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内蒙古医学杂志》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使术后外科病理分期更加精确,以更好地拟定术后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1月~2007年12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肺癌根治术后的37例NSCLC患者为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技术,检测其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纵隔淋巴结中MUCl mRNA基因的表达,以明确是否存在微转移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外科病理分期(P - FNM)、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7例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50枚纵隔淋巴结中,13例患者的20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灶,陌性率为35.1% (13/37),其中P- NO期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2%(7/24),P- N1期为46.2% (6/13).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情况等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外科病理分期(p - TNM)与分子TNM分期方法之间总符合率为64.9%,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 - PCR方法检测纵隔淋巴结MUCl mRNA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并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精确TNM分期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使目前的肿瘤TNM分期更加精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