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卒中门诊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的评价和院内延迟因素的分析

卒中门诊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的评价和院内延迟因素的分析

         

摘要

目的:评价卒中门诊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过程的效果并分析院内救治延迟的因素。方法:以2021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卒中门诊成立为时间分水岭,将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227例静脉溶栓病人分别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流程救治;观察组成立卒中门诊,在专科人员全程引导下救治。比较两组组患者院内救治各流程的时间及患者的预后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院内救治各环节的延误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对照组153例,观察组74例。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脑血管医生接诊及影像学完成等环节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Door-to-needel time, DNT)中位数由54 min逐渐缩短至44 min (Z = −2.937, P = 0.000),且观察组有较高的DNT ≤ 60 min比例(X2 = −7.384, P = 0.007)和DNT ≤ 45 min的比例(X2 = −5.835, P = 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着较低的入院至动脉穿刺的时间(Door-to-puncture time, DPT)和较高的DPT ≤ 90 min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治疗24 h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症状性颅脑出血发生比率由原来的24%下降到5% (X2 = 4.265, P = 0.038)、肺炎发生比率由原来的35.3%下降到18.8% (X2 = 6.898, P = 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卒中院内救治的环节进行拆分,分析卒中院内救治延迟的因素,发现除了就诊至脑血管医生接诊、CT平扫完成至交代时间、交代完成至签血管内知情同意书、导管室至穿刺成功等子环节,其他环节均有延误。结论:卒中门诊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能明显缩短院内救治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院内救治模式的构建及其他绿色通道疾病的救治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有延迟的环节仍要加强优化,尽可能缩短卒中患者院内救治的时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