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2017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2008—2017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摘要

文章对泉州市沿海2008—2017年发生的15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5起,发生面积31.0 km2,发生天数7 d,从赤潮发生次数、发生面积和发生天数来看,后5年(2013—2017年)较之前5年(2008—2012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赤潮的主要发生期为4—9月,暴发高峰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4.7 d;②引发赤潮的藻类有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种,甲藻门(Dinophyta)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藻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藻类引发赤潮;每种硅藻赤潮均只发生过1起,甲藻引发赤潮次数最多,金藻赤潮发生天数最多,面积最大;③有毒赤潮共发生6起,其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业;④赤潮分布范围广,主要发生在惠安县海域和石狮市海域.通过全面分析近10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为泉州市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