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0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广东客家方言的词汇概况.客家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且以保留了丰富的单音节词和古语词而著称.广东客家方言除具有客家方言词汇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个性.省内各地词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大同当中亦存在一些小异.与普通话的差异则较为复杂,文章主要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作了一些粗略的比较.
  • 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台湾客语的两种祈使句式「来」句式和「分佢」句式。这两种句式的动词后面都带结果补语,语义功能则同中有异。本论文首先以动词次类划分来讨论这两种句式的语义差别,并与「V分佢C来」作比较。然后分别讨论「来」句式和「分佢」句式与汉语「位制语言」的关系。希望透过本论文的探讨,有助于厘清这两种句式在客语的使用。
  • 摘要:四县客家话一般指通行于台湾北部桃园、新竹、苗栗,以及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话.内部的同质性很高,彼此间可以通话.然经过发展,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如一般认识的北部四县话同六堆四县话就有明显的音韵和词汇差异.本文主要在现今苗栗四县话的基础上,讨论几个音韵问题,并由此现况的观察,可以在苗栗和桃园、新竹之间看见差别.rn 本文讨论的音韵问题有:声母方面,经过调查,认为苗栗四县话应将泥、日、疑母后接齐齿韵时颚化的声母独立成音位,并且音质定为舌面中音/(η)/;精、照系后接齐齿韵颚化独立出音位/(tc)、(tc)h 、c/,以符合现况.韵母方面,有别于六堆四县话的[ian/iat],苗栗四县话为[ien/iet],在音系处理上,不妨将之处理成音位;苗栗四县话在「先」类字读作[-ien],不同于桃园、新竹一带的[-en].声调方面,四县话去声调一般的认知是高平调55,但在桃园、新竹一带发现其去声调后接平声调时,容易变作高降调53,这在苗栗地区没有发现.从「先」类字和去声调的差别来看,苗栗和桃园、新竹的四县话迭有不同.这是过去没有注意的.
  • 摘要:“买”和“卖”是一对声母、韵母相同的反义词.在福建长汀客家话里,“买”读阴平(1),“卖”的本调应读阳去(6)。但是在句子中和其他字相连时受变调规律的支配,这两个字常会含混不清。文章就福建长汀客家话里“买”与“卖”的声调问题进行探析,认为汉语的声调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及客家地区长时期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的社会状态,造就了“买”和“卖”的声调问题。
  • 摘要:介词在汉语中属于前置词,亦是功能词的一种.判断其标准为:介词必须后引一个必备论元,且不做谓语的中心,不带表示各种时态的标志,如:表完成的「了」,表经验的「过」,表进行的「著」等.本文尝试先从介词「在」的来源讨论起,再分别从语法功能来审视分析该些表示「在」时的不同读音:「到」(在)to55 、□(在)tho11 、「佇」ti55、□(在)tshoi24、「在」(在)tsai55.
  •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证实粤东龙川县龙母镇大塘村的客家方言具有7个单字调,其中阳上来自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和次浊声母上声字的白读层.古浊声母上声字独立为阳上调表现了早期客家方言浊上并入其他调类之前的独立品格,在今天的客家方言中十分罕见,它对于进一步探讨客家方言语音的区别性特征以及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屏东县高树乡东振、大埔等村的族群混居及多语现象。试图从语言转用的角度,就造成高树乡迥异于其他六堆村庄,成为闽客混居局面的成因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以台湾地区客语使用人口最为集中的「四溪流域」 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客语生态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处于其中的客语,尽管内部语言演变的异质性不同,不过外部环境影响下,演化的速率与方向却逐渐表现出共同的趋势.本文初步观察,客语在此区域环境下,受到不同语言,不同程度的影响,强势语言逐渐扩散而渐次性地同化弱势语言的概念,可以解释此区客语目前的情况.依循这个视角,探讨此区客语的发展,辅以社会文化、语言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现目前台湾客语正朝四个方向发展:四海化、国语化、闽语化、语言断层.
  • 摘要:本文以客家话语言能力认证基本初级词汇2,438条词目在台湾四县、海陆、饶平、大埔、诏安等客家方言以及闽南语和国语所对应的词语,计算方言之间的词汇四类相似度.第一类利用全部资料,第二类排除专有名词词目,第三类不计算通用汉语词语,第四类不计算专名和通用汉语.本文所论证的词目多,涵盖各类语言活动,以简洁的方法计算出具体的方言词汇相似度,并画出相似类聚图,明确呈现方言词汇亲疏关系。计算所用的资料档内容还包含一般通用汉语词汇和专名,让客语各方言在稳定中发展,投入现代社会,扩大视野,培养语言活力。
  • 摘要:文章介绍了新会客家话的地理分布及人口构成,阐述了新会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及词汇特点。指出,新会客家话是整个新会八十万人口中的一个小数,以往生存在山区而不跟新会本地人接触,得以保存期语言传统。目前由于社会变化,战后接受教育,八十岁以下的都曾经接受过新会方言的教育,人人都是双方言的使用者,新会客家话难免受到一定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广州话、普通话媒体的兴起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又让这两种方言成为家庭中饭后的语言。这样,客家话的实用不但局限在村落,更局限在比较年老的村民,而且还局限在某些场合和话题了。
  • 摘要:文章以《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95)所收1230个词语为例,介绍梅县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从大类来看,形容词、数量词、介词三类“完全同普词语”多于“完全异普词语”,其余大类(名词、动词、代词、副词、连词)则“完全同普词语”少于“完全异普词语”。
  •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台湾客语方言书面语语料库系统为一个基于后端架设的资料库及前端使用者介面所架构成的语料库平台,及建构此语料库之后设语言、介面功能.目前语料库收录约670篇文章,网页版介面已开放输入文本功能,近期内将完成网页版查询、批次修改及管理等功能,以提供研究者使用此线上语料库进行客语语意、句法、对比分析、应用教学等学术研究.
  • 摘要:东江中上游本地话存在一批内部大体一致而周边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语,这些特征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片方言的个性特征,并有助于把握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客方言的特征及内外关系提供新的材料和视角.本文列举本地化49个特征词语进行描写分析,发现这些词语在相比较的周边方言中,与本地化交叉最多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客方言,指出珠三角地区的方言词随惠州、河源一带移民的播迁而扩散到珠三角一带,由于各种移民成分驳杂、数量不一,且新居地环境不同,部分原有的方言特征可能被逐渐消磨替代,由此现今方言中只有部分地保留了与惠、河方言一直的上述特征词语。
  • 摘要:由厦门大学邓晓华项目组承建的“客家·土楼数字博物馆”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部分,依托厦门大学人类学和客家研究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障碍,展演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拉近公众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对象的距离,满足当代人们对客家文化和土楼文化的向往.本文结合该馆的建设实践和社会评价,对客家文化与数字博物馆这一新兴形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的相关概念,以及作为国家科普资源的共享平台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和数字博物馆.
  • 摘要: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母语,是客家文化最显着的标志之一,享誉“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带有古代汉族的符号印记,从而就具有特殊的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此符号印记的研究(或称客家话考古)考察古代汉族的若干文化事像,推理出客家文化的古老,而具有这样古老文化的客家族群就是古老的族群。指出,客家话保留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的原因是秦开五岭、官方行为、一步到位,因而客家先民的第一次迁徙保证了语言的不变性、一贯性,从而使客家话保留了古代的汉语。并提出客家话考古是研究古代汉族的新渠道,对如此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同时应自觉维护与传承,在倡导普通话的同时,对客家话进行有意识保护传承,使这珍贵的语言文物得到保留与传承。
  • 摘要:大埔客家人与高雄市内的闽南人、四县、海陆客家人混居,彼此交流频繁,致使大埔客家话有丰富的语言接触现象,例如部分去声字受四县客语影响读为高平调,大埔客家话特有的三等知章组字的细音有渐渐消失的趋势.本文分音韵系统及词汇两部份,透过高雄大埔客家话与原乡东势的比较,探讨高雄市大埔客家话的在语言接触下所产生的方言变迁现象.指出,高雄市大埔腔在华、闽、客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变异现象,t(s)-、t(s)'-、(s)-声母渐向ts-、ts'、s-归并;原乡东势保留较完整的知章三等字细音逐渐消失;出现客家话中所没有的语音结构hu-;去声受四县客家话影响,从高降调转读为高平调;词汇则大量遭闽南语所侵蚀取代。
  • 摘要:台湾云林县的仑背乡、二仑乡是典型诏安客家方言岛,周围被强势闽南语包围.语言接触结果,诏安话吸收大量闽南语言,导致客家语言特征逐渐式微:rn 音韵方面:部分全浊声母今读不送气、舌根塞音韵有弱化为喉塞音甚至丢失的现象.在闽客音韵结合类型方面:发现由当初C1V1T1的(闽南语)、C2V2T2(客语)音韵,逐渐扩散爲以闽南语声母韵母、客语声调为主的C1V1T2、C2V1T2、C1V2T2三种类型.其中C1V2T2结构最少见,并且局限在见系字的溪母字例,所以C1V2T2应该是语言接触的初始状态.C2V1T2结构逐渐扩充到其他韵母,字例逐渐增加.C1V1T2结构已经丢失客语声母、韵母,转而为闽南语声母、韵母,只保留客语声调而已,这表示诏安客语创新成分越来越明显.rn 词汇方面:语言接触后,为了填补彼此的「空窗」,常常进行移借行为,「借用替代」现象逐渐增加.从其他语言移借是增添新词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一个语言由别的语言借入新的词汇或词素後,与本来的词素融合进而产生强弱势力的消长现象,弱势的诏安客语吸收大量的闽南语词汇,闽客语词混用,发音时闽客语音韵夹杂,这是闽客合璧词由来.本文分析今日诏安话的音韵、词汇特点,并説明语言接触后的音韵、词汇演变走向,最后提出这是一种词汇扩散的现象.
  • 摘要:成都客家方言是粤闽赣客家人移民到成都以后形成的,它是客家方言在他乡演变发展的一个样本.在词汇方面,成都客家方言既保留了客家方言词汇的鲜明特色,又产生了诸多的变化.论文以《汉语方言词汇》所列的1230条词语为依据,在特色、近亲缘、近地缘三大原則的管控下,运用比较分析法就成都客家方言与原乡客家方言和成都官话中相应的词语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成都客家方言词汇的演变方式,包括交混式、迭置式、替代式和创新式几种.文章认为成都客家方言通过交混、迭置、替代和创新等演变方式来重建了一个基本词汇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传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 摘要:台湾诏安腔客语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云林县的仑背乡、二仑乡地区,也是钟、李、廖姓居民日常的居家生活用语。本文将以台湾仑背、二仑宝地语言调查的语料为主,辅以在大陆秀篆、官陂所蒐集到的语料,探讨诏安客家话中入声韵尾-k的存在与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韵变化。
  • 摘要:本文从弥勒的译音谈起,参考各方学者对于来母变读之观点与上古音之探讨,并试图从亲族语言、借词及译音观察以及前人调查,对来母变读的存古以及后起之说各作说明,再辅以现有之方言现象,以期得到来母更为详尽的发展历史。认为来母在上古或许拥有复辅音的身份,而变读则是后起的。
  • 摘要:饶平客话分布于广东省饶平县北部的上饶地区几个乡镇,人口约二十万,以及在清初由这些地区移居台湾及海外的后裔.他们的语音非常特别,既有一般客话的共同特征,因近潮州,又有潮汕话的渗入,以为是因为渗有潮汕话的成分而和梅县话不同.因此,大部分人把饶平客话称为「半山客」.其实据笔者的调查,饶平客话除有、西的语音特点之外,还有不少的畬话成分.现在上饶地区还有数个畬族特有地名「 」,饶洋镇仍存有「畬族自治村」,可见饶平客话与畬语的关系密切.这些语音特点,有些还在台湾现存的饶平客话保存着.本文透过田野的实际调查,经过语音分析与游文良所着《畬话》对比的方法,找出两者共同的成分或相近的音.其畬话成分大致表现在古三等字没有[-i-]介音,四等主要元音为洪音,古遇摄字读-iu等特点上,由此观之,饶平客话与畬话关系密切,正也揭开饶平「半山客」的神秘面纱.
  • 摘要:本文希望观察[i]、[u]这两个高元音之前的声母型态,探究高元音在客方言中的运作对其前声母造成的影响,探析客方言与其他汉语方言间的共性与异性,归纳出演变类型与发展趋势.主要探讨两个主题:一是客方言的颚化现象,二是[(θ)i-]、[(θ)u-]前的擦音声母增生现象.[i]与颚化现象关系密切,以[i]、[u]起首的零声母音节与擦音声母的增生有密切关系.
  • 摘要:丰顺客家方言助词、副词“时”读作[(s)i21],21是阳上去的调值,如果把它看成“□[(s)i21]”的本调的话,完全同音的只能是“是”,“是”在丰顺客家方言中并不是常用字,常用的系词作“係”,“是”仅用作文读音,见于“是非”、“是否”等书面词语中。本文认为“□[(s)i21]”的本字不大可能是“是”,实词“时”读作[(s)i24],是时间词里的构词语素“□[(s)i21]”跟助词、副词“时”声调不同,而丰顺客家方言中很多轻声的调值接近21,再结合周边方言,如梅县、惠州、连城等地的情况来看,“□[(s)i21]”有可能是“时”语音弱化的结果。
  • 摘要:本研究以语法化与词汇化理论为经,佐以语料库量化分析为纬,旨在探讨台湾客语心理动词「怕」构式之句法、语意及语用现象.除了谚语用法外,「怕」鲜少指涉「害怕」之语意,绝大多数情况是用来表达说话者主观性不确定之情态意义.藉由检视「怕」构式在政大客语口语语料库以及客话书面语料中呈现之用法分布及共现语境,本文将深入分析「怕」构式由表「担心、害怕」之心理动词演变至表「可能、大概、恐怕」之情态词的语法化现象.另一方面从词汇化的角度,有一祈使构式「毋怕」,表达劝告、鼓励之语用功能;「怕」与「惊」、「敢」此二同义、反义心理动词亦词汇化成情态词「惊怕」与「敢怕」,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内容之主观不确定性,这些词汇化现象亦值得深入探讨.奠基于构式语法框架,辅以语料频率分布佐证,本文将为「怕」相关构式之句法、语意及语用现象提出完整缜密之质性与量化分析.
  • 摘要:研究者采用古全浊声母字的今读及古入声字的今读两种区别汉语大方言区的语音标准,就客家方言及赣方言的分合问题的各方观点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从大方言区的角度来说,客家方言与赣方言可以何为一个大方言区,而与其他方言区并立。但客家方言与赣方言毕竟是两种有区别的方言,它们是同一大方言区中两个不同的次方言层。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以居住在高树乡大埔村的居民其族群认同的变迁现象,笔者试图从文献分析、语言现象以及信仰习俗、姓氏族谱、户籍资料、地名探讨等各方面来探讨高树乡大埔村的族群归属,以及推测其聚落形成与发展变迁。根据笔者调查与推测,大埔村最早居民的组成应该是以客家人为主,而后的「福佬化」是为了生计必须与里港地区福佬人做生意,顺流而下到闽南聚落,因此学习福佬话,亦即大埔村的「福佬化」与荖浓溪这条河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 摘要:文章在介绍语言接触的定义及机制的基础上,讨论客家话借词的来源及借词的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台湾四海话小构词的演变规律及方向。笔者发现小构词尾大多出现混用的情形,小构词尾的变化规律是朝着占优势的方言靠近,海陆话占优势的地区,以四县话为母语的发音人,小构词尾呈现由儿e转为海陆话儿(e)的趋势,而以海陆话为母语的发音人,小构词尾大多仍维持儿(e);四县话占优势的地区,以四县话为母语的发音人,小构词尾大多仍维持儿e,而以海陆话为母语的发音人,小构词尾则有儿(e)转为儿e的趋势;由闽南语占优势的地区,诏安客家话的小构词尾已出现囝a尾。
  • 摘要:中古开合口演变至今音四呼,在汉语方言中,各有各的发展,客方言见系虽往往是语音的最后堡垒,却也不免受影响,有些是内部音变,有些是外部音变,内部的音变影响较大,而外部音变若要影响底层语言比较困难,辖字也不多。在这样的轻重下,本文以内部音变为主,来探讨造成整个客方言见系合口韵消失的原因,这也可以理出客方言见系合口韵的发展。
  • 摘要:从少数民族的立场来看,客家的意义是汉族。这种词语用法散见于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客家话尽管分布辽阔,然而方言内部相对一致。由于刻意保存,客家话的内部凝聚力使语言演变的速度缓慢,比较能抗拒“南染北杂”的侵蚀力量。由于种种原因,汉语音韵研究在旨趣上与历史语言貌合神离。由于语音相近,客家两字的读法(Hakka)让许多人不假思索以为是广东人取的。指出,客家移民史晚得多,虽然足称文献首见,但不足以证明客家起源。
  • 摘要:从共时或历时的文献可看出,古汉语和部分汉语方言使用同一个标记表示「完成」与「持续」,例如古汉语和闽南语「着」、吴语「仔」、湘语「达」.台湾客语方言采用的汉字,以「着」表完成体,以「等」表持续体.从汉语体系以及语言类型学观点,认为台湾客语方言也有兼表完成体与持续体的词汇,其本字正是「着」,表完成体念do2,表持续体念den2.两者在句法及语意上各有差异,本文将借由台湾客语方言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着」在语料库的分布分析,探讨此两种体貌的本字及句法与语意关系.
  • 摘要:本文探讨连城客家话传承古汉语词语的主要方式:一、保留原词原意,如畏、吠、奈何、差池;二、演化原词意义.有的扩大,如腹、新人;有的缩小,如啼、服;有的转移,如古怪、木头;三、单音组合成双音,如舞打、橫直、大舌、耳公;四、文客结合成新词,如畏歪、牛牯、猪嫲.
  • 摘要:本文与严修鸿先生讨论连城方言的性质和归属问题,认为连城的城关、四堡、新泉、庙前的方言没有闽语特征,不能叫“带有闽语特征的客家话”;姑田、赖源话,客闽混杂,以客话为主,应称之为带有闽语成分的客家话,不宜看作是“受客家话影响的闽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