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

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农作制度向非集体方向的变迁,集体经济大多难以维系。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和混乱,农村公共财政也因而日渐萎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恶化。如何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本文表明,如果说最初“村委会”这种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自发反映和创造,那么,村民自治制度则更多地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社会的失序、管理上的“真空”和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效问题而主动作出的制度安排,与自治价值、民主追求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村民自治制度的最初诱因,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