加工业则不断下降,体现了广西和东盟(主要是越南)具有一定的核心边缘特征.
  • 摘要: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06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异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异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和升级,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主张.
  • 摘要:2010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出台,长三角联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杭州将努力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功能,通过接轨上海、建设杭州都市圈等区域合作工作,提升杭州城市首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强化区域优势,深化合作内涵,推动杭州转型发展.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三部门两要素的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综合了税收来源、政府支出,并加入了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和税收分成、转移支付等因素.通过理论分析,考察了财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税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支付政策难以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起到显著作用,而税收政策则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政策力度较大或者区域间贸易开放度较高时.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在影响经济总量方面的机理不同,却与流转税相似,通过向消费者转嫁税收,从而提高流转税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会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名义GDP,但企业所得税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名义GDP无关.同时,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名义水平和实际水平都随着各税种税率的提高而降低.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当区域间贸易开放度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逐渐降低流转税和(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适当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这样可以保证总税收不变而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实际GDP.
  • 摘要:如果将空间变量引入传统的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分析范式,那么,在关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补效应的同时,还不应忽视挤出效应.本文引入产业关联性、空间邻近性和运输成本变量,从区域内和跨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二三产业互补效应和挤出效应形成机制和演化机理,并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产业关联性有助于二三产业互补效应的提高,但受区位因素影响,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别表现出互补效应和挤出效应;②二三产业的互补性存在空间边界,当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的阀值之后,二三产业从互补效应开始向挤出效应转变;③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周边城市二三产业互补、效应的提高;④过低或过高的运输费用使得二三产业表现出挤出效应,而适度的运输费用能促进二三产业互补效应的提升.从三大都市圈来看,长三角都市圈对圈内城市的产业互补、效应带动最强,珠三角都市圈带动作用最弱,而与都市圈相邻城市的产业互动性不受都市圈外溢效应的影响.
  • 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问题的多元化特征给区域政策制定带来一定难度,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也使得区域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其基本假设更符合现实,关键论点也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对区域政策分析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理论模型的深入拓展,新经济地理学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区域政策研究成果.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从区域收入政策与区域支出政策两方面来回顾和梳理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探究区域政策在内生非均衡力作用下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区域政策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 摘要:数字内容产品的互联网消费几乎不包含地理距离成本,因而企业需要重新认识与掌握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产品扩散规律.此研究利用数字内容产品的省级销售数据,从消费扩散角度,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其在网络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固定效应.本文的主要实证发现包括,数字内容产品的网络销售并没有因为物理距离的消失而失去其空间相关性,消费者之间的模仿行为是驱动区域内产品扩散的直接动力,此外,相邻区域间的消费存在着同步增长.
  • 摘要:将企业异质性理论融合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假定区域间在偏好、技术、开放度方面是不相同的,发展了新新经济地理学,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地区间消费者偏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成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相互依赖,落后地区向外开放市场的意愿程度更弱,但是随着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导致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放度也逐渐增加;落后地区由于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 摘要:将企业异质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相结合,从理论分析与数字模拟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本地市场效应不仅跟贸易自由度有关,也跟本地产业份额有关,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存在降低了本地市场效应,并由此逆转了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自由度的正向变动关系;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存在,扩大了对称结构的稳定范围,提高了产业集聚的难度;产业的集聚力与扩散力的联合作用决定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的变化轨迹,随着工业产品支出份额、贸易成本、工业品替代弹性与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降低,经济系统逐渐从对称结构向中心-外围结构演化,并且由于预期因素的冲击,产业在边缘区的突发性集聚并非没有可能.
  • 摘要: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改善自身利益,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对经济空间的优化也基于此.本文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之下,分析了区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分析发现,人们对要素和生产组成的经济空间进行优化,不仅能提高要素的报酬率,而且能提高要素的产出率,能带来区域经济和宏观经的快速增长.然而,空间优化的前提是合理的区际专业化分工.要素空间理性流动和区际专业化分工不仅能提高各区域的产出组合数量,从而能提高整个国家的总收入和福利水平.本文能为节约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指导人们,通过优化经济空间,降低要素投入,消除成本推动型通涨压力.
  • 摘要:墨西哥现有的土地制度是1910年革命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当前的一种较为复杂并且在世界上较为独特的结构:国有、私有与集体所有制同时并存.本文主要围绕着墨西哥近20年来土地制度变革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阐述土地使用、尤其是城市用地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墨西哥各级政府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以及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 可以看到,出于保证社会稳定尤其是政治的需要,墨西哥政府与各政治组织对待非法用地和违规用地,从始至终,都是采取忍让包容的态度.结果是越采取忍让包容的态度,越增加了非法用地以及违规用地的数量,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农民在将集体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常常会存在重复出售,重复分割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城市用地的难度与成本.另外,尽管宪法27条的修改完全放开了对集体所有制框架下的土地所有权及其使用权转变的限制,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属于自己单独使用部分是否通过完全控制的方式,从而实现土地私有化的目的;但是,经过接近20年的实践,新的土地政策并没有在这方面产生大的效果.
  • 摘要:本文基于Hausmann构建的出口复杂度指标测度了1995-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复杂度,通过跨国比较发现,中国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行业关联效应有助于提升出口复杂度较强,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相反,市场竞争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细分行业而异.
  • 摘要: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时首要也是最为核心的步骤是要建立一个表达空间交互结构的的权重矩阵,能否构建并选择恰当的空间权重矩阵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和解释力.本文归纳了现有空间计量研究文献中出现的邻接矩阵、反距离矩阵、经济特征矩阵以及嵌套矩阵等主要的空间权重矩阵形式,并阐明了各种权重矩阵的优缺点以及演变脉络.然后,本文陈述了空间截面权重矩阵的两种必要的转换,即通过权重矩阵转换实现对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空间效应的考察,以及从空间截面权重到空间面板权重的转换.最后,本文通过对如何选取权重矩阵形式这个前沿问题的综述,指出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必将越来越客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