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材料导报》 >块体金属玻璃的加工硬化行为

块体金属玻璃的加工硬化行为

         

摘要

块体金属玻璃(BMG)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大的弹性应变极限等独特的力学性能.然而由于缺乏位错、孪生等晶态缺陷,金属玻璃通过高度局域化的剪切带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其通常不显示加工硬化行为,而发生应变软化和/或热软化.这导致了BMG早期灾难性失效,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的工程应用.然而近年来,人们在一些单相BMG材料中观察到了明显的加工硬化行为.这引起了工程界学者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关于金属玻璃加工硬化起源机制的讨论.目前人们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能和形变行为的理解还非常有限,BMG的加工硬化起源仍是当前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但总的说来,BMG的加工硬化行为与外加应力(能量)引起的内部结构改变,包括多重剪切带的形成、自由体积的演化和纳米晶化行为等密切相关,并最终涉及其变形过程中的剪切带行为.Cu47.5 Zr47.5 Al5是被最早报道的可加工硬化的塑性BMG.相关研究认为,合金中存在的不同尺度的化学和/或结构非均匀性促进了材料变形过程中多重剪切带的形成和增殖;而大量剪切带在三维方向上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材料流变应力的增加,从而引起加工硬化.这就是BMG的加工硬化机理,该理论最早由Das等提出,后来被更多研究所证实.之后,研究者们在某些BMG加载-卸载循环纳米压痕试验中观察到了应变硬化-软化现象,并提出了BMG加工硬化的"自由体积模型".他们认为,外加剪应力的改变导致了非晶结构内部净自由体积的变化,进而通过其对塑性变形微区剪切带行为的影响引起材料硬度的变化.Chen等在对均质结构的Cu50 Zr50非晶条带进行弯曲变形后,检测到剪切带内原位纳米晶化,并基于对剪切带-纳米晶相互作用的实验观察,发展了形变诱导纳米晶化导致的应变硬化机制.这些工作丰富和发展了BMG加工硬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通常用来评估金属材料加工硬化能力的方法/参数,并概述了金属玻璃中的剪切带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种典型的BMG加工硬化行为的分析,归纳性地讨论了BMG加工硬化起源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研究BMG的力学行为、开发性能优异的塑性BMG结构材料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