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4条结果
  • 摘要:文章从区别宣传与传播入手,解读了传播学的内涵以及目前气象科普作品传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涵盖了宣传者向受众单向度传递一个方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十分单一。指出气象科普作品应从气象科学知识多元化、传播方式多元化、受众多元化与公众理解气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让大众更好理解气象科学,理解气象信息,实现气象科普知识的真正价值。
  • 摘要:为提升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全国气象部门全力打造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本文从电视、电话、电台、报纸、网站、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方面阐述了山西省搭建公众气象多媒体服务平台的思路与创新之处。提Ⅲ对公众气象服务要树立有媒体就有气象信息服务理念,专业气象服务要树立有需求就有气象服务的理念,应急气象服务要树立有灾害就有气象服务的理念。并根据服务对象、目的、意义不同,对公众、专业、应急气缘服务需求、服务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日常气象影视节目中有计划做一些科普宣传与总结,探讨了电视气象科普节目实现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因为成功的科普不仅能为市民提供相关的气象知识,答疑解惑,做更细致的服务,而且能为气象宣传,和市民防灾意识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做贡献.
  • 摘要:气象服务节目和气象科普专题片是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和防灾减灾功能的重要宣传形式。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节目的题材与内容、传播效果、节目的作用与功能、节目的表现四个方面对这两类节目的气象科普宣传作用进行了比较。发现气象服务类节目在收视率、满意程度等方面优于科普专题片,可迅速及时地传播防灾减灾知识,而科普专题片知识系统全面,可视性强,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华风影视集团正在开展的“面向公众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从个人科普创作的体会出发,探讨有关科普专题制作方面的几个主要的方面,主要结果有:1)科普创作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它必须以可视性为先导;2)科普创作必须以科学事实和研究结果为基础:3)以艺术的可视性手法表现科学的严谨和真实性。
  • 摘要:本文总结了如何做好气象科普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工作的几个要点,提出了“创作型”非线编辑人员的概念。
  • 摘要:长期以来气象科普的传播策略研究未获得足够重视。本文借鉴近年国内外成功传媒活动的经验,研究气象部门如何挖掘自身潜力,采取蓝海战略与其他媒介进行差异化传播,通过对传媒活动的策划与创新,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搭建高效的媒介平台,提升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 摘要:电视摄像是电视片制作的首要技术环节,它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都是节目后期制作过程的“粮食”,要取得优质的“粮食”,除了要对摄象机硬件操作有足够的熟练要求,还要对摄影、摄像的拍摄技巧有足够的“修行”,这个“修行”之一就包括“摄·编”意识的培养。因为拍摄和编辑(剪辑)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2006年上半年,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基于电视的气候变化公众教育》项目,对专题片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要用故事性的手法制作科普专题片,这对脚本的策划、拍摄等环节就需要有很高的处理技巧。本文结合了其中具体的专题片拍摄工作,总结了一些工作细节上的经验,解释了摄像人员在节目策划和拍摄阶段中建立特定拍摄意识的重要性、拍摄意识的具体出发点、处理技巧等,并配有具体的节目截图进行解释,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 摘要:随着目前电视气象栏目的增多,专门的科普气象栏目也成为必要。本文从题材内容、创意,栏目包装,宣传等方面逐一进行设想和策划:题材内容上要扩展气象科普范畴并深挖内涵,突出人文关怀:创意方面可增加戏剧性,以故事化的讲述形式作为新时期气象科普栏目的一个特点;栏目包装和宣传是原来较受忽视的部分,可通过增加节目片花、栏目宣传片,并通过节目预告和制作配套的衍生产品来吸引大众注意。
  • 摘要:广东气象影视宣传中心2007年对《天气123》栏目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收视率分析,决定增强栏目的科普性。本文从科普内容、节目编排、科普制作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1)科普内容方而可以多角度扩展,抓住最新的科技资讯增加趣味性;(2)节目编排要注重时机,包含科普内容的这一类稿件内容流程可以是天气新闻+事件分析+背景气象科普知识介绍+未来天气预测;(3)科普制作需提前准备动画、特殊图表和常规素材以及图片的收集,《天气123》栏目还特别制作了科普系列专题片,成为了节目亮点。种种提高科普性的尝试和努力,打造出一个和以往常规电视天气预报不同的电视气象栏目,目前收视率已明显提高。
  • 摘要:《气象百问》系列科普动画片的创作成功,给我们继续开拓动漫创作领域予极大的信心。2008北京奥运会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举世瞩目,相继而来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使体育热潮不断激荡着中国、乃至世界,这给各行各业带来无限的机遇,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将迎米一个发展的良机、大有可为。面对北京奥运盛事带来的机遇,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与“华风”再次联手,提出以“气象与体育”为主题的动画片创意思路。现在,26集系列动画片《奇奇运动会》的各项创作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早已超越科学界成了一个全球问题,但是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科学界和政府,一般公众知之甚少,这对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十分不利,因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广泛参。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问题是复杂的,比如其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带有浓厚的政治上色彩,所以在中国如何向社会传播气候变化问题的信息就比较复杂,和一般的科学传播问题不同。本文在介绍气候变化问题复杂性的同时,给出了气候变化电视传播的几个原则,期望通过这些原则选择传播内容,探索一个在我国合适的气候变化电视舆论导向。
  •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绍兴市气象科普基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有关科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缓慢渗透的过程。从电视传播的渠道来看,作为一种现代的声像传播手段,电视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和渗透力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电视气象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电视艺术的结合,目前日常气象节目已经广为受众接纳,成为气象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通过日常节目适时地穿插进气象知识有助于科学普及的有效性;同时它也符合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时的实际需求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日常电视气象节目中的科普知识还应该注重新闻性和实用性,杜绝一直以来存在的语句深奥,专业术语多,画面素材单一,条条框框等弊病,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才能使气象科普更有效,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 摘要:现今气象科普活动越来越多,社会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木文认为表面欣欣向荣的背后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气象科普满足于功利主义,二是气象科普满足于照本宣科。针对这两大问题,本文认为简单的知识灌输型气象科普应该转变为展现气象科学魅力的气象科学文化传播,且应着重建设一支高素质气象科普队伍。
  • 摘要: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进仪次于撒哈拉沙漠的第二大流动沙漠。今天的塔克拉玛干以“死亡之海”闻名于世,全年的降水量不足50毫米,是世界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或许,当听说在遥远的过去,塔克拉玛干火沙漠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一个神话。这是真的吗?千百年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 摘要:本文围绕科学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气缘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做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机制和建议。
  • 摘要:科普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必要措施。当前气象科普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省级气象期刊有不少增加学术内容,向核心期刊方向努力,有淡化气象科普倾向。本文提出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省级气象期刊有责任担负起气象科学普及的重任的观点。省级气象期刊要应百花齐放,也应有部分期刊侧重气象科普。省级气象期刊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
  • 摘要:通过建筑采暖与气象条件、建筑通风气象条件及空调设计与气缘条件等的分析,论述了建筑节能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冬夏季气候特征,给出冬季采暖度日和寒冷、炎热日数等气象要素参数,提出了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措施和建议。
  • 摘要:中国气象频道,是我国首家以提供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为主要内容的电视频道。气象频道在各省顺利落地,实现气象频道本地化气象信息插入是摆在我们省级影视中心面前的重点课题。本文以山西省在气象频道本地化气象信息插入方面所做的工作和设想为切入点,从内容策划和节目落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摘要: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领域,是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科技兴农”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力的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一代农民的培养,都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工作,以提高农村和农民应用气象信息和主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为目的。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防灾减灾服务,尤其是为地方农业服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为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 摘要:鉴于21世纪是科技迅猛的新时代,气象知识的传播、气象科普的推广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气象信息的传播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利用媒体资源传播气象信息进行了初步探讨。埘现阶段在传播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电视媒介,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创新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对气象信息传播的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更好的信息传播环境,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气象信息这一目标。
  • 摘要:近10多年来气象科普宣传打破了报刊、书籍的独有优势,借助电视媒介的手段,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阐述了电视在气象科普传播中的优势,分析了目前国内电视气象科普的主要形式,并提出了提高电视气象科普节目可视性的几点建议。
  • 摘要:气象科普与气象法规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现行气象法规的普遍遵守需要气象科普的保障。气象法规对于气象科普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宣传的结合,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气象科普与气象法规宣传的结合,作为一项整体工作或工作思路,关键在于注重提高人员素质,讲求宣传实效。
  • 摘要: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对吉林省气象学会在气象科普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提出科学传播是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是科学传播得以发展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足科学传播的技术保障,科学普及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提出了如何发挥气象科普的科学传播作用的六点做法。
  • 摘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随着气象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气象知识的迫切需求,对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科普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气象科普贴近生活,容易被人们接受;二足气象知识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三是气象科普工作受到了各级气象部门的广泛重视:四是科普基地建设成果显著,硬件条件优越。我们要充分发挥气象科普优势,不断丰富气象科普手段,探索气象科普的新途径,通过纪念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媒体、兴农网、科技下乡、科普共建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 摘要:2006年8月对益阳市进行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并对公众气象服务进行效益评估。得出:公众十分关注气象信息,88.3﹪的人认为天气预报准确或基本准确,有71.3﹪的人通过晚上电视“黄金强档”收看天气预报,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气象信息的人达到了19.1﹪。通过评估,每年可为公众节省费用1.7亿元。同时对今后的公众气象服务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 摘要: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4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科普宣传内容包括防灾减灾知识的要求,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导致中小学学生伤亡的几起气象灾害伤害事件,从法规政策和技术几个方面分析了气象科普宣传灾害防御的重要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的先进经验,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的方法:一方面突出气象灾害防御教育的系统性,科学规划、重视气象灾害热点科普宣传的时效性,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学校气象科普,提高气象部门灾害预警的产品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应用效果。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4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科普宣传内容包括防灾减灾知识的要求,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导致中小学学生伤亡的几起气象灾害伤害事件,从法规政策和技术几个方面分析了气象科普宣传灾害防御的重要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的先进经验,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的方法:一方面突出气象灾害防御教育的系统性,科学规划、重视气象灾害热点科普宣传的时效性,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学校气象科普,提高气象部门灾障学生安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气象科普与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从科学管理、服务领域、服务手段上进行探索。总结了气象科普和服务应集研究、宣传、服务为一体;要政府牵头,气象部门落实;行业联手、优势互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为新农村建设专用的气象灾害报警系统;形式多样的宣传气象科普工作等五条方法,以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 摘要:结合河南省气象影视中心现有的《气象与农业》和《天气365》两档气象科普节目的制作实际,从选题定位、语言风格及节目编排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电视气象科普节目的侧重点;并对当今河南省气象科普节目制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通过分析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气象与农业>节目的策划思路,介绍了利用电视媒体进行基于乡村受众气象科普宣传的方法:并从科普专题的类别、选题、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了基于乡村受众的电视气象节目的科普定位
  • 摘要:在气象普及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数万名基层气象台站的科技工作者战斗在第一线,基层台站很小,小到只有六、七个人;可又很大,需要服务数十万人民群众,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呢?站在基层台站的角度,笔者浅要地分析了当前气象普及工作中存在的五大矛盾并试图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广大气象科普工作者正活跃在防灾减灾宣传的第一线,把最生动地讲解和专业精神奉献给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抗击灾害,人类正在一步步地征服大自然。
  • 摘要:本文结合河北《电视天气预报》调查情况,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定位、丰富节目的科普内容、增强节目编导科普意识等方面,探讨如何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做好气象科普工作。
  • 摘要:本文对衡水市公众气象服务及气象科普宣传现状及发展方向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都很关心天气,关注天气预报,也能及时方便的获取天气服务信息:人们对气象科普知识的获取相对天气预报较受限制;对气象与生活及气象与环境方面的科普知识比较感兴趣的人较多,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理想渠道主要是电视和手机短信。调查中也收集听取了广大群众对气象部门的些许要求,有的市民还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我们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市气象服务和科普宣传的努力方向,并给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建议。
  • 摘要:本文对目前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由于经济落后、信息不够畅通,农民对气象灾害没有科学的认识,缺乏足够的防御意识和抵御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典型突发灾害性天气事例教训,引发思考,提出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建立一支具备一定素质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作为组织农民防灾减灾的骨干,对于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并着重就如何建设农村气织信息员队伍提出了建议。
  • 摘要:近些年,我国出现了气象资讯类节目,为获取第一手天气资料,达到气象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新闻的现场效果,出镜记者的身影在节目中频频出现。本人作为气象编导,曾在气象节目中客串担任过出镜记者,并且在工作当中遇到过不少很有经验的气象电视工作者。总结自己再加上学习别人,整理出了本文,主要想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气象节目的出镜记者。
  • 摘要:本文介绍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气象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的进一步增加,气象服务必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气象经济”必将大有作为。天气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过去,商家总是凭经验或参考往年的情况来制定经营计划,然而,伴随天气的反常变化,生产和经营往往事与愿违,消赞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也随之变化。相应地,商家原本已经制定好的商业汁划常常会被打乱,因此会坐失不少商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监测水平和预报质量均有了很火的提高,所以农、林、牧、渔业、交通、水利、电利、建筑业、教育业等行业都有了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需求,伴随企业和商家对气象服务不断增加的需求,气象部门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需求,开始陆续推出了诸如“12l电话气缘服务”、“短消息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具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气象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新兴的交叉学科——“气象经济学”、“气象经济”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情况,以及“气象经济”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如何促进“气象经济”发展。结果表明:①在国外,气象经济已非新鲜事,日、美、德、英等国各利,有偿专业气象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茶,这些国家的气象公司从市场反馈信息中得到启发,与生产经营者联手开发各种各样的气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营行为,而在我国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为某些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还远远没有形成风尚,自身参与市场的意识不强。②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气象变化对市场产品需求的影响日益显现,并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要素之一。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运行机制,通过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大力发展气象科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有利地促进“气缘经济”的发展。
  • 摘要:电视气象节目应以画面图像为第一要素,但非电视专业出身的气象节目编导容易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图形图像的叙述功能。电视气象节目的图形图像应具有气象专业性强,同时又符合电视画面可视性要求的特点,通过对电腑软件生成的气象图表进行人工选择、加工,可以达到将常用气缘图表处理成可视化电视图像的效果。此外,电视气象编导通过掌握一定的美术修养和绘图软件、平时多与制作人员沟通、用“看图说话”的方法撰写稿件等,也可以达到准确把握图形图像的目的。
  • 摘要:根据目前广东天气短信编辑人性化收到的成效与国内部分电视天气节目开始具有娱乐气息的发展趋势,结合实例从内容、语言、形式等方而,分析阐述人性化短信与娱乐性电视节目的策划操作可比性,并提出挖掘天气短信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启发意义,使筹划天气短信以带来给群众美的精神享受和快乐的天气体验为出发点,最终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 摘要:广东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各类气象灾害及其伴生灾害严重影响本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做到“硬工程”和“软工程”两手一起抓,广东省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编纂出版了《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2006卷)、《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二十世纪广东防灾减灾画册》等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史志鉴书籍。地方志及相关出版物可为造就新一代防灾减灾工作者提供教化服务,对于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也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努力开辟读志用志途径,充分发掘地情资源为广东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服务是气象科普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新一届志书编纂过程中,应重视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内容的记述,发挥统计图表在志书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图片资料,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已有气象短信系统中,在不改变原有程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数据库作业和存储过程等手段,进行对气象短信发送任务进行监控.
  • 摘要:对收视率的重视是传媒市场竞争的一种表现,要提升竞争力,就要突出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本文分析认为气象影视中心的竞争力在于起服务性,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及巩固在传统媒体中占有的平台,就应该立足气象服务,以怎样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为出发点来考虑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文章最后讨论了一些具体实践,并提出建立品牌意识和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想法。
  • 摘要:本文对农业气象科普节目的编创进行了总体的思考和探讨。农业气象科普节目的内容应针对农业生产,针对农民受众。节目可以通过纪录片、专题片、专家访谈、动画片等等不断丰寓其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和丰寓灵活的电视语言表现农业气象科普电视节目的科学性、科普性和通俗性。
  • 摘要:潮州市气象局近几年努力提高气象短信采编质量、加大气象短信宣传力度,提高了气象短信的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将以继续加强宣传、丰富短信内容及发展气象彩信作为潮州市气象局发展手机气象信息服务的重要措施。
  • 摘要:随着沙尘暴等火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加上中国气象频道的开播,为了提高电视气象服务的质量,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利用直播车现场直播成为气象部门一个全新的课题。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应急气象服务是在突发气象灾害和其它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立即响应,并快速到达灾害发生地或救灾指挥部,能够立即开展现场气象监测、收集实时气象数据、初步分析加工实时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实现电视现场直播,为救灾决策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及时的气象预报和现场实况的移动平台。
  • 摘要:气缘科技知识传播途径种类繁多:科普知识讲座足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最直接、最易让公众接受的形式之一;气象科普场馆为认识气缘科学、学习气象知识、体验气象科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科普图书、手册、挂图、卡片、宣传板(栏)等各类宣传材料以通俗的语言、简明的图片,将气象知识、主要气象灾害防范措施介绍给广大公众;送科技下乡,指导农民防灾减灾,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举办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参与人员印缘深刻,是一种较好的宣传形式;借助影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文字、影像宣传,传播速度快,效果显著等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形式。
  • 摘要:中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为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多年科普教育工作实践,从气象科普现状和科普理论互动的角度,对气象科普教育在事业的发展作用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气象科普教育发展思路。希望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应用,并唤起社会各界对气象科普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全面促进事业的快速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气象科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基本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气象科普信息传递渠道、农民享受气象科普条件、农村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剖析了气象科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气象科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思考。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气象科普纳入法制轨道;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科普来提供强大服务保障;依靠科技创新、科普协作、气象科普“下长乡”、开发农村科普人才,来实现气象科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跨越式发展,精心打造气象科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品牌。
  • 摘要:气象影视足面向社会社会服务的窗口,也是气象科普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平台。本文认为气象影视应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社会热点和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办好气象节目应用好这个平台,火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对提高全民气象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树立气象部门形象、推动气象影视工作、气象科普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地区2006年3月9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的诊断分析。通过与常规气象观测和卫星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这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本次沙尘暴过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由中高层西北气流控制下,在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同时斜压强迫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与典型的高空深厚冷涡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预报难度较大。
  • 摘要:利用沙坪坝2004-2006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按照国标GB/T3840-91中的规定,通过计算并分析重庆主城区大气边界层内的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结果表明:在重庆主城区边界层大气以中性或稳定层结为主,不稳定层结主要在夏季和午后;重庆主城区夜间混合层厚度较薄,混合层厚度夏半年较大,中午前后为一天中混合层厚度最厚的时段。
  • 摘要:基于雷诺应力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2类不对称城市街道峡谷和1类对称城市街道峡谷的大气流场。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布局的城市街道峡谷内部气流场存在显著差异。前高后低型峡谷下部为逆时针旋涡,上部为顺时针旋涡,峡谷越深,流场发展的越充分。前低后高型峡谷的气流场要相对简单一些,只存在一个大的顺时针旋涡,并且随着峡谷的加深,峡谷内部的气流场的速率有减小的趋势。对称型峡谷内部形成了顺时针旋涡,强度不大,随着峡谷的加深,内部流场转为一顺一反两个旋涡的二元结构。前高后低型峡谷内部建筑物墙面存在明显的驻点:前低后高型峡谷达到一定深度后,将存在明显驻点:对称型峡谷仪当峡谷很深时,才出现明显驻点。
  • 摘要:采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2000-2006年EKO Ms-120型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资料,三波段(368nm、500nm、778nm)基本上涵盖了可见光波段,分别位于紫光到UV-A、绿黄光、红光到近红外区。统计了三个波段大气浑浊度的特征,对比了三个波段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波长大气浑浊度变化特点大体相同,三波长中以绿光(500nm)大气透明度最高,变化最稳定:紫光到近紫外(368nm)最低,变化最激烈,本站对500nm以下的短波透明度较差。本站大气浑浊度周期性强,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距平图基本上呈现出双峰形态,分别为8—9、5—6月最大,即大气透明度差,这和本站前期观测事实相一致。由9:00、12:00、15:00三个时次得出的日变化呈现中午高,上午其次,下午低的明显特征,这种特征符合一般概念且在全年保持一致。同时还比较了国内其他站的观测结果,参考了本站前期的观测事实。得到本站浑浊度状况比瓦里关、五道梁地区要大一个数量级,与西北地区城市有相似的量级。这与人类活动发展有一定关系,也还可能与仪器长年使用有关:7月大气浑浊度突然降低,可能和江淮梅雨结束副热带高压控制有关:紫、红光波段的不同可能与臭氧、水汽变化有关,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摘要:利用NASA的2000-2006年的月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资料及长江流域典型城市的降水量资料。通过用主分量分析的方法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时空分析,进一步研究它的主要模型与城市的月降水量关系。结果显示,笫一主分基与长江流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并且长江中上游的重庆的降水与其相关最好。同时探讨主要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对近年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影响,以及分析造成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进一步,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作了分析和探讨。
  • 摘要: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年、季地面及近地层风场的特征,有污染发生时风场的特征,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年、不同季节、不同高度上盛行风向、风速大小变化以及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空气污染预报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在不进行大气参数假设和加载其它辅助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对AEDAL机载激光雷达探测数据的分析,证明了用Slope法对空基激光雷达进行定标反演的可行性。AEDAL的定标反演结果,生动地展现了青岛地区及渤海、黄海海域气溶胶垂直分布、边界层结构及边界层光学厚度的重要特征。首先,冷锋过境,边界层高度明显下降的同时,气溶胶出现多层分布的现象,海区气溶胶垂直分布较陆地有明显的沉降现象。其次,青岛地区整个边界层光学厚度表现为城区最大、丘陵地区最小、渤海海区介于两者之问的分布特点,海区边界层光学厚度变化相对平缓,迎风坡附近的边界层光学厚度较周围有所增大。青岛至渤海这一区域,晴朗天气下边界层光学厚度的大小介于0.15-0.35之间,雾天则在0.3-0.45之间,而黄海海域则可达到0.55左右。这说明,青岛地区边界层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城市和海洋,在冬季季风对气溶胶分布起作用的同时,山脉及地面风场对边界层气溶胶的输送有重要影响。
  • 摘要:为了了解近年来深圳降水的化学特征与大气污染状况,连续2a采集了深圳降水样品,分析其化学组分。结果表明,和北京等中国北方内陆城市相比,深圳降水中离予浓度比较低,但降水的酸化程度和酸化频率非常高,雨量加权pH值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4.48和4.68,酸化频率分别为88﹪和9l﹪,降水酸化严重:相对中国内陆酸雨城市,深圳降水中SO42-对雨水酸性贡献相对较低,而N03-和cl-对雨水阴离予总量及降水酸性的贡献相对更大:Cl。和Na+对雨水阴阳离子的贡献较高,深圳降水受海洋的影响显著:S042-、NO3-、NH4+等二次组分在雨水中占有很高比例,三者之和超过离予总量的40﹪,表明深圳大气环境中二次污染突出;降水中不同组分的来源差别较大,cl-、K+、Na+主要来自海洋源,而S04242-、NO3-、Ca2+、Mg2+主要来自非海洋源:甲酸、乙酸和乙二酸是深圳降水中主要的有机酸,三者之和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占检测到的有机酸总量的94﹪和99﹪。
  • 摘要: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1991-2007年降水pH值、K值(电导率)以及相关的天气气候资料的处理,分析了酸雨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pH平均值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K平均值呈下降趋势;降水pH平均值和K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供暖对pH平均值和K平均值造成很大的影响,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2002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建立了沙尘暴监测网,布设了20部CE318太阳光度计。为了取得准确的气溶胶光学特性信息,对光度计定期进行较准确的定标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介绍了运用Langlcy方法、采用光度计在台站的观测记录为光度计定标的方法步骤,其主要分为4步:首先利用langley法对全年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定标系数、Langlcy法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等:其次以线性拟合相关系数的I划值大小(如>0.99)来选取定标系数;第三,以定标期间550nm的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0.15为条件,来约束大气洁净程度。最后,对最终选出的多组定标系数取平均值。2005年,对乌鲁木齐、塔中、哈密、和田4个站点光度计资料进行试验,定标系数与北京的定标结果经过比较,3个站点的定标误差都控制在5﹪以内(和田除外),说明这种定标方法还是切实可行的。
  • 摘要:目前大部分气象台站依靠目测来估计能见度值,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利用2004年4月22日至5月29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象自动站水平能见度观测资料,通过对器测和目测值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①水平器测值约是目测的两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②目、器测值的差异导致沙尘暴发生的等级概率产生偏移;③随着沙尘暴等级减弱,目测值与器测值的平均误差值不断减小,平均绝对误差值和均方误差量级接近甚至达到沙尘暴等级划分标准的量级。
  • 摘要: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观测沙尘暴的资料,通过各能见度持续时间、气象要素变化、离差平方和统计和F统计检验得到:(1)在沙尘暴过程中,器测能见度越小,持续时间越短,随着器测能见度增大,持续时问呈波动增长,持续时问最长的等级是800m,时问为419min。(2)在沙尘暴过程中,器测能见度持续时问在200m,500m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在分界线左右的能见度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最大相差20倍,在(200m,200-500m,500-1000m三段范陶内器测能见度持续时间变化不大,最大相差0.8倍,(3)沙尘暴过程中,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器测能见度增大而减小,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能见度400m处,最小值出现在能见度接近1000m处,平均风速11.9m/s,最大风速21.1m/s。器测能见度从400m变化到500m风速有较大减小。气压和相对湿度以器测能见度500m为界,能见度<500m,数值较大,能见度)500m数值较小。(4)根据器测各能见度持续时间、气象要素变化和离差平方和、F统计检验,沙尘暴中,在器测能见度500m处各气象要素变化很大,这对沙尘暴分级有积极意义。(5)器测能见度与人工观测值有较大差距,但它们之问有较好相关性,其相关系数是R=0.7993,通过了t检验(a=0.01)。它们之间拟合方程是y=5.746X0.8523。
  • 摘要:概述了对沙尘样品物理性质确定所进行的粒度分析实验过程对沙尘样品物理性质确定所进行的粒度分析实验过程,对Malvern 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计算原理进行描述,并详细阐述了实验前样品的处理,实验中对仪器的操作和实验后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过程。列举了实验结果分析中普遍采用的参数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应用英国出产的Malvern 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中的湿法对沙尘样品进行测量,洋细记录实验过程,结果输出设定以及输出数据处理。为Malvern MS2000型激光粒分分析仪在沙尘物理性质分析工作中推广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 摘要:利用塔中最新安装的80 m梯度观测塔探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详细分析了2006年4月10日沙尘暴过境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廓线满足风速值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风速梯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小的对数律关系;沙尘暴由爆发前到过境时,温度廓线的温度值由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转变为温度值随高度增高而减小,同时在贴地层2 m处存在一微弱拐点;沙尘暴过境时,近地层大气出现微弱逆湿现象,并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多处拐点,比湿增减在时间上与风速的增减呈负相关性,且整个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
  • 摘要:利用2006年秋季天津市区近地面大气O3、N0x和气象因素等观测数据,研究了03浓度的分布特征及时问变化规律,分析了03与NO、NO2和Nox等前体物及气温、风速等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并对污染物之问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天津市区秋季O3和Nox污染基本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观测期间各污染物浓度在一日内变化明显,0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N0x与NO、Nox与NO2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光化学污染的潜势预报提供依据和预报思路。
  • 摘要:对沙尘现象在民用航空气象和其他气象应用行业中的定义和分类的差别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民用航空气象引入的“高吹、低吹”概念和对几种现象的判别,探讨了沙尘现象对飞行的影响。强调对沙尘现象的判断要综合考虑风速、能见度,沙粒浓度和颗粒大小。希望能对航空气象人员正确理解和准确发布各种沙尘现象有所帮助。
  • 摘要:利用2006年12月17日至2007年1月1日天津250米气象铁塔40米、120米、220米高度PM2.5浓度监临测资料及铁塔边界层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背景下PM2.5随时间、高度变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了铁塔边界层气象条件包括逆温、特征摩擦速度、湍流动量和热量对PM2.5的影响,发现垂直PM2.5细粒子的浓度高低与天气背景及边界层气象条件是密切相关。边界层垂直动力和热力变化影响着PM2.5浓度的变化,冷空气过境时刻,PM2.5浓度达到最高峰值。40米高度存在一个临界摩擦速度0.4m/s,高浓度PM2.5基本集中在摩擦速度小于0.4m/s的区域内,大于0.4m/s这个摩擦速度,边界层的垂直湍流动量及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热量输送通量就会明显的变化,因而促使PM2.5在空中的扩散或沉降。也就是说,当摩擦速度小于0.4m/s时,有利于PM2.5在空中的累积,PM2.5浓度趋于增高的趋势;反之,有利于PM2.5扩散,PM2.5浓度趋于减小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天气过程对多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影响。方法用常规气象资料和255米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天津市2001年2月18日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天气形势、大气稳定度状况、混合层高度、逆温层、气温、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特征。结果“2.18”事件发生在高空暖高压脊、地面低压、静风或微风、气温明显升高、逆温增强、混合层高度持续偏低的天气条件下。结论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风、气温、气压和混合层高度的综合作用对“2.18”事件有重要影响。
  • 摘要:酸雨是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将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氨是大气中与气候相关的重要碱性气体。是大气化学与物理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氨与大气中的硫酸和硝酸反应生成细颗粒硫酸铵、硝酸铵气溶胶,从而直接或问接(通过云)影响辐射收支,细颗粒气溶胶PM2.5同时也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氨同时也是降低降水酸度的关键的碱性气体,70﹪以上的酸性气溶胶和气态酸被氨中和,而由氨转化生成的铵盐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氧化生成酸,导致土壤酸化。为了获取我国主要酸雨区内关键背景站点主要酸碱性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我们使用Ogawa系列SO2、NO2和NH3被动采样器,从2007年一月份开始在我国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华北典型气候及生态区域内选取了代表性比较好的站点,如凯里、郴州、电白、梅县、淮安、侯马和上甸子7个站开展了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氨的被动采样观测,在瓦里关、临安、上甸子、龙风山、凯里、郴州、电白、梅县、淮安、辽中和侯马站开展了大气中氨的被动采样。在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开展与连续观测设备SO2和NO2的比对以及平行采样试验。自动观测仪器为美国TE公司生产的大气痕量气体监测仪,如SO2分析仪(TE43C/TE43S)和NO-NO2-Nox分析仪(TE42C,TE42S)。2007年1-6月份,在瓦里关、临安、上甸子、龙凤山、凯里、郴州、电白、梅县、淮安、辽中和侯马站10个观测站中NH3月平均浓度水平范围在1.4-15.0 ppb之间,平均最大浓度出现在淮安站,平均最小浓度出现在临安本底站。凯里、郴州、电白、梅县、淮安、侯马和上甸子7个站NO2的月平均浓度水平范围在7.0-25.3 ppb之间,平均最火浓度出现在侯马站,平均NO2最小浓度出现在电白站;SO2月平均浓度水平范围在8.1.96.8ppb之间,平均最大SO2浓度出现在凯里站,平均最小S02浓度出现在上甸子本底站。研究时段内,在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同时进行了被动采样和地而连续自动采样监测。研究表明被动式S02、N02和NH3采样器应用状况良好,被动采样测定结果与自动采样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 摘要:陕西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酸雨观测站有15个,初步具备了开展酸雨监测分析业务的条件。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局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于2007年4月开始发布全省酸雨监测公报。一项新业务的开展,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将近期学习中遇到的重要概念、问题、酸雨监测的初步结果和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与相关的业务和业务管理人员讨论。
  • 摘要:利用兰州市2004年4月至2005年11月的降水资料,对其中NH4+、Ca2+、No3-、SO12-等主要离子含量进行测定,结合降水pH值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域的大气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在观测期内兰州市降水的平均pH值在7左右,呈弱碱性;在降水离子组成中,SO2-对降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CO2+在中和降水酸性方面起主要的作用:降水前多有较强的天气过程发生,特别是沙尘天气对降水中离子含量的影响较大,风速也是影响兰州地区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索。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月1~4日发生在太原市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从大气层结、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重污染过程发生在高空平直西风稳定的环流背景下,火气层结主要特征表现为连续数天的近地层逆温,逆温层厚度平均为349米,逆温强度平均为1.03°C/100m,重污染日的形成是在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逐日污染累积形成的。
  •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1971-2000年共30 a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日数的分析,给出了年平均和四季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发现,从榆林开始,经定边、吴旗、延安到渭南存在一个阶梯状沙舌区,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区。该沙舌与陕北北部至渭北旱腰带干舌基本吻合,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地貌分布状况密切相关。该沙舌的存在是陕两省北部与东部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索。
  • 摘要:通过对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西安PM10污染资料的分析发现:西安城市PM10污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城区污染比郊区明显偏重,工业区污染也明显重于生活区。近5年来2002年污染最严重,年超标日达190天,3天以上3级以上持续污染过程18次。重点分析了2002年12月9~2l日西安持续重污染过程,此过程是在500 hPa为平直西风气流下,地面均压系统缓慢东移,边界层内出现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近地面产生小尺度局地环流体所形成。
  • 摘要: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所辖四个站1971-2005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5年内沙尘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找出了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治理沙尘天气的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地处黄泛平原的黄河三角洲沙尘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年代分布特征是70、80年代沙尘日数较多,90年代后期至今呈大幅减少的趋势。月分布特征是4月最多,3月、5月次之、9月最少。沙尘天气发生的多少,与火于等于10m/s的大风日数呈正相关。另外还与地表状况、前期降水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了天然植被,有效地抑制了沙尘来源,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才使的沙尘天气呈大幅减少的态势。
  • 摘要:以淄博订了环境监测站提供的2002-2004年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同期气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了淄博市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演变特征,用A-P值法对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市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其实际排放量均高于理想大气环境容量。此外,引入美国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分析了影响淄博市强污染天气的外来气团源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偏北气流,以及来源于蒙古国中部的偏西气流。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资料及高空环流资料对甘肃河西地区沙尘暴天气进行相关普查和分析,得出了一批优势相关因子,并给出了该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对研究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机制及预报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19个酸雨监测点2003年以来降水的pH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的pH值在4.1~7.7之间.酸雨频率在10~67﹪之间。在空间分布上,沿海和山区酸雨的pH值较低,酸度增强。而内陆地区的pH值较高,这是因为酸雨的形成不仅仪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以及气象条件有关。在时间分布上,夏季发生酸性降水的频率远大于其它季节,冬季次之。
  • 摘要:通过对德州市2002-2006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德州市酸雨出现频率为33.73﹪,降水ph值呈减小趋势,酸雨频率呈增加趋势。一年中9月份降水酸性最强、酸雨出现频率最高。春季酸雨最轻,秋季酸雨最重。东北风向出现酸雨的频率最高,为29.8﹪。平均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明显的正相关。轻雾日数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
  • 摘要:酸雨观测足一项要求严格,操作仔细,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保证酸雨观测记录资料准确、可靠,必须要熟悉酸雨业务规测和技术规定,在“细节”上下功夫。本文从标准溶液的配置、采样器皿的洗涤、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观测数据的分析等6个方面介绍了酸雨观测业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台站业务人员有所帮助。
  • 摘要: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是表征大气浑浊度和气溶胶含量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确定气溶胶辐射气候效应的一个关键因子。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是大气气溶胶吸收特性的重要参数,决定了大气气溶胶在辐射和气候效应中的作用是加热还是冷却。本文利用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复折射指数资料,由多波段天空辐射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计算得到,资料为2003年9月-2007年4月完全晴天状况下的反演结果。由于夏季晴天资料较少,不具代表性,故文中不做讨论。春、秋、冬三季分别选取830个、489个、609个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光学厚度的均值冬季较小(0.20),秋季次之(0.43),春季较大(0.64),对应标准差分别为0.077、0.297、0.273;折射率虚部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幅度均较大,季节平均的结果显示秋季折射率虚部最大(0.015),春季次之(0.011),冬季最小(0.008),对应的标准差分别为0.009、0.008、0.006。另外,对青岛地区TOMS气溶胶指数初步研究表明,沙尘期间随着TOMS气溶胶指数达到峰值,日平均太阳总辐射到达低谷,即沙尘期间TOMS气溶胶指数与日平均太阳总辐射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TOMS气溶胶指数与地面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等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大气气溶胶对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对空间对地遥感的大气订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参与凝云致雾过程,影响着地球辐射收支平衡,还参与臭氧的非均相反应,影响着臭氧平衡。大气柱中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是表征大气浑浊度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对评价大气污染、研究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论述了近2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气溶胶大气光学厚度研究状况,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评述,并对气溶胶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利用美国环保局开发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2年冬季采暖期间沈阳市大气污染物的输送与化学转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SO2、NO2和PM10等火气污染物浓度的模拟结果与临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odels-3模式系统能较好地模拟出沈阳市的大气污染物输送与化学转化情况,SO2、NO2和PM10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模式能较好地反映这些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沈阳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与传输扩散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
  • 摘要:通过对位于东北亚沙尘暴天气下游的城市大连近7年的沙尘天气统计分析,以及应用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降尘监测、卫星遥感监测以及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监测等资料分析,揭示出大连地区沙尘的主要特征。大连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变化趋势同全国基本一致;沙尘天气的源地有4个,有三条影响路径。沙尘影响时,平均相对湿度都较低,以西北风为主。西北路径是影响大连地区产生沙尘天气最多的路径。沙尘天气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显著增高,沙尘对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显著贡献,并且增加城市的自然降尘量。经过大连上空传输的沙尘高度一般都在4km以下,普遍分布在1-3km之问,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值达到0.9km-1以上;沙尘影响地面时,近地面附近气溶胶消光系数从小于0.2 km-1上升至0.4km-1以上。通过对动力机制分析,大连的沙尘天气是在高空西风或西北风急流对沙尘的搬运前提下产生,大连附近锋而后部的下滑运动对近地而的沙尘浓度增高起了主要贡献:锋后下滑气流越强,地面沙尘污染越重。
  • 摘要:用一维光化学模式,基本模拟出静稳天气条件下2001年9月9日几个主要大气污染物种:O3、NO、NO2、CO以及SO2的日变化特点,并解释了影响O3及NO、NO2、CO和SO2日变化的控制因子作用。初步分析认为,地面O3对NMHC的变化很敏感。NMHC的增加或减少,将会造成O3的明显改变。造成9月9日夜间20:00~23:00一次污染物NO、CO和SO2浓度急剧升高的原因是由于夜间稳定情况下,大气的垂直扩散减弱,污染物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气中,影响O3生成和损耗的机制很复杂,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O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O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O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日夜间20:00~23:00一次污染物N0、CO和S02浓度急剧升高的原因是由于夜间稳定情况下,大气的垂直扩散减弱,污染物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总之,本文的一些结论仅是有限观测实验所作出的,北京夏季光化学污染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进行验证。???矼?矸??????on??矟?????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0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0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0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
  • 摘要:首先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冬季影响我国北部的大尺度环流系统进行了客观分析;然后,利用 AVN模式输出的全球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不同尺度大气边界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冬季,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共同影响着我国北部乃至整个亚洲的天气形势,形成稳定的冬季风,我国北部盛行西北一北气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冬季的气象场形势,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一次发生在辽宁的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地形影响造成的气流输送汇是造成了这次局地污染过程主要原因。辽宁中部城市群出现了较强的逆温、逆湿等典型的稳定边界层的特征,边界层顶附近出现了低空急流。由于近地层湿度较大而形成了雾,大浓度的污染物附着在上面,对人体健康了构成很大的威胁。
  • 摘要:我国首要火气污染物已从SO。转变为可吸入颗粒物,并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区域性特征。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HYSPLIT轨迹模式对发生在2002年10月7日至13日影响北京的持续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这一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具有区域性特征,是由本地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共同造成的混合型污染。气流米向轨迹分析表明,北京周边地区的污染对北京存在明显影响,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是造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浓度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浓度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火臭氧浓度O3m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最大臭氧浓度出现时刻TO3m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浓度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a北京日最大臭氧浓度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变化趋势的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河北省2005年秋季10月份的4次气溶胶飞桃观测资料和宏观天气资料,综合分析石家庄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和尺度谱分布特征:并借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分析了10月21和19日气溶胶浓度较高的可能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大值变化范围足103-104量级,平均数浓度为103cm-3。气溶胶粒予谱呈单峰分布,边界层内气溶胶的分布受地而排放、湍流混合作用、气象条件等影响,高空主要受云的影响。
  • 摘要:本文根据南京市2005年的PM10日均浓度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PM10浓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PM10浓度的日变化规律:2~5月较大,6-9月较小,10~12月较大:并且.全年共有5个突变点。结合HYSPLIT-4污染扩散模式,对污染源进行追踪,结果表明:造成南京市大气污染主要有局地污染物的排放和外来污染物的输送两种类型;在垂直方向上,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一直稳定在低层。
  • 摘要:根据2006年7~12月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粒径0.01~2.5pm的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比较高,达10.5个/cm3,其中超细粒子(粒径0.01~0.1pm)对总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约占87﹪:夏季、秋季、冬季的数浓度谱分布均呈单峰型结构,峰值集中在0.02~0.05pm: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在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时达到峰值:降雨过程对细颗粒物的去除作用明显:夏季的超细粒子浓度最高,这可能与该季节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有关,同时,较强的太阳辐射也使得该季节大气细颗粒物的生成率较高。
  • 摘要:为了研究城市发展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等地表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影响。这是一种可行的手段,所得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更接近。结果表明:反照率减小后,感热通量增加140w/m2;植被减少、地表湿度减小,蒸发耗热减少;城市波恩比增加。地表和大气之问热量交换加强,热通量增大了一倍,湍流交换发展加剧,14:00时混合层高度抬高了500m。
  • 摘要: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近几年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内容。因为黑碳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红外辐射都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对区域气候有较大影响。由于能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中国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和浓度比同纬度高,一直受到国外的关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2000年中国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辐射强迫,分析黑碳气溶胶对大气辐射传输、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发现: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在华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春季高于夏季。黑碳气溶胶在模式顶产生正的辐射强迫,在地表产生负的辐射强迫。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引起的气候反馈表现在:7月份黑碳气溶胶的加入使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之间地区的气温降低,北方部分地区气温升高;江苏、浙汀地区7月份降水增加,而北方部分地区降水减少。
  • 摘要:利用2005年以来的河南省18个地市级气象台站的紫外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紫外线辐射年平均总体表现为中部和南部较高,北部、东部和西部较高;冬季西北地区紫外线辐射较高,东南部地区较低;夏季紫外辐射强度呈现明显的两强两弱南北方向的四条带状分布特点。紫外线辐射以6月份为最强,5月份次之:12月份为最弱,1月份次之。天气条件(尤其是总低云量)的变化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非常显著,湿润多雨的7、8月份紫外线辐射强度低于干燥多风的5月份。
  • 摘要:为提高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水平,统计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焦作市的太阳紫外线强度与总云量、低云量、温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气象要素与紫外线的相关关系制作回归方程,探索焦作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方法。
  • 摘要:本文利用南阳、商丘和郑州三个观测站1992-2006a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15a来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酸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15a来酸雨发生频率、降水年均pH值和酸雨雨量与全年雨量比值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年际和月份波动:1992-1995a间呈现减弱趋势1998-2006a间出现加强趋势,且在期末明显变强:酸雨频率1、8和12月出现高值,pH值在9-12月份出现低值。15a来1992-2000a出现由南到北酸雨区域逐渐减弱,2000a出现低值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迅速变多的空间变化特征。
  • 摘要:选用郑州市城郊7个代表站2006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逐日浓度监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统计分析了郑州市这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年、季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同时利用2001~2006年均浓度资料,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 摘要:河南省人气成分业务轨道建设主要包括了省级人气成分站网建设、省级业务服务产品以及省级业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文章介绍了河南省大气成分站网建设的指导思想、站网布局原则、现有站网及其观测项目。为适应研究型业务的需要、满足大气成分轨道业务产品开发的需求,在现有观测项目的基础上,河南省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河南省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平台。文章对现有的服务产品、业务平台的设计思路、主要模块及对应功能等情况也给与介绍。
  • 摘要:利用2005到2006年两年的衡水三个环境监测点的逐日逐时的监测资料对衡水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监测的三项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除2005年电机北厂为275天外,其余基本在300天以上。二氧化硫(SO2)为主要污染物的天数在40~88天。在观测时段内没有出现二氧化氮(NO2)为首要污染物的情况。衡水空气质量多为良,二级以上天数在300天以上。污染物浓度在白天段要高于夜问段。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到夏半年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从夏半年到冬半年污染物浓度逐渐升高。大雾及冬季燃煤取暖对空气污染具有正贡献。降水对降低空气中PM10的浓度有积极的作用,大的降水后空气质量维持优的时间要长,如果降水量较小的话,空气质量达到优的持续时问要短。空气温度以及低层的空气湿度对污染物浓度有很大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