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今日科苑》 >东汉陶猪及猪圈

东汉陶猪及猪圈

         

摘要

平凉地属泾河流域,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000多年,这一带已经形成并分布着广泛的群居部落,有众多人口。他们不仅从事畜牧、渔猎,而且已经开始经营原始农业。有了定居的农业经营,这就为猪的饲养提供了可能。在商代,猪有野生及家养的两种,反映在甲骨文字上,家养的是“豕”字,作体态肥胖、脚短而尾巴下垂的动物形。野生的是“彘”字,作身躯有箭穿透之状,表示是捕获所得。闻一多先生在研究甲骨文“豕”时认为,“豕”字作性器已遭阉割而与身躯分离之状,此表示供祭的是已去势的雄猪。《周易》大畜卦有“贲猪之牙,吉”之语。意谓已遭阉割的野猪,虽有利齿已难再伤人,故为之无险的吉兆。猪为杂食的动物,需牧草,可用人们吃剩的或不食用的蔬菜喂养,非常适合农业经济的需要。再加上猪产仔多,出肉快,所以商朝时人们在造“家”这个字时,以“豕”作结构,说明家庭经济与畜养关系密切。从现在看,起码从商代起,猪已习惯饲养于有遮盖的地方。同时,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人们就图方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