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特区法坛 >隐形的痕迹:语言证据运用机制之探索

隐形的痕迹:语言证据运用机制之探索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语言证据,通过分析案例、阐释相关语言学理论,充分展示了语言学专业知识和司法实践的交融。在英美法系国家,20世纪60年代就有语言学家作为专家证人活跃在法庭之上,凭借其具有法官或陪审团可能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手段,为检验结论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科学标准,为证据事实的分析认证提供程序上的公正性和正当性,在司法实践中深受各阶层的认可。然而,由于法律体系的差异,语言学家出庭作证在程序上仍被排斥于我国司法实践之外,而面对语言证据存在于性骚扰、剽窃、诽谤、侮辱、商标争议甚至是毒品犯罪等案件中的客观事实,科学完善语言证据的运用机制已成为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当前,语言证据分析认证过程中存在程序启动不规范、责任制约不具体、手段运用不公开等问题,且语言证据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不确定、法律形式与日常理解差异等弊端都影响着案件事实的认定,进而影响裁判的公正。因此,将语言证据纳入司法鉴定范畴并实行登记管理是对现行诉讼发展规律的积极回应,也是大势所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