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
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

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9-11-09

主办单位:;科技部;;

会议文集: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体质分类是朝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统计分析研究相关因素、找出相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本文在既往朝医体质分类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眉毛、上下肢毛、胡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太少阴阳人的5项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对四组测得的数据,运用四格表x2检验结果受选因素中p<0.01的因素作为各象人联系的强度,用统计学上相对危险度性RR=ad/bc,值来说明,并用可信限INRR±1.96√V(INRR)计算,WTT为判断准则,返回人群作bayses判断分析。 结果:以WTT为判断准则,返回人群bayse分析,其灵敏度98%以上,特异度98%以上,总复合率98%以上,说明四象人体质与眉毛,上下肢毛,胡须量有相关性。该法所测定数据具有相当可靠性和实用性,而且调查样本和调查面积广;设计项目较全面;选择性强而可靠.
  • 摘要:黄汉儒为我国著名壮医专家,被誉为壮医的鼻祖,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学院名誉院长,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第八届政协委员。主持创办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并于1985~2001年连任所长达16年之久。2003年退休。在长期的壮医发掘整理研究j二作中,黄汉儒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治疗技术。2007年,黄汉儒壮医药医技医术的抢救性传承研究获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资助,目前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本文现将对黄汉儒学术思想及医技医术的研究做一概述。
  • 摘要:经筋疗法是壮医的重要诊疗方法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秘传于壮乡民族。黄敬伟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首次发现人体208个功效特殊的经筋穴位,揭示了由于伤筋造成的48中难治病病因。其所创立的"壮医经筋查灶法"弥补了现代医学对"筋结"病灶的形成并隐藏于体内,且医疗设备不能检测的缺陷。经筋筋结病灶的发现,填补了当今高科技诊病仪的一些不足,为疑难杂症诊断开辟了一个新方法。
  • 摘要:本文概述了黎族医药在资源、质量、研发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几年的课题组研究成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就"十二五"期间重要研究领域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 摘要:藏医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做好藏医古籍的普查,清楚藏医古籍的数量、版本、保护现状等。为此笔者先后走访了五大藏区(两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省)和北京。进行藏医古籍的普查工作。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藏医古籍的收藏以图书馆、藏医院、寺庙和民间医生居多。藏医古籍存储地分散,收藏地点不同,存储、收集和辑整理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大量藏医古籍藏于民间和寺庙,由于缺少资金和专业知识,这部分古籍存储环境差,保护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这部分古籍的保护难度很大。总而言之,藏医古籍保护工作是任重而道远。
  • 摘要:八支是印度传统医学术语,它原本是指阿尤吠陀医学所包含的八个部分,并用于代指阿尤畎陀医学。 大约从6世纪开始,这个八支的概念先后传入中国汉、藏地区。7世纪开始,汉、藏学者著述中开始出现八支这一术语。藏医《四部医典》(约8世纪)是最早使用八支概念的藏文医著。10-11世纪,《八支心要集》及其注、疏陆续翻译为藏语。虽然,汉、藏文献中的八支概念来源于印度,但是它们与印度八支不是完全一致的,汉、藏文献对八支的认识也有一定区别。本文简要回顾了梵、汉、藏文献中有关八支的论述。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 摘要:随着信息共享时代的来临,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尝试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医学也不例外。西方生物医学在发展的同时,东方传统医学也在被频频关注,人们亦或各持已见,亦或求同存异,亦或力求交融。无论如何共同发展是最终的趋势。笔者通过PubMed对medline收录的部分藏医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浅析近年来藏医学研究进展。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蒙医药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于1958年蒙医药事业开始走向高等教育的崭新道路,接束了家传教育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于2005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在蒙医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内蒙古医学院和蒙古国毛诺斯药学院的"蒙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科研进展概况。为今后的蒙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作参考。
  • 摘要:目的:通过对2003~2007年间国内蒙医、蒙药文献发表状况的统计分析,明确我国近年来蒙医、蒙药方面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方向。 方法:采用网络版CBMs,分别以"蒙医"和"蒙药"为检索主题词以及相应副主题词进行检索,同时采用限定检索的方式对相关主题词文献进行检索。 结果:2003~2007年间,国内发表关于蒙医、蒙药文献分别为461篇和806篇,蒙医文献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蒙药文献量无明显变化:蒙医、蒙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广泛,但文献最多项均为治疗应用方面:蒙医、蒙药主题文献量最多期刊依次为《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蒙医药》;蒙医、蒙药主题文献著者数量庞大。 结论:蒙医、蒙药文献的研究状况呈现多元化分布趋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核心作者队伍正在形成。该分析结果将为蒙医、蒙药的相关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摘要:创建于18世纪末的拉卜楞寺医学院是多麦地区藏医药传习的中心,并影响及周围广大地区和蒙古族地区,在藏族医学的传承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拉卜楞曼巴扎仓’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摘要:本文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南派藏医药发祥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生态环境、藏药资源、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及德格印经院的实地考察。结合与当地名老藏医生、藏医药工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收集了较为详实的反映南派藏医药文化形成、特色与发展的史料,初步掌握了现阶段甘孜州藏医药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南派藏医药的发展原则、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旨在为南派藏医药的发展勾画一个基本框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 摘要:本文就伊斯兰文化的传入及回医学的兴起;和回医学形成所带来的思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穆斯林风俗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和大力弘扬回医学养生理念及其意义,探讨了回医养生学当前面临的任务及未来发展方向。
  • 摘要:目的:以岷江上游四川羌族地区为对象,对其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于"5·12"地震中受到的损毁情况和灾后救治现状进行调查。 方法:应用医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分布于岷江上游的羌族医药和文化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调研历时二十天,调查范同包括四省阿坝州4个县.6个镇,14个乡,46个村,采访关键性人物36位,完成有效问卷200份。掌握了羌族医药文化震后现状的大量的一手资料。 结沦:羌族原生态文化体系在面临地震灾难损害和现代商业浪潮的冲击中,不可避免地渐趋衰落。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与民族自信为羌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 摘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文献数字化,已成为记录文献的一种新载体。 这种新的文献保存方式已成为保护民族医药古文献一种趋势,并为进一步整理、挖掘及研究民族医药创造了新的契机。民族医约文献涉及多种语言文字,文献形式多样,书籍特征不一。加之各民族地区对医药古文献数字化工作的认识并不统一,从方法到技术也各有差别。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着重介绍了医药古文献数字化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标准,明确了规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为民族医药古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对于民族医药古文献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文字系统、高级数据库创建、版权保护、人员培训等问题,文章同样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在最后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文献网站,以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