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9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2009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2009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09-10-09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山西省气象局

会议文集:2009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计算了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年时间变化趋势,并将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与作物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rn 全区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5524~33435kg/hm2,光合潜力的大小沿纬度从南到北逐渐增加,最少的是西南部的宝鸡,为25524kg/hm2,最大的是临河为33435kg/hm2.由于光合生产潜力大小决定于作物生长期内的太阳辐射,春玉米生长期为4月下旬到9月中旬,北方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所以其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基本类似.rn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8859--26644kg/hm2,河南新乡附近为最大值,山西五寨为最小值,河南北部、山西东南部及陕西中部光合生产潜力都在24000kg/hm2以上,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在23004kg/hm2左右,冬小麦的生长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6月中旬,其光合生产潜力分布为南部高于北部。rn 全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为4266--11838kg/hm2,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同一纬度东部高于西部,全区大面积都在7000kg/hm2以上,最大值为河南卢氏11838kg/hm2,临河为低值中心,右玉、五寨为较低值区。rn 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为1035--6242kg/hm2,从北向南逐渐增加,宝鸡和卢低为高值中心,宝鸡最大为6242kg/hm2,太原以南的广大区域为3500kg/hm2。北纬38. 5°N以北地区为2 500kg/hm2.
  • 摘要:利用新疆89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气温变化特征、线性趋势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现一致的显著上升趋势,秋、冬季的线性升温趋势最显著;春、夏、秋季平均气温自1980s之后呈逐年代上升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增温最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明显高于夏季,而冬季,北疆和南疆2001~2008年比1990s气温则分别下降了0.3℃,0.5℃,天山山区则比1990s高0.3℃;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72%的站极端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94%的站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站极端最低气温增温速率高于极端最高气温;各区域从年平均气温与其余气温项目的比较,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对年平均气温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各区域年平均气温与各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 摘要:采用山东省123站建站~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筛选出49站分别进行4种方法的均一性检验,最终确定22个台站通过检验.对未通过检验的台站,查找沿革,发现迁站是导致非资料均一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仪器更换、台站加高等原因以及不明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利用1961~2008年逐月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面气压的时空变化特征.rn 从整个分析时期来看,东北三省地面气压没有表现出一致的显著趋势性变化,各个区域和站点的变化具有不同特征。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北地面气压表现出全区范围的较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与Gillett et al. (2003)发现的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海平面气压明显减少趋势具有一致性。整个分析时期趋势变化不明显,可能与东北处于中纬度过渡地带有关。这说明,为了解大尺度地面气压场变化的空间分布型,还需要把研究区域扩大到全国或东亚区域。rn 东北三省近50年气候明显变暖,冬季和近30年变暖尤其明显(孙凤华等,2005;任国玉等,2005)。尽管整个分析时期地面气压变化趋势不明显,1990年以后却出现显著的递减趋势,说明在地面气温上升最迅速的时期,伴随着地面气压的明显下降。整个时期和1990年以后气压的递减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也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在夏季以外季节更为明显的事实大体一致。地面气压和气温变化的这种祸合关系,反映了在气候增暖情况下大气密度总体减小的趋势,与地面气压日和季节变化情祝具有相似的机理。
  • 摘要:利用现代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对中国未来50年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做了初步分析,以期为综合评估可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参与IPCCAR4的11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十大江河流域在IPCCSRES情景下预估的21世纪2050年前气候变化。从地面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详细介绍未来可能的变化状况。
  • 摘要:气候资料可以提供许多影响人类活动的大气环境信息,而气候的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应用基础是建立在能反映实际变化的均一性气候资料序列上.但在气候资料序列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站址迁移、观测时次变化、观测的系统误差、站址周围环境的渐变等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序列非均一性,也会影响到气候变化研究及预测结果的真实性,甚至会歪曲气候变化事实.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所使用的气候资料必须是均一的.中国气候学工作者已有不少对气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和消除气候序列非均一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东地面气候资料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与订正.rn 长年代气候资料的序列订正是在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的,其内容包括对非均一性气候资料进行订正,对缺测资料进行插补和对短序列资料进行延长。序列订正方法中,根据被订正站与其邻近站资料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如一元线性回归、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综合差值订正和比值订正等方法,在气候资料序列订正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在没有邻近站资料或与邻近站资料的相互关系不好的情形下,可利用本站气候资料序列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序列订正,如利用经验正交函数筛选和正交化筛选法建模对气候资料序列进行订正。rn 在对广东地面气候资料序列的订正中主要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
  • 摘要:利用辽宁省气象档案馆提供的全省35个气象站点的1956-2005年的地面观测资料,这些站点分布均匀且资料时间序列较长,包括逐月降水量、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蒸发皿蒸发量以及逐日平均气温≥10℃积温等资料.辽宁省主要农事活动集中在4月上旬至9月末,所以生长季的时间段就定义为4-9月.采用趋势系数、Mann-Kendall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4-9月)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农业气候条件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的影响.
  • 摘要: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遭遇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电网严重受损,电力供应中断,极大地干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为保持电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及国家电网公司均提出必须适度提高电网设计标准,以提高电网抵御严重灾害的能力.江苏位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属东亚季风区,又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较常发生龙卷风、飑线风、台风、寒潮等易引发大风天气,其中龙卷风、飑线风极易导致电网出现倒杆、倒塔及断线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江苏省输变电线路设计气象分区研究进行大风分析:对江苏省各台站大风(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分布分析及对灾害性天气资料详查,得出江苏省主要致风原因。根据台站风速观测仪器、观测环境、所在城市等发生的变化,分析观测资料序列的变化,研究各代表站在各种变化环境下观测值与旷野标准气象观测场风观测资料的相关关系。根据代表台站订正各代表站周边林木生长高度与风速变化之间关系分析研究。选取洪泽湖、太湖、沿海等下垫面为水体的地区作为特殊地区,进行风速变化影响分析,研究距离水体远近不同对风速大小的影响。选取连云港地区云台山雷达气象站所在山体作为特殊地区,进行风速变化影响分析,研究山体对风速的影响。
  • 摘要:根据湖北省10个代表站1951(或建站)~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分析了四季初日和长度及其变化趋势,以揭示气候季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湖北省平均春、夏、秋、冬四季初日分别为3月22日、5月27日、9月27日、11月27日,四季长度分别为65.7、122.8、60.9、115.6 d,且时空差异明显;2) 56a来湖北省平均入春、入夏分别提前2.8、1.6d,入秋、入冬分别推后4.0、6.1d;3) 56a来湖北省平均冬季缩短8.9 d,夏季延长6.3 d,秋季延长2.0 d,春季无变化;荆州夏季延长21.1 d,武汉冬季缩短17.0 d.
  • 摘要:为了研究城市化进程对风速变化的影响,利用河北省境内1971-2006年邢台、张家口和乐亭3个探空站高空风观测资料和对应地面站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边界层内距地面10m、300m、600m、900m4个高度的长期风速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高度风速变化趋势的异同.rn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化、观测环境对地面气象站观测风速资料的影响,选用河北省143个气象台站1975-2004年10米高年平均风速资料,以及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根据人口增长、台站迁移、仪器高度变化、台站微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地面风速变化的台站历史信息,把所有气象台站分为4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 摘要: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9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逐月降水量多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者开立方根,修正后的降水量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变。利用峰度系数与偏度系数绝对值的和作为判据,年降水量或者修正序列均能够通过正态性检验:其中57.1%的台站原始降水量序列服从正态分布;30.6%的台站降水序列开平方根后服从正态分布;12.2%的序列开立方根后服从正态分布。rn 2.对各站偏度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的偏度系数均为原始序列的最大;而开立方根序列的偏度系数最小。原始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rn 3.对各站峰度系数进行平均,所有站月原始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而开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 摘要:通过对1961~2006年青海省地面气象资料和100hPa、500hPa格点资料和太平洋海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变暖是三江源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20世纪90年代显著增温以来,三江源夏季气温增温速率明显加快,2006年达到极值;(2)100~500hPa环流异常(暖高压)是造成三江源地区盛夏干旱的直接原因;(3)前期5月西太平洋海温也是影响三江源地区夏季干旱的因子之一.
  • 摘要: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灾情记载以及近代气象资料,按照一定标准,建立了湖北省过去204年(1805-2008年)大冻年表,并依据大冻年表分析了大冻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性及其与太阳黑子变化和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结果表明:1)过去204年共发生大冻33次,平均每10年发生1.62次(约6.2年一遇);2)在冷期平均每10年出现2次大冻,而在暖期平均每10年出现1次大冻;3)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冻年存在准80、24、10、4-6年周期震荡,此后24、10周期快速衰减,4-6年周期犹存;4)近100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大冻年平均每10年出现2.3次,重现期为4.3年;暖位相时期,大冻年平均每10年出现1.3次左右,重现期为7.5年左右.5)近200年的大冻年并不都出现在太阳黑子的峰值或谷值年,不过最近100年太阳黑子谷值年大冻出现频率增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