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广西“惰农”考

         

摘要

历史时期广西“惰农”比较常见,相比其他地方,持续时间更长,出现频率更高,影响也更为深远,即使到了传统农业发展高峰、人地关系紧张的清至民国时期,依然如此。而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却经常出现粮食短缺,这与“惰农”现象似乎是一个悖论。“惰农”表现方式较为多样:不种双季稻、一年一熟、耕作粗放、不讲求水利、不事多种经营、不知积贮,六大特征在广西具有普遍性,又是广西之于全国的独特性。究其根源,在于环境决定技术选择,资源禀赋的差异必有与之相应的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此一时期,广西的人口压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严峻,且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桂西北广大岩溶地区人均自然资源较为优越但开发不足。由于新作物玉米和番薯推广、灌溉艰难、投入产出比等原因,农民没有通过精耕细作以劳动力补土地之不足,而是通过掠夺式开发或广种薄收取得相对效益。“过密化”理论强调的边际收益递减并不适合广西尤其是岩溶地区,广西的经济方式呈现的是“斯密型增长”。我们对待“惰农”应抱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