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

         

摘要

一、扶贫的起源和发展 扶贫济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关于社会救济活动的文字记载。但在以往的社会里,这种救济是建立在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基础上的,只是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是一种粉饰时世的点缀品,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最多只能降低、减轻贫困者贫困的程度。新中国的建立,消除了产生贫困的阶级根源,每个生活困难的公民都有权利要求和接受社会的救济。建国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经收入不多,因而从1949—1979年,我国社会救济工作仅停留在无偿提供生活资料、解决贫困者温饱问题的范围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行,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人都迅速地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金光大道,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过上了小康生活。这种情况不仅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摆脱贫困的地区的情景更引人注目,而且也使原有的扶贫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从生活方面进行补助救济,只能暂时维持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