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四川医学 >乳腺癌钙化形成机制和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钙化形成机制和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女性健康[1]。乳腺X线摄影,通过这项影像技术,大量早期乳腺癌得到诊治,其主要优势是对钙化的敏感性,其中将直径<1.0 mm的钙化称为微钙化。至1951年首次发现以来,钙化一直是重要的乳腺癌标志物,大约50%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仅通过乳腺X线摄影发现[2]。美国放射学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美国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该系统根据多项特征包括乳腺密度、结构变形、钙化,分类为7个BI-RADS类别,评估乳腺存在恶性病变的风险,范围从“不完整评估”(第0类)直至“已知的活检证实的恶性肿瘤”(第6类),每个都有推荐的行动方案[3]。尽管钙化在乳腺癌的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但其形成所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直到最近几年才阐明了钙化形成的某些相关机制和预后意义,本文对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