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艺研究》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摘要

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着的某种事物视而不见,造成“现隐”效果,即虽然某种事物在场上显现,却“规定”表演者不能看到;与此相反,不在场的诸事物也可以视为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以“第五堵墙”为条件的.由此,“第五堵墙”不仅大大拓展戏剧表现的空间,而且重新定义在场与不在场,更重要的是,“第五堵墙”具有“能在”也即发生性的意义.“第五堵墙”体现的乃是一种“区分性”,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空间.

著录项

  • 来源
    《文艺研究》 |2018年第7期|81-89|共9页
  • 作者

    刘晓明;

  •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