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形态定量在结肠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形态定量在结肠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

应用银染技术对114例结肠癌,95例结肠腺瘤和10例正常结肠进行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的定量研究。结肠癌的Ag-NORs均数/核(7.04 ±2.20)明显高于结肠腺瘤(3.43±0.88,P=0.0000)和正常结肠(1.25±0.09,P=0.0000)。结肠癌的异形Ag-NORs均数/100个核(61.39土22.38)明显高于结肠腺瘤(20.74土26.61,P=0.0000)和正常结肠(0,P=0.0000)。结肠癌的小型(2um)Ag-NORs均数/100个核(483.76±242·89和)78.08±23.06)明显高于结肠腺瘤(112.00±47·23和19·49±17.47 P值均=0.0000)和正常结肠(0和0.76土1.16,P值均=0.0000)。结肠癌Ag-NORs颗粒的聚合、分散、核仁内和混合型分布(23.64%、53.20%、9.30%和13.86%)明显不同于结肠腺瘤(77.72%、16.88%、5.46%和0.04%,P值均<0.05)和正常结肠(100%、0、0和0、P值均<0.05)。本研究结果提示Ag-NORs4项定量指标有助于结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