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台北
  • 出版时间: 2004-09-22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会议文集: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研究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生态建设的思想和行动自古至今都有,在近现代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士很多,有不少精关的论述.在灾害研究中,发现自然灾害与生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県系).近5000年的历史证明,生态环境恶劣,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改善,灾害减轻.2003年中国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只有2259人,降到了50多年来最低点,这是1998年以来政府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显著成果之一.故而称其为绿色减灾.
  • 摘要:位于山区的风景名胜区,常有泥石流活动,严重破坏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泥石流治理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风景名胜区泥石流治理的特点,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泥石流治理原则,结合九寨沟泥石流活动特征和保护对象,提出了一些减灾工程的布设方法,构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泥石流治理技术实现途径.综合泥石流治理的原则和技术实现途径,形成了以减灾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和工程减灾与生态减灾功能相结合为核心的风景名胜区泥石流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不同于城鎭、交通、农田等泥石流治理模式,九寨沟的泥石流治理中体现了这一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达到了保护景观资源、生态环境、游客和居民安全的目的.目前,国内外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受泥石流灾害或威胁,其灾害也可以用这种模式治理.
  • 摘要:本文以降雨强度及有效累积雨量的乘积作为土石流降雨驱动指针(RTI),并以该驱动指针及其随降雨时间之变化,建立土石流发生降雨警戒模式,作为评估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依据过去降雨事件的RTI值,建立土石流发生降雨警戒的下缘线(RTI=RTI10)及上缘线(RTI=RTI90).当降雨事件的RTI值低于下缘线(RTI<RTI10),表示此降雨事件激发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低于10﹪;当RTI值高于上缘线(RTI>RTI90),表示此降雨事件激发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高于90﹪;当RTI值介于下缘线与上缘线之间(RTI10<RTI<RTI90),表示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介于10﹪至90﹪之间.本文将此模式建构为一窗口化程序接口,并以敏督利台风及七二水灾期间之降雨资料,分析台湾地区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本文之模式能有效呈现降雨过程中土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摘要:本文在于探讨台湾中部山区历经贺伯台风、921集集大地震及桃芝台风之土砂灾害及复建执行情形,由降雨条件(如累积降雨量、降雨强度)来分析桃芝与贺伯台风之灾害程度,进而探讨921集集大地震效应对土砂灾害发生溪流与地形特性之影响.由崩塌地面积及土石流潜势溪流来探讨92l重建区土砂灾害严重原因,并由地质特性如坡度、坡向、砾石堆栈方向、砾石形状等特性,探讨921重建区易引发崩塌、土石流之原因.
  • 摘要:2003年6月26日和7月11日,四川省丹巴(県系)鹅狼沟和邛山沟先后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其冲出物方量分别达50万和70万m3.两次泥石流灾害都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前期长时间降雨对沟内残坡积物的充分浸泡和最后短历时强降水的激发是这两次灾害发生的共同特征.本文针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对该地区泥石流沟进行详细调查和危俭度评价是建立实用的防灾预警体系的前提.此外,对当地群众防灾自救常识的科普教育和宣传也是降低泥石流灾害损失必不可少的环节.
  • 摘要:本试验以交汇角、主槽流量、支槽坡度、泥砂浓度等变因,进行室内渠槽实验,并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于高含砂支流入汇主河行为之实验量测.其实验之量测方法是使用雷射光笔投射于交汇后形成之冲积扇,以撷取各投影剖面,再经由坐标转换得出数字地形资料,所获得之相关结果均可作为数值仿真之参考.经由数字影像技术之处理,本实验成功地获得了堆积扇堆积体之初步量测成果.这种新的量测方法可简易且精确地获得实验资料,并透过对冲积扇形态之讨论,对此交汇机制可有更进一步之认识.
  • 摘要:近几年来台湾坡地土砂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与通报边坡灾害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边坡防灾系统的建置与维护成本过高且容易故障,导致无法有效预防灾害之发生,因此若能结合轻薄短小之手持式设备来建置一套有效之防灾资讯系统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故本研究提出利用普及运算(PervasiveComputing)技术于边坡防灾资讯系统"边坡防灾自我检测与通报系统(Self-Checker)",藉由普及运算的技术,来提供具备高移动性(HighMobility)、可移植性与便利性之边坡防灾服务.Self-Checker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与智能型代理服务器(IntelligentAgentServer)两部份,使用者仅需利用智能型手机或手持式设备即可进行边坡灾害危俭地区自我检测与通报,并透过多媒体无线行动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实时双向通讯,以达到有效传递灾情现况并发出请求支援救灾之资讯/简讯,辅助防灾中心进行灾情研判,以确实达到边坡灾害防灾之效果.
  • 摘要:本研究为探讨稳定药剂施用量对改良土壤物理及力学性质之影响,而将所采集之黄壤、红壤与泥岩等三种土壤添加浓度为0﹪、0.1﹪、0.5﹪及1.5﹪之硅酸钠、磷酸铵及生石灰静置三个月到六个月后,进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稳定性及土壤剪力等实验,比较添加三种药剂于土壤后对土壤性质之影响,并探讨施用量对土壤剪力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养置时间增加土壤之物化性质有改变,以添加1.5﹪浓度较显著;整体而言以添加浓度为1.5﹪之土样改良效果较佳,但若考虑植物适生性,则以添加浓度为0.1﹪之土样效果较佳.而在土壤力学性质方面,添加稳定药剂可有效提高土壤之凝聚力与内摩擦角,且随添加浓度提高及养置时间增长之效果愈明显.
  • 摘要:早期推求均匀降雨条件下,斜坡上地下水渗流之解析解时,为解决非线性之问题,常须限制其边界条件,故只能应用于特殊之案例.本文以Childs之理论为基础,假设流线平行坡面,并沿斜坡计算势能梯度,推导过程中利用变量转换,并结合牛顿-罗弗森叠代法,求得自由水面之座标为水面斜率之参数式.利用此解之特性,可直接求得最大水深及位置.本研究之理论解不受边界条件之限制,亦可求解混合性边界值问题.利用本文之理论解,可分析入渗强度因子与坡度因子对斜坡上地下水渗流之影响.另外,针对地下水面可能对斜坡造成之破坏,也将透过土石流发生之案例加以讨论.
  •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可视化技术在北京市海淀区水土流失调查中的应用.方法是:在海淀区1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人工测量、调查,统计资料;再以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局部约8Km2的航片为资料,利用VirtuoZoNT(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Imagis(三维可视地理资讯系统)、CyberCity(三维重建数字化系统)等可视化软件对北京市海淀区局部范围水土流失状况进行测量、分析、统计,生成三维实景模拟图等.其结果表明在典型区1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多达47处,开发面积211.4067ha,造成裸露面积163.0745ha;道路交通建设6处,总长8675m,造成裸露面积4.2239ha.全部开发建设造成裸露面积191.5662ha,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2.28﹪等.海淀区水土流失特点由于开发建设强度大,人为活动量大,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生产行为造成的弃土弃渣比生活行为影响更加显著;另外海淀区房地产开发是海淀区水土流失的首要人为因素.
  • 摘要:长江三峡地区是一座自然地质博物馆.在这里,比较完整地记录有自地球形成以来所发生过的、几乎是所有地质事件:在这里保存着23亿年左右形成的变质岩和8亿年左右侵入的中、酸性岩浆和前震旦系(纪)至第四系(纪)完整的地层岩性系列和古生物系列;自震旦前期的晋宁运动至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和几乎所有类型的构造形态;震旦纪最古老的冰川活动;更新世发生的断层活动、地震、喀斯特作用、长江自西流转向东流以及惊天动地的大面积崩滑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而进行的、100余座新城镇的建设,又使三峡地区成为土木、岩土工程博物馆.本文先就三峡地区地质灾害源-崩滑作用为主题,论述新城镇建设中的主要地质问题并导入座滑体、坠覆体以及滑坡牵动域等新概念.
  • 摘要:土壤侵蚀的研究尺度正在经历着从地块、坡面、小流域,到大的流域、区域尺度的发展过程,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该区域上开展流域尺度土壤侵蚀的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综合治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陕北延河流域为例,在探讨流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计算的基础上,基于GIS和RULSE进行了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度坡长因子、作物管理与覆盖因子和土壤保持措施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970209MJkm-2h-1a-1、0.0195MghMJ-1mm-1、10.27、0.33359和0.2135;大部分区域的土壤侵蚀量介于5000-20000Mgkm-2a-1之间,东南部的土壤侵蚀量在整体上高于西北部的土壤侵蚀量;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和土壤保持措施因子在整体上都表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作物覆盖与管理因子的空间分布则主要受耕地空间分布的影响.
  • 摘要:本文在介绍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基础上,回顾了三峡移民迁建区地质工作,重庆市丰都、忠(県系)、开(県系)、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及湖北省巴东、秭归和兴山等移民迁建城镇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本文认为在对灾害地质体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主题,三峡库区库岸防护应该结合沿江地带的开发利用、港口建设、移民安置、滑坡灾害治理综合进行,由于水库移民安置中可建设用地资源的不足,在实施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人工切坡,并在开挖的边坡上部和下方大都修建建筑物,人工高边坡的防护和开发利用是库区较为普遍的工程地质问题,同时,三峡库区的城市功能以旅游开发为主,因此,结合边坡整治来实施绿色工程和开发旅游资源非常重要.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可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以前,主要以自然地质灾害为主(包括少量人为工程活动);第二阶段为1993年一2003年,由于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出现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和大量的人工弃碴,特别是为数不少的自然滑坡被切脚或拦腰斩断,使部分滑坡出现局部失稳和变形;第三阶段为2003年以后,特别是2003年至2009年期间,由于三峡水库水位将由135米上升至175米,加上第三期约50万移民迁建安置,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山地灾害.为了防治库区地质灾害,政府投入巨资对三峡库区查明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目前已查出两岸规模较大的崩滑体达2490多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90余条,水库蓄水后水位变化还将诱发新的地质灾害.本文介绍了三峡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防治情况,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正在实施,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近期目标是2003年6月135米水位蓄水前,对有重大影响的崩滑体隐患,以及达到175米水位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能再治理的崩滑体进行有效防治;中期目标是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到175米水位蓄水前,使已查明蓄水至156米和175米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影响治理的崩滑体隐患和移民安置区的崩滑体隐患得到有效防治;远期目标是2009年9月蓄水至175米后,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监测和预警预报,使新生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现已对172处崩滑体实施了工程治理,对73处以(県系)城为重点的库岸进行了防护,对移民新城中214处人工高边坡进行了防护.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治了库区地质灾害.目前,正抓紧开展新一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编制,并争取及早实施.
  • 摘要:本研究以地声探测器(Geophone)量测土石碰撞时所产生之地声,实验所得地声之时域讯号利用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及GaborTransform转换为频域讯号及时间-频率讯号,以探讨土石地声之频率、传递速度及随距离衰减特性.本研究之实验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于实验室内量测石头以自由落体方式撞击水槽内之土石材料所产生之地声.此部份之实验主要是探讨地声探测器倾斜不同角度时所测得地声讯号之差异.第二部份的实验系在农委会水土保持局所建置之土石流示范观测站,进行现场土石碰撞及滚动地声观测试验,以了解实际河床中土石地声之频率、传递速度及随距离衰减特性.
  • 摘要:本文应用1998年6~8月四川省和重庆市探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大气边界层风场演变与长江上游暴雨和长江洪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的暴雨天气与高原东侧成都边界层风场变化密切相关,当成都边界层为东北风时,高原东侧边界层维持气旋式偏东流场,长江上游未来产生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当为西南风等其它风向时,高原东侧边界层维持反气旋式偏南流场,未来是无降水天气;高原东侧边界层的动力激发作用是1998年长江上游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并且,再次证明了西邻青藏高原的成都是长江上游天气变化关键点的观点.
  • 摘要:自然灾害如地震、山崩、土石流及火山爆发等,在发生过程中皆有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之次声信号(即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的记录.次声之频率较一般地声为低,故具有能量递减慢及较少环境背景干旱的特色.次声信号之特性与土石流或滑坡之土、石、水份组成及山坡地质条件有关,必须就地域特性进行比对及验证,方能确定次声信号与土石流事件之关联性.鉴于台湾山区土石流及崩塌频繁,屡屡造成交通中断及生命、财产之损失,本研究将建立台湾本土性之坡地灾害次声监测系统以为减免坡地灾害之可行对策.藉由灵敏之次声感应器、资料处理器及讯号处理系统,能接收经由空气传播之次声信号来实时监控土石流及滑坡之发生,并发出预警讯息,以达到减灾、防灾的功能.
  • 摘要:本文详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类型、程度、面积和治理现状,总结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并提出了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思想和治理对策.
  • 摘要:近年来,因高雄都会区迅速发展、人口密度急速膨胀、土地利用频度逐年增高,造成都会区边际山坡地大量被开发利用,因此影响整个高雄地区之地工环境与生态体系平衡,衍生多项坡地灾害,对未来大高雄地区之经建发展与坡地环境经营管理影响深远.本研究依其坡地开发频度、灾害发生特性及主要岩层特征,将大高雄地区之都会区发展形态依其地理分区划分为旗山地区及楠梓地区两个不同主要地质地形分区进行探讨分析,并进行其坡地地工环境资料与灾害特性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旗山及楠梓分区,以土石流/泥流与崩塌边坡等灾害模式所组合而成的土砂灾害为主,其多发生在坡度40.~70.,海拔高程介于40~150公尺间之南化泥岩层、六(免)层与岭口砾岩层,上列各岩层裸露风化所形成之中颗粒低塑性粘土(CL)或中至粗颗粒之粉质砂土(SP-SM)则成为旗山与楠梓地区之主要坡地崩塌与土石流潜势灾害发生区.本研究拟就各地质地形分区所展现之灾害特性资料,予以搜集分析与数字建文件后,提供大高雄坡地灾害特性资料查询,同时亦结合全球卫星系统(GPS)之现地定位勘验调查与地理资讯系统(GIS)之灾害资料相关图层建置,据以整合高雄地区坡地地工环境灾害资料库系统建置,以俾提供各相关单位作为大高雄地区坡地经营管理之参考.
  • 摘要: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简称原民会)为防止及祛除原住民居住潜在危俭部落危及原住民居家安全,与顺利推展原住民部落之环境整建工作,自1998~2001年完成150处原住民居住潜在危俭部落调查,唯因调查执行期间历经921集集地震与象神、桃芝、纳莉、利奇马等台风豪雨侵袭,许多原住民部落遭受土砂灾害侵袭,再度使原住民部落之居住潜在环境灾害更形俭恶,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原住民部落之潜在居住环境灾害型态可分为崩塌地、土石流、地滑、蚀沟、淹水、河岸侵蚀等六大项,其中崩塌地与土石流分别各占59.84﹪&15.87﹪,据此显示台湾全岛大多数原住民部落环境所承受之潜在危俭灾害类型,多以崩塌及土石流为主.因此崩塌地整治与土石流灾害防治乃成为未来保障原住民居住环境安全之首要,故本研究乃针对其主要之灾害类型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提供作为原住民居住环境风俭管理与土砂灾害防治方案研拟之参考.
  • 摘要:本文应用美国陆地卫星TM影像和法国SPOT卫星影像资料,提取土壤侵蚀相关资讯,采取多因素综合法,应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对李子溪流域1986年和1999年土壤侵蚀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监测两个年份土壤侵蚀的强度和面积的变化,分析流域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研究表明,李子溪流域1999年较1986年侵蚀面积减少,特别是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下降,侵蚀量降低.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坡度的关系,为李子溪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也为其它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提供参考.
  • 摘要:南部横贯公路由台南市经台南(県系)玉井、北寮,高雄(県系)甲仙、梅山至台东(県系)关山鎭全长共约209公里,该路廊为连贯南台湾东西部之重要道路之一,因该公路沿线地形地势陡急、地质脆弱、降雨集中、降雨延时短强度大等自然因素影响,常易于台风豪雨季节产生边坡落石坍方与坡地型土石流等土砂灾害,严重影响其交通运输效能.本研究选择该公路甲仙至海端路段,总长约123公里之190处公路边坡作为研究区域,进行该路廊沿线路工环境基本资料之收集分析及建档数化,并以全球卫星系统(GPS)作现地边坡灾害区之定位调查,再以MicrosoftVisualStudio.NET语言配合后端MicrosoftAccess完成本资料库系统,以俾提供南横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资料之线上实时WEB接口查询展示.其系统功能除可提供线上文字、影像、图层、属性资料之实时查询外,亦可提供3D地形之实境虚拟、资料上传功能、线上实时资讯交流等统功能,以及使用资讯连结页连结至各相关防灾通报系统,提供使用者迅速、便捷的取得该路廊边坡灾害相关资讯,未来更可作为南横公路边坡稳定治理与崩塌防治工程规划设计之参考.
  • 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大陆山丘区生态系统特点及水土流失发生的内在反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丘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策略和思路,并根据中国长期以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实施的经验和范例,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北方土石山区、东此黑土漫岗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南方山地丘陵区等5个代表不同区域和治理思路的水土流失典型治理模式,以求为同类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示范或参考.
  • 摘要:台湾地区边坡灾害日益严重,每当发生地震或降下场豪雨均会产生严重之边坡灾害,有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与提出一"高效能行动化防灾资讯系统(HighPerformanceMobileDisasterInformationSystem,HP-MDI)"'以辅助使用者进行边坡灾害之检测与灾情紧急通报,并于灾害未发生前发出通知响讯且有效疏散居民.HP-MDI系统主要包含边坡灾情决策资料库与行动式使用者端两部份,居民使用计算能力较薄弱、内存较小且传输频宽较小之手持式设备(HandheldDevices),随时随地输入现地资讯进行分析与比对此地区发生边坡灾害之机率,且同步将此现地资讯传回灾情决策资料库中进行更精准之推论.目前行动通讯网路(MobileCommunicationNetwork)之频宽并不充裕且手持式设备运算能力不足,故无法进行大量资料之传输与计算.故在HP-MDI系统中,边坡灾情决策资料库建立完整之过往案例,并利用四个实时因子与四个非实时因子进行精确之推论与决策,而行动式使用者端因资源稀少,因此透过资料探勘(DataMining)技术选取较为重要之因子,建立起手持式设备上之推论法则,并架构出较适当之行动化资料库辅助推论.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1974-200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典型山洪灾害,说明了山洪灾害危害性.结合四川省区域背景及山洪灾害发生的特征,揭示了四川省山洪灾害分布特点及成因,并提出了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 摘要:西部山区是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多发区.处于西部的广大乡、村常因灾害的频繁发生而陷入不可自拔的贫困境地,灾害越多越贫困,越贫困越无力减防灾.为此减灾、防灾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才是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途径.本文从乡、村减、防灾决策系统研究入手,研究了减防灾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与减防灾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乡、村要脱贫,减防灾要先行,防灾保发展、发展促防灾的相互协调的耦合作用机理.做到减灾防灾规划与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制定、同时实施,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
  • 摘要:本研究以台十一线公路边坡区划土地单元界定个案范围,配合崩塌灾害历史资料(1995~2002年),选取地层、构造(断层、褶皱)、坡度、坡向、坡度组合、工程设施种类、坡趾开挖等因子,以不安定指数法进行因子分级与量化,以区别分析法判定个案崩塌与否及评定各因子之相对重要性,并与实际发生崩塌与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共分析573个个案,实际崩塌者有218个,未崩塌者有355个,所获得结果:(1)以加权与未加权模式进行崩塌与否之区别分析,其分类正确率分别为76.8﹪及80.5﹪,两者以未加权模式较佳.(2)因子相对重要性依序为:坡度、地层、坡度组合、坡向、构造、工程设施种类、坡趾开挖,其中以坡度之相对重要性明显高于他者.(3)同一个案两模式皆误判者共有103个(19﹪),其中可合理解释者有73个,即具有潜在崩塌条件之陡坡区;未能合理解释者有17个;因子未考量者有9个,受土石流波及者有3个.由上述结果得知,本线性模式能解释八成之崩塌现象,依其合理性研判,其解释度超过九成.
  • 摘要: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隧道洞口边仰坡和洞门区域的植被恢复与绿化设计技术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因此隧道洞口设计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做单一的结构设计,必须将隧道洞门结构设计和绿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从设计的一般原则、隧道洞口绿化设计模式、与洞门结构相适应的绿化方法以及景观效果等方面,研究了隧道洞口绿化设计方法,为工程界做好绿化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台湾山坡地占总面积之76﹪,适度开发利用山坡地是必然趋势,加以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又多台风侵袭、雨量充沛,边坡滑动、公路崩塌时有所闻.华梵大学地处台北(県系)石碇山区,为了确保师生们生命财产的安全,边坡与相关挡土设施之安全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针对华梵大学资源回收区附近之回填加劲挡土墙,借着STABL程式,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条件,如载重、降雨与地震之影响下,检核此加劲挡土墙目前填筑高度的安全性,并进一步的探讨本加劲挡土墙可填筑之最大之安全高度.
  • 摘要:大岩淌滑坡体位于左岸大岩以东脚下,上距坝轴线800余m,由主滑坡体及东、西两级滑体组成,结构较复杂,滑坡总面积0.196km2,滑体厚度一般25~40m,最厚约64.8m,总体积约588万m3.大岩淌滑坡体前缘、中部和后缘均出现了滑动面,说明整个滑动面可能已经贯穿,有必要对滑坡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滑坡中挖地下排水廊道来减小地下水的扬压力;在滑坡体的前缘、中部和后缘浇注抗滑桩来阻止滑坡体的变形,观测成果表明这些措施正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 摘要:本文探讨了滑坡地区城鎭建设的安全与质量管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滑坡地区城镇建设安全与管制的意义、目的和原则。二、专门管制机构的设置原则。三、专门管制机构的识责。四、建筑安全管制系统。五、紧急救助系统。六、公众教育系统。
  • 摘要:台湾西南部泥岩地区,由于其特殊之土壤,地力流失消耗与区域微气候型态之间的因果循环,在水土保持与景观上形成不易植生绿化的地区及特殊之月世界地形.近十几年间台湾西南部泥岩裸化面积有迅速增加之趋势,从1967年的2532公顷,1987年的3836公顷,到1997年的11179公顷,且1999年921大地震后,中北部更有大量之泥岩出露于地表,到2001年11月已扩大为15539公顷.而泥岩出露在水土保持方面所引起之表土大量流失、崩塌,更造成主要河川含砂量激增、植被退化、环境污染及土地劣化之农业生产损失与微气候变异等问题,显示泥岩裸化所带来之相关环境问题.本研究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计算各种景观生态指针,生态意涵在不同时期上之变异与能量循环上之改变及其生态代表意义.结果显示嵌块体的聚合大多由泥岩及竹林二种景观所造成,对于不同时期之景观生态变迁,因素分析之三个主成分的解释变异范围效力分别为52.8﹪、24.5﹪与15.9共93.2﹪.可知泥岩景观嵌块体较为破碎,边缘较高,因此能量、物质和营养流在嵌块体中的流转较快亦较多,而这些流动主要为暴雨所带来的冲刷,而致使水土资源大量流失.
  • 摘要:近年来大陆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数量多,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显得极重要,政府对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在收集大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验收等多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人为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总结归纳了大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项目的主要技术措施,简要介绍大陆了这一领域内的实践,提出今后尚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 摘要:受九二一大地震影响台湾的山坡地每遇豪雨必成灾,尤其是台湾中部地区多处裸露崩塌地急需处理.为减少二次土砂灾害的发生,打桩编栅工法之应用不失为一种简便的紧急应变处理措施,不但可发挥安定土石、改善坡面稳定、减低径流流速与防止土壤冲蚀等效果,并造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基盘,且透过训练崩塌地附近的居民施作,可增加民众爱乡爱土观念.惟以往对于「桩」贯入深度之要求仅依经验值为之,并未考量土壤性质的差异与当地土壤之干湿情况,因而有可能造成编栅背土或水压推倒之情况,有值得深入探究之必要.本研究以八个涵盖九二一地震灾区之区域地质样区,采取土样进行试验分析与计算,经研究调查结果得知,土壤之力学参数与颗粒密度、平均粒径、孔隙率、最终入渗率、有机质及坋粒百分率等关系显著.经统计分析后,干土状态下打桩编栅工法的桩贯入深度建议为桩长度之39﹪,半饱和时的桩贯入深度建议为桩长度之58﹪,完全饱和时的桩贯入深度建议为桩长度之67﹪.又影响干土的桩贯入深度之因子为总体密度、颗粒密度、孔隙率以及入渗率等,而影响湿润土的桩贯入深度之因子为砂粒与坋粒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有机质、饱和水力传导度以及植生覆盖率等.
  • 摘要:目前政府在推行「土石流特定水土保特区」的划定过程中,因限制了居民开发活动,常引起当地民众的反弹或抗争.政府若要继续执行的话,必须付出额外的执行成本,且可能造成民众更大的反弹,所以大多是暂缓执行,但这期间中若有灾害发生,政府就必须付出更多灾后整治和其它相关之社会成本.这种情况正是经济学之外部性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以经济学中之外部性理论针对这些因子加以讨论,并依据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建议制定相关的补偿措施,以降低未来政府在划定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区时所要付出之执行成本.
  • 摘要:近年来台湾地区所发生的各种天灾已对国人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例如九二一大地震不但引发多的处断层,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土质松动,因而每当台风季节或豪雨来临时,台湾山区即会引发土石流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中在灾害发生时,如何有效引导灾民逃生与提供必要的协助,来使伤害和损失降至最低,将是救灾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但以目前的紧急灾害逃生与医疗救护资源调度来说,在灾害眞正发生时,灾民常因无法获得灾害的实时相关资讯而四处仓皇逃生,而紧急医疗的调度亦仰赖传统且自立救助之方式,使救灾人员将无法切确掌握灾民的所在位置,因而造成抢救因难.此外灾民的任意逃生也可能使灾民遇到另一个土石流灾害,因而再次陷入危难之中,造成更多的死伤.有鉴于此本论文提出"紧急灾害逃生暨救护车辆调派系统(AnEmergencyIndicationandAmbulanceDispatchSystemforDisasterRescue,EIAD)",目的为能实时提供灾民适当的逃生方向与路径,并依伤患人数与受伤情况,派遣离灾民最适当且最近之救护车前往救援,以达到快速逃生与实时救护之目的.
  •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概念、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对城市排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 摘要:西藏东南部山高谷深,冰川发育,冰碛等松散堆积物厚度大,经常发生大型或特大型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堵塞坝.本文针对西藏东南部4条典型泥流沟所发生的7次大型或特大型泥石流中,有5次形成堵塞坝,来剖析泥石流堵塞坝形成的机理和主要因素.提出由于冰雪崩、冰湖溃决或大规模滑坡活动,所激发的首阵或前几阵大流量、高速度、多巨砾,并与主河正交的粘性泥石流,最容易形成堵塞坝.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三峡工程及其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讨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和江湖关系的影响;最后,对三峡工程完成后防洪策略调整思路提出了建议:在防洪总体方略上,应由洪水防治向洪水管理过渡,在具体对策上,应由工程措施为主调整到以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特别强调非工程措施的作用,使人与洪水能够共处.
  • 摘要:藏东南河谷深切,山高坡陡,洪水侵蚀危害严重.洪水侵蚀类型主要有:常态洪水侵蚀、顶托洪水侵蚀和堵溃洪水侵蚀三大类.藏东南洪水侵蚀具有下列特点:大气降水、冰雪融水补给洪水,季节集中;洪水侵蚀成灾时间短,危害时间长;洪水侵蚀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共生并互相转化;堵溃洪水流量大,侵蚀力强.
  • 摘要:为解决过去土石流发生机制中忽略两岸边坡土体崩滑影响的问题,本文拟由斜面堆积土体之崩坏模式出发,配合两岸边坡稳定性分析和促使崩坏土体流动化之力学规律,推导出崩坏土体土石流化的力学机制,并辅以渠槽试验分析,探讨土石流之发生机制,其主要贡献在于说明水流冲刷溪床致使河床面下切,进而促使溪流两岸基脚流失,造成两岸土体失稳崩落溪床而形成土石流之发生条件,异于过去忽略两岸边坡土体的影响,仅考虑径流冲刷溪床堆积土砂形成的冲刷型土石流发生模式.
  • 摘要:土砂灾害治理调查,有助于了解调查区内可能发生土砂灾害的地点、规模与分布情形;而治理规划系利用工程方法来防止上述地点发生灾害的手段.本文以土砂灾害之环境现况、发生原因、地点与规模等主要因子项目进行调查,结合理论分析、航照判释、现地调查等方法,达到建立灾害活动性与影响性资料,依此可作为工程治理规划之轻重缓急依据,及未来防灾与应变实务提供具体规划蓝图.本文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为例,说明上述方法有助于环境管理与工程治理规划,以达保障居民与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之目的.
  • 摘要:本文通过Mann-Kendall(秩相关)降水趋势分析方法,对1951-2002年长江流域108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研究表明,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增加,特别是夏季的6,7和8月份的降水的增加十分明显.长江上游降水上升趋势不明显,但云南部分地区降水呈现上升趋势.1990s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为120年间最多的十年,夏季降水量比1961-1990平均值高出112mm.1900-2002年出现大洪水6次,大暴雨也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区域气候模式揭示,在CO2倍增时,长江流域温度将升高2.C多,夏季降水可能增10-20﹪.考虑与之相配的潜在蒸发可能增加9-15﹪,根据长江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系统观测资料,初步推算在降水增加10﹪,蒸发增加9﹪情景下,大通站洪峰流量接近84000m3/s,已超过1998年洪峰值;而汉口站洪峰流量为79000m3/s,已经超过自1865年有记录以来洪峰流量;宜昌站洪峰流量69400m3/s,超过除1896年、1981年以外历年所有实测洪峰流量.估计这样的情景出现的机会较多,时间较早.而降水增加20﹪,蒸发增加15﹪的的情景下,最大洪峰流量大通站将达到94500m3/s,超过近百年最大洪水的1954年92600m3/s;宜昌站达到78200m3/s,比据洪痕推算的近千年一遇105000m3/s仍有相当逊色.无论是从降水变化趋势来看,从暴雨发生频数来看,还是模型预测的结果均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呈上升趋势,径流增加,因而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面临极为严峻的防洪形势.
  • 摘要:复杂地形区小流域侵蚀预报研发是目前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所在.本文基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形复杂、径流和侵蚀产沙具有明显垂直分带性、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对流域侵蚀产沙贡献大的特点,以栅格DEM(DigitalElevationModel)为基础,提出由水文模块和侵蚀模块两部分组成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结构.水文模块包括降雨、截留、微地形表面存储、入渗、地表径流和沟道流过程,采用运动波方程实现汇流演算;侵蚀模块考虑雨滴(県系)溅分离、坡面薄层水流、细沟水流、浅沟水流和沟道流剥离与沉积等基本过程,运用泥沙物质平衡原理完成泥沙输移计算.
  • 摘要:本文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为基础,研究了耕地地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收集整理各类相关资料,以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形成的单元为评价单元,选择灌溉保证率、坡度、地形地貌、耕层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层次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等12个要素作为青州市耕地地力评价的指针,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针的权重,建立相应的属性资料库和空间资料库,应用评价模型,确定耕地的基础地力.其中一级地21788.5ha,占耕地总面积的28.3﹪,二级地19200.8ha,占25.0﹪,三级地11277.6ha,占14.7﹪,四级地8518.6ha,占11.1﹪,五级地面积为11136.7ha,占14.5﹪,六级地为4962.8ha,占6.4﹪.
  • 摘要:生态工法之类型与应用方法,因施工区域、周边生态栖息地,以及生态保育对象、设计目的之差异,常对其研究范畴、类型有不同之认知.本文将就其内涵、工法、研究领域、材料种类、特性及防砂(治山防灾)构造物应用生态工法之整治目标,并说明其适用性.
  • 摘要:近年来,由于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向都市集中,持续都市化的结果,使都会区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非农业用地面积(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等)之需求骤增;都会住宅区内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时,其损伤将难以估计.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高雄市哨船街及台北(県系)林肯大郡为例,探讨坡地住宅区,于发生自然灾害时,其灾变的形态及成因;在灾害形态方面:以顺地层面的地滑、落石及崩塌为主,而在灾害的成因:则以台风的集中降雨及脆弱的地质因素所导致.
  • 摘要:泥岩地区之不同刺林林相之土壤,其林相皆伐后复层植被区而其它区之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及空间上之变异不大,可明显区分林相不同之显著差异.不同林相对泥岩地浅层土壤(0-20公分)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植物营养元素与植生覆盖因子可充分说明(约占变异范围之62﹪).泥岩试区区中移动性物质(交换性钙、钠与镁)明显较少出现在复层林相处区,而易出现于淋洗、冲蚀量较大之刺林相保留区与隔丛择伐区.长效性植物营养元素因子(pH值与有效性磷),因长时间之林相不同,使其较明显趋于复层林相区堆积,并影响地表植生之种类、分布与覆盖情形.0~20公分土壤性质的分布和离子间的移动特性有关,移动性高的钠、镁离子会在冲蚀量高之区域出现,20~40公分土壤性质的分布则和土壤中之母质与植生有关并与因素分析结果相似,其次为可移动性离子的影响,且应用地理统计印证土壤性质在空间之变化,其分布确实与不同林相位置有关,即植生营养元素(pH值、有效性磷)大都朝向复层植被区之趋势.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地表覆盖度与入侵植物数量两变量主要系透过第一个典型因素与第二个典型因素而影响到复层植被区之pH值、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
  • 摘要:本研究探讨九九峰地区在集集大地震后,九九峰地区之崩塌趋势变化及集水区中土砂输送情况,本研究在九九峰地区设置两个水文观测站长期搜集当地气象及水文资料,另选取三处九九峰地区代表性崩塌地进行崩塌地实地量测,并在九九峰各子集水区之河道及山壁边坡进行土壤采样分析.九九峰地区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2002年及2003年降雨量偏少,约每年减少628mm至840mm,而在河道土砂堆积估算量上,九九峰地区因集集大地震造成土石崩塌且滚动至河道上淤积之量约为281,242.65立方公尺.
  • 摘要:本研究系藉由数值航测技术配合现地地质调查来进行地滑调查之研究,以了解大区域地滑滑动之特性及其控制因素,进而对地滑机制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利用数值航测立体判释,可将航照利用计算机将影像放大判释,精确的描绘出地滑分布位置及影响范围,同时可从不同方向详细观测山崩特性,更可从不同时间的航照利用航测处理后相互比较,能勾绘出崩塌地的时空变化.研究区域为南投中寮乡樟平溪上游永禄溪之红菜坪地区,该区位于九份二山之西方,九份二山位于粗坑背斜东翼,红菜坪地滑区则位于西翼.研究结果显示红菜坪地滑区于集集地震前后最大水平位移量达24公尺左右,滑动方向为西北向,并且滑动方向与区域地层倾斜方向吻合.
  • 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遭受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不仅关系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已经成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有效治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于1989年开始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力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建设,使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开创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格局.
  • 摘要:近年来因为土石流之肆虐造成国人生命及财产之重大损失,因此对于造成土石流之暴雨预测显得更加重要.关于短期降(暴)雨模式之预测,本文针对类似降雨查询法进行分析,对有无台风的资料库分类来比较其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获致富梅雨时,若豪雨资料库及台风资料库分离时,则发现不包含台风的资料库预测结果比较好.
  • 摘要:台湾河川不仅坡陡流急,且丰枯流量差异甚大,洪水急速的涨落过程,也不利于河川自我调整机制之发展,故河川流量与水位关系不若长流性河川那么确立.本研究旨在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探讨浊水溪水系各主要流量站水位流量率定曲线之逐年变化趋势及水位、流量非线性变化特性.本研究搜集浊水溪彰云桥水位流量站历年丰水期之水位流量率定曲线,利用不同规模流量之水位逐年变化序列簇,探讨其时间序列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其水位流量关系逐年非线性变动,非线性规律相关;彰云桥河川水位时间序列之频谱分析结果,1986~2001年间资料中最强之频率成份为2~3年频率.
  • 摘要:山坡地水土保持采行生态工法,是维护水土及生态资源永续利用之不二法门,而其推展之良好,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之优劣,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施设,须因地制宜审愼计画,以工程、农艺或植生方法相互配合应用,多采自然柔性资材,减少不必要之混凝土构造物,降低对环境之冲击.而集水区治理,应作整体宏观规划,以子集水区为单元,从生态资源及土砂灾害调查,乃至非点源污染防治及人文地文了解,当地民众、专家、学者参与,工法之选用,每一环结均为重要,惟有精确之调查,周详之规划,用心之施工及管理,才能营造多样性栖息地,及创造出整体化、生态化、人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之优质环境,让人与万物和谐共处.
  • 摘要:本研究系利用室内渠槽试验方式,在不同的渠床坡度、土石流携出土砂量及柔性钢索网网孔尺寸等条件下,探讨土石流通过柔性钢索网前、后土砂质量与总量的改变状况.其中,土砂质量系以土石流通过坝体拦挡前、后泥砂体积浓度比表之;而土砂总量则是以土石流通过坝体前、后总土砂量比表之.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柔性钢索网网孔大小与拦阻效率直接相关,当柔性钢索网网孔约为土石流最大粒径的2倍时,可使过坝前后土石流泥砂体积浓度减小约50﹪,而总土砂流出量更可降低约80﹪以上,调节效率相当显著.
  • 摘要:本文从粘性泥石流体的浓度、组成,及应力应变特性和减阻作用的观测试验入手,揭示了粘性泥石流体运动的阻力特性,探讨了粘性泥石流流速公式中的曼宁糙率系数的设定.
  • 摘要:本文通过对η坐标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的降水量检验分析,发现η坐标数值预报模式对青藏高原天气系统活动造成的四川盆地降水预报明显偏弱,且雨区偏北、偏西.本文使用风场资料对高原天气系统作自动识别,进行了对高原天气系统影响降水的强化与雨区漂移的处理,研究得出了η坐标数值预报模式释用强降水预报方法.通过对1991-2001年四川盆地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气象成因分析,研究得出了四川盆地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下泥石流、滑坡预测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预报方法.这一灾害预报方法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经今年8-9月业务试运行,效果较好,较成功的预报了四川盆地西部、西南部3次大暴雨过程触发的多处泥石流滑坡灾害,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好的作用.
  • 摘要:本文基于洪水灾害系统特征,提出了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概念,认为洪水灾害易损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区域各类承灾体在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建立了包括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和社会救灾能力在内的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指针体系、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基于以上方法,完成了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蜿蜒河道中固床工设置前后河川栖地型态之异同,籍由设置不同形式与间距之固床工,以了解河床稳定性情形.研究结果显示,显示锯齿式固床工对底床稳定性有较佳之效果,在考量安全之条件下,于蜿蜒河道中采用锯齿式固床工以1倍河宽间距固床工配置模式最佳,较符合安全生态需求.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目前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于全台湾各地完成的十处土石流观测站,其设置目的为搜集本土化之现地土石流观测资讯,了解土石流运动过程中各项行为机制,掌握土石流的发生及动态资料,以提升现行以雨量为警戒指针之土石流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并做为未来设计各项防治措施及学术研究的参考.土石流观测站主要可分为现场观测仪器、前端资料接收中心、中端传输系统、后端资料处理及网际网络展示系统五大部分,各站现有之观测仪器包括雨量计、摄影机、钢索检知器、地声检知器及水位计等.土石流观测站平时以低负载的正常模式(normalmode)运作,当其所在地区的降雨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时,系统将自动切换成事件模式(eventmode),在事件模式时所有的观测仪器开始运作,系统自动将现地量测的资料搜集记录后传回水土保持局土石流灾害应变系统(http://fema.swcb.gov.tw),提供决策单位参考以拟定有效的应变措施,而相关人员亦可透过卫星传输远程摇控土石流观测站部分仪器并强制提升其运作模式.此外,由于系统为半开放式之共享平台,设计时已考虑其可扩充性,未来将可提供其它不同观测仪器进行现地测试与资料搜集,以达到资源整合之目的.
  • 摘要:本文通过全面野外调查(比例尺1:100,000),塡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県系)(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其中,滑坡3830处、不稳定斜坡1107处、崩塌549处、泥石流90处、地面塌陷85处、地裂缝45处.采用1:250,000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资料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度)、水系、植被、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形、斜坡类型、降雨量分布和地震活动等的统计关系基础上,节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2.5km×2.5km(图面1cm×1cm)的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共形成9309个网格.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俭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饼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 摘要: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必须及时监测其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以便随时掌握、调整、控制、指导工程建设步伐.利用原状土冲刷槽法测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抗冲性,是一种快速、便捷、有效的方法.此川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还草地、农耕地及天然林地抗冲性的同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农耕地相比,退耕还林还草地表层土壤抗冲性强化能力达到306.5﹪.随着退耕时间延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抗冲性呈线性增加,退耕时间越长,土壤抗冲性越强.27龄青海云杉单位流量抗冲性指数达到6.176min/g,较14龄青海云杉增加了3.3倍.退耕还林还草后,不同类型根系在土体中聚积量增加,对土壤?生了缠绕固结及加筋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胶结物质,形成了更多的团粒结构,土壤通透性和渗透性能都有明显提高,从而使表层土粒免遭冲蚀,提高了土壤抗冲性能.
  • 摘要: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314国道的轮台(県系)东,南至民丰和315国道相连,南此贯通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全长562公里,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3公里.为了防治风沙危害确保沙漠公路的长期安全运营,从1991年起,对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建设技术开始了系统研究.十年来,从沙漠公路沿线的立地条件、植物的引种驯化、耐盐耐旱、咸水育苗、造林技术、灌溉技术和维护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在大型流动沙漠腹地开展公路生物防沙体系建设的实用技术.而且,建成了三十五公里长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山地部落局限于地势地形上之偏远,每逢土石崩塌与土石流等土砂灾害侵袭时,居民往往思绪混乱而不知如何逃生.本文拟以高雄(県系)桃源乡梅山村梅山口部落以及梅山部落作为避难逃生路线之主要规划样区,先进行研究区之资料收集分析建文件及数化后,并配合航空照片判释及卫星影像处理等遥测技术之应用,再进行原住民居住潜在灾害危俭部落之灾害粹取分析,并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配合个人数字助理(PDA),辅以行动式地理资讯系统(GIS)进行现地资料的记录及更新,并规划临时医疗处理、避难场所、逃生路线等灾害资讯实时通报系统,将灾害资讯以有线网路(LeasedLine)、无线网络(Wireless)、无线通讯行动式网络(MobileInternet)传输到后端进行灾情研判分析,再以线上实时资讯交谈系统统合各方专家学者之意见,再将逃生资讯传回现地灾民使用端,并以PDA配合GIS与GPS实时卫星导航技术直接于PDA上展现明确逃生路线,俾期提供灾区原住民能够实时、适当的避灾逃生,确保障原住民生命之安全.
  • 摘要:台湾山区道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层岩性脆弱,每于台风豪雨季节或遭逢强烈地震时,道路护坡挡土工程崩塌损坏状况严重,影响山区边坡之行车安全至钜,究其受损诱因除受道路沿线地质、地文与水文及地震环境作用之不可抗拒外,其挡土工程之设计因子适当节选,均有相当程度之关系,而导致挡土墙损坏与变形位移之原因大多由于墙背之土压力过大所致,而土压力又以因地震所引致之瞬间动态土压力影响最大;有鉴于此,本研究乃以台湾中部地区之(県系)道149线18k+200处之灾损挡土结构物为例,并以在相同土压力条件下之不同土壤力学特性参数组合安全系数,运用Mononobe-Okabe拟静力分析法理论所认定影响动态土压力系数之四项因子:(1)挡土墙墙背倾斜角度(β),(2)背塡土摩擦角(ψ),(3)边坡坡角(i)及(4)地动加速度(θ)等作为类神经网络分析运算之网络输入因子,输出因子为挡土墙之倾倒安全系数,经由类神经网络训练测试完成后,发现于训练1000笔、测试691笔、循环次数5000次、14个网路隐藏层处理单元等条件下,可作为本研究之最佳网络分析模式,以期作为921地震灾区之挡土工程构造物耐震安全性之初步评估,进而作为后续山区道路相关边坡挡土工程规划设计之参考依据.
  • 摘要:南化水库为台湾西南部泥岩区域内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座落于台南(県系)南化乡曾文溪支流后堀溪之中游,集水区总面积约108.3平方公里,主流后堀溪长约38.58Km,支流共36条,集水区形状多狭长型,其功能主要以供应台南、高雄(県系)(市)之民生及工业用水.集水区之地质构造复杂与断层交错特性,常易于台风暴雨季时,造成严重之坡地崩塌衍生土石流灾害,对集水区内治山防灾工程构造物之囚砂与防砂功能影响至深;为期能有效管控集水区内历年所施作之治山防灾工程构造物功能现况,并确保其仍可达到原规划设计功能,实有必要建立一套自动化工程管理模式,并提供集水区经营治理所需之土砂灾害资料库系统,此不但可提供该水库集水区内各类治山防灾工程之基本资料、土砂灾害资讯与其工程环境图层,望可提供相关单位作为其治山防灾工程之维护管理、崩坍地稳定处理与土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研拟之决策参考.
  • 摘要:近年来空载遥测科技快速发展,感测系统之光谱解像力与空开解像力均有显著进展.遥测资讯如航空照片或卫星影像,对于大面积土地利用有快速记载的能力.以往这类资料记录,多半以平面方式分析,除了利用光谱反射值作为主要处理元素外,数值地形模型(DTM)结合地理资讯系统(GIS)也常被使用作为地形仿真与地文因子分析之辅助工具.不只是遥测影像分析技术和DTM整合后,更要运用虚拟实境(VR)对实境环境资讯予以虚拟后,提供人们可认知实境仿真空间影像,更可使现地资讯经由实境虚拟技术之传达而更具现地临场感.有鉴于此,本文乃以2002年云林古坑之高解析力QuickBird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约2.5m*2.5m)卫星影像,运用其光谱之各波段波谱反射值与ERDASIMAGINE之SML程序语言建立土砂灾害判释系统,最后以GIS/RS/VR整合进行试验区之土石流灾区虚拟实境模拟,俾期提供土石流防灾工程师作为其土砂灾害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研拟之有效工具,更可成为土石流防灾决策支持系统之一.
  • 摘要:1999年的921地震诱发九份二山巨大规模崩塌,造成39人惨遭活埋.根据1998年的航空照片的判释结果,得知在1999年的崩塌之前,该区即出现线形下陷带、阶段、低水系密度等异常地形现象,推测系山坡岩层发生潜动与上拱所形成.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得知九份二山崩塌为一顺向坡滑动,该顺向坡乃由砂岩与页岩互层所构成,曲滑褶曲作用造成一些层面断层,滑动面即沿着此等层面断层发育而成.
  • 摘要:铁路作为大型带状建筑物,跨越的地域广,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铁路建设中各类工程所遇到的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加上铁路线路平面曲线、边坡面坡度、车站分布条件等要求较高,定线时,在规避不良地质灾害地段的灵活性方面受到限制,线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规摸较大,既增如了防治工程的难度,也使铁路工程增加了投资。西南铁路建设近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探讨了西南铁路边坡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
  • 摘要: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集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地表破裂、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及中部坡地多处发生大规模边坡崩塌.本文乃针对921地震灾后连接南投(県系)竹山与鹿谷地区之(県系)道151道路沿线崩塌边坡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GPS/GIS/RS科技整合,以GPS作实地崩塌地沿线定位与崩塌灾害特性调查,再辅以法国SPOT卫星影像与五千分之一航空照片判释该公路沿线崩塌边坡分布范围,且以GIS进行资料处理分析,得知该道路灾后产生崩塌边坡大多以坡度45°~60°之西南向砂页岩互层边坡为主.同时为求了解震灾后151(県系)道沿线之崩塌破坏机制,故选定151(県系)道2k+054之典型大规模崩塌边坡作为试验区,分别进行试区之地形测量与现地土壤取样试验,并完成崩塌试验边坡之崩积土力学特性试验分析,藉以探讨造成崩塌受损之主次要诱因.本研究另以拟静态STABL5M极限平衡法及拟动态FLAC4.0之程式分别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以期作为地震灾区山区道路边坡崩塌整治工程耐震规划设计之参考.
  •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重庆市彭水打叶复烤厂厂房边坡的治理措施及方案,重点介绍了在510、512夹层出露的部位采用阻滑键支护的方法,应用监测手段对阻滑键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施工期的监测成果反映,被阻滑键切断的510、512夹层未生明显的错动变形,阻滑键工作状况正常.
  • 摘要:边坡稳定分析常以极限平衡法求取其抵抗滑动之安全系数,作为判断边坡是否安全稳定之依据,惟极限平衡法仅着重于力矩之平衡,无法求得变位与应力之结果.有限元素法可考量土壤与结构互制(范嘉程,2000),且能获取变位与应力结果,据以反映边坡土体之破坏情况,同时亦可依据剪力强度折减的方式分析对应之边坡安全系数.本研究试以PLAXIS有限元素法程序及STABL极限平衡法程序,仿真探讨一施加载重边坡含有挡土结构时,此两种分析程序所求得安全系数之趋势及其差异,藉以(嫠)清挡土组件对边坡稳定分析结果之影响,并确立挡土组件参数之取决方式.最后举一因降雨而发生崩坍之案例,以STABL程序及PLAXIS程序分析,藉以验证及进一步了解两程序分析之差异.
  • 摘要:敏督利台风于七月二日至四日间,引进强烈西南气流,连日之超大降雨造成「七二水灾」,各地陆续传出严重土砂灾害.为了解此次风灾降雨量之大小及发生之原因,本研究选定此次风灾传出重大土砂灾害之地区共14处,搜集研究区域附近雨量站历年来之降雨资料,比较七二水灾与桃芝、贺伯风灾之最大小时及日降雨量,并利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法进行频率分析.研究之结果发现,上述灾区在「七二水灾」期间,所有重大土砂灾害地区皆降下近十年来(中央气象局自动雨量测站设立至今)最大日降雨量,其中还有13区降下最大三日雨量,仅有1区之最大三日雨量略小于历史纪绿,受灾严重地区累积日雨量更超越两百年重现频率,故此次七二水灾主要致灾原因为超大累积雨量,且证明西南气流之威胁并不亚于台风本身,应更加注意并防范于未然.
  • 摘要:林务局于2002年推行「社区林业-民众参与保育共生计画」,主要目的是鼓励居民参与以凝聚共识,并与社区民众及组织形成伙伴关系,协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育、永续森林生态旅游及相关林业建设,以改善社区整体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创造林业经营与社区发展双赢,进而达成森林生态系永续经营.罗东林区管理处自推动社区林业方案以来已有26个社区团体参与,通过的申请案件共计39件.本研究即针对上述已申请社区(26个)及附近未申请社区(10个)进行探讨,透过质性研究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及实地观察,了解民众参与环境保育之动机、历程、成效及困难,并分析国有林附近社区没有参与社区林业方案的原因,最后依据申请时间先后及申请次数将已申请社区进行分类,并探讨其特色.
  • 摘要:台湾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510mm,就世界之平均降雨标准而言,属于降雨丰沛地区,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及地形陡峻之影响,其中约有79﹪的年径流量流入海中,使得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提供各标的之用水为一重大之课题.本研究目的为对隘寮圳系统灌区,农业用水做合理之推估,使得灌溉用水量之订定较为准确且合理,同时建立一套可随供给量之增减而对应之配水计画,大致可分为丰水期及枯水时期二个阶段,于丰水期中可实施超量灌溉或正常灌溉;于枯水期中则可适时实施采取轮灌措施,以因应不同标的之用水需求.
  • 摘要:渔洞水库是云南省昭通市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流域内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环境破坏严重,库区泥沙迅速淤积,相当于一年报废一个50多万M3的水库.流域内大山包乡是世界珍稀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已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加大对渔洞水库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