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黄河流域北部棉区棉花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

黄河流域北部棉区棉花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

         

摘要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应用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2-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和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共包括6个独立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国欣棉3号(GX3)、欣抗4号(XK4)、石抗126(S126)和欣试17 (XS17).DPC化学封顶技术分为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简称DPC)、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简称DPC+)相结合(简称DPC+DPC+)两种方式,以在常规DPC化控基础上进行人工打顶(简称DPC+MT)为对照.[结果]2012和201 3年花铃期(7-8月份)多雨,应用DPC化学封顶技术的棉株较高、新生果枝数较多,其中株高较DPC+MT增加10.6-12.3 cm,果枝数增加5.8-7.9台.2014年花铃期干旱少雨,DPC化学封顶的株高与DPC+MT相比无显著差异,新生果枝数不超过3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可发现2012年DPC+DPC+的产量表现出降低趋势,且上部果枝成铃少、新生果枝成铃多,群体熟期有推迟现象.2013和2014年DPC+DPC+的产量和熟期则与对照相当或略有增减.DPC+的应用时间(7月中旬至7月底)和剂量(750-1 500 mL.hm-2)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应避免在结铃盛期(7月底)应用大剂量DPC+(1 500 mL·hm-2),以防延长后期棉铃的成熟.与DPC+DPC+相比,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进行化学封顶在多雨年份或高密度下对棉株的控长强度较弱,而且存在减产风险.[结论]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基本可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象因子和种植密度决定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还是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的应用相结合.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2497-2510|共14页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193;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北京100029;

    棉花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河间062450;

    棉花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河间062450;

    棉花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河间062450;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19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黄河流域北部棉区; 棉花; 缩节胺; 化学封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