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

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变化探讨其发病原理

         

摘要

<正>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原理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血脂升高,动脉壁损害及血栓形成等为主要发病因素。溶酶体在AS发病学中的作用赤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Col-toff Schiller等认为,AS的发生是由于溶酶体内水解酶活性相对不足或先天性缺乏所致,是一种溶酶体过载疾病。Shio等及Wolinsky用组化方法显示,粥样硬化病灶内溶酶体数量及活性均增加。本文拟通过家兔实验材料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过程,探讨内皮细胞,尤其是平滑肌细胞(着重在其溶酶体)的改变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著录项

  •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1983年第4期|478-481|共4页
  • 作者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第一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电镜室;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第一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电镜室;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