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 >辽三彩表面“银釉”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

辽三彩表面“银釉”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

     

摘要

辽三彩是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低温釉类陶瓷制品,其在继承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汇了浓厚的契丹族本地特色,因此具有典型的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不仅是辽瓷中的代表性品种,更在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银釉”是这类古代低温铅釉陶瓷表面较常见的一种局部变化,其在辽三彩上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等问题目前尚未了解,未见相关报道。文章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多技术手段,观察分析了来自赤峰缸瓦窑遗址典型辽三彩黄绿釉瓷片,确定了“银釉”的基础成分与微区结构,并通过SEM-EDS面扫描和剖面分析,对“银釉”部分的结构和成分特征进行了系统表征。XRF结果表明,“银釉”只出现于绿釉上,黄釉表面未见,两者除了呈色元素不同外,绿釉中富含Mg元素亦值得关注。SEM分析表明,“银釉”呈多层结构,外层为侵蚀层,内层则呈鳞片状结构,分层有百余层之多,每个单层厚度低至纳米级别。根据实验结果,文章首次提出辽三彩表面“银釉”内外结构存在不同,非单一因素造成,至少存在两种或以上的反应过程。银白色光泽(虹彩)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是铅釉经过腐蚀析出后内外层存在不同的受侵退化反应。“银釉”的光泽来自离子流失后内部形成多层极薄的鳞片状透明玻璃结构,进而对入射光产生干涉效果而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