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河南社会科学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摘要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化意象在特定的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反映了文化意象及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表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源自其存在的文化母体,同一切其他互文关系一样,必须将其置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中予以考察[1].“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一个文本总会与别的文本发生某种形式的关联,总是处于该民族的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熟悉,从而成为翻译中的“超语言因素”,构成理解与交际的障碍.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上讲,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特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

著录项

  •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203-204|共2页
  • 作者

    顾建敏;

  •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6:40:1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