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全国桉树研讨会
2016年全国桉树研讨会

2016年全国桉树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全国桉树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KORRIGAN(KOR)基因是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家族重要的成员之一,其编码的KOR蛋白可以降解纤维素葡聚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是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酶之一,对于纤维素的生物合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了解KOR基因在桉树木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从构建的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幼苗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1条KOR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利用RACE和RT-PCR技术获得KOR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EC-KOR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EC-KOR基因在未成熟木质部、韧皮部、幼叶、成熟叶及茎尖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未成熟的木质部表达量最高,韧皮部的表达量次之,其余几个部位的表达量都很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EC-KOR基因的gDNA长度为2696bp,含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全长cDNA为2418bp,含有186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3个aa.经比对分析,大花序桉KOR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KOR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且具有KOR蛋白特有的保守序列和相关特征,因此推测这条KOR基因对桉树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 摘要:为了选择优良赤桉抗风家系,对1年生赤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台风风害等级等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赤桉各家系树高、地径、单株材积、冠幅、保存率以及台风风害等级在林木单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型变异系数超过11%.除了赤桉D和V的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家系间差异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除了H外,赤桉家系间的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赤桉林木大小的H、D和V性状受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变异GRV以D最大(33.5%),V最小(2.8%),而风害指数WD为17.9%;各家系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很强的家系和家系内单株选择潜力.赤桉各生长性状H、D、V以及CD相关性很强(P<0.01)同样其遗传相关系数也均超过0.5.WD与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以WD与V最大(0.414),回归方程也表明抗风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程度不大,相反林木植株越速生(即材积V越大),更易遭受风害.采用遗传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保存率最终选择出优良家系15个,生长性状均高于家系平均,其中赤桉家系1025、1055、1010平均H,D,V生长性状均高于生产对照DH3229无性系,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较低的风害等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参试家系平均值,而提高了家系的抗风性(降低风害等级遗传增益),综合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适应性比较强(保存率90%以上),生长性状优良.
  •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为国营雷州林业局纸浆材桉树人工林,构建纸浆材桉树人工林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能够为纸浆材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2015年1月到2月设置的190块临时标准地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19.0、Excel2010、ForStat2.2、R语言等数据统计软件.基于理论生长方程模拟林分生长模型,在林分生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林分收获预估模型,模型自变量有林分年龄Ⅰ、地位指数SI、初植密度、林分密度指数SDI.参数拟合采用最小二乘法,以残差平方和最小目标函数迭代求解.研究结果表明:(1)地位指数模型基于前期编制纸浆材桉树人工林地位指数表所采用的相对优势高法在导向曲线方程基础上反推出来;(2)林分密度指数模型依据Reineke方程,采用多次消去提出立木度不足的方法模拟林分完建立木度时的状态,求得赣内壳林分密度指数方程的参数b从而得到林分密度指数模型;(3)断面积模型基于Bertalanffy同化-异化方程,将SI和SDI引入方程参数,推导Richards型的断面积模型.在推导断面积模型中采用了(t,G)=(0,0)这一特解代替过去学者所采用的(t,G)=(0,0),这样做使得模型的可解释性更强;(4)蓄积模型采用Schumacher方程,由于模型中拟合参数的断面积G与SI和SDI相关,所以克服了蓄积生长量达到最大时的年龄即方程拐点只与参数值有关的缺陷,本文将密度指标引入林分断面积模型和蓄积收获模型,构建了可变密度的纸浆材桉树人工林全林分模型,在模型的构造中对过去学者所采用的方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改进,使得模型具有更合理的解释性;提出了纸浆材桉树人工林的营林最适初植密度概念,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生长模型推导了收获预估模型,模型基于林分显示状态预估未来状态,对营林人员预测林分测(雾)因子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以5年生“华桉1号”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Logistic分布对直径(树高)分布进行拟合;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并给出调整策略;运用林分评价Ⅱ值法则对该林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及直观展现,并据此针对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公益林改造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直径分布效果较好,Logistic分布函数拟合树高分布效果较好,树高为胸径的二次函数(H=-0.0401D2+1.5499D+4.5339,R2=0.9512).(2)桉树人工林角尺度均值小于0.475,林分呈现均匀分布,林木大小比数均值接近0.5,即林木胸径分化不严重,林分接近中庸状态,林分零度混交或少数结构单元出现弱度混交;针对5年生桉树人工林林分择伐作业时应优先考虑角尺度取值0、0.25的优势或亚优势单株作为被伐木.(3)5年生桉树人工林仅林分长势和顶级种竞争的状态良好,说明该林分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为兼顾多效益发展,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公益林改造工作应首先通过抚育间伐伐除不健康林木或者择伐等营林措施后引入其他树种从而构建异龄复层混交林.
  • 摘要:在桉树专用基肥配方中按不同比例用活性磷代替部分磷酸一铵,研究几种肥料在土壤中的磷释放动态及水溶性磷释放动态.结果显示:(1)F2、F3、F4总水溶性磷/有效磷的比值均超过了40%,F2肥质最好,F3、F4的肥料质量次之;(2)F1、F3、F5在土壤中的磷释放率在第21天达到35%,其余天数的释放率均在30%左右,F1、F3、F5在施入土壤的后期仍能保持很好的肥效;(3)F4的释放速率慢,在在减少肥料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早期磷肥磷的流失,降低由于磷流失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 摘要:近年来,广东地区桉树人工林施肥抚育中普遍多增加一次追肥,而广西基本还保持在三次.为了验证多增加一次追肥是否能提高树木的生长量,本研究在广西西北部和中部布设4个样点,分析追肥对树木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第四次追肥对桉树胸径、树高及蓄积量指标并未产生影响,追肥与对照数据差异不显著.110株/亩密度比83株/亩更适合广大林农选择.与中东部相比,广西西北部由于立地条件贫乏,雨水不均等因素并不适合桉树种植.
  • 摘要:目的:研究和验证桉树活性肥对广西各地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为提高桉树林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在广西贵港、梧州、河池、百色、南宁、防城港等地,针对桉树林的生长,施用添加桉树活性肥(5%~10%)的桉树专用复混肥做追肥或基肥,并与其它桉树肥做对比试验,定期调查和收集桉树树高、胸径等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桉树活性肥适用于广西各桉树林地作基肥(400g/株)和追肥(500g/株),且促进桉树生长的作用大于其他桉树复混肥,施用1年以上的桉树,蓄积量同比可提高0.503m3/666.7m2/年~1.06m3/666.7m2/年. 结论:桉树活性肥能高效促进广西区内桉树的生长,有效提高各地桉树种植的蓄积量和经济效益.
  • 摘要:桉树人工林的飞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和林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部分经营者缺乏森林生态经营的理念,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对桉树进行如机耕全垦整地、高密度种植、单一品种长期连续种植、不合理施肥、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使用除草剂和超短轮伐期等不合理经营,带来了如生态脆弱、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饱受社会争议,本文就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科学经营桉树人工林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促进桉树人工林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造林抚育措施对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促进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 方法:建立8个地表径流小区,以桉树采伐地灌草坡做对照(CK),研究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只施基肥不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A处理),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B处理)和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萌芽更新2代林地(C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B处理林地的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和N、P、K养分流失总量年均值分别为129.35mm、642.52kg/hm2.a和32.923kg/hm2.a,比A处理的分别高7.93%、90.03%和46.8g%,比C处理的分别高4.95%、70.82%和49.17%,比CK(对照)的分别高4.98%、109.93%和50.91%;各试验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与降水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717-0.853). 结论: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频繁施肥等人为干扰活动及大量级降水驱动是导致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较为强烈的主要原因.
  • 摘要:以四川省退耕还林营造的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2,4,6,8和10年)为对象,研究其凋落物浸提液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1)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随林龄和浓度无显著变化,在2年和10年的较低浓度处理时在7-2ld变化不显著此后显著降低;2)体重随浓度无显著变化,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体重显著降低但在7-2ld无显著变化;3)蚯蚓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整体高于对照但随浓度增加无显著变化.各处理促进了SOD活性但随浓度无显著变化;在较高浓度处理(C3、C4)时SOD活性4年时降低此后显著升高,其余各处理随林龄无显著差异.除了4年和6年的最高浓度,各处理蚯蚓的GST活性均低于对照并随着浓度升高有所降低.AChE活性在4年浸提液处理时较低且随浓度无显著差异,AChE活性但随林龄无显著变化.各处理对MDA含量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差异不显著;在高林龄(8,10年)浸提液处理下,MDA含量呈现高浓度抑制的特征;4)LC-MS鉴定出巨桉凋落物水浸提液中存在酚酸或黄酮类的化感潜力物质31种,相对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有显著变化.
  • 摘要: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 方法:本研究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a、3a、5a、7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三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未产生显著差异,土壤C:N随林龄而增加,说明土壤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C:N在54.1~92.2之间(高于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C:N随林龄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N:P在10.8~13之间,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为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朗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 结论:雷州半岛中幼林龄尾巨桉土壤,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增加,土壤,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同样受N限制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林龄(1,2,3,5和7年生)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和全K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其在不同土层分布规律及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尾巨桉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本研究运用空间代时间的思路,选择立地条件相近且林木分布较均匀的5个林龄(1、2、3、5和7年生),对5个林龄下尾巨桉林样地里的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在各个林龄分别设置一个20mx20m的标准地,在每个标准地内按照“S”型设点挖取3个土壤剖面,对0-60cm土层进行分层(0-20cm、20-40cm和40-60cm)取得土壤样品. 结果:表明:0-60cm土层的土壤有机C含量为14.99-19.66g.kg-1,0-20cm土层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全N含量为0.70-1.24g.kg-1,在5个林龄中差异不显著;全P含量为0.69-0.829.kg-1,5a林地显著小于其他林地(P<0.05);全K含量为0.65-1.639.kg-1,2a和3a显著较大.在0-60cm土层中,C/N变化为11.34-18.67,2a尾巨桉林地显著最小(P<0.05);C/P变化为20.11-28.04,基本随林龄增加而增大;C/K变化为9.77-33.53,基本随林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N/P变化为1.36-1.82,5个林地彼此差异不显著;N/K变化为0.77-1.88,随林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P/K变化为0.45-1.20,随林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5个林地土壤C/N与土壤有机C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N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5个林地土壤C/P、N/P与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全P和全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C/K与土壤有机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结论:研究表明雷州半岛地区P是极重要限制因子,N、P元素平衡性不足.
  • 摘要:为进一步认识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通过对5个林龄(1、2、3、5、7a)尾巨桉林地的凋落物、土壤C、N、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凋落物C含量高于土壤,各林龄凋落物C含量无显著差异,表层土壤la生C含量低于3~7a生,随林龄碳蓄积能力增强,表层以下C含量随林龄无显著差异.(2)凋落物N含量高于土壤,各林龄凋落物N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N成为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限制性元素.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3)各林龄凋落物P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2~7a生各层土壤P含量均高于凋落物.土壤全P含量不能作为一般土壤磷素供应水平的确切指标.(4)各林龄凋落物C:N呈先增后减趋势,凋落物C:N大于土壤.各林龄凋落物C:P和N:P随林龄变化无显著差异,凋落物C:P和N:P均大于土壤.(5)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N含量与表层土壤C、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C:N与表层土壤C:P,N:P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C、N积累受到凋落物N的制约,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凋落物的分解的N限制性、提高养分传递效率及维持土壤肥力显得十分重要.
  • 摘要:桉树人工林大面积种植在缓解我国木材短缺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特别是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的发生,有关速生人工林负面水文效应相关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林地蒸散发及植被截留、降雨产流和土壤水是林地水循环及水文效应研究的重要环节及关键要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现有桉树人工林地蒸散发及植被截留、降雨产流和土壤水三方面研究成果,分析了国内外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今后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重点研究内容,以期为未来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参考.目前有关桉树人工林蒸散发及植被截留模型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涉及桉树人工林对地表径流影响作用尚未有一致性研究结论,研究成果较多的表层或浅层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难以真实反映林地土壤水分实际状况,在阐明桉树人工林对林地水文效应影响作用机制方面仍不够明晰.未来该领域应加强不同区域长时间序列桉树人工林水文要素变化特征观测,开展多时、空分辨率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揭示短轮伐、连栽桉树人工林水文效应变化特征与机理,研发桉树人工林水文数学物理模型,为区域桉树人工林大面积种植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本研究通过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发生于我国湛江地区尾巨桉苗木上的灰霉病病原进行分类鉴定.利用HSP60和RPB2基因序列,对分离到的36株葡萄孢属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侵染尾巨桉苗木的葡萄孢属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室内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表明,分离自尾巨桉的灰葡萄孢菌对供试的3种桉树无性系均具有致病性.
  • 摘要:Ceratocystis真菌能够危害包括桉树在内的多个林木树种,是危害桉树的一类重要病原菌.病害症状表现为枝干溃疡、枯萎和根腐等.本文简要介绍了Ceratocystis真菌的分类现状.
  • 摘要:为满足蓝桉-马占相思混合制浆的实际需求,采集了150个人为控制蓝桉含量的蓝桉-马占相思混合样品近红外光谱,用常规方法测定其综纤维素、聚戊糖、酸不溶木素含量.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导数与标准正态变换预处理后,运用LASSO算法确定最优调整参数μ分别为14.30、19.16、12.10和9.74时,对应的蓝桉、综纤维素、聚戊糖、酸不溶木素含量校正模型最优.对模型进行独立验证,四个校正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5g%、0.54%、0.66%、0.40%;绝对偏差(AD)分别为-2.58%~2.73%、-0.91%~0.84%、-1.1g%~1.06%、-0.61%~0.64%.模型性能能够满足生产线上的实时分析;同时也证实了LASSO算法用于制浆混合原料分析测定的可行性.
  • 摘要:为揭示邓恩桉株间材性变异规律,以广西沙塘林场邓恩桉为研究对象,系统测量了基本密度和解剖特性指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基本密度和5个解剖特性参数的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迅速递增,而后趋于平缓;年轮宽度除外,其余5个参数在株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壁腔比除外,其余纤维指标均达到优良造纸用材的要求;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8~10年;多项式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基本密度与解剖各项参数和树木年轮的相关关系.
  • 摘要:为揭示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以广西沙塘林场22年生邓恩桉为材料,用解析法,对纤维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量,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邓恩桉木材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腔径比和壁腔比均值分别为940.84μm、17.49μm、9.08μm、55.91、0.48、1.21;除腔径比外,其余5个纤维指标随着树龄增加逐渐增大;除长宽比外,其余5个纤维指标沿树干高度向上呈先增加后减小.6个纤维指标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多项式方程能较好的描述纤维形态参数与树龄的相关关系.除壁腔比外,其余5个纤维指标均达到纸浆材要求,邓恩桉作为中大径材培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