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

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

         

摘要

丁帆在《长江学术》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并存着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与哀怜同情农民的儒者之心,这两种文化价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叙述中的冲突,造成了作者对传统的“乡土中国”的两种感情--“深刻的批判”与“深刻的眷恋”的混合。他的现代理性精神与关涉传统的文化感情始终处在难以弥合的紧张之中。一方面,改造国民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面纱;另一方面,那种哀怜同情农民的大慈大悲的儒者之心又以一种传统的情感方式隐隐地表现在他的乡土小说之中,其“深刻的眷恋”在表现出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又制约着对封建王权和奴性教育的统冶思维更有力的批判。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虽然有时能够成为有机的整体,但更多的是两者冲突下形成的悖论。这使鲁迅的乡土小说呈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阿Q正传》为代表,更多充满了理性之光和批判精神;一种是以《故乡》《祝福》为代表,更多表现了对“地之子”的哀怜。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感在鲁迅意识结构中的碰撞和整合,使得鲁迅的乡土叙事鲜明地呈现出双声对话结构,即一种声音言说的是启蒙话语,另一种声音言说的是个人话语。从而,也使其乡土小说创作的悲剧审美形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酒神的悲剧精神与柔美的田园牧歌相杂糅的表现形态交错出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