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摘要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六种以“海中”为名的星占书,主要流传在汉代到唐代,是中国古代天文书的一个特殊品种。从今存约470条佚文看,它们是在阴阳五行等流行观念影响下,经由观察、形成理论、提出预测、加以验证等步骤形成的,一度对社会风尚产生影响。鉴于华夏人的“四海”概念产自齐国,“海”一名出自齐语,其内涵联系于商代人的“玄冥”观念,可以判断,上古中国人对于“海”有两个基本认识:其一认为海是连天之水,因而陆续建立“盖天”“浑天”“宣夜”等宇宙意识,并在齐宣王、闵王时期形成“大九州”学说;其二认为“海”代表“晦暗”的神秘世界,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愿望,并在战国至汉初形成海上仙山传说和海上求仙风气。《海中占》是在这一背景上产生的,所以其占卜素材以殷周之际、秦汉之际为前后两界。考察《海中占》的来历,有助于揭示上古华夏人海洋观念和星占学的发展过程,以及齐国作为“海王之国”的文化贡献,进而理解上古华夏人面向星辰、大海而展开的知识追求的文化特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