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文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 科技综合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 科技综合
纸质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 科技综合

作者: 赵匡华 周嘉华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5-26
获取纸质图书

图书介绍

  • 作者:

    赵匡华 周嘉华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语言:

    中文

  • 页数:

    693

  • ISBN:

    9787030061591

内容简介

郭书春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冶金、炼丹术与医药、盐硝矾加工、酿造、制糖、染色等与化学有密切关系工艺的化学内容,全面勾画出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历史,并对它们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揭示和评述。就其起源、发展、具体内容和化学成就,以及反映出的化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严谨的考证和阐解,尤其对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从其历史发展、思想与理论、术语考释、金丹考辨、设备方法和化学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成为目前对这一领域做出全面阐解和评述的专享专著。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文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于科技史、哲学与宗教学者、文物与考古工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综合性与师范类化学系教师与研究生参考。 展开▼

图书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中国古代化学史的轮廓
二 关于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研究方法
三 中国古代化学史料的检索
(一)中国古代经籍史书类
(二)中国古代工艺技术著述类
(三)中国本草及方剂著录
(四)中国古代的某些类书
(五)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类
(六)中国古代的方志
(七)中国古代外丹黄白术的丹经与丹诀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陶瓷化学及其工艺
一 陶器的发明及其历史意义
(一)陶器的历史意义
(二)关于陶器发明的探讨
(三)中国最早的陶器
二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和制陶术的主要成就
(一)红陶、灰陶与黑陶
(二)红、灰、黑陶的制作工艺及其科学内涵
(三)彩陶、蛋壳陶的工艺及其科学内涵
(四)白陶、印纹硬陶的工艺及其科学内涵
三 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
(一)瓷器的定义及其内涵
(二)原始瓷器及其研究
(三)成熟青瓷的出现及其发展
四 中国传统玻璃的发明和发展
(一)铅基玻璃的源流及其工艺的探讨
(二)钾基玻璃的源起试探
五 建筑陶、低温铅釉陶与紫砂陶
(一)早期的建筑陶器
(二)秦俑及其彩绘
(三)汉代的铅釉陶
(四)建筑釉陶的出现和烧造
(五)唐三彩陶器的科学内涵
(六)紫砂陶及其陶质特色
六 “南青北白”的唐代瓷艺
(一)青瓷的演进
(二)白瓷的出现和发展
(三)青瓷的衍生品――黑釉瓷与黄釉瓷
七 窑系林立、推陈出新的宋代瓷艺
(一)定窑的牙白瓷器
(二)磁州窑的铁锈彩绘
(三)钧瓷的窑变风采
(四)龙泉青瓷的特色
(五)景德镇青白瓷崭露头角
(六)黑釉瓷和结晶釉
八 中国古瓷峰颠的明清瓷艺
(一)拥有民族特色的青花瓷器
(二)争新斗艳的斗彩瓷器和五彩瓷器
(三)中外合璧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
九 古代陶瓷主要著述评介
(一)古代陶瓷著述、文献概况
(二)古代主要陶瓷著述简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一 冶铜的源起与青铜的冶炼
二 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
三 青铜“六齐规则”辨析
(一)“六齐规则”的总体辨析与科学性的探讨
(二)“六齐规则”的分类研讨
四 我国冶铁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一)古代铁的类别
(二)我国冶铁业的兴起
(三)块炼铁的利用
(四)生铁的演进与柔化处理
(五)生铁的利用
(六)炼铁炉与鼓风设备的发展
五 中国古代的多种炼钢工艺
(一)固体渗碳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二)铸铁脱碳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三)百炼钢的生产
(四)灌钢的发明
(五)淬火工艺的发展
六 硫铜矿的冶炼及我国首创的“胆水炼铜”
(一)硫铜矿的冶炼及其工艺
(二)中国首创“胆水炼铜”
七 锌黄铜与金属锌的冶炼
(一)钳石金的历史与炼制工艺
(二)倭铅的冶炼
(三)我国炼锌史辨析
八 中国古代的两种白铜
(一)享誉中外的中国古代镍白铜
(二)源于炼丹术的“丹阳银”――砷白铜
九 中国古代的金银冶炼与金银分离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一 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
(一)巫的出现与医药的尝试
(二)悟道求长生与海上寻神仙
(三)服食长生的尝试
二 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
(一)前汉道教的滋荣
(二)道教丹鼎派的肇兴和谶纬之学的产生
(三)中国炼丹术最早的一批丹经
三 丹鼎派炼丹术的莫基
(一)狐刚子《五金粉图诀》、张道陵《太清经天师口诀》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问世
(二)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内篇》
四 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
五 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金丹术活动的肥壤沃土与金丹术狂热
(二)唐代炼丹术的盛况
(三)唐代丹鼎派的两大旗帜――铅汞还丹与金砂大丹
(四)唐人对金丹术的反思
六 宋代炼丹术的衰退
(一)赵宋王朝的崇道与金丹术的困境
(二)从《道藏》中的几部丹经看宋代外丹、黄白术
七 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下)――中国炼丹术的思想、方法与化学成就
一 中国炼丹术中的一些理论思考
(一)关于“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神丹观
(二)炼丹术中的燮理阴阳、运用五行
(三)关于金石的“自然进化论”与炼丹术的“仿天地造化”之功
(四)中国炼丹术中的火候及其汉代易说基础
二 中国炼丹术所用各类药物名实考辨
(一)汞及其化合物
(二)铅及其化合物
(三)砷的化合物
(四)铜、铜合金及其化合物
(五)铁的化合物
(六)铝的化合物
(七)钾的化合物
(八)钠的化合物
(九)钙的化合物
(十)石英与硅酸盐
(十一)硇砂
(十二)炉甘石
(十三)硫黄
(十四)金和银
(十五)锡
(十六)卤咸
(十七)无名异
(十八)动植物
三 中国炼丹术中一些玄奥物质的诠释与辨析
(一)玄黄
(二)黄牙
(三)六一泥、神泥、固际神胶与中黄神泥
(四)华池
(五)“八石”辨析
(六)“五石”辨析
(七)真铅与真汞
(八)龙虎
(九)河车及河车法
(十)四象
(十一)“三黄”与“四黄”
(十二)-三白”与“四皓”
(十三)赤盐
四 中国炼丹术中的“还丹”与“金液”
五 中国炼丹术中的设备建造与方法
(一)丹房、丹井与符室
(二)丹釜
(三)合子、神室与混沌
(四)柜与柜药
(五)鼎与水火鼎
(六)丹炉、神灶与丹坛
(七)炼丹火候与用火法
(八)“伏火”与“死”
(九)悬胎煮与窨制
(十)沐浴
(十一)水飞与水镍
(十二)干汞与关药
六 中国炼丹术中的医药化学
(一)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
(二)中国炼丹术中的铅化学
(三)中国炼丹术中的砷化学
七 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合金化学
(一)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铜砷合金
(二)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铜锌合金
(三)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汞齐药银
(四)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铅锡合金
(五)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彩色金
(六)关于黄白术中的丹砂金
八 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展
(一)中国发明的时期
(二)的发明与炼丹术
(三)中国早期的火攻武器
(四)明初《火龙经》中的配伍诀与火器
(五)明代中、后期慨况
(六)明代工艺中对硫黄的提纯
(七)中国明代的理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古代盐、硝、矾的化学
一 中国古代对食盐的认识及开采技术
(一)采掘石盐
(二)垦畦汲卤,晒制池盐
(三)熬波煮海与淋沙煎卤
(四)凿井取卤,煎炼成盐
二 中国古代的“消”及其化学工艺
(一)古代诸硝的化学成分、性态、赋存状态及其资源状况
(二)关于“消”的早期记载及其认识上的混乱情况
(三)中国古代炼丹家对硝石的鉴别
(四)中国古代硝的提纯
三 中国古代的矾化学
(一)中国古代矾的种类及其鉴定
(二)“矾”和“矾石液”名称的源起
(三)中国古代各种矾的制取工艺和人工合成
(四)矾在中国古代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酿造化学
一 酿酒的起源和曲蘖的发明
(一)酿酒起源辨
(二)曲蘖的发明
二 商周时期的曲蘖和酒
(一)早期的蘖和曲
(二)酒的生产和酒具
(三)商周时期的几种酒
三 发酵原汁酒(黄酒)与酒曲工艺经验的发展
(一)黄酒酒曲技术的发展
(二)“接种”、。用酵”和“传醅”经验的取得
(三)“红曲”工艺的发明和改进
(四)酿酒工艺的发展
四 中国蒸馏酒的面市和发展及早期蒸酒器的探讨
(一)关于蒸馏酒(白酒)起源的几种观点
(二)白酒起源的史料试析
(三)蒸馏技术的早期发展
五 中国酒史与医药史中的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
(一)葡萄酒和果酒
(二)露酒和蜜酒
(三)滋补健身酒和药酒
六 中国酿造史中的特产――醋与酱
(一)醋的演进
(二)酱和酱油的演进
七 关于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发展
(一)豆腐的源起
(二)豆腐乳制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古代制糖工艺史
一 中国古代的饴糖
二 中国蔗糖的早期历史
三 唐代印度优选蔗糖技术的引进
四 冰糖的出现
五 中国古代制糖工艺中脱色技术的演进
六 甜菜糖引进的简况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古代染色化学史
一 先秦练染工艺的初步形成
(一)色染技术的初试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染色工艺
二 秦汉至明清时期染色工艺的大发展
(一)染料品种的增加,色谱的扩展
(二)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的加工及色染工艺中的化学
(三)中国古代的印染技术
三 中国古代的洗涤剂
参考文献
索引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总跋
展开▼

相关图书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